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4 出版社:居其宏 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 (2010-04出版) 作者:居其宏 頁數(shù):346
Tag標簽:無
前言
本書是為高等音樂藝術院校、藝術學院及高等師范院校中的音樂院系、藝術職業(yè)學院中的音樂專業(yè)本科、??茖W生編寫的當代音樂史教科書,同時亦可作為中國近現(xiàn)代、當代音樂史方向碩士生和博士生的專業(yè)教材或參考教材之用。在開卷之初,有必要將本書撰寫與教學的相關問題闡述如下。一、本書的性質與任務本書的性質既然是一本當代音樂史教科書,與其他在當代音樂史方面的個人學術著作既有共同點,也有相異處。兩者都必須堅持史實第一性的治史原則,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秉筆直書、不虛美、不掩過的史學精神——這便是它們的共同點。在這個總前提下,由于個人學術著作所承載的是學者獨創(chuàng)性成果,因此不但允許而且提倡史學家對同一歷史現(xiàn)象有不同的解讀和個人創(chuàng)見;而歷史教科書所承載的則是學界已有共識的知識性成果,因此并不主張史學家將過分個人化的結論寫進歷史教材,以免誤導學生——這便是兩者的相異處。有鑒于此,本書努力遵循歷史教科書的寫作原則,盡可能對作為歷史描述對象的音樂現(xiàn)象做客觀公正的記敘。當然,歷史教科書不是史料、史實的簡單羅列,史家的歷史評價和經(jīng)驗總結永遠無法回避。對此作者采取的應對原則是:凡屬學界已有共識的結論,則如實采納之;凡學界對同一對象存有不同看法者,則采取諸說并存的方式處理;當學界對某個對象迄無一說時,則盡可能提供作者的一得之見,以備學界同行及各校師生參酌。本書既名為《共和國音樂史》,顧名思義,它的任務是記敘1949年共和國成立至2008年我國音樂藝術各領域的發(fā)展歷史,將60年來的各個歷史階段,我國音樂家在音樂創(chuàng)作、音樂表演、音樂理論與批評、高等音樂教育等各個主要專業(yè)領域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及其主要成就和歷史經(jīng)驗按照歷史遞進順序忠實記錄下來,并通過一定時段的教學,讓學生對共和國60年的歷史上我國專業(yè)音樂藝術所走過的光輝而曲折的歷程及其來龍去脈有一個基本的了解,熟悉其中有較高成就或產(chǎn)生過重要影響的的作品、人物、事件和文獻,并鼓勵學生對書中關于正反兩方面歷史經(jīng)驗的諸多思考和結論持有各自的獨立見解。
內(nèi)容概要
《共和國音樂史(1949-2008)》是為高等音樂藝術院校、藝術學院及高等師范院校中的音樂院系、藝術職業(yè)學院中的音樂專業(yè)本科、??茖W生編寫的當代音樂史教科書,同時亦可作為中國近現(xiàn)代、當代音樂史方向碩士生和博士生的專業(yè)教材或參考教材之用。
書籍目錄
前言第一編 共和國初期的音樂繁榮(1949-1956)第一章 音樂創(chuàng)作:為共和國放聲歌唱第一節(jié) 聲樂作品創(chuàng)作第二節(jié) 器樂創(chuàng)作第三節(jié) 歌舞、舞蹈及舞劇音樂創(chuàng)作第二章 音樂表演藝術:草創(chuàng)時期的初步繁榮第一節(jié) 院團調整,創(chuàng)建劇場藝術第二節(jié) 音樂表演藝術的初步繁榮第三節(jié) 聲樂藝術中的“土洋之爭”第三章 專業(yè)音樂教育:共和國音樂家的搖籃第一節(jié) 中央音樂學院第二節(jié) 上海音樂學院第三節(jié) 其他音樂院校第四章 傳統(tǒng)音樂:新條件,新局面第一節(jié) 新中國面對的傳統(tǒng)音樂遺產(chǎn)第二節(jié) 瞎子阿炳和他的《二泉映月》第三節(jié) “推陳出新”與戲曲改革第五章 共和國樂壇第一次思潮大碰撞第一節(jié) 賀綠汀《論音樂的創(chuàng)作與批評》及其主要論點第二節(jié) 從學術討論到政治批判第三節(jié) 批判戛然而止,形勢急轉直下第六章 “雙百方針”和“全國音樂周”第一節(jié) “雙百方針”的提出第二節(jié) “全國音樂周”:共和國音樂成就大檢閱第三節(jié) 毛澤東《同音樂工作者的談話》第二編 在曲折中前進(1957-1966)第一章 “反右”和大躍進中的音樂現(xiàn)實第一節(jié) “反右”狂潮和中國音樂家的命運第二節(jié) “大躍進”中的音樂創(chuàng)作與音樂生活第三節(jié) “反右”和大躍進時期的優(yōu)秀作品第二章 這一時期的音樂思潮與批評第一節(jié) 汪立三與“冼星海交響樂的討論”第二節(jié) “拔白旗”運動與錢仁康《黃自的生活、思想和創(chuàng)作》第三節(jié) 關于“馬思聰演出曲目討論”第四節(jié) 關于“德彪西的討論”第五節(jié) 關于“三化”討論第六節(jié) 李凌“資產(chǎn)階級音樂思想”批判第三章 三年困難時期的音樂創(chuàng)作第一節(jié) 革命群眾歌曲第二節(jié) 大型器樂曲第三節(jié) 中小型器樂曲第四節(jié) 中小型聲樂作品及大合唱第五節(jié) 從《洪湖赤衛(wèi)隊》到《江姐》:中國歌劇史上的第二次高潮第四章 “兩個批示”籠罩下的音樂界第一節(jié) “兩個批示”與中國音樂界第二節(jié) 在“兩個批示”和“三化”鞭策下的音樂創(chuàng)作第三節(jié) 戲曲改革的新成果第四節(jié) 舞劇音樂創(chuàng)作的新生面第三編 “文革”中的音樂現(xiàn)實(1966-1976)第一章 “文革”中的歌曲創(chuàng)作第一節(jié) “文革”早期歌曲第二節(jié) “文革”中后期的歌曲第二章 “樣板戲”及“四人幫”的理論建構第一節(jié) “革命樣板戲”:奇特的文化現(xiàn)象第二節(jié) 瘋狂向左:“文革”音樂理論與思潮第三章 “文革”中的器樂創(chuàng)作第一節(jié) 器樂創(chuàng)作中的“樣板”第二節(jié) “文革”中的器樂改編曲第三節(jié) “文革”中的原創(chuàng)器樂曲第四編 改革開放中的轉型與陣痛(1976-1992)第一章 復蘇時期:起步于止步之處第一節(jié) 音樂界的撥亂反正與思想解放第二節(jié) 音樂藝術的全面復蘇第三節(jié) 音樂觀念更新:陣痛與轉型第二章 “新潮音樂”:崛起的一群第一節(jié) 無法無天的“新潮音樂”第二節(jié) 少年老成:“回歸傳統(tǒng)”與“尋根熱”第三節(jié) 作為前衛(wèi)文化的“新潮音樂”第三章 流行音樂:大潮洶涌擋不住第一節(jié) 偷渡的盒帶與“D味歌曲”第二節(jié) “民選15首”與“官選12首”第三節(jié) 八面來風,共存共榮第四節(jié) 作為都市娛樂文化的流行音樂第四章 音樂創(chuàng)作:高唱多元多樣的主旋律第一節(jié) 交響樂與室內(nèi)樂:多元格局的形成第二節(jié) 民族器樂:華夏神韻的多樣表現(xiàn)第三節(jié) 聲樂作品:雅俗共賞的創(chuàng)作主潮第四節(jié) 歌劇音樂?。貉潘追至鞯默F(xiàn)實態(tài)勢第五章 “回顧與反思”:歷史經(jīng)驗不能忘卻第一節(jié) “回顧與反思”的緣起與背景第二節(jié) “回顧與反思”的主要論域及論點第三節(jié) 對“回顧與反思”的回顧與反思第六章 回流時期的音樂思潮與創(chuàng)作第一節(jié) 回流時期的音樂思潮第二節(jié) 回流時期的音樂創(chuàng)作第五編 后新時期的音樂繁榮(1992——2000)第一章 "南巡講話"之后的中國音樂界第一節(jié) 新形勢下思潮爭鳴的新特點第二節(jié) 市場經(jīng)濟與嚴肅音樂第三節(jié) 市場經(jīng)濟與傳統(tǒng)音樂第四節(jié) 新形勢與社會音樂生活第二章 多元發(fā)展的音樂創(chuàng)作第一節(jié) 交響音樂及室內(nèi)樂第二節(jié) 民族器樂第三節(jié) 聲樂作品第四節(jié) 音樂戲劇作品第三章 欣欣向榮的音樂表演藝術第一節(jié) 獨唱獨奏藝術第二節(jié) 指揮藝術第三節(jié) 專業(yè)音樂表演團體第四章 面向新世紀的音樂教育第一節(jié) 教學改革與教育理念的大轉變第二節(jié) 專業(yè)音樂教育的大發(fā)展第三節(jié) 高等師范音樂教育的大繁榮第六編 新世紀的新景觀與新挑戰(zhàn)(2001——2008)第一章 新世紀音樂創(chuàng)作的燦爛景觀第一節(jié) 大型器樂曲第二節(jié) 民族管弦樂曲第三節(jié) 聲樂作品第四節(jié) 歌劇音樂劇第五節(jié) 舞劇音樂創(chuàng)作第二章 新世紀音樂創(chuàng)作思潮的激情碰撞第一節(jié) 關于“譚卞之爭”第二節(jié) 關于“第五代作曲家”的論戰(zhàn)第三節(jié) 關于“新世紀中華樂派”的爭鳴第三章 新世紀音樂藝術面臨的新挑戰(zhàn)第一節(jié) 音樂創(chuàng)作:在精品與名利之間抉擇第二節(jié) 音樂教育:在質量與效益之間彷徨第三節(jié) 音樂遺產(chǎn):在保護與發(fā)展之間彷徨第四節(jié) 專業(yè)院團:在公益與商業(yè)之間尋路第五節(jié) 理論批評:在打假與造假之間博弈第四章 臺灣、香港、澳門地區(qū)的音樂創(chuàng)作第一節(jié) 臺灣地區(qū)的音樂創(chuàng)作第二節(jié) 香港地區(qū)的音樂創(chuàng)作第三節(jié) 澳門地區(qū)的音樂生活與音樂創(chuàng)作后記參考文獻全書譜例之編號、曲目與頁碼
章節(jié)摘錄
插圖:在建立正規(guī)化、專業(yè)化劇場藝術使命的感召下,音樂表演藝術家懷著為新中國放聲歌唱的激情,不斷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藝術素質,增強音樂修養(yǎng),錘煉表演技能,在各個領域涌現(xiàn)出一批卓有建樹的表演藝術家;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締造了共和國創(chuàng)建初期音樂表演藝術的初步繁榮。1.聲樂表演藝術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活躍在樂壇上的歌唱家,主要有三部分人組成:其一是解放前后從海外留學歸來或解放前在國內(nèi)隨外國聲樂家學習的美聲歌唱家,如在解放前便以中國聲樂界“四大名旦”著名的喻宜萱、黃友葵、郎毓秀、周小燕,以及應尚能、蔡紹序、滿謙子、李志曙、樓乾貴、朱崇懋、張權、高芝蘭、鄒德華、姚牧等人;其二是來自解放區(qū)的以民族唱法為主的歌唱家,如李波、王昆、郭蘭英、管林、任桂珍等人;其三是解放后從民間歌手中涌現(xiàn)出來的歌唱家,如黃虹等人。周小燕,女高音歌唱家。早在40年代初便進入上海音樂學院學習聲樂,不久赴法國深造,并在歐洲樂壇上以“中國之鶯”聞名。新中國成立前夕歸國,任教于上海音樂學院,同時亦經(jīng)常在國內(nèi)外音樂會上演唱,努力用自己的歌聲為工農(nóng)兵聽眾服務,并在國際樂壇上為新中國贏得友誼和贊譽。其嗓音純凈透明,花腔玲瓏自如,歌唱時注重作品風格和意韻的表達。因通曉歐洲多國語言,演唱法國、德國及意大利等國藝術歌曲造詣尤深。張權、鄒德華是建國初期在音樂會和歌劇演出中均十分活躍的女高音歌唱家。前者在40年代即在中國歌劇《秋子》中成功地扮演女主角而蜚聲樂壇,后留學美國。共和國成立不久即歸國,進人中央實驗歌劇院,曾主演過意大利歌劇《茶花女》等。后者在40年代后期曾就讀于美國著名的朱麗亞音樂學院。共和國成立之初歸國,在中央實驗歌劇院主演過意大利歌劇《茶花女》、《蝴蝶夫人》及中國歌劇《草原之歌》等。王昆,在延安時代即以優(yōu)美歌聲聞名,1945年因首演中國歌劇《白毛女》、成功塑造了喜兒形象而成為陜北根據(jù)地家喻戶曉的歌唱家。解放后仍經(jīng)常在音樂會上演唱。李波先以在延安演唱《翻身道情》而聞名,后又成為《白毛女》中黃母一角的首演者。郭蘭英,原是山西梆子演員,后投身革命文藝隊伍。她在歌劇《白毛女》中所扮演的喜兒,因其唱演俱佳而更具藝術感染力。解放后,在拍攝的同名電影中擔任喜兒(角色由田華扮演)的主唱。被公認為喜兒這一藝術形象的經(jīng)典闡釋者。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央實驗歌劇院擔任主要演員,曾主演《小二黑結婚》、《劉胡蘭》等多部中國民族歌劇,因其表演真實自然、演唱聲情并茂而成為共和國成立初期最著名的歌劇表演藝術家之一。此外,亦經(jīng)常在音樂會上演唱民歌或根據(jù)民歌音調編創(chuàng)的創(chuàng)作歌曲,如《南泥灣》等。其嗓音甜美亮麗,吐字清晰圓潤,行腔細膩婉轉,民族風格醇厚,歌聲極具個性魅力。她為電影《上甘嶺》錄制插曲《我的祖國》所達到的動人動聽的藝術境界,至今無人能及。
后記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本《共和國音樂史》是在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總編輯俞人豪同志的一再邀約與緊逼之下完成的。早在5-6年前,即我的《新中國音樂史》出版之后不久,他就對我說,應該在這本書的基礎上,按教學要求和教科書體例,為高等音樂院校和師范院校音樂專業(yè)本科生、碩士生編寫一本教科書《共和國音樂史》,在歷史時段上與《民國音樂史》相銜接,共同構成“20世紀中國音樂史”的大框架,以滿足各院校教學之需。鑒于他的這個設想很好,我當時就將這個任務接了過來。未曾想,此后數(shù)年間一直被各種科研和教學任務緊緊纏住,令我分身乏術,不得已將這件事情延宕下來。此后俞人豪同志幾次見到我,非但對此事緊追不放,同時又提出在這本教科書中增配一盤多媒體課件的新構想。從方便教學的角度說,這當然是一個絕妙的創(chuàng)意;然而對我這個電腦智商很低的人來說,無異又在頭上壓了一座大山。盡管如此,我知道這是必須完成、無法推卸的任務,于是便將這個任務交給了當時還在南藝攻讀博士學位的韓啟超同學,并在2008年7月畢業(yè)、到浙江師大報到前已經(jīng)完成了課件的初稿。然而由于其他繁重的科研和教學任務迫在眉睫,本書的文字部分卻遲遲未能啟動。一晃就到了2009年1月。這是共和國成立60周年的大慶之年,這本《共和國音樂史》已經(jīng)不能再拖了。于是我問俞人豪:如果這本書在5月底交稿,出版社能否保證在國慶前見書?誰知他答日:這是重點圖書,要給編審和修改留出足夠時間,因此,如要在國慶前出版,就必須在3月底交出初稿。此言一出,頓時令我大汗淋漓,立馬放下手中一切工作,將全身心變成一架開足馬力、高速運轉的機器,爭分奪秒對原稿進行增刪修改,一天也未休息,時刻不敢怠慢——如此這般,便將我的整個寒假和春節(jié)統(tǒng)統(tǒng)搭了進去,并在緊趕慢趕之下,如期在3月底將本書初稿交到俞人豪同志手里。我知道,俞人豪本人就是國內(nèi)著名的音樂學家,在此前幾本書的合作中,他的審稿尺度之嚴、態(tài)度之細我是領教過的;這本《中華人民共和國音樂史》由他本人擔任責任編輯,在初稿交給他不到10天,就給初稿的歷史分期問題、音樂創(chuàng)作與理論批評詳略關系的處理問題以及作者評價的公正性問題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商榷意見和修改建議,同時在征得我的同意后又將書稿送到戴嘉枋、梁茂春兩位同行案頭,請他們提出審讀意見。這種嚴肅認真的編審作風,在令我感動之余,更為本書寫作與編審質量的提高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因此,本書之所以能夠以現(xiàn)在這個面貌出版,首先要衷心感謝俞人豪、戴嘉枋、梁茂春三位同行,若沒有他們真誠、坦率、中肯的意見和建議,本書勢必留下更多遺憾和不足。
編輯推薦
《共和國音樂史(1949-2008)》是由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