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3 出版社: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陳果安,何純,王定 頁數:508
內容概要
本教材分上、下編:上編《寫作原理》,主要講述寫作行為最一般的模型、機制、規(guī)律、特點、原則、方法。有意強調了寫作教學的學科化、學理化。下編《文體寫作》,沒有重復中學階段的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也沒有貪大求全,只選取了大學生日常應用最多的幾類(種)文體,作了較詳盡的介紹。提高學生寫作能力,最基本、最有效的文體是散文和學術論文,其他文體,如新聞、公文、機關事務文書、經濟文書、法律文書只不過是在此基礎上靈活運用;而詩歌、小說、戲劇、影視等則宜作進一步的專修。
書籍目錄
上編 寫作原理 第一章 寫作行為論 §1 寫作行為的含義 §2 寫作行為的特點 §3 構成寫作行為的基本要素 §4 寫作行為的運行機制 第二章 文章載體論 §1 寫作工具 §2 寫作語言 §3 篇章結構 §4 文章體裁 §5 文章圖式 第三章 寫作客體論 §1 客體是如何進入主體心靈的 §2 材料的含義與生成 §3 聚材的途徑:觀察 §4 聚材的途徑:體驗 §5 聚材的途徑:閱讀 §6 聚材的核心:感受 §7 材料的積累:識記 第四章 寫作受體論 §1 寫作中的受體意識 §2 寫作的召喚結構 §3 寫作決策 §4 寫作策劃 第五章 寫作主體論 §1 寫作主體的含義 §2 寫作主體的修養(yǎng) §3 寫作主體的人格知識智能結構 §4 寫作主體的心靈建構 第六章 寫作過程論(上) §1 寫作動機的含義與特點 §2 主動性動機的產生 §3 被動性動機的轉換 第七章 寫作過程論(中) §1 構思的含義與特點 §2 角度的選擇 §3 材料的調動 §4 主旨的提煉 §5 結構的安排 §6 構思的成熟定型 §7 寫作的思維時空與思維方式 §8 寫作思維模式的建構與消解 第八章 寫作過程論(下) §1 表達的含義及特點 §2 表達的開筆定調 §3 表達的情境性運思 §4 表達的語段性運思 §5 表達的修辭性運思 §6 表達方式 §7 表達的修改潤色下編 文體寫作 第一章 消息 §1 消息的含義與特點 §2 消息的種類 §3 消息的結構 §4 消息的寫作 第二章 通訊 §1 通訊的含義及特點 §2 通訊的種類 §3 通訊的寫作 第三章 詩歌 §1 詩歌的含義與特征 §2 詩歌的種類 §3 詩歌的寫作 第四章 散文 §1 散文的含義與特征 §2 散文的種類 §3 散文的寫作 第五章 小說 §1 小說的含義與特點 §2 小說的種類 §3 短篇小說的寫作 §4 微型小說的寫作 第六章 公文 §1 公文的含義與特點 §2 公文的格式 §3 公文寫作的基本要求 §4 常用公文的寫作 第七章 機關事務文書 §1 機關事務文書的含義 §2 機關事務文書的寫作 第八章 解說詞 §1 解說詞的含義、種類與特點 §2 解說詞的寫作 第九章 廣告 §1 廣告的含義 §2 廣告策劃 §3 廣告宣傳 §4 廣告文案 第十章 畢業(yè)論文 §1 畢業(yè)論文的含義與特點 §2 畢業(yè)論文的寫作 第十一章 申論 §1 申論的含義 §2 “申論”考試的命題方式 §3 “申論”考試的基本特點 §4 “申論”考試的基本內容 §5 “申論”考試的基本環(huán)節(jié) §6 怎樣審讀資料 §7 如何概括基本情況 §8 怎樣發(fā)現問題 §9 怎樣提出對策 §10 怎樣確立論點進行論證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有人認為,“寫作行為”主要是一種書面表達行為,因而,“寫作能力”也就是書面語言的表達能力。研究“寫作行為”,關鍵是研究作者如何“積字成句”、“積句成章”、“積章成篇”的,研究作者如何駕馭文體的,因而形成了側重于“文本”的“文本論寫作學”?! ∮腥苏J為,“寫作行為”主要是一種技能技巧的操作行為,操作的表層是表現技巧、表現方法的運用,操作的深層是各種智力因素的運用。持這種觀點的人,特別注意技法的研究、智能的分解,因而形成了一種側重技術描述的“技巧論寫作學”。 有人認為,說到底,“寫作行為”是人的一種行為,如果“見物不見人”,只看到技能技巧,只看到文體,只看到語言,不研究從事寫作的活生生的人,這樣的“寫作行為”不是真正的寫作行為。因而,在這樣的認識基礎上,產生了“主體論寫作學”?! ∮腥苏J為,“寫作行為”主要是一種“創(chuàng)造行為”,寫作的本質,就是“創(chuàng)造”,寫作學應著重研究創(chuàng)造的過程、方法、原則、規(guī)律,研究創(chuàng)造的心理品質、知識結構、觀念準備、思維特點、創(chuàng)造機制。只有從“創(chuàng)造”的角度來研究寫作,才可能真正揭示寫作行為的規(guī)律,因而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創(chuàng)造論寫作學”?! ∵€有人認為,“寫作行為”主要是一種“文化行為”,因為人們在書寫活動、言語活動中,無論“選材立意”、“布局謀篇”,還是“言語運用”、“技巧運用”,它們都體現了本民族深厚的社會文化心理結構,表現了本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情感方式、時空情緒、價值觀念、心理狀態(tài)、智慧水平,而這些,正是一個作者從事寫作、運用技巧的深層依據,寫作學不研究這些,就無法揭示“寫作行為”之所以這樣運行而不那樣運行的內在機制,因而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文化論寫作學”?! ∪?、怎樣認識寫作行為 面對以上分歧,我們應該怎樣理解呢? 我們認為,在“寫作行為”的外延上,不宜對“寫作行為”作過分狹隘的理解。 誠然,從寫作動機的產生,到文章的最后清謄,這個過程,是“寫作行為”最核心最基本的內容,離開了這個中心環(huán)節(jié),整個“寫作行為”也就不復存在。然而,最重要、最基本的,并不意味著就是全體、全部。就像一個人,他之所以成為一個活生生的生命,他的大腦、他的心臟,無疑是最重要的。一個人要是沒有大腦,他就不能意識到他的存在;一個人的心臟停止了跳動,他的生命也就停止了。但是,一個人,畢竟不能等同于一個大腦、一個心臟,他除了大腦、心臟,還得有其他部分才能共同組成一個活生生的生命。事實上,文章制作行為之所以能夠進行,之所以這樣運行而不那樣運行,它是受制于其他因素的:在我們萌發(fā)寫作意圖、寫作沖動之前,離不開對生活的觀察、體驗、思考,離不開對基本技能、技巧的學習和訓練,離不開對寫作的期盼和積累;否則,“文章制作過程”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同時,文章寫成之后的傳播、接受,看上去與寫作行為無關,實際上它投影于寫作過程之上,并直接影響著作者的寫作。當我們拿起筆,意識中馬上就會對文章讀者、讀者要求有一種預測,并由這些預測決定著寫作怎樣運行。文章寫出來之后,讀者的評價也會直接影響到作者的下一次寫作。因此,我們理解“寫作行為”,不宜過分地狹隘,既要看到制作文章的直接行為(“顯寫作”),也要考慮到與文章制作相關的間接行為(“前寫作”、“后寫作”)。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