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教育新理念-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融合-2002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文集

出版時間:2003-06-01  出版社:7-81092  作者:楊凌  頁數(shù):449  

內容概要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和陜西省人民政府聯(lián)合舉辦的“2002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經過近一年的籌備,今天在我國陜西楊凌隆重開幕了。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高等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突顯,教育的國際交流和合作也日益興盛。去年10月,我們就“經濟全球化與高等教育”的主題,在長沙市舉辦了第一屆國際論壇;今年10月,我們就各國高等教育界共同關心的另一主題“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融合”再一次舉辦國際論壇。我們非常高興地邀請到美國、日本、德國、奧地利、比利時、俄羅斯、泰國、越南等國家和我國香港、臺灣的嘉賓出席這次學術會議,我們也非常高興地請到省市教育廳的一些負責人、國內數(shù)十所高校校長、一大批專家出席這次會議。在此,我代表組委會向遠道而來的各位外國嘉賓和國內代表、專家表示最熱烈的歡迎和最誠摯的感謝。我們要特別感謝陜西省人民政府領導、陜西省委教育工委、陜西省教育廳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同志們?yōu)檫@次論壇的舉辦所做的辛勤準備,也感謝西安翻譯學院、西安外事學院對會議的支持。我們還要感謝為這次論壇的舉辦,清華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在今年四、五月間分別召開了兩次高級研討會,并已取得了不少寶貴的成果。我相信,經過大家這么多的努力,我們這一次的學術論壇一定會獲得圓滿成功?! ∥覀冞@次論壇的主題“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的融合”,應該說并不是一個全新的題目,而是許多年來各國高教界以至世界各國政府和社會都早己關注的問題。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這一問題對各國的教育和社會經濟發(fā)展越來越顯示出重大影響,因而越來越為人們所密切關注。我認為,今天我們來討論這一問題,確實有著非常迫切的現(xiàn)實意義和長遠意義。

書籍目錄

在2002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上的講話(代序言一)在2002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上的講話(代序言二)實現(xiàn)科學、技術與人文、藝術的完美結合是現(xiàn)代大學的重要任務一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是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推進教育創(chuàng)新加強素質教育現(xiàn)代高等教育:綠色·科學·人文從天津大學與南開大學合作辦學的實踐談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融合論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互動與融合人文是科學創(chuàng)造的動力源和科學應用的方向盤陜西高校的人文教育我們的大學需要什么?——簡論大學人文教育的幾個問題哲學社會科學為什么是科學論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融合及其實現(xiàn)機制培育新的人文精神要從中小學抓起——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結合的根本途徑把“做事教育”和“做人教育”結合起來——兼論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新世紀高等教育的新使命:促進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大力促進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融合發(fā)展高等教育應堅持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整合并重挑戰(zhàn)與對策:跨入新時代的中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珍視傳統(tǒng)凝聚精神——兼談中山大學的歷史傳統(tǒng)和文化精神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21世紀高等教育的必然選擇強化“四個創(chuàng)新”促進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論大學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融合I略談新世紀教育的選擇高等學??茖W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路徑的探討——兼論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推進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融合為國家培養(yǎng)大批優(yōu)秀的電子科技人才建立新的教學理念推進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融合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培養(yǎng)高素質的創(chuàng)新人才淺談人文社會科學教育與科技教育的融合真理與價值——淺議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現(xiàn)代人才的素質特征: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統(tǒng)一和融合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協(xié)調發(fā)展何以可能藝術教育與理工科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的培養(yǎng)二論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結構失衡及其調整在并校改革中推進大學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融合時代呼喚科學人文精神在課程實踐中努力實現(xiàn)“兩種教育”的融合——以“改變世界的物理學”課程為例加強人文教育促進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對工科院校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再探討現(xiàn)代高等教育與大學課程改革推進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融合提高學生素質論工科院校的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確立人的素質系統(tǒng)觀促進人文教育與科技教育的融合知識經濟時代:高等教育管理觀的嬗變素質教育中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融合人文與科學相融構建高等中醫(yī)教育新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相互滲透協(xié)調發(fā)展推進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安全文化是大學生人文與科學教育不可缺少的一課——兼論對大學生的安全教育高校專業(yè)結構的調整與人才培養(yǎng)……三四五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柳宗元在他的名篇《種樹郭橐駝》中提出了種樹的“八字方針”:“順木之天,以致其性”。這是正面的提法;反面提法也是八字:“好煩其令,而卒以禍?!狈N樹,或移植,都應“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精辟之極!“天”,就是老子講的天道,就是“自然”,就是客觀規(guī)律,在此就是樹木生長的客觀規(guī)律;“順”,就是老子講的人道,就是“無為”,就是不去為違背客觀規(guī)律之事,在此就是不去為違背樹木生長客觀規(guī)律之事。“順木之天”,就是“天道”與“人道”的合一,就是“自然”與“無為”的合一,就是真正地順乎或按照樹木生長的客觀規(guī)律來辦事、來種樹。“致”就是實現(xiàn)、達到、使之,“性”就是“本性”,“以致其性”,就是使得樹木的本性得以健康的實現(xiàn)。柳宗元接著具體闡明:“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動勿慮,去不復顧。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棄,則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此即:一要尊重與發(fā)展樹木本身的已有習性;二要營造樹木生長的合宜環(huán)境;三是應該管的事就應該按規(guī)律極細心地做,而應該讓樹木自由生長時就不要加任何干擾。這樣,樹木生長的規(guī)律得到尊重,樹木的本性也就得到健康發(fā)展了。決不應“好煩其令”。煩,反“無為”,無事生非;令,反自然,主觀主義地瞎指揮?!昂脽┢淞睢?,就是醉心于無事生非地頻頻給樹木的生長加以無端干擾,結果適得其反,“而卒以禍”,樹木枯死。柳宗元深刻地指出,這一切都是由樹木生長的客觀規(guī)律決定的,種樹者的作用只在于種樹是“順木之天”,還是“好煩其令  那么,如何“順人之天,以致其性”來辦高等教育,來培育高級專門人才呢?總的來講,要在充分考慮社會需要的前提下,按教育規(guī)律辦事。它包括:一,應看到育的對象是人,有腦,有本性,即有人性,有靈性,有“靈魂”,應“引導”人的內在因素合乎其規(guī)律全面而主動地向健康方面“發(fā)展”;二,應營造一個與此“引導”與“發(fā)展”相應的適宜環(huán)境;三,應精心地使這兩方面協(xié)調起來。這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學科建設是龍頭,抓緊學科建設。這是大學學科建設定位問題。多學科建設,是為了獲得學科之間的相互協(xié)調、彼此支持,是為了形成學科之間的良好的學術生態(tài)平衡、學術生態(tài)環(huán)境,從而最終辦出特色。所謂“特色”,就是高水平,就是“非我莫屬”、“舍我其誰”。一所大學,某些學科有特色,有自己的大鮮花,那么,眾多大學就形成了學術上萬紫千紅的大好春天。顯然,學科建設的本質就是提高學術水平,形成優(yōu)良的濃厚的學術氛圍,這首先是為了“育人”。學術為基,育人為本。這就是興辦大學的本義  第二,大學要以教學為基礎,以科研來提高,以為社會服務來發(fā)展大學適應于社會的活力。這是大學功能定位問題。教學不過關,何必辦此校!科研水平低,教師水平就低,教學水平就低,為社會服務就缺乏重要源泉。為社會服務水平低,學校就脫離社會,既難于取得社會的支持,促進教學與科研水平的提高,又無法發(fā)揮大學在今天社會中應有的作用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推進教育新理念-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融合-2002年高等教育國際論壇文集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