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āng)村民眾的利益調整與秩序變遷

出版時間:2009-3  出版社: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  作者:張慧卿  頁數(shù):450  

內容概要

本書以巖兜村為個案,運用歷史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方法和“深度敘述”的敘述架構,詳細地考察了巖兜村自村落形成至今四百多年來村民利益調整和社會秩序變遷的歷程,并對鄉(xiāng)村秩序的未來進行了展望,農村基層社會控制是研究的核心。    巖兜村地處閩西南交界處,是閩南地區(qū)的一個客家村落。村落形成至今四百多年來,巖兜村形成了別具一格的居住風格、信仰習俗、方言(閩南話和客家話)和文化儀式,極具客家文化與閩南文化交匯融合的特質。受外向型海洋經濟的影響較小,巖兜村村落經濟遠遠滯后于同轄區(qū)內交通便利的農村,具有典型的山區(qū)經濟特征,屬于經濟不發(fā)達的村落。    1949年之前,巖兜村經濟發(fā)展相當緩慢,商品經濟發(fā)展緩慢,村民生活艱苦,許多村民被迫到東南亞一帶謀生。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經過土地改革、合作化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等一系列政治運動,生產資料完全歸國家所有,農民沒有自主經營權,生活仍然處于絕對貧困狀態(tài)。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施行,巖兜村農民獲得了生產自主權,家庭農副業(yè)得到一定程度的發(fā)展,農民生活與消費水平均有所提高。2000年以來,由于農業(yè)成本太高,農民的實際農業(yè)收入下降,受“六合彩”的沖擊,許多農民放棄農業(yè)進城務工,巖兜村的農業(yè)經濟處于停滯階段,巖兜村出現(xiàn)了嚴重的空殼化現(xiàn)象。    巖兜村四百多年來所發(fā)生的六種糾紛類型——家庭糾紛(分家、贍養(yǎng)、離婚和其他)、經濟往來糾紛、地權糾紛(宅基地、果園、地界、林權和其他)、公共權力糾紛、公共物品糾紛以及交通糾紛,具有典型的時代特征?,F(xiàn)階段農村社會糾紛呈現(xiàn)出糾紛類型多樣化、糾紛主體多元化、糾紛成因復雜化以及糾紛表現(xiàn)群體化和激烈化等特征,社會糾紛解決體現(xiàn)了濃厚的人情社會特點,這就使得許多問題礙于情面采取了特定的矛盾消化方法,但是不符合現(xiàn)代社會法制精神,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社會糾紛。    四百多年來,國家對鄉(xiāng)村社會的控制、村民利益本位價值觀及村落糾紛調處秩序的變化軌跡為:明清時期村落形成至新中國建立之前,家族主義利益本位的社會關系調整是巖兜村的主要社會特征,維系巖兜村社會秩序的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族,宗族是鄉(xiāng)村社會利益調整的唯一機制。新中國成立以后,在強國家權力的控制下,農村經過了“規(guī)劃的社會變遷”,國家權力滲透到農村的每個角落,在這種情況下,以階級斗爭為主要特征的政治糾紛充斥農村社會的每個角落,集體主義利益本位的社會關系成為農村社會的主要特征,國家權力替代宗族成為鄉(xiāng)村民眾利益調整的主導力量。1983年,隨著人民公社的解體,國家權力向上回縮,農村社會一度出現(xiàn)制度真空,宗族勢力等民間力量得到一定程度的復興,村民委員會取代大隊成為“半官方”性質的自治組織,對鄉(xiāng)村民眾的利益調整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一般常態(tài)下,村民糾紛調處程序按照“村民之間——宗族——村民委員會——司法辦公室或派出所——巡回法庭——基層法院”的渠道解決,這幾種機制對村民利益調整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進入21世紀以后,隨著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農村被動地卷入城市化進程,村民的價值觀變了,個人利益本位的觀念,加上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手段,鄉(xiāng)村民眾的利益糾紛出現(xiàn)了多元化的特征,相比之下,鄉(xiāng)村社會的調處機制卻出現(xiàn)了越來越軟弱的一面。宗族存在的社會基礎已經消失,它對社會糾紛調處的能力越來越弱,只能在一些突發(fā)性事件中起著煽風點火的作用;基層村級干部成為村民利益的壟斷者,他們越來越多地站在村民的對立面,靠他們穩(wěn)定社會秩序是不可能的。1998年以來,巖兜村呈現(xiàn)秩序失控表現(xiàn)在如下三個方面:第一,公共行政系統(tǒng)癱瘓,村級行政組織處境艱難;第二,宗族存在的基礎越來越弱,宗族影響的正面效益越來越低;第三,經濟滯后,嚴重空殼化。    巖兜村基層社會控制的重建必然涉及整個鄉(xiāng)村制度的重新安排,國家推進行政體制、政治體制的改革時要考慮如下五個因素:一是壓縮國家行政機構,減輕國家的行政負擔;二是取消市管縣行政體制;三是裁撤鄉(xiāng)政權;四是裁撤村官;五是在縣以下按照大區(qū)域的原則進行合并,組織公安、工商、稅務機關下沉。

作者簡介

張慧卿,女,1980年4月生,福建南靖人。2002年畢業(yè)于福建師范大學歷史系,獲歷史學學士學位,2005年繼而獲得歷史學碩士學位。2005年至2008年在南京大學歷史系師從李良玉教授,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xiàn)于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從事科研工作,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中國當代史、社會史,先后在《改革》、《湖北社會科學》、香港《二十一世紀》、《尋根》等刊物發(fā)表多篇學術論文。

書籍目錄

導言  一、選題緣起和過程  二、學術史回顧  三、調查方法與資料來源  四、論文結構第一章  調研點的背景描述  一、一個閩南的客家村落  二、歷史沿革  三、巖兜村的文化特色第二章  社會變動與經濟變遷  第一節(jié)  1949年之前的經濟生活    一、契約文書中的家族生活    二、1949年前巖兜村村民生活  第二節(jié)  1949年到1977年社會改造    一、土地改革政策與實施過程    二、互助組、初級社和高級社    三、人民公社  第三節(jié)  1978—2000年的經濟發(fā)展    一、1978—2000年巖兜村發(fā)展的總趨勢    二、農、林、牧、副、漁    三、社會變遷中的人情往來  第四節(jié)  2000年以來的經濟變遷    一、2000年以來的農業(yè)發(fā)展形勢    二、勞動力轉移    三、五戶農民的收支狀況    四、“六合彩”對巖兜村社會的影響第三章  民間糾紛調處的秩序結構  第一節(jié)  巖兜村的宗族組織    一、巖兜村張氏宗族組織    二、土地改革之前的宗族功能    三、宗族力量的弱化與干預作用的下降    四、宗族力量抬頭后的調解實踐  第二節(jié)  鄉(xiāng)村基層的行政干預    一、中國鄉(xiāng)村基層行政干預功能及其演變    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與南鎮(zhèn)基層行政干預體系    三、人民調解制度與南鎮(zhèn)基層行政干預體系    四、南鎮(zhèn)基層司法體系的調解功能    五、巖兜村村民調解委員會的運作    六、人民調解制度在巖兜村的調處效能  第三節(jié)  基層派出所的治安管理功能    一、派出所設立的背景與沿革    二、南鎮(zhèn)派出所的基本情況    三、南鎮(zhèn)派出所治安管理效能的分析    四、南鎮(zhèn)派出所糾紛調處:警察非警務活動視角.  第四節(jié)  基層法院的法律管制    一、法院    二、基層人民法庭  第五節(jié)  突發(fā)事件的越級干預    一、鄉(xiāng)民社會的“群體性突發(fā)事件”      二、巖兜村“群體性突發(fā)事件”的特征    三、巖兜村“群體性突發(fā)事件”的調處機制    四、“群體性突發(fā)事件”的發(fā)生機理與越級干預第四章  村民利益糾紛的類型與調處結果  第一節(jié)  家庭糾紛    一、分家糾紛    二、贍養(yǎng)糾紛    三、婚姻糾紛    四、族內其他糾紛  第二節(jié)  經濟往來糾紛    一、巖兜村的民間信貸    二、債權糾紛  第三節(jié)  地權糾紛    一、宅基地    二、果園地界    三、土地賠償    四、林權  第四節(jié)  公共權力糾紛    一、村級公共權力    二、2006年巖兜村基層黨支部選舉    三、2006年村民委員會換屆選舉  第五節(jié)  公共物品糾紛    一、巖兜村公共物品供給現(xiàn)狀    二、公共物品的管理    三、公共物品的“痼疾”  第六節(jié)  交通糾紛鄉(xiāng)村秩序的未來附錄A:關于建立福建土樓文化保護區(qū)(含巖兜村)的建議附錄B:訪談對象名錄附錄C:巖兜村問卷調查參考文獻致謝(代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調研點的背景描述  一、一個閩南的客家村落  廈門市、泉州市和漳州市被合稱為“閩南金三角”,是福建較為富庶的地方。以地理位置區(qū)分,廈門市四面環(huán)海,泉州市和漳州市則一面靠山一面臨海;而以語種劃分,廈門市和泉州市均是純閩南人居住區(qū),漳州市則以博平嶺為界,區(qū)分為閩南片區(qū)和客家片區(qū)。博平嶺東側的南靖、平和、詔安、云霄等縣西部的鄉(xiāng)鎮(zhèn)如南靖的梅林、南鎮(zhèn),平和的長樂、九峰、大溪、崎嶺,詔安的太平、秀篆、官陂、霞葛、紅星,云霄的下河、常山等,居民仍以客家人為主,基本上是客家鄉(xiāng)鎮(zhèn)?! ∧暇缚h位于福建省南部,九龍江西溪上游,北緯24 26’20”-2459’58”,東經1170 12”-117 36’36”。東鄰華安縣,西接永定縣,北與龍巖市、漳平縣接壤,南接平和縣,東南與薌城區(qū)、龍海縣毗鄰。東西寬60公里,全境土地面積1961.58平方公里,折合294.24萬畝。1990年,全縣劃分為6個鄉(xiāng)、4個鎮(zhèn)、1個國營華僑農場,下轄172個村民委員會、8個作業(yè)區(qū)、9個居民委員會,1915個村民(作業(yè))小組??倯魯?shù)74521戶,其中農業(yè)戶66099戶,總人口328245人。

編輯推薦

  作者利用出生當?shù)?、擁有比較密切的社會關關、家人十分理解和大力支持的優(yōu)勢,深入調查點,走親串戶,收集到大量碑刻、方志、族譜、契約、檔案、鄉(xiāng)民來往文書、口述資料,配合以村民實際生活中發(fā)生的各種具體形態(tài)的利益沖突、社會糾紛、村落生活的事例與故事,為我們描繪了一幅調查點鄉(xiāng)村建村以來,主要是晚清以來,特別是1949牟以來鄉(xiāng)村日常矛盾及其化解、基層社會控制網(wǎng)絡演變的活的畫卷。作者對村民之間生活細節(jié)的描寫,對基層農民社會關系的敘述,對氏間糾紛處理渠道與方式的分析,對未來農村基層秩序的假設,充滿了對家鄉(xiāng)土地的熱愛,對數(shù)百年祖先遺傳不息的宗族血脈的眷戀與嘆息,對家鄉(xiāng)農民乃至廣大農民今后命運的關切?!  暇┐髮W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良玉  本文研究中國社會史的某個側面,研究方法上選擇了作者所熟悉的村落,采用田野調查方式,廣泛搜集材料,尤其是保存形式不穩(wěn)定的口碑史料,以史學與社會學有機結合的視角詳加分析,以求小中見大,見微知著,復原中國社會的某些片段,探究其特征,既達到了學術研究的目的。又起到了關照社會現(xiàn)實的作用?!  暇┐髮W教授、博士生導師 陳仲丹  作者的論文寫作,自覺運用了文化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遵循地方史研究的路徑,采取查閱歷史文檔、口述訪談、田野調查問卷等多樣手段,著力挖掘底層記憶,對文化作為傳統(tǒng)資源如何支配基層社會生活,社會變遷如何影響鄉(xiāng)村社會,做了形象、生動、富有現(xiàn)場感的近乎原生態(tài)的敘述,細膩地展示了巖兜村四百多年來的社會變遷。論文史料翔實、具體,語言生動活潑,評析要而不繁,結構嚴謹,條理性強,讀來饒有興味。文中的圖表設計科學,評析到位,體現(xiàn)了作者的研究功力和學術素養(yǎng)?!  暇┐髮W教授、博士生導師 申曉云  論突屬于個案研究,但對于我們了解當今鄉(xiāng)村生活、社會變遷頗有參考價值,對于解決當今鄉(xiāng)村社會問題也很有借鑒作用。論文的最大特色,是大量采用了田野調查資料,并與檔案、圖書、報刊等資料相互補充印證,使人讀來頗感親切、鮮活。論文對于如何解決鄉(xiāng)民的利益沖突,如何建立合理的鄉(xiāng)村秩序也提出了頗有價值的思路和建議。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研究員 曹必宏  論文選題恰當,符合小題大做的要求。作者用文化人類學的參與觀察法,對故鄉(xiāng)巖兜村做了田野調查,獲得大量極為珍貴的第一手資料。作者千方百計地搜集到的大量基層社會的檔案、民間文書與文史資料,奠定了論文的堅實的史料基礎?!  暇┐髮W教授、博士生導師 黃建秋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鄉(xiāng)村民眾的利益調整與秩序變遷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現(xiàn)代客家人跟河南人也有點關系,客家人是有著獨特生活特征的一個民眾群體,他們的很多精神,值得我們去了解去研究,更值得我們去學習!
  •   現(xiàn)代客家社會的一些現(xiàn)實,了解現(xiàn)代農村社會的好書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