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4-11 出版社:暨南大學出版社 作者:汪鳳炎/鄭紅 頁數(shù):370 字數(shù):518000
Tag標簽:無
前言
中國心理學史的研究,走過了80多年的歷程。20世紀是中國心理學史研究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懷疑到肯定、從分散自發(fā)到組織自覺,乃至最終取得豐碩成果的一個世紀!1921年中華心理學會成立之后,便陸續(xù)有10多位中國心理學史研究的先驅,開展了這一領域的研究工作,發(fā)表了為數(shù)不多的論文。建國后的頭30年,由于眾所周知的種種原因,中國心理學史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發(fā)展。直至20世紀80年代之后,在著名心理學家潘菽、高覺敷的組織與學術帶領下,逐步有領導有計劃地展開了中國心理學史的研究工作,并獲得了空前的成就,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應當說,建國以來的后20年是中國心理學史研究的頭一個黃金時代。其主要的成就與貢獻可以歸結為如下幾個方面:(1)出版和發(fā)表了大批中國心理學史的研究成果,包括專著、資料集、教科書以及數(shù)以千計的論文。(2)證明了中國是世界心理學的發(fā)源地之一。“在沒有得到中國的資料之前,心理學不可能成為一門普遍有效的科學”,從而在心理學領域逐步增強了民族自豪感,消除了民族虛無主義。(3)對其他心理學的研究與發(fā)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如近10多年來,不少心理學的著作與論文,在相關處都引用l中國古代心理學思想的觀點與材料來說明問題。這在以前是見不到的。(4)對中國教育史甚至中國哲學史也都有或多或少的影響。以中國教育史為例,過去在闡述古人的教育觀點時,不太從心理學思想的角度去加以考慮,但20世紀80年代以來卻逐步發(fā)生了變化。(5)創(chuàng)建了中國心理學史新學科,開辟了中國心理學史研究新領域,填補了世界心理學史的一塊空白。
內容概要
《中國文化心理學》一書內容豐富,涉及面廣泛而成系統(tǒng)。全書共16章,就心理問題而言,包括中國人的社會化觀、自我觀、尚“和”心態(tài)、人情觀、面子觀、心理衛(wèi)生觀、心理測量觀、軍事觀、文藝心理觀、人格心理觀、思維方式。本書主要有以下特點:現(xiàn)實性,理論性,系統(tǒng)性,創(chuàng)新性。
作者簡介
汪鳳炎,男,漢,1970年3月25日出生,籍貫江西景德鎮(zhèn),心理學博士、教育學博士后?,F(xiàn)為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專職研究員。兼任中國心理學會“理論心理與心理學史專業(yè)委員會”秘書。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國文化心理學(含中國心理學史)和教育心理學(側重德育心理學)。在中國心理學史領域,首倡中國文化心理學的研究,出版國內第一本《中國文化心理學》著作(第一作者;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1版),提高了中國文化心理學的生命力與吸引力;在德育心理學領域,出版中國第一部系統(tǒng)研究中國傳統(tǒng)德育心理學思想的著作——《中國傳統(tǒng)德育心理學思想及其現(xiàn)代意義》(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修訂版);并在《德化的生活》(第一作者,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一書里初步建構出專門用于解釋品德學習遷移現(xiàn)象的良知說。
書籍目錄
第一章 走進中國文化心理學 一、什么是中國文化心理學 二、為什么要研究中國文化心理學 三、怎樣研究中國心理文化學第二章 中國人的社會化觀 一、社會化的涵義 二、社會化的理論 三、社會化的歷程 四、余論第三章 中國人的自我觀 一、“我”的語義分析 二、“我”的內容 三、自我的發(fā)展 四、自我表現(xiàn) 五、中西方自我的差異 六、對當代中國人塑完善自我的啟示第四章 中國人的尚“和”心態(tài) 一、“和”的語義分析 二、尚“和”心態(tài)的表征 三、尚“和”心態(tài)緣由 四、實現(xiàn)“和”的策略 五、簡短結論 附:問卷第五章 中國人的情觀 一、何謂“人情” 二、為什么重“人情” 三、“人情”的適用范圍 四、人情運作的法則 五、人情壓力 六、人情壓力的消除機制 七、對當代中國人的啟示第六章 中國人的面子觀 一、什么是“面子” 二、為什么要講“面子” 三、面子行為 四、面子工夫 五、對當代中國人的啟示第七章 中國人的迷信心理與對策 一、忌諱心理 二、盲信心理 三、崇拜心理 四、依戀心理 五、破解迷信心理的對策 第八章 中國人的教育心理觀 一、學習心理觀 二、智能心理觀 三、教師心理觀第九章 中國人管理心理觀 一、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以復雜人假設作為管理的前提 二、同人心:管理目標是獲得和諧人際關系 三、得其心有道:贏得民心的方法 四、對當代管理心理學和人力資源管理的啟示第十章 中國人的心理衛(wèi)生觀 一、心理衛(wèi)生的理論基礎 二、心理衛(wèi)生原則 三、心理衛(wèi)生方法 四、對當代心理衛(wèi)生的啟示第十一章 中國人的釋夢心理觀第十二章 中人的心理測量觀第十三章 中人的軍事心理觀第十四章 中人的文藝心理觀第十五章 中國人的人格心理觀第十六章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主要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一)事先避免失面子的做法這是一種預防性的措施,常用的有以下幾種:1.事先聲明性行為個體在預期失面子的行為將可能發(fā)生的情況下,為避免失面子通常采取這種做法:以聲明在先的方式,解釋或否認自己行為可能的不良后果。從一定意義上說,這體現(xiàn)出一個人有自知之明,有自知之明的人往往能使自己不丟面子。如在元旦文藝晚會上,在做“擊鼓傳花”的游戲時,假若“花”碰巧傳到你手中,按游戲規(guī)則你需表演一個節(jié)目。這時,如果你想唱一首歌,為了不失面子,穩(wěn)妥的做法一般是:先向聽眾做一個禮貌性的預先道歉,比如先說幾句諸如“自己五音不全或沒有音樂細胞,歌唱得不好,請勿見笑”之類的話,然后再表演節(jié)目,這樣,。旦你真的唱不好,聽眾也只是善意地笑一笑而已;如果你唱得好,聽眾就會覺得你很謙虛。一句話,無論結果如何,你都不會丟面子。2.加強自我修養(yǎng)面子,說到底,實是指一個人才能的大小和品德的高低。一個人若能通過后天學習與修養(yǎng),不斷提高自己的才能與品德,不但能避免丟面子行為的發(fā)生,而且還能增大自己的面子。所以,加強自我修養(yǎng)是一種能事先有效地避免丟面子的好做法。這種做法一般是:自己知道自己在某方面不足,于是事先就加強自我修養(yǎng),練好“真本領”,以備不時之需。例如,為了不至于在迎新晚會上“丟臉”或“丟面子”,盡管你以前一向不愛唱歌,這時也可苦練一首歌曲,使之成為自己的“經典節(jié)目”。這樣,一旦在迎新晚會上需要你表演一個節(jié)目的時候,你就可以大大方方地站起來為同學表演你的“經典節(jié)目”,自然會贏得同學的一片掌聲。加強自我修養(yǎng)還是事后挽回面子與增加面子的有效做法,即通過提高自我修養(yǎng)(包括能力和人品等)來挽回或增加自己的面子。
后記
中國文化向有重人的精神與傳統(tǒng)。天地人三才的思想在中國源遠流長。在中國人眼中,只有“人”才能做到上頂天,下立地,由此讓人體會到做人的尊嚴、做人的可貴!但是,在中國文化尤其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看來,這種有尊嚴的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過個體的后天努力,通過做人的歷程才可能實現(xiàn)、才可能完成。于是,中國文化一向重視人禽差異的研究,主張人只有按對人的要求而不是按對禽獸的要求去做人,一個人才真正成為人。同時,中國文化很早就認識到“人和”的可貴,使得“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成為中國人的共識?!@諸多機緣促使中國學人向來重視對人的心理與行為規(guī)律的研究,致使中國文化尤其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一種充滿心理學意蘊的文化。毛澤東同志曾說:“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fā)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①這一思想同樣適用于中國的心理學研究,可惜的是,由于某些原因,中國文化里所蘊涵的豐富心理學思想至今仍未引起當代中國心理學界的應有重視!這從當代中國心理學界很少有人專門從事中國心理學思想研究以及在一些有心理學專業(yè)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所里很少開設“中國心理學史”或類似課程的事實里就可見一斑。
編輯推薦
《中國文化心理學(第3版)》主要有以下特點:現(xiàn)實性,理論性,系統(tǒng)性,創(chuàng)新性。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