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名篇賞析

出版時間:2005-04-01  出版社: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作者:劉蘊璇  頁數:385  

內容概要

  文學理論有多種研究法,既可以偏重于抽象學理的探討,也可以偏重于思想沿革的清理;既可以偏重于對概念術語的爬梳,也可以偏重于從作品本身去揭示道理;既可以借用其他學科的觀念和方法進行試驗性探索,也可以對具體文學理論的知識和史料加以印證與考辨……總之,它的手段是豐富多彩的,花樣翻新的。那種認為文學理論研究只會是枯燥乏味的想法,恐怕是種不知“個中三昧”的門外之見。我敢說,文學理論研究的趣味和誘惑力,是絕不在文學史研究和其他理論研究之下的。

書籍目錄

序序緒論文學接受在文學活動中的地位第一章 從文學的本質考察文學接受的理想態(tài)第一節(jié) 對“反本質主義”的反駁第二節(jié) 本質的內在規(guī)定性探究第三節(jié) 文學是“統(tǒng)覺”的語言性傳達第四節(jié) 文學藝術接受的理想態(tài)也是一種“統(tǒng)覺”第五節(jié) 文學的自覺第六節(jié) 文學本質觀念的幾種主要表現第七節(jié) 文學藝術與意識形態(tài)第二章 文學接受構成論第一節(jié) 純粹審美的文學接受第二節(jié) 帶有功利性的文學接受行為第三節(jié) 文學接受構成的歷史維度第三章 文學接受的主體第一節(jié) 接受主體的心理特性及應該具備的素養(yǎng)第二節(jié) 理想態(tài)接受主體形成的設想——“迷狂”境界第三節(jié) “卡塔西斯”論第四節(jié) “迷狂”形成的過程第四章 文學接受的客體第一節(jié) 文學的載體——語言第二節(jié) 對作品各個層次的接受“統(tǒng)覺第三節(jié) 普通讀者喜歡的幾類作品第四節(jié) 從《紅樓夢》《百年孤獨》看悲劇美對生命統(tǒng)覺的本質性意義第五節(jié) 談談《紅樓夢》的主題與主人公第六節(jié) 文學作品的三種形態(tài)第七節(jié) 對“王朔罵金庸”事件的評析第八節(jié) 真實是藝術的生命第五章 文學接受方法、視角論第一節(jié) 從“作品”出發(fā)的接受論一結構主義第二節(jié) 從“世界”出發(fā)的接受論第三節(jié) 從“作家”出發(fā)的接受論第四節(jié) 從“讀者”出發(fā)的接受論一接受美學附錄 接受實踐第一節(jié) 《紅樓夢》接受一、論《紅樓夢》中絳珠草意象二、芻議林黛玉的笑三、試論《紅樓夢》的“節(jié)用”思想

章節(jié)摘錄

  閱讀《野草》,有些時候,似乎的確有些困難。但是,如果能從現實的曲折的反映人手,針對現實,抓住現實,是仍然可以找到它的思想線索的,按跡尋蹤,而且不以詞害意,還是可以迎刃而解的。說詩者不可以詞害意,要是死拖硬拉住一些詞句的解釋,固然是不對的,但如果離開了文字,離開了原文所體現的整個意境,隨心所欲地作“以意為之”的解釋,也會把人帶入邪道中去?!兑安荨分械奈淖?,運用了詩的語言,又結合著作者當時的心境和對現實的看法,——用作者自己的說法,“因為那時難于直說,所以有時措辭就很含糊了”。大體說來,《野草》全書的情調,是比較陰暗與消沉的。用他自己的話說:  我們以為,人們認識自然事物、宇宙萬物乃至人類社會這個特殊事物的原則(也就是真理、規(guī)律、宋明理學家所言的理等等,自然也含有本質之意),是在追求事實判斷,也就是在求真。而人們制定道德原則時,則主要是追求價值判斷,也就是有用性,是求善,是純粹從現實的需要出發(fā),這種出發(fā)點有時的確是符合自然原則的,但也有不符合的時候。比如,封建社會為什么上帝、皇權觀念那么頑固,主要是因為那種小農經濟社會的需要。  我們可以從自然原則來批判這種原則的錯誤(奧古斯都和托馬斯·阿奎那都費心論證過上帝的存在及“三位一體”說,這些錯誤都是可以從自然原則角度加以反對的),但無論如何也否定不了這種原則的實用性和有效性。美國現在科學航天技術都這么發(fā)達了,他們不會不知道宇宙中根本沒有上帝,為什么還要在總統(tǒng)就職、證人法庭作證時對著《圣經》宣誓?這要用是不是真正的原則,或是符合不符合自然原則來解釋就很可笑、很荒謬了。道德律也應該是這樣的,它的約定俗成本質上受需要的制約,而不是真實或正確與否的支配。比如“一夫一妻”制,比如“計劃生育”,符合真理嗎?不一定符合!人類總的來說都是“趨樂避苦”而“喜新厭舊”的,也都是有著極強的生殖沖動的,這才足“真理”,是原則,但在現代社會,“一夫一妻”制和“計劃生育”卻是必須的,無須考慮自然原則!  對于“美”的一些基本問題都還沒有定論。比如美的本質,主觀的還是客觀的,功利的還是超功利的等等問題。我們的看法是:“美的原則”就不一定非得符合自然的那些原則,甚至也不一定符合狹隘的需要原則。也就是說,真、善、美三個概念之所以并提,就是因為它們是彼此獨立的,盡管三者肯定有聯系,但更主要的還應該是差別,不要非用誰去制約誰?!靶那樘j唐了。”“我的思想太黑暗”,這都是對的。但這都是比較表面的看法。而其實質,則是由于對這黑暗現實,有著強烈的神圣的憎恨,“專與襲來的苦痛搗亂”,至其內心,還是充滿著對光明的渴求和火熱的希望的。運用諷喻的手法,來達到反撥現實的作用,在《野草》的篇章中,并不在少數。這是對于被嘲諷者的憤激與蔑視,如果諷刺者沒有高瞻遠矚的眼界,沒有是非分明的認識,沒有嫉惡如仇的火熱的感情,那么,對于丑惡的令人不滿的現實,他就只有同流合污,熟視無睹的份兒,——他是不舍發(fā)出神圣的憎惡來對他進行嘲諷的。所以,嘲諷的本身,就有別于阿諛,有別于逢迎,當然也有別于熟視無睹,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盡管他揭露的只是丑惡黑暗的一面,有時甚至沒有明確地表示正面的態(tài)度,但那種敢于正視現實、敢于揭露、敢于面對丑惡的精神,——它那本身,也就是戰(zhàn)斗與批判了?!  ?/pre>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文學名篇賞析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