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7-7 出版社: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作者:吳輝 頁數(shù):230
Tag標簽:無
前言
你的本質(zhì)是什么?由什么材料構(gòu)成?為何有千萬個他者之影侍奉在你身邊?既然每一個人只可能有一個形影,為什么你一個人卻能夠出借影子萬千?——引自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第五十三首一個有價值的研究成果的背后,一定是一條有意味的學術(shù)道路。這本著述的寫作,可以說延綿了將近二十年和半個世界的時空。著者吳輝,大學讀的是英語系,專業(yè)全稱大概是“英語語言文學”,從此跟莎翁因緣際會;碩士又考了莎士比亞研究專業(yè),繼續(xù)與羅密歐和朱麗葉們神交,而且她的導師就是一位國內(nèi)很重要的莎學專家;畢業(yè)后到北京廣播學院任教,她講的第一門課就是“莎士比亞戲劇導讀”。于是,那些學藝術(shù)的大學生們就送給她一個雅號——“莎老師”。所以,當劉繼南院長請我到廣院做電影學方向的博士生導師,并親自為我選了吳輝作為第一個學生時,我跟她幾乎是第一次見面就確定了《影像莎士比亞》這個論文題目。我自己一直想涉獵這個研究,吳輝除了電影看得沒有我多,在許多方面具備許多比我強得多的現(xiàn)成條件,而她在教學中也已經(jīng)開始接觸了莎劇改編的影視劇,正好需要一個契機來啟動對這個領(lǐng)域的開掘。記得她沒有任何猶豫就欣然接受了我的建議——直到今天,每逢一位新同學來讀博,我都會講一遍那次似乎即興卻終生不悔的決定。然后就是一邊做著老師、一邊又當著學生的人們都體會過的那三年多。我的電腦里現(xiàn)在還留存著這篇論文漸漸成形的軌跡,逐年間,累進和豐富的不僅是文字,更是閃爍在字里行間的積累和思考。特別值得一說的是,在學院的關(guān)懷下,吳輝在論文撰寫的過程中,先后去到美國、德國和英國,尋訪翔實資料,感受相關(guān)氛圍,并在美國俄亥俄大學的比較藝術(shù)學院和麻省理工學院的人文及社會科學學院,直接得到在這一研究領(lǐng)域里國際著名的兩位教授的親自指教。在這番令人艷羨的游學中她的狀態(tài),不妨分享一段那時的遠方來信:“……在倫敦的一個月,我的生活既緊張繁忙,又充滿了新奇和樂趣。每天的課程和活動安排得非常豐富,以致我的大腦要不停地處理來自諸多領(lǐng)域的信息和知識,譬如文學、電影、繪畫、建筑、歷史、風俗、哲學、宗教,等等。現(xiàn)在,我對歐洲,特別是英國的文化和藝術(shù)有了較為感性的認識,理解得也更深入了?!藗惗厥袇^(qū)內(nèi)的名勝古跡,我還特意乘火車去了牛津、劍橋和莎士比亞的故鄉(xiāng)斯特拉福。莎翁故鄉(xiāng)之旅,令我感慨萬分,我將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在下一篇散文里表達出來?!栋牒优系乃固乩!卧L莎士比亞的故鄉(xiāng)》……”再然后是論文通過,博士吳輝繼續(xù)做著她的老師和凡有機會就爭取再出去一次的訪問學者。在這些專業(yè)生涯中,跟那位四百年前的老人打交道所占有的比重絲毫沒有減少,其標志之一,就是她成為了一位正式的“莎學學者”,在國內(nèi)和國際上很多年開一屆的“莎學年會”上,已經(jīng)當著諸多銀髯鶴發(fā)的前輩宣讀過自己的論文。以我對她的感覺,這種二十年如一的學術(shù)專注或者說鐘情,還將一直延續(xù)下去,延續(xù)得更有風采。據(jù)IMDB網(wǎng)統(tǒng)計,電影問世整整110年來,全世界總共制作了大約30萬部劇情片,其中,對于莎劇的改編或者依托其創(chuàng)意的作品,至少也有數(shù)百近千,而且不乏傳世之作。這些由不同的時代、地域文化和改編美學而帶來不同品貌的影片,既是電影本體研究的精彩文本,也是電影史研究的動態(tài)采樣。本書只是通過莎士比亞來研究電影,還不算通過電影來研究莎士比亞。對于一本世世代代讀不完的大書,其實我們每個人在一段時空里也只能咀嚼和品位它的某一些頁碼。在這個意義上,有史以來整個人類創(chuàng)造的文明成果,構(gòu)成了我們的精神世界,也注定了一代代知識分子的生活方式。從走進60年代還只有本科的大學以來,我一直覺得學習應(yīng)該是一種很單純的生活,向往那種從故紙堆中獲得遐思的沉靜。不料各種各樣外部的風吹草動和自身的心猿意馬,卻讓我變成現(xiàn)在這樣一種連片刻的專心致志境界都很難享受的狀態(tài)。而如今都有了博士后的大學里,面對豐饒而優(yōu)雅的教學環(huán)境,浩繁而便捷的資訊渠道,做學問的人們是否還屬于我想象中的那種單純?不管怎樣,我仍然推崇并羨慕本書作者所走過的路和這種生活方式,一廂情愿地希望以做學問為生的人們還能有這樣心靜的感覺。2007年5月18日
內(nèi)容概要
莎士比亞,這位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戲劇家兼詩人,似乎更像一位人世間所不能企及的神。因為,歲月早巳使莎士比亞成為了一個符號、一種象征、一種精神。無論人們對他頂禮膜拜也好,還是對他顛覆解構(gòu)也罷,莎士比亞事實上仍然活在我們這個時代——不久前,權(quán)威的英國BBC電視臺還送給莎翁一頂“20世紀風云人物”的桂冠?! 〉聡骷腋璧略幸痪涿裕骸罢f不盡的莎士比亞?!庇谑?,在當今的影像時代里就有了“拍不完的莎士比亞電影”,而且,它們幾乎是與人類的電影史一樣的綿長。影像莎士比亞,便成了一種隱喻,一種創(chuàng)造,一種反思,一種升華!
作者簡介
吳輝,1984年畢業(yè)于吉林大學外語系,獲文學學士學位,1988年畢業(yè)于吉林大學研究生院,獲文學碩士學位,2003年畢業(yè)于北京廣播學院(現(xiàn)中國傳媒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現(xiàn)在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任教。
2002年至2003年,分別在美國俄亥俄大學比較藝術(shù)學院和麻省理工學院的人文學院作訪問學者。2004年至2005年,在德國波茨坦影視學院作訪問學者。
主要學術(shù)文章:《莎士比亞的戲曲改編》、《莎士比亞在我們這個時代》、《莎士比亞:大眾文化的回歸》、《改編文化產(chǎn)業(yè)的一種策略》2002年出版《電視劇社會學》一書(與人合著)。
目前主要從事影視改編和歐美影視文化的研究與教學工作。
書籍目錄
序(鄭洞天)導語 永遠的莎士比亞上編 戲劇舞臺上的莎士比亞 第一章 莎士比亞在英國 第一節(jié) 無韻詩與戲劇臺詞 第二節(jié) 老故事與新情節(jié) 第三節(jié) 英國劇場與舞臺演出 第二章 莎士比亞在中國 第一節(jié) 莎士比亞與中國莎學 第二節(jié) 西方戲劇與中國戲曲 第三節(jié) 莎劇改編與藝術(shù)創(chuàng)新 第三章 莎士比亞在世界 第一節(jié) 莎士比亞與政治 第二節(jié) 莎士比亞與殖民主義 第三節(jié) 莎士比亞與美國中編 電影銀幕上的莎士比亞 第四章 影像中的多元解讀 第一節(jié) 勞倫斯·奧利弗的莎士比亞 第二節(jié) 奧遜·威爾斯的莎士比亞 第三節(jié) 葛利高里·柯靜采夫的莎士比亞 第四節(jié) 弗朗哥·杰弗瑞利的莎士比亞 第五章 影像中的傳統(tǒng)解構(gòu) 第一節(jié) 羅曼·波蘭斯基的莎士比亞 第二節(jié) 巴茲·盧漢姆的莎士比亞 第六章 影像中的創(chuàng)造性重構(gòu) 第一節(jié) 黑澤明的莎士比亞 第二節(jié) 肯尼思·布萊納的莎士比亞下編 文化消費中的莎士比亞 第七章 公眾劇場里的莎士比亞 第一節(jié) 伊麗莎白時代的大眾文化 第二節(jié) 莎劇的娛樂消遣功能 第三節(jié) 莎士比亞的市民觀眾 第八章 象牙塔內(nèi)的莎士比亞 第一節(jié) 一位精英作家的大俗若雅 第二節(jié) 一尊文化偶像的權(quán)威性 第三節(jié) 一座學術(shù)奧林匹克的巔峰……結(jié)語 期待新的莎士比亞們附錄中英文參考書目電影參考片目后記
章節(jié)摘錄
那么,如何將“莎味”與“戲曲味”的兩種藝術(shù)創(chuàng)造性地結(jié)合,又是一個新的問題。從19世紀中葉至今,莎士比亞在中國已有140多年的歷史,莎士比亞在中國舞臺上也有100年的歷史了。在抗戰(zhàn)時期,大批學校和藝術(shù)團體曾遷到當時的大后方重慶,于是國立戲劇學校的師生們也把莎劇帶到了那里,先后上演了話劇《奧瑟羅》(又名《黑將軍》)、《哈姆雷特》和《羅密歐與朱麗葉》(又名《鑄情》),反響強烈。正如《哈姆雷特》的導演、著名戲劇家焦菊隱所說:“哈姆雷特的性格,對于生活在抗戰(zhàn)中的我們,是一面鏡子,是一個教訓,對于對最后勝利沒有信心,意志不集中,力量不集中的人們,是一個刺激,一個諷刺。一個人,或是一個民族,只有意志而沒有行動,一定會滅亡;而意志不堅,自己把自己放在進退維谷的危機中的人也一定失敗?!比欢?,真正的莎劇戲曲改編高潮的到來,是從20世紀80年代中葉開始的。1986年,國際莎士比亞協(xié)會會長菲力浦·布羅克班克先生,在首屆中國莎士比亞戲劇節(jié)上看完演出后,不無幽默地贊賞道:“我從來沒有看過這樣美麗動人的演出,中國姑娘美,中國戲曲的服裝唱腔有魅力?!勘葋喌膽騽〗o中國的戲曲增添了活力,中國的戲曲也給莎士比亞的戲劇增添了活力,這兩者的交融是如此的密切,使得我這樣的莎士比亞學者從中干預顯得無關(guān)重要了”。于是,伴隨著中國首屆莎士比亞戲劇節(jié)的隆重舉行,很快在中國出現(xiàn)了一股“莎翁熱”。這正說明中國擁有接受莎士比亞的社會土壤和戲劇觀眾,莎劇與中國戲曲一定有著某種相似或相同的契合點。首先,從時代的社會環(huán)境上看:80年代的中國,剛剛從“文革”長期的壓抑與禁錮中解放出來,朝氣蓬勃、百廢待興。一些學者把這段歷史比作“中國的文藝復興”時期。因此,令中國觀眾耳目一新的莎劇受到了熱烈的歡迎。作為16世紀英國的戲劇大師,莎翁深受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的影響,與中世紀的教會神學觀念格格不入?!安灰昝锬闼恢赖恼胬恚駝t你將以生命的危險重重補償你的過失?!?《仲夏夜之夢》)中國雖然不是一個熱衷于宗教的國度,馬克思主義者也從不相信有什么救世主,但長期積淀的封建思想與現(xiàn)代迷信使其人為地制造出一個“戰(zhàn)無不勝”、“句句是真理”的神來。80年代在中國掀起的“思想解放”、破除“兩個凡是”的運動,恰恰是人文主義思想的體現(xiàn)。其次,從倫理道德觀上看:莎翁既反對禁欲主義也反對出世行為,而是肯定世俗生活中人的情欲的合理性與享受現(xiàn)世幸福的權(quán)利,同時也肯定人的自由意志和創(chuàng)造能力?!澳阕约汉湍闼械囊磺校炔荒贸鰜碡暙I于人世,僅僅一個人獨善其身,那實在是一種浪費。”(《一報還一報》)這種既充分發(fā)展個性,又保持社會整體和諧的人文主義思想與中國孔子的積極入世、奮斗進取的儒家思想非常吻合。此外,莎翁贊揚、謳歌愛情,但反對放縱情欲,追求成熟與理性?!安灰趴v你的愛情,不要讓欲望的利劍把你射中?!?《哈姆雷特》)如此的情感分寸把握,正是中國人幾千年來所尊崇的中庸之道和行為準則。再次,莎翁認為人類社會應(yīng)效法自然:有等級、有秩序,才能有穩(wěn)定、有繁榮,從而保證社會生活的正常運轉(zhuǎn)。他反對“馬基雅維利”式的政治野心家,反對弒君篡位的陰謀家,但同時他也認識到君主專制政體的種種弊端,客觀地肯定了廢黜無能君主、以至用武力反抗暴君暴政的正義行為。他把希望寄托在賢明有力、品德高尚、有功于民的開明君主的統(tǒng)治?!拔伊⑸硖幨?,就靠真理和誠實。如果我喪失了真理和誠實,就等于和我的敵人一起擊敗了我自己?!?《亨利八世》)這種社會政治理想與中國老百姓世世代代“盼明君”、“盼清官”的傳統(tǒng)觀念如出一轍。由此可見,莎劇戲曲改編首先在思想內(nèi)容上就易于被中國觀眾所接納并產(chǎn)生認同感。
后記
本書包括上、中、下三編,其中每一部分的主題都是足以讓我學習研究一輩子的學問。之所以這樣寫,與我的教育背景有關(guān)。1980年我考入吉林大學外語系學習英語語言文學,第一次接觸了莎翁的作品。畢業(yè)后,于1985年再次考回吉大,師從中國資深莎學專家張泗洋教授攻讀莎士比亞戲劇。2000年,我又榮幸地成為中國著名導演、鄭洞天教授的第一個博士生,開始從事影視藝術(shù)的研究。就像鄭老師在“序”中寫的那樣,在我們師生第一次見面時幾乎就確定了“影像莎士比亞”這個論文題目。試想,如果沒有當初那個正確的選題,就不會有現(xiàn)在的這本《影像莎士比亞——文學名著的電影改編》。為此,我衷心地感謝老師對我的了解和理解,特別是在我的寫作過程中對我的支持和啟發(fā),以及畢業(yè)后對我的關(guān)心和激勵!這種真摯的師生情誼將是我一生的精神財富。坦率地說,該書既沒有全新的史料發(fā)現(xiàn),也沒有重大的理論建構(gòu),只是在中外學界前輩和同行們的研究、著述的基礎(chǔ)上,把我多年來對莎劇和莎士比亞電影的理解、認識和感悟,通過寫作進行了一次梳理與總結(jié)。還記得,當我第一次走進國外大學的圖書館時,那些豐富浩繁的莎學書籍和資料既令我欣喜,又讓我迷茫。同時,我也第一次意識到:自己的所謂學術(shù)之路將是無比的漫長。因此,我曾懷疑過自己的選擇,也曾懷疑過自己的能力??墒牵斘艺嬲爻两谀切┏錆M思想和智慧的美文里時,又常常有一種心曠神怡的陶醉和豁然開朗的頓悟。我想,即便自己當不了富于創(chuàng)造的詩人和藝術(shù)家,能做一名專業(yè)的鑒賞者也是一種必要的修養(yǎng),更何況參與中的愉悅和分享呢。從2002年開始動筆,到2003年完成博士論文并通過答辯,我又在此基礎(chǔ)上做了進一步的修改、擴充和完善。盡管仍有遺憾,但終于定稿。其間,我得到許多專家、學者和教授們的指點,也得到親人和朋友們的關(guān)懷。因此,即使在那些艱苦寂寞的寫作日子里,我依然感受到了生活的愉快和友情的溫馨。我認為,這是一段十分美好而難忘的生命體驗,同時也是一種非常真實而深刻的情感升華……為此,首先我要真誠地感謝我的碩士導師張泗洋教授!并再次向我的博士導師鄭洞天教授致謝!感謝給我上過課并參與了我的博士論文開題報告和答辯的諸位博導:張鳳鑄教授、曾慶瑞教授、周華斌教授、高鑫教授、宋家玲教授、蒲震元教授、仲呈祥教授、王偉國教授、張頌教授、尹鴻教授、胡克教授、蘇牧教授、田本相教授和王寧教授,以及始終在學業(yè)上鞭策我的徐京安教授!同時,對給予我無私幫助的幾位外國學者也表示衷心的謝意!他們是美國俄亥俄大學的康迪教授(William F.Condee)、克羅教授(Samuel Crowl)、海瑞斯博士(Keith Malone Harris)、鮑義德博士(Alan Boyd)和麻省理工學院的唐納森教授(Peter S.Donaldson);德國波茨坦影視學院的施坦聶克教授(Klaus Stanjek)和德國之聲培訓中心的奧德哈提教授(Padhraic O Dochartaigh);英國著名莎學專家戴維斯教授(Anthony Davies)和西班牙的費南德教授(Jose Ramon Diaz Fernandez)。借此機會,我要向中國傳媒大學的前任校長劉繼南教授表示我的敬意!感謝她對我的鼓勵和信任;也感謝電視系的高曉虹教授、胡芳書記、何蘇六教授和王曉紅教授對我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給予的支持;還有我的同事祝虹教授、霍文利博士,在我去國外從事專題調(diào)研期間慨然援手,承擔了本應(yīng)由我完成的教學任務(wù);我的同學張志君、高明樂;朋友柏林、張建海;學生吳云青、董潔、金書藝,都曾以不同的方式熱心地幫助過我。為此,我十分感動并深表謝意!在此,我還要特別地向我的父親吳洪喜先生和母親殷際春女士,表達作為女兒的感恩之情!幾十年來,他們給予我的不僅是生活上無微不至的呵護,更有精神上的巨大支持和心靈上的關(guān)懷。他們既是我的父母,也是我的師長和朋友,還是我的忠實讀者。另外,我要對我的男友史岱帆(Stefan Schomann)深情地道一聲謝謝!幾年來的相知相伴、跨文化的吸引和碰撞、彼此的理解、關(guān)愛和挑戰(zhàn)……這一切,不僅豐富了我的人生閱歷也激勵自己要不斷地自我完善。最后,我要再一次地感謝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社長蔡翔先生和本書的責任編輯陳友軍博士!正因為相互信任,才有了我們第二次的合作并且非常愉快。而且,假如沒有責編的多次建議和督促,該書也很難按期出版。此外,我還要感謝國家留學基金委為我提供的出書基金,使得本書得以順利面世。即將結(jié)束這篇后記、終止本書寫作的此時此刻,以往的種種艱辛與喜悅,又一幕幕地浮現(xiàn)在腦海里……恍然間,我想起了宋代東坡先生的一首小詩《觀潮》。詩中寫到: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我向往并追求那樣的一種人生境界! 是為記。吳輝 2007年4月14日于北京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