出版時間:2011-9 出版社: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 作者:金添 頁數:256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流體系結構關鍵技術研究》對流體系統(tǒng)結構進行了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研究的內容涉及流處理特征、流程序設計模式、流水線的組織、核心級和流級硬件結構、特殊執(zhí)行機制和系統(tǒng)構成等關鍵問題。
作者簡介
羅振兵,男,1979年生,博士,副教授,湖北黃石人。1996年考入國防科技大學航天技術系,2002年、2006年分別獲得國防大學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專業(yè)碩業(yè)、博士學位,2010年榮立二等功。現(xiàn)為國防科技大學航天與材料工程學院副教授,國家863計劃某專家組辦公室成員,亞太航空航宇技術科不國際會議學術委員。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計劃等多項科技研究項目,在先進流動控制激勵器及其應用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申請發(fā)明專利3項,授權2項,在AIAA Joumal、Sensors and Actuators 等重要學術期刊發(fā)表論文30余篇,SCL單篇他引近10次,SCOPUS數據庫統(tǒng)計被引用近100次,受到國際學術界的差關注和重視。
書籍目錄
摘要第一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和意義 1.1.1 流動控制技術和MEMs技術 1.1.2 合成射流技術 1.2 合成射流激勵器及其應用進展綜述 1.2.1 合成射流激勵器分類和發(fā)展方向 1.2.2 合成射流技術應用進展綜述 1.2.3 小結 1.3 本書主要研究內容上篇 機理篇第二章 合成射流激勵器基礎研究 2.1 引言 2.2 壓電式合成射流激勵器集中參數模型及合成射流頻響特性分析 2.2.1 壓電振子工作原理及振動分析 2.2.2 合成射流激勵器集中參數模型基本元件 2.2.3 合成射流激勵器“電-力-聲”類比等效線路 2.2.4 合成射流頻率特性 2.2.5 合成射流延遲相位角頻響特性 2.3 壓電振子工作特性實驗和壓電式合成射流激勵器計算模型 2.3.1 壓電振子阻抗頻率特性實驗研究 2.3.2 壓電振子振動位移實驗研究 2.3.3 壓電式合成射流激勵器計算模型 2.4 合成射流熱線實驗研究 2.4.1 實驗測試系統(tǒng)和實驗內容 2.4.2 激勵器結構參數的影響 2.4.3 合成射流響應時間 2.5 合成射流:PIV實驗研究 2.5.1 合成射流PIV實驗 2.5.2 延遲相位角及相位補償技術 2.5.3 合成射流工作過程及流場特征 2.6 相鄰激勵器合成射流PIV實驗及致偏機制研究 2.6.1 研究意義及現(xiàn)狀 2.6.2 相鄰激勵器合成射流實驗內容和激勵器參數 2.6.3 相鄰激勵器合成射流旋渦致偏機制 2.6.4 不同相位差 2.6.5 不同驅動電壓幅值 2.7 合成射流數值模擬及驗證 2.7.1 數值模擬 2.7.2 計算結果及驗證 2.8 本章小結 2.8.1 本章主要工作和結論 2.8.2 本章工作主要創(chuàng)新點 2.8.3 下一步工作展望第三章 新一代合成射流激勵器——合成雙射流激勵器 3.1 引言 3.2 合成雙射流激勵器概述 3.2.1 新一代合成射流激勵器設計指導思想 3.2.2 合成雙射流激勵器基本結構及工作原理 3.2.3 工作特點及其優(yōu)越性 3.3 合成雙射流激勵器PⅣ實驗研究 3.3.1 實驗內容及參數 3.3.2 工作過程及流場特征 3.3.3 驅動電壓參數的影響 3.3.4 擋板,凸臺的影響 3.4 合成雙射流激勵器數值模擬研究 3.4.1 數值模擬及實驗對比分析 3.4.2 滑塊構型的影響及滑塊滑移的功能 3.5 本章小結 3.5.1 本章主要工作和結論 3.5.2 本章工作主要創(chuàng)新點 3.5.3 下一步工作展望下篇 應用篇第四章 應用合成射流技術進行射流矢量控制 4.1 引言 4.2 應用合成射流激勵器進行宏觀主流矢量控制 4.2.1 研究目標和研究策略 4.2.2 主流矢量控制優(yōu)化模式 4.2.3 數值模擬 4.2.4 物理過程和控制機理 4.2.5 物理因素及其源變量 4.2.6合成射流激勵器主流矢量控制數學模型 4.3 應用合成雙射流激勵器進行宏觀主流矢量控制 4.3.1 物理模型和數值方法 4.3.2 計算算例及其對比參數 4.3.3 計算結果和分析 4.3.4 獨特的主流矢量控制“雙”功能 4.4 本章小結 4.4.1 本章主要工作和結論 4.4.2 本章工作主要創(chuàng)新點 4.4.3 下一步工作展望第五章 合成射流基微泵和合成雙射流激勵器連續(xù)流微泵 5.1 引言 5.2 合成射流基無閥微泵 5.2.1 合成射流獨特的流場分區(qū)和流場可控特征 5.2.2 合成射流基微泵物理模型及其工作原理 5.2.3 合成射流基微泵的設計準則 5.2.4 合成射流基微泵性能分析 5.2.5 合成射流基微泵的控制律 5.3 基于合成雙射流激勵器的連續(xù)流微泵 5.3.1 往復式微泵實現(xiàn)連續(xù)流傳輸的設計思想 5.3.2 合成雙射流激勵器連續(xù)流微泵物理模型及工作原理 5.3.3 合成雙射流激勵器連續(xù)流微泵數值仿真及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結 5.4.1 本章主要工作和結論 5.4.2 本章工作主要創(chuàng)新點 5.4.3 下一步工作展望第六章 結束語 6.1 結論和創(chuàng)新點 6.1.1 結論 6.1.2 創(chuàng)新點 6.2 對未來研究工作的展望致謝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取得的學術成果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第一章 緒論研究背景和意義流動控制技術和MEMS技術未來高技術戰(zhàn)爭對航空航天技術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需求促進了流動控制技術的發(fā)展。流動控制技術是航空航天領域研究的熱點,也是流體力學研究的前沿。先進的主動流動控制技術在航空航天、航海及工業(yè)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而且具有顯著提高性能的潛力,將極可能成為21世紀航空航天和空氣動力學的重大突破性技術。在射流矢量控制方面,射流矢量控制在航空航天及工業(yè)領域應用廣泛,如控制各種燃燒器內同向燃氣/空氣射流偏轉,可以縮短其核心區(qū)長度,提高燃燒器燃燒效率。控制射流矢量偏轉來實現(xiàn)推力矢量控制,是飛行器多年來一直在研的關鍵技術,以發(fā)動機為例,推力矢量發(fā)動機可以大幅度提高飛行器的性能、機動性以及隱身性;盡管目前機械式推力矢量技術和二次流推力矢量技術,取得了明顯的矢量偏轉效果,但卻增加了結構重量和系統(tǒng)復雜性。因此,尋找和探索高效的主動流動控制技術來實現(xiàn)發(fā)動機推力矢量控制,意義重大。在流動分離及氣動力控制方面,流動分離在人類生活環(huán)境中幾乎隨處可見,在大氣層內飛行的飛行器、在陸地上運行的交通工具、在水下航行的水下潛艇,在渦輪機和擴散器上,甚至人體血管內血液的流動等都存在流動分離問題。流動分離現(xiàn)象對人類生活有好有壞,對流動分離進行控制,延遲或促使流動分離發(fā)生,使其有利于人類生產生活,意義深遠。
編輯推薦
《合成射流/合成雙射流機理及其在射流矢量控制和微泵中的應用研究》是“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全國優(yōu)秀博士學位論文叢書”之一,全書分為合成射流激勵器基礎研究;新一代合成射流激勵器——合成雙射流激勵器等內容。《合成射流/合成雙射流機理及其在射流矢量控制和微泵中的應用研究》適合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超寬帶SAR淺埋目標成像與檢測的理論和技術研究 PDF格式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