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2 出版社: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周國清 頁數(shù):434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以追本溯源為標志的極有邏輯推理的創(chuàng)新理論,是此書的內質,也是其所具吸引力的源泉。作為教材,文本理論就是構建軀體的血肉,理論的高度決定其流傳的遠程。周國清教授以自己多年發(fā)表在眾多學術報刊上的有關編輯學論文作為此書的基礎文本,這些文本浸透著其在書海學林中艱難跋涉的漸積的諸多心血,也是其智慧的集中體現(xiàn)。一些理論觀點多是自己的獨到思考或在前人基礎上有所更新的,如“編輯管理原則”中,在前人提出的政治性原則、客觀性原則和整體性原則基礎上,他針對現(xiàn)實需要再提出了雙效原則,對原有理論作了重要的補充;再比如在談論編輯思維中,他新提出了編輯思維創(chuàng)造的8種模式,概括得全面周到,滲透了自己的體會。周國清教授很重視文本詮釋與講解時的內在邏輯性,他在對概念、學說、本質、文化、規(guī)律等的闡釋中,都采用了追本溯源的辦法,正本清源,不僅把源流與發(fā)展軌跡交代得清楚明白,還為類似概括起到示范作用,并勾勒出了未來趨勢,使理論頓增張力與活力。這種理論講解模式,我是極為推崇的,竊以為應該發(fā)揚光大?! ∽鳛樾侣勁c傳播教育叢書中的一冊,《編輯學導論》立足于傳播,并落實于傳播,在理論創(chuàng)建和表達上皆以積極的探索占居先導,頗可贊賞。正如叢書主編田中陽教授在“導言”中說的,教材應為集人之大成,集大成也是一項創(chuàng)造性勞動,集大成者可成大師,大師垂范于后世的做人、治學的精神、風范和原則,值得我們永遠學習。從《編輯學導論》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學者嚴謹?shù)闹螌W精神、負責的教師風范、追隨時代腳步而不斷超越自我的做人原則,人是教材,教材亦人,這才真正達到了教學、育人的雙效?! ‘斎唬瑢W問無止境,教材建設也是一個必須與時俱進的課題?!毒庉媽W導論》也不可能十全十美,比如在如何更好地運用案例、材料與理論結合的問題上就值得進一步思考,我們相信,在教與學的不斷實踐中,《編輯學導論》將得到進一步的完善與提升。
作者簡介
周國清,湖南桃江人。湖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編輯出版學系系主任,湖南省委宣傳部出版閱評員。出版著作4部,發(fā)表論文120多篇,在《新華文摘》、《高校文科學術文摘擴、《文摘報》、《出版工作》等報刊摘介或全文轉載近50篇次。主持省級課題6項,參與國家課題1項。多次獲省、市獎勵,評為“湖南省十佳理論編輯”、“全國高等學校社科學報優(yōu)秀主編”等,2007年評為湖南省新聞出版行業(yè)領軍人才。
書籍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jié) 編輯學的誕生 第二節(jié) 編輯學的學科性質 第三節(jié) 編輯學的研究對象與任務 第四節(jié) 編輯學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編輯本論 第一節(jié) 編輯概念 第二節(jié) 編輯本質 第三節(jié) 編輯功用 第四節(jié) 編輯規(guī)律 第三章 編輯過程論 第一節(jié) 編輯過程概述 第二節(jié) 選題 第三節(jié) 組稿 第四節(jié) 審稿 第五節(jié) 加工 第六節(jié) 校對 第四章 編輯主體論 第一節(jié) 編輯素養(yǎng) 第二節(jié) 編輯思維 第三節(jié) 編輯審美 第四節(jié) 編輯決策 第五章 編輯生態(tài)論 第一節(jié) 編輯與作者 第二節(jié) 編輯與讀者 第三節(jié) 編輯管理 第四節(jié) 編輯教育 第六章 編輯操作論 第一節(jié) 期刊編輯 第二節(jié) 報紙編輯 第三節(jié) 電視編輯 第四節(jié) 網絡編輯 附錄 附錄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 附錄二 出版物漢字使用管理規(guī)定 附錄三 出版管理條例 附錄四 出版物上數(shù)字用法的規(guī)定 附錄五 標點符號用法 附錄六 校對符號及其用法 附錄七 中文書刊名稱漢語拼音拼寫法 參考文獻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二、編輯學為什么在我國首創(chuàng) 據(jù)林穗芳先生考查,國外文獻中沒有“編輯學”這一術語。日本和法國雖然在1969年和1981年使用了editology一詞,直譯成漢語為“編輯學”,而實則是“出版學”。因而他在1986年另行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詞redactology作為“編輯學”的國際通用語,明確地與“出版學”區(qū)別開來,并得到了廣泛應用。“按照國際術語學的命名規(guī)則,似可考慮使用redactology(英語形式)或redactologie(法語形式)作為‘編輯學’的國際用語,redact一詞在歐美主要語言中都只有‘編輯’而無‘出版’的意思,不會有歧義?!雹?990年出版的姜振寰主編的《交叉科學學科辭典》、1994年出版的《第六屆國際出版學研討會論文集》,其中的“編輯學”均譯為redactology。1992年10月通過的中國編輯學會章程第一條把中國編輯學會的名稱定為China Redactology Society。1990年8月26日美國《克利夫蘭旗幟日報》關于中國編輯學研究情況的報道中的“編輯學”也采用了redactology,可見國外至少西方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都沒有編輯學。而東方國家出版學研究比較發(fā)達的日本又沒有提出編輯學。那么,為什么編輯學誕生于中國呢? (一)豐富悠久的編輯實踐活動為編輯學的建立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我國的編輯工作萌芽很早,從孔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思想原則,到后代學者在編輯大量的類書、叢書、文集、史籍、文選等的過程中,都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他們關于編輯工作的精辟見解“多寫在書錄、序言、題記、例言、緣起、書后及與友人論學書中,或見于進某某書表,請開館校書折子、上史館總載書等奏議、文書中,或載見于自序、凡例、釋名、辨?zhèn)?、答問、文論、詩話、??庇?、人物記”中,都是編輯理論的寶貴財富,是從實踐中積貯的編輯智慧,而張元濟、陸費逵、魯迅、鄒韜奮、葉圣陶、茅盾等近現(xiàn)代編輯出版家,則橫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在編輯事業(yè)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形成了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編輯思想。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