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2 出版社:上海財大 作者:張錦華 頁數:294
內容概要
《中國農村教育平等問題研究》以人力資本、經濟增長與收入分配理論和現(xiàn)實背景為起點,構建教育的不平等、經濟非平衡與現(xiàn)實背景為起點,構建教育的不平等、經濟非平衡與貧困的理論框架,并在分析農村教育不平等現(xiàn)狀的基礎上遵循兩條線索進行實證分析和檢驗:一是探討教育不平等對各地區(qū)經濟增長的影響,以及由此可能造成的低增長問題,即增長效應;二是探討教育不平等對收入分配和社會福利的影響,以及由此可能造成的低收入問題,即收入效應。在了解了教育不平行的現(xiàn)狀和造成的社會經濟影響后,探討隱藏在其背后的宏觀的資源配置和微觀的家庭決策原因,進而在教育不平行、經濟非平衡和貧困化的三者互動關系中分析可能造成的貧困陷阱,并探求長期內促進農村教育城鄉(xiāng)聯(lián)動、區(qū)域協(xié)調的途徑與策略,為經濟社會保持穩(wěn)定的增長與發(fā)展提供決策的科學依據及建議。
作者簡介
張錦華,1977年12月生,江蘇揚州人,經濟學博士,現(xiàn)供職于上海財經大學財經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主要致力于農村教育問題的研究,現(xiàn)正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的研究工作,并參與多項國家級、省部級和上海市決策咨詢項目的研究。
書籍目錄
前言1 導論1.1 教育平行的理論溯源1.2 中國教育平等的現(xiàn)實1.3 對現(xiàn)階段教育平等的進一步理解1.4 本章小結2 人力資本、經濟增長與收入分配——一個簡要的回顧2.1 人力資本理論的形成和發(fā)展2.2 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人力資本的增長效應2.3 人力資本、教育和收入分配——人力資本的收入效應2.4 經濟增長與收入分配2.5 本章小結3 農村教育不平等——一個細致的考察3.1 農村勞動力的受教育基本情況3.2 農村內部教育不平等——教育平等的地區(qū)分化3.3 城鄉(xiāng)教育不平等——梯度的二元教育結構3.4 基礎教育不平等——教育貧困的分析3.5 中國農村教育不平等的內生性解釋3.6 本章小結4 教育不平等、低發(fā)展與貧困陷阱——一個關于農村教育平等的理論框架4.1 關于農村教育不平等模型的基本假設4.2 不同情形的討論4.3 對結論的檢驗及進一步說明4.4 本章小結5 教育不平等與增長非平衡——教育不平等的增長效應5.1 模型選擇與計量方法5.2 教育與地區(qū)經濟增長5.3 教育不平等與增長非平衡5.4 增長效應增強的一個解釋5.5 本章小結6 教育不平等與收入非平衡——教育不平等的收入效應6.1 模型選擇、計量方法與數據來源6.2 教育不平等的收入效應6.3 收入效應增強的一個解釋6.4本章小結7 政府融資與家庭投入——不平等背后的資源配置8 梯度二元融資結構下中國農村家庭的教育選擇——教育不平等的微觀基礎9 教育不平等、經濟非平衡與貧困陷阱——中國農村的貧困分析10 教育扶貧——扶貧策略的戰(zhàn)略性調整11 融資改革——構建新型的農村教育投資體制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1 導論 教育的公正與平等問題正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人們對教育平等的理想和現(xiàn)實之間存在的較大反差表示了普遍關注。而在全球范圍內,不斷發(fā)展的義務教育、全民教育、終身教育、補償教育、特殊教育以及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全球教育思想都反映著人類對于教育平等的不懈追求。教育平等首先是一個哲學和社會學的概念,它的內涵和外延都是發(fā)散的,不易掌握,需要明確教育平等的理論溯源,以及中國教育平等的理論和實踐。而要在經濟學意義上研究教育平等,特別是研究中國農村的教育不平等及其對社會經濟穩(wěn)定和協(xié)調發(fā)展的影響,還必須對關于教育平等的核心問題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本章將從經濟學、社會學等多個維度來闡述教育平等的內涵和外延,并對與之相關的問題作出說明。 1.1 教育平等的理論溯源 1.1.1 西方教育平等的思想 教育平等的思想和觀念經歷了漫長的發(fā)展過程。教育平等思想的最初成形,可以追溯到古代,如古希臘雅典的“公民教育”就已隱含了教育平等的思想。近代社會曙光初現(xiàn)之際,西方資產階級思想選區(qū)致力于把新興的市民階級的“平等”要求推廣到教育方面來,以謀求教育權利的平等。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更基于“天賦人權”的思想賦予了“教育平等”以“人權”的意義。經過西方資產階級的平等權利。教育平等觀的一個重大發(fā)展是19世紀下半葉西方工業(yè)化國家實施初等義務教育,盡管在這些國家,普通初等義務教育的歷史意義并不因此而遜色。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