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6-7 出版社: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袁濟喜 頁數:307 字數:267000
前言
歷經百年,中國美學在已經過去的一個世紀里曲折走入了較為自覺地追求思想的體系性、理論的邏輯性和方法的科學性這樣一個現代形態(tài)的學術行程,從具體的理論觀念到整體的學術思維形式都發(fā)生了重大轉換。其百年來不斷創(chuàng)新、求變的理論努力,在今天看來是那樣鮮明且確有成效,令人對之產生濃厚的追索興趣。也因此,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美學界對本土問題的理論探究興趣不斷增長,有關上一個世紀中國美學現象和問題的研究開始引起學者們的廣泛關注。美學界不僅為此連續(xù)舉辦了多個專題會議,集中討論20世紀中國美學的學術建構及其價值特性,同時,許多學者在近年中也進行了大量的具體研究,力圖為21世紀中國美學新的學術深化提供更為充分的依據。不過,由于種種原因,人們在探討20世紀中國美學現象和問題的時候,主要關注的還是那些具體概念、命題或觀念等的自我演化線索或個別美學家的理論成就。
內容概要
本書為系統研究20世紀中國美學與傳統美學的一部專著。書中詳盡分析了中國傳統美學賴以形成的文化根基,以及中國美學具有的包容襟懷,生生品格,指出正是這些因素,決定了中國美學具有繼往開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全書從近現代美學的重大問題切入,著重選取20世紀美學在時代巨變面前的創(chuàng)新與應變加以論述。同時,還從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朱光潛、宗白華與林語堂等著手,詳細分析了其思想學說的傳承性,以及其中蘊含的深厚的文化傳統,從而揭示了20世紀中國美學與傳統的天然血緣關系,對于中國當代美學與文論的建設富有啟示價值。
作者簡介
袁濟喜,1956年生,上海人,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史與中國美學史研究,發(fā)表有著作《六朝美學》、《中國古代文論精神》等。
書籍目錄
緒論 第一節(jié) 中國美學的人文基礎 第二節(jié) 中國美學的生生品格 第三節(jié) 中國美學的包容襟懷第一章 經世致用與美學更新 第一節(jié) 從“詩界革命”到“文界革命” 第二節(jié) 傳媒進化與經世致用第二章 人格重塑與審美洗禮 第一節(jié) 美育緣何受垂青 第二節(jié) 美育與人格再造第三章 朱光潛:在詮釋中轉化傳統 第一節(jié) 在舊學與新學之間 第二節(jié) 從人生到審美 第三節(jié) 中西文化視野中的意境理論第四章 宗白華:在體驗中激活傳統 第一節(jié) 激情與擁抱 第二節(jié) 對藝術本體的中西返照 第三節(jié) 意境的再造 第四節(jié) 中國古代美學精神的個案分析 第五節(jié) 對中國古代美學特征的傳悟 第六節(jié) 神會與妙識第五章 林語堂:在交匯中尋覓 第一節(jié) 在古典中遨游 第二節(jié) 俯仰之中 第三節(jié) 解讀幽默 第四節(jié) 重倡性靈參考文獻后 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經世致用與美學更新20世紀中國美學與傳統美學的關系,最顯著的莫過于傳統美學經世致用觀念與現代美學形態(tài)更新的巧妙結合。中國傳統美學由于受獨特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地理諸要素的影響,造成了美與善關系的渾然一體,文藝的審美功能始終難以獲得西方美學自古希臘開始相對獨立的地位。文藝承擔了許多本不應當擔荷的任務。這種超載的現象一方面使得文藝與審美始終處于一種悲劇的兩難現象,另一方面也使得中國自古以來的文藝美學具備了西方美學所難以達到的深度與力度。有意思的是,雖然中國自19世紀末興起的維新運動領袖人物開始大量引進了西方文化與美學,但是中國傳統美學中政教與審美黏合不分的潛意識,不僅沒有被西方美學觀念所斬斷,而且獲得了新的發(fā)展。具體而言,就是將傳統美學經世致用的觀念與救國救民的憂世情結融合在一起,將詩歌、散文,特別是小說的作用加以張大,用來為維新變法的思想觀念服務。就這一點來說,傳統美學最基本的價值觀念不僅沒有被消解,反而獲得了新的發(fā)展與深化。第一節(jié) 從“詩界革命”到“文界革命”中國傳統美學喜歡將詩歌與文藝與政治功能結合起來考慮。這種思維習慣從孔子開始就已經確立了??鬃邮种匾曈迷姼枧c音樂來提升人格,干預政治。他說: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①這是孔子對詩的功用的總概括。 “興”指欣賞中的“感發(fā)志意”,“觀”指認知功能,“群”指文學調和功能,“怨”是指詩的宣泄功能。這四種功能大致涵括了文藝的審美、認識與教育功能,與我們今天對文藝功能的認識大致相同。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這里表現出來的將文藝與社會政治功能結合起來的思維方式,對后世的美學與文藝思想影響極深,孔子認為詩的這四種功能可以使人“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即通過詩的功能,為禮治服務。這種思維方式,對后來經世致用的文藝觀啟發(fā)很大。漢代儒家重要詩學篇章《毛詩序》將詩的形成放到一定的社會背景中去考察,注重其中的社會教育功能。
后記
這本書是應約而寫的。主要想探討一下中國傳統美學與近現代美學的關系。這幾年從事中國古代文論的教學與科研,以及一些行政事務,十分繁累。本不想應約,但本著古今互動的學術精神,還是承擔了本書的寫作。另一方面,我在大學時即很喜歡朱光潛、宗白華先生的美學著述。他們的美學影響了當時的整整一代人。但當時的了解僅止于平面的喜愛,而沒有深入到歷史的深處。等到從事中國古代文藝學與美學的研究之后,再回過頭來看看近現代的美學,便自然而然地看出其中的脈跡,了解到內在的文化精神與生命精神的傳承關系。另外,這幾年在文藝學領域中經常討論的中國古代文論的現代轉型等相關問題,也促使人們反顧歷史與現代的淵源關系。我認為,這些問題的討論,首先應當建立在學術史的基礎之上,只有認真梳理清楚其中的學術脈跡,才能從理論上加以回應與思考。本乎此,我便認真進行了資料的收集與寫作。斷斷續(xù)續(xù)寫了兩年左右。又經歷了較長的出版周期,才得以付梓。現在,過了幾年后,再來看看中國傳統美學與近現代美學的關系,有了一些新的體會。這便是認為,在中國傳統與現代之間,所謂“承續(xù)與超越”的問題,是一個不可概而論之,需要具體分析的問題,有的地方我們超越了古人,有的地方卻也不盡然。其中留下的學術討論的空間還很大,需要繼續(xù)思考與討論。因此,本書提出來的許多看法只能是一種探索性的。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批評與指正。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