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文學(xué)簡史

出版時間:2006-4  出版社: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作者:黃源深  頁數(shù):321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外教社外國文學(xué)簡史叢書”是國內(nèi)出版的首套供一般讀者(而不是研究者)參閱、了解文學(xué)的普及性讀物。叢書作者都是我國國別文學(xué)領(lǐng)域的著名專家教授,從事國別文學(xué)研究多年,有較深的造詣。每冊文字控制在20萬字左右,簡明扼要,淺顯好讀。  本叢書提供國別文學(xué)發(fā)展的一般知識,簡要勾勒有關(guān)國家文學(xué)發(fā)展概貌,包括發(fā)端、沿革、嬗變的歷史軌跡、重要流派、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等。各冊開篇為“緒論”,簡述該國文學(xué)特點及走向。然后以時間為順序,按階段劃分,每一階段含若干流派,每一流派含若干作家。階段為“編”,流派為“章”,作家為“節(jié)”。每一編以概況起始,介紹該階段的時代特征和文學(xué)概貌,是為“面”;隨后幾章分別介紹流派和作家,是為“點”,點面結(jié)合,從宏觀到微觀,既可以使讀者對各國文學(xué)發(fā)展有整體認識,又可以了解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為日后研讀文學(xué)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

作者簡介

黃源深,上海對外貿(mào)易學(xué)院教授,華東師范大學(xué)博士生導(dǎo)師,上海翻譯家協(xié)會副會長。著有《澳大利亞文學(xué)史》、《澳大利亞文學(xué)論》、《外國文學(xué)欣賞與批評》等;譯有《簡·愛》、《道連·格雷的畫像》、《歐·亨利短篇小說選》、《隱身人》、《我的光輝生涯》、《露辛達·布雷福特》等;編有《英國散文選讀》、《澳大利亞文學(xué)選讀》、《二十世紀外國文學(xué)作品選》和《高等學(xué)校英語教材》等。已出版著譯三十余部,論文六十余篇。著譯曾十多次在國內(nèi)外獲獎。

書籍目錄

緒論第一編  殖民主義時期文學(xué)(1788-1888)第一章  概況第二章  小說    第一節(jié)  亨利·金斯利    第二節(jié)  馬庫斯·克拉克    第三節(jié)  羅爾夫·博爾特沃德第三章  詩歌    第一節(jié)  查爾斯·哈珀    第二節(jié)  亞當·林賽·戈登    第三節(jié)  亨利·肯德爾第二編  民族主義運動時期文學(xué)(1889-1913)第一章  概況第二章  民族主義文學(xué)奠基人亨利·勞森第三章  小說    第一節(jié)  約瑟夫·弗菲    第二節(jié)  斯蒂爾·拉德    第三節(jié)  路易斯·斯通第四章詩歌    第一節(jié)  A.B.佩特森    第二節(jié)  克里斯托弗·布倫南    第三節(jié)  肖·尼爾森第三編  兩次世界大戰(zhàn)時期文學(xué)(1914-1945)第一章  概況第二章  亨利·漢德爾·理查森第三章  勞森派小說家    第一節(jié)  邁爾斯·弗蘭克林    第二節(jié)  蘇姍娜·普里查德    第三節(jié)  萬斯·帕爾默    第四節(jié)  凱爾·坦南特第四章  探索小說    第一節(jié)  克里斯蒂娜·斯特德    第二節(jié)  澤維爾·赫伯特    第三節(jié)  埃莉諾·達克第五章詩歌    第一節(jié)  肯尼思·斯萊塞    第二節(jié)  羅伯特·菲茨杰拉德    第三節(jié)  道格拉斯·斯圖爾特第四編  當代澳大利亞文學(xué)(1946-2005)第一章  概況第二章  馬丁·博伊德第三章  現(xiàn)代主義文學(xué)巨匠帕特里克·懷特第四章  懷特派小說家    第一節(jié)  托馬斯·基尼利    第二節(jié)  哈爾·波特    第三節(jié)  倫道夫·斯托    第四節(jié)  克里斯托弗·科契第五章  現(xiàn)實主義派小說家    第一節(jié)  艾倫·馬歇爾    第二節(jié)  約翰·莫里森    第三節(jié)  朱達·沃頓    第四節(jié)  戴爾·斯蒂芬斯    第五節(jié)  弗蘭克·哈代第六章  新派小說家    第一節(jié)  新派小說的崛起    第二節(jié)  彼得·凱里    第三節(jié)  弗蘭克·穆爾豪斯    第四節(jié)  默里·貝爾    第五節(jié)  邁克爾·懷爾丁    第六節(jié)  莫里斯·盧里第七章  八九十年代嶄露頭角的小說家    第一節(jié)  伊麗莎白·喬利    第二節(jié)  戴維·馬洛夫    第三節(jié)  亞歷克斯·米勒    第四節(jié)  蒂姆·溫頓第八章  學(xué)者詩人A.D.霍普  第九章  詩人朱迪思·賴特、詹姆斯·麥考利、戴維·坎貝爾    和羅斯瑪麗·多布森    第一節(jié)  朱迪思·賴特    第二節(jié)  詹姆斯·麥考利    第三節(jié)  戴維·坎貝爾    第四節(jié)  羅斯瑪麗·多布森第十章  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詩歌    第一節(jié)  概況    第二節(jié)  萊斯·默里    第三節(jié)  布魯斯·道第十一章  20世紀60年代以前的戲劇    第一節(jié)  概況    第二節(jié)  雷·勞勒    第三節(jié)  艾倫·西摩第十二章  20世紀60年代以來的戲劇    第一節(jié)  概況    第二節(jié)  帕特里克·懷特    第三節(jié)  杰克·希伯德    第四節(jié)  戴維·威廉森    第五節(jié)  亞歷山大·布佐    第六節(jié)  路易斯·諾瓦拉    第七節(jié)  斯蒂芬·休厄爾第十三章  兒童文學(xué)    第一節(jié)  概況    第二節(jié)  瓊·菲普森    第三節(jié)  帕特里夏·賴特森    第四節(jié)  伊凡·索撒爾第十四章  多元文化    第一節(jié)  概況    第二節(jié)  彼得·斯克拉耐克    第三節(jié)  布賴恩·卡斯特羅    第四節(jié)  凱思·沃克主要參考書目

章節(jié)摘錄

書摘馬庫斯·克拉克生于倫敦的一個律師家庭,1863年因家道中落單獨移居澳大利亞墨爾本,先在銀行里謀職,后去牧場當放牧工。喜讀巴爾扎克的小說,先后做過雜志記者,報紙自由撰稿人等。1869年,為撰寫一本反映流放生活的小說,去塔斯馬尼亞島的犯人關(guān)押地進行實地考察,并閱讀了大量有關(guān)文獻。1870年開始寫作長篇小說《無期徒刑》,在《澳大利亞》雜志上分期連載。此時,他一面從事創(chuàng)作一面兼做記者。因為揮霍無度,負債累累,不得不夜以繼日地寫作來賺錢。由于操勞過度與長期的精神重壓,三十五歲時病逝。    克拉克著有長篇小說:《相距甚遠》(1869),《無期徒刑》(1870)、《天主教的陰謀》(1893)。短篇小說集:《一個年青國家的傳說》(1871)、《節(jié)日高峰與其他故事》(1873)、《四層高》(1877)、《少校莫里紐克斯和人聲之謎》(1881)、《聳人聽聞的故事》(1886)。此外還出版過散文集子。    克拉克在文學(xué)史上的地位是由他的長篇小說《無期徒刑》奠定的。這部小說分二十七期連載在1870年一1872年的《澳大利亞雜志》上,十年后被濃縮成為十六期于1881年一1883年在同一雜志上連載。1886年該雜志第三次連載重登了這部小說,并稱它為澳大利亞文學(xué)中的一顆明珠。    小說描寫了流放犯魯佛斯·道斯痛苦而悲慘的一生。魯佛斯在英國被冤枉成殺人犯而下獄。后來,被流放到澳洲。服刑期間數(shù)度受到冤屈,三次被判無期徒刑,最后死于暴風雨之中。    小說塑造了各類不同的人物。兇殘的軍官以及他們“執(zhí)法如山”的上司、虛偽的教士、受盡冤屈的青年、冥頑不靈的罪犯等等,構(gòu)成了澳大利亞早期流放社會的縮影。同時,通過流放犯魯佛斯的悲慘經(jīng)歷,揭露了資產(chǎn)階級法律的虛偽,抨擊了慘無人道的流放制度。    小說有三個主要人物,即正直無私、富有自我犧牲精神的魯佛斯、陰險狠毒、兇殘冷酷的軍官弗里爾和作惡多端、死不改悔的罪犯雷克斯。魯佛斯一再行好事,一再受冤屈,最后競不得好死;弗里爾觸犯刑律,壞事做絕,卻步步高升,讓善良人成為他的階下囚;十惡不赦的雷克斯,一再作惡,一再得到寬容,最后競逍遙法外。三個人物的不同遭遇告訴人們,“神圣”的法律并沒有起到揚善懲惡的應(yīng)有作用,相反,一切都被顛倒了,法律是何等的虛偽!    小說用詳盡的細節(jié)向讀者展示了一幅幅流放地怵目驚心的圖畫:污穢狹窄的住所,沉重的鐐銬,繁重的苦役,殘酷的鞭笞,意在說明這種對人肉體上的摧殘,人格上的污辱,是違背人道的,矛頭直指英國統(tǒng)治者施行的流放制度,恰如小說前言中所寫的:“把違法者集中到遠離健康的公眾輿論的地方,并給予懲戒是不妥當?shù)?。?   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時,不但把他們寫得個性分明,而且還把筆觸伸向人物的內(nèi)心,展示他們性格的復(fù)雜性(與金斯利小說人物性格的簡單化恰成對比)。如弗里爾雖然生性陰險、狡詐、冷酷,但他也有動情的時候。當他由于魯佛斯的幫助有了生的希望時,心頭涌起了感激之情,誠懇地允諾,如一旦獲救,一定赦免魯佛斯。但他在脫險以后,特別是意識到魯佛斯有可能成為他的情敵時,便毫不猶豫地置其于死地。這種復(fù)雜性統(tǒng)一在始終以自我為中心的弗里爾身上是合情合理的,有助于揭示人物忘恩負義的本性。作者還運用細膩的心理描寫來深化人物形象。魯佛斯在荒灘上所進行的一場“救還是不救”的思想斗爭,是一段絕妙的心理剖析,不但真切地表現(xiàn)了人物的矛盾處境,而且也寫出了他崇高的自我犧牲精神,使這個形象顯得更加豐滿。    小說十分注重細節(jié)的真實性和典型性。作者對犯人流放地狀況的描寫,無論在時間、地點還是地理位置方面都非常精確,從而增加了小說的真實感。此外,作者把現(xiàn)實生活中有關(guān)犯人的細節(jié)都集中在魯佛斯及其他幾個犯人身上,強化和突出其中的某些細節(jié),如:當眾杖斃、犯人之間互相殘殺、啖肉棄骨等,使之產(chǎn)生強烈的震撼力。而作者在描寫這些細節(jié)時始終保持客觀態(tài)度,很少摻入個人的情感或議論,結(jié)果“態(tài)度越是客觀,所產(chǎn)生的印象越是有力”(契訶夫)。僅在作者故世五年以后,便有人在議會中發(fā)出了這樣的喟嘆:“讀了《無期徒刑》以后,沒有人再要閱讀有關(guān)流放制度的歷史書了……這位小說家在自己的領(lǐng)域中擊敗了歷史學(xué)家。”    巧合的運用,總體上比較成功。它不但使讀者頻頻感到出其不意,而且使小說的結(jié)構(gòu)緊湊,寓意深刻。如:犯人雷克斯與青年魯佛斯恰巧是同父所生,兩人容貌相似,而且還都使用假名,但魯佛斯是被打成囚犯時使用假名,而雷克斯是作案時使用假名,淪為罪犯時又使用真名;魯佛斯使用假名是為了保護他人,而雷克斯的假名卻是這個劣跡多端的變色龍的保護色。兩人之間,善惡分明、水火不容,但兩人的結(jié)局卻如此不公,這些巧合進一步加深了這樣的寓意:邪惡得到了保護,善良受到了懲罰。    《無期徒刑》勝過殖民主義時期的其他小說,不少批評家認為,那時的作品唯有它才稱得上經(jīng)典著作。    P19-21

編輯推薦

“外教社外國文學(xué)簡史叢書”是國內(nèi)出版的首套供一般讀者(而不是研究者)參閱、了解文學(xué)的普及性讀物。叢書作者都是我國國別文學(xué)領(lǐng)域的著名專家教授,從事國別文學(xué)研究多年,有較深的造詣。每冊文字控制在20萬字左右,簡明扼要,淺顯好讀。    本叢書提供國別文學(xué)發(fā)展的一般知識,簡要勾勒有關(guān)國家文學(xué)發(fā)展概貌,包括發(fā)端、沿革、嬗變的歷史軌跡、重要流派、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等。各冊開篇為“緒論”,簡述該國文學(xué)特點及走向。然后以時間為順序,按階段劃分,每一階段含若干流派,每一流派含若干作家。階段為“編”,流派為“章”,作家為“節(jié)”。每一編以概況起始,介紹該階段的時代特征和文學(xué)概貌,是為“面”;隨后幾章分別介紹流派和作家,是為“點”,點面結(jié)合,從宏觀到微觀,既可以使讀者對各國文學(xué)發(fā)展有整體認識,又可以了解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為日后研讀文學(xué)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礎(chǔ)。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澳大利亞文學(xué)簡史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