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7-12 出版社:河北大學 作者:孟曉路 頁數(shù):22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儒家分為顯教與密教,其顯教為其通一乘一乘,顯為密之用,密有一明心性了生死之秘密教法存在,然一直隱沒不彰,龍溪起而顯說之,從而使此一教法大明于世。
作者簡介
孟曉路,字慶弗,號章奄,1970年生于河北獻縣,現(xiàn)于河北大學哲學系任教。
主要著作有《圣哲先師孔子》、《七大緣起論》、《形上學方法》、《寒山詩提綱注解》等。
書籍目錄
1 導言 1.1 龍溪之生平及內(nèi)證 1.2 龍溪之學的脈絡 1.2.1 辨志與立志論 1.2.2 工夫論 1.2.3 境界論 1.2.4 本體論 1.3 龍溪之學的歸屬2 四重悟境 2.1 陽明之良知的層次 2.2 龍溪之四層悟境 2.2.1 《悟說》中所揭示的四層悟境 2.2.2 禪宗三關 2.2.3 論陽明成學次第 2.2.4 論萬思默之成學次第 2.2.5 論修證諸關 2.3 江右與龍溪關于見在良知的爭論3 良知本體 3.1 體用不二 3.2 良知之虛寂特性 3.3 良知與氣4 四句教、四有及四無 4.1 文獻 4.2 解析 4.2.1 心與心體 4.2.2 兩種言說方式 4.2.3 心意物知之分疏 4.3 三者關系 4.4 評牟宗三先生的解析 4.4.1 對于四有之解析 4.4.2 把四句教講錯了 4.4.3 混淆了先天正心工夫與四無化境 4.4.4 混淆常入之解悟與圣人之忘悟5 辨志與立志 5.1 識知之辨 5.2 義利之辨 5.3 狂者鄉(xiāng)愿之辨 5.4 立志6 三層工夫 6.1 龍溪對工夫?qū)哟沃畡澐? 6.2 悟前工夫 6.2.1 悟之重要性 6.2.2 格物工夫 6.2.3 靜坐工夫之地位 6.2.4 靜坐工夫 6.3 保任工夫 6.3.1 靜中涵養(yǎng) 6.3.2 動靜一如……7 生死問題8 三教關系附錄:《中庸》提綱參考文獻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