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大義

出版時間:2008-1  出版社:河北大學出版社  作者:劉元峰  頁數(shù):228  

內容概要

本書寫作的指導思想就是緣著《論語》中孔子的言論,首先探求到孔子思想的根本這個“綱”,然后“舉一綱而萬目張”,把孔子思想的大貌展示給讀者,讓讀者清楚地看到由于歷史的原因被埋沒了兩千多年的真實的孔子思想?! ”緯趯懽鬟^程中曾得到南京大學兩位教授以特殊形式的幫助,謹此深表感謝。  另外摘錄一位學者在讀過本書新解部分后的兩段評論供讀者參考,其評論得是否恰當,讀者在讀過本書后可以自己作出判斷。

書籍目錄

前言上篇·《論語》新解 【一】“半部《論語》治天下”解讀 【二】被“囚禁”的孔子思想——登高看《論語》 【三】撥開迷障看《論語》——孔子的根本思想  一、子貢和曾參是好學生嗎?  二、貫穿孔子全部學說的根本性的原則是“忠恕”嗎?  三、孔子思想的根本——克己  四、半瓶酒比喻的推演——“克己”與“忠恕” 【四】孔子思想與現(xiàn)代文明理念 【五】孔子反對法治,主張愚民嗎?——解讀孔子最受非議的兩段話  一、孔子反對法治嗎?  二、孔子主張愚民嗎? 【六】孔子對社會公權力的認識 【七】知其不可而為之——孔子的偉大人格 【八】儒學的長壽秘密——從余秋雨先生的“三個不喜歡”說起 【九】孔子“天道”思想的意義及欠缺 【十】五十歲以前的孔子是君子嗎?——解讀孔子的一份簡歷  一、“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學什么?  二、“三十而立”——立什么?  三、“四十而不惑”——對什么不惑?  四、“五十而知天命”——知什么天命?  五、“六十而耳順”——對什么耳順?  六、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什么意思? 附:答問錄下篇·《論語》原文及今譯 孔子所說的“中庸”究竟是什么——對《論語》原文及今譯部分的說明 學而篇第一 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長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鄉(xiāng)黨篇第十 先進篇第十一 顏淵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憲問篇第十四 衛(wèi)靈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陽貨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張篇第十九 堯曰篇第二十【附錄】孔子年譜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一】“半部《論語》治天下”解讀宋朝的開國宰相趙普曾經說他是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后來人們一談到《論語》的作用就對此津津樂道,認為這是對《論語》的最高推崇。但是,如果我們更深入地進行思考,一個問題就產生了。既然《論語》這么偉大,那他的“作者”孔子為什么又會在周游列國十幾年中搞得“累累若喪家之犬”,沒有哪個國家愿意讓他來施行《論語》治國,卻幾次差點送命呢?是當時的統(tǒng)治者都沒有眼光不識貨嗎?問題好像并不這么簡單。趙普的一句“半部《論語》治天下”,給出了答案。無論他自己說這話是怎樣的意思,這句話卻正好泄露了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對待《論語》態(tài)度的天機——對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來說,《論語》只有一半是能用的,另一半是不能用的。一部《論語》,內容極其龐雜,但對其主要思想進行極為粗線條的劃分,可以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孔子通過對人性的洞察提出的關于人,包括天子、諸侯、士大夫、平民百姓在內的每一個人,在人的社會中應當怎樣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社會才能達至理想社會的思想主張。由這種思想主張推論出統(tǒng)治者應當實行以古代堯舜為典范的仁政。如果再深入推論下去,可以推導出現(xiàn)代文明的全部原則(后面詳加論述)。這其中,封建特權是找不到理論依據的。因此,對于封建統(tǒng)治者,這半部《論語》是當然不能用的。另一部分是孔子針對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提出的具體政治主張。提出要恢復并強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會秩序,特別是提出了一整套關于“孝”的思想,把“孝”這種人的純自然的感情,上升為“孝道”,作為束縛人的思想和行為的工具。這半部《論語》就很對封建統(tǒng)治者的胃口,這也就是封建統(tǒng)治者用來治天下的半部《論語》。封建統(tǒng)治者只用了一半《論語》治天下,那剩下的沒被用的關于要求統(tǒng)治者施行仁政的另一半以什么來代替呢,用的是法制。就是對敢于破壞封建統(tǒng)治秩序的人實行嚴刑峻法、殘酷鎮(zhèn)壓。現(xiàn)代很多人以為封建社會沒有法制,實在是一個很大的誤解。封建社會不是沒有法制,而是沒有現(xiàn)代意義上的法治。由于其法律制定的本身的不平等,其法制越完善,背離現(xiàn)代意義上的法治就越遠。中國古人用“半部《論語》”創(chuàng)造了在其當時全世界最繁榮的封建文明,那么,我們現(xiàn)在能否從封建統(tǒng)治者所不敢用、不愿用的“另半部《論語》”中找到一些精華,作為我們建設世界上最繁榮的現(xiàn)代和諧文明社會的參考呢?答案應該是肯定的,世界在變化,但人性沒有變。【二】被“囚禁”的孔子思想——登高看《論語》大概游過曲阜孔府的人,對曲阜明故城正南門上的“萬仞宮墻”四個大字都有深刻印象吧,因為它的內容與眼前明明只有幾米高(兩、三仞吧)的圍墻形成了鮮明對比??桃饪湟珜m墻之高是來自于《論語?子張篇》中的一則故事。這則故事翻譯成白話大意是:有個叫叔孫武叔的魯國大夫在朝廷上對大夫們說:“孔子的學生子貢比孔子更賢(學問、修養(yǎng)更好)?!弊臃安髞戆堰@話告訴了子貢。子貢聽后作了反駁,他說:“就拿圍墻來作比喻吧,我家的圍墻只有肩膀那么高,在外面就可以看到里面房屋的美好。而我老師孔子家的圍墻卻有幾仞高,如果找不到門進去,就看不見里面宗廟的雄偉壯美,各間房屋的絢麗多姿。能夠找到門進去的人可能很少。叔孫武叔沒能人門看個究竟,他那么講,不也是當然的嗎?”這里子貢用了個很貼切的比喻,說明人們是輕易不能了解孔子之賢的。但是,如果我們順著這個比喻思考下去,就會發(fā)現(xiàn)子貢的比喻雖然很好,其結論卻有個錯誤。幾仞高圍墻內的東西,并不是只有找到門進去后才能看到的,在外面登上一個高處,也能看見。進去看可能反而還不能一窺全貌。比如有人進去首先看到廚房,聞到雞香,就得出結論,孔子的學問、修養(yǎng)就是熬雞湯而已;有人進去先看到廁所,就立馬斷定,孔子的學問、修養(yǎng)污穢不堪,奇臭無比;還有些人就是專門去研究房子上有多少瓦,地上有多少磚,排水有幾道溝等。所以,只是進去看還難免產生“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遺憾。更好的方法是先登上高處一窺全貌。首先看看孔子的宮室是建在怎樣的一個大環(huán)境中的,然后看看哪里是主殿,哪里是偏房,哪里是側室;主殿、偏房、側室是怎么相連的。哪里是大道,哪里是小道,大道、小道是如何貫通的。大門、側門、后門分別在哪里。然后再由門而人,詳細查看內部結構,大廳的梁柱在哪里,梁柱又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等。所以,按此比喻的正確結論是,我們可以采用登高外窺和進門細查相結合的方法研讀《論語》,這樣才能對《論語》中的思想更完整、準確地理解把握。到了明代,孔子的“宮墻”就從子貢比喻中的“數(shù)仞”被胡纘宗加高到了“萬仞”。再到清朝,乾隆皇帝對這樣的加高作了充分肯定,親自上陣進行加固,御筆書寫了“萬仞宮墻”四個大字。儒生和皇帝為什么要進行這樣的加高呢?表面上看好像是出于對孔子的敬仰和尊崇,其實更可能的原因是他們害怕世人看到孔子思想的全貌而故意設置迷障。他們只希望世人看到經他們解說過的、符合他們意愿的孔子思想,因此作這種加高,以此來告訴世人,未人孔子門者,是不可能通過登上高處來看到“宮墻”內的情況的(孔子的學問、修養(yǎng))??鬃拥膶W問、修養(yǎng)只能由我們這些已入門的大儒來告訴你們,這樣大儒們(多半是被封建統(tǒng)治者御用的)就可以根據主子的需要來解說孔子,把這個“大成至圣文宣王”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從而達到“挾孔子之高名以騙世人”的目的。歷史發(fā)展到今天,無論是封建統(tǒng)治者非要樹起“他們的孔子”來維護其統(tǒng)治還是反封建勇士把孔子作為封建政治的象征非要徹底打倒而后快的時代均已過去,一切似乎都已塵埃落定。現(xiàn)在,我們可以站在反思傳統(tǒng)文化的高度,穿越歷史上由于政治的需要而產生的迷障,去探尋一下真實的孔子思想,同時也看清歷史上的封建統(tǒng)治者們和儒生們“偽尊孔”或“尊偽孔”的真實面目?!救繐荛_迷障看《論語》——孔子的根本思想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ㄋ危┲祆湟?、子貢和曾參是好學生嗎?在《論語》中,孔子兩次說到他的道是“一以貫之”的,其意為孔子的全部學說貫通著_個根本性的原則,可以從一個根本性的原則推導出來。這個根本性的原則也就是孔子思想的根本。兩次說到“一以貫之”分別在與他的得意門生子貢和曾參的談話記錄中。這兩則記錄也幾乎是《論語》中最奇怪的兩則記錄。一則是孔子與子貢的對話: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譯成白話就是:“孔子說:‘賜啊,你以為我是學了很多知識而又把它們都記住了(才有現(xiàn)在這么好的學問)嗎?’子貢回答:‘是啊,難道不是嗎?’孔子說:‘不是,我是用一個根本性的原則來貫穿它們的?!薄@則記述到此戛然而止。這就很奇怪了,這里孔子都直接說到了他的學問的根本問題了,而作為學生的子貢卻沒有像一個善于學習的學生一樣,追問一下這個根本是什么。就像一個武學大師告訴他的徒弟,他之所以有這么多的招數(shù),這么高強的武功,根本是來自于他掌握了內功心法,而他的徒弟卻居然對這個內功心法不感興趣,這不令人感到奇怪嗎?另一則是孔子和學生曾子的對話,其原話為: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痹釉唬骸拔ā!弊映?,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弊g成白話是:“孔子說:‘參??!我的學說可以用一個根本性的原則來貫穿。’曾子說:‘是的?!鬃映鋈ズ螅渌麑W生問曾子:‘剛才老師的話是什么意思?’曾子說:‘老師的學說,不過是忠和恕而已?!边@段記述就更奇怪了,孔子直接告訴他的學生,他的“道”是“一以貫之”的,實際上就是要學生繼續(xù)來追問“何謂也?”,然后他好對之進行闡釋,在一問一答中傳授學問??墒?,這里曾子表現(xiàn)得太自滿了,他只回答說“是的”。簡直就等于說,你那點東西我早就完全清楚了,連問一下老師來求證都不必要了。實際上,就算是他已經確信他早就完全清楚了老師的全部學問,單從師生之禮上說,當聽到老師這樣對他說時,也應該湊趣地問一下“請問是什么意思?”。更為惡劣的是,曾子不但自己不向老師請教或求證,在老師出去后,其他學生問他老師的話是什么意思時,他還以很輕慢的口氣回答“老師的學說,不過是忠和恕而已?!边@一段的對話大違人之常情,特別是對于最為講究禮數(shù)的孔門弟子,這種情況應該是更不會出現(xiàn)的。因此,本段中曾子的話,很有被后人篡改的可能。原因暫且不論,結果是《論語》中孔子兩次說到他的道是有一個根本性的原則來貫穿的,但兩次,我們都沒能聽到孔子親口闡釋他的全部學說是以什么根本性的原則來貫穿的。二、貫穿孔子全部學說的根本性的原則是“忠恕”嗎?曾子認為,孔子的全部學說,不過就是“忠恕”而已,正確與否,有兩點值得懷疑。一是他的這一總結在《論語》中并沒有孔子對其認可的記錄。二是孔子明明是說他的道是“一以貫之”,而“忠”和“恕”是并列的兩個概念,不可能是“一以貫之”的“一”。現(xiàn)在我們來看看“忠”和“恕”是什么意思。對于“恕”,《論語》中孔子有直接的解釋,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略譯一下就是:子貢問孔子“有一句話是可以終身奉行的嗎?”孔子說:“應該是‘恕’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里需要注意一下的是,這句話應該是個省略句,“己所不欲”后面省略了“人施于己者,己亦”。全部應該是“己所不欲人施于己者,己亦勿施于人”,就是說自己不愿意別人強加于我的,自己也就不要強加于別人。這可以從《論語?公治長篇》中得到印證。子貢日:“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弊尤眨骸百n也,非爾所及也?!边@段對話很有意思,子貢說,我不希望別人強加于我的,我也不把它強加于別人??鬃勇牶蠛苁钦Z重心長地說,子貢啊,這并不是你所能(完全)做到的啊?,F(xiàn)在,子貢問到是否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孔子等于是又把這句話還給了他,希望他明白這句話是說起來容易,要徹底做到卻很不簡單,值得人們終身奉行。對于“忠”,《論語》中沒有直接的解釋。估計按篡改者的意愿,是想把它解釋為“忠君”的忠,但將“忠君”作為孔子整個思想“一以貫之”的根本,怎么說也說不通。后來的學者將“忠”解釋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其義為,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也是別人想要得到的東西,因此,我們在自己想要得到的同時,也要幫助別人得到。后來唐朝杜牧在《阿房宮賦》中分析秦朝敗亡的原因時,發(fā)揮了這一思想:“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戀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就是說,皇帝也應該“忠”,忠于什么,忠于自己的良心。這樣解釋“忠”比較合理,因為它正好與孔子所說的“恕”相對應,都是教導每個人要從“己”出發(fā),來推定什么是每個人應該做的,什么是每個人不應該做的。如果“忠”這樣解釋,那么“忠恕”的確是孔子思想的兩個重要方面,如果我們找到能夠貫通“忠”和“恕”的更為基本的原則,我們就找到了能夠將孔子思想“一以貫之”的根本。三、孔子思想的根本——克己(一)一個社會要健康存在,要處理好兩個關系。一個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即人怎樣從自然中獲得物質以滿足生活的需要。一個是人與人之問的關系。小至鄰里、親朋之間,大至統(tǒng)治者內部之間,被統(tǒng)治者內部之問,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之間的關系,歸根結底都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鬃訉θ伺c自然的關系不是很感興趣,他感興趣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因為在他那個時代,他所看到的最突出的矛盾,已經不是人怎么從自然中獲取物質以滿足生存的問題,而是人與人之間怎樣和諧有序地生存的問題。為此,孔子提出了“仁”的主張,孔子認為,只要人人都具有了仁德,成為仁人,那么,這個社會就將是一個和諧美好的社會。但是,“仁”畢竟是一種結果性的要求,所以,可以說它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但它還不是根本。它也是有所依靠而產生的,而“仁”的產生所依靠的東西,就是我們要尋找的孔子思想的根本了。那么產生“仁”所依靠的是什么呢?這我們需要從孔子關于“仁”的問題的回答中尋找答案。(二)《論語》中孔子被直接問到“仁”不下五次,不但對不同的問者回答不同,就是對同一問者每次提問的回答也不相同,比如樊遲三次問仁,孔子三次回答都不相同。那么哪一種回答最直接反映“仁”的產生之所依靠呢?我們先來看一段《論語》,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本褪钦f,孔子認為,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告訴他高深的學問;中等以下才智的人,難以告訴他高深的學問。簡單地說就是孔子認為需要因材施教。顏淵的領悟力、人品在《論語》中曾受孔子多次贊揚,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所以,孔子對顏淵問仁的回答,應該最接近“仁”的實質,最能說明“仁”是依靠什么產生的。下面我們來看看孔子對顏淵問仁的回答。這一章可謂《論語》中最核心的一章,也是兩千多年來受到誤解最多的一章。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日:“請問其目?!弊釉唬骸胺嵌Y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鳖仠Y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pre>

媒體關注與評論

  迄今唯一經公證懸獎十二萬指錯的學術著作。《大義》對孔子總體思想進行學術性新探索的精神值得充分肯定。  ——易中天

編輯推薦

迄今唯一經公證懸獎十二萬指錯的學術著作?!洞罅x》對孔子總體思想進行學術性新探索的精神值得充分肯定?!字刑?/pre>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論語》大義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