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1994-10 出版社: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作者:孫振華 頁數(shù):167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中國雕塑史的資料來源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實物資料,即歷史上遺留下來的雕塑作品:二是文獻資料,即歷史典籍中關于雕塑家、雕塑活動、雕塑作品的記載和評論以及古人關于雕塑的理論思考。兩相比較,古人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雕塑作品,卻沒有留下系統(tǒng)的雕塑史論的專著,使得中國雕塑史的文獻資料嚴重不足?,F(xiàn)有的文獻資料只是零星地散布在各種典籍中,與中國繪畫史所擁有的汗牛充棟的畫論、畫史根本無法相比。由于文獻資料的缺乏,致使歷史紫色 大部分雕塑家的名字和生平事跡都已被淹沒了?! τ谥袊袼苁穪碚f,實務不僅是基本史料的來源,同時還是我們把握古人的雕塑觀念的一條重要途徑。中國 雕塑史的學習和研究不是為了“攄懷舊之蓄念,發(fā)思古之幽情”,它可以使我們在認識、總結古代雕塑遺產的基礎上,推動當代雕塑藝術的發(fā)展,特別是當今,西方雕塑體系及其觀念在雕塑的創(chuàng)作、批評方面占主導地位,加強對傳統(tǒng)的中國雕塑史的學習和研究,總結它興衰榮枯的發(fā)展規(guī)律,繼承發(fā)揚民族的雕塑傳統(tǒng),顯得尤為重要。
作者簡介
孫振華,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美術學院博士,先后在文學、美學、美術史論專業(yè)學習,曾任華中師范大學中文系助教、中國美術學院美術史論系講師、副教授。現(xiàn)任職于深圳雕塑院。專著有:《生命·神祗·時空——雕塑文化論》、《開啟靈慧之窗》。發(fā)表文學、美學、美術史論方面的論文數(shù)十篇。
書籍目錄
緒論第一章 中國雕塑的基本類型第一節(jié) 宗教雕塑第二節(jié) 明器雕塑第三節(jié) 陵墓雕塑第四節(jié) 紀念性雕塑第五節(jié) 建筑裝飾雕塑第六節(jié) 工藝性雕塑第二章 先秦雕塑第一節(jié) 原始雕塑第二節(jié) 商周雕塑本章小結第三章 秦漢雕塑第一節(jié) 紀念性雕塑第二節(jié) 明器雕塑第三節(jié) 陵墓雕塑第四節(jié) 建筑裝飾雕塑第五節(jié) 工藝性雕塑本章小結第四章 魏晉南北朝雕塑第一節(jié) 佛教雕塑第二節(jié) 陵墓雕塑第三節(jié) 明器雕塑第四節(jié)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雕塑家本章小結第五章 隋唐雕塑第一節(jié) 佛教雕塑第二節(jié) 陵墓雕塑第三節(jié) 明器雕塑第四節(jié) 紀念性雕塑第五節(jié) 隋唐時期的雕塑家本章小結第六章 五代宋遼金雕塑第一節(jié) 佛教雕塑第二節(jié) 紀念性雕塑第三節(jié) 陵墓雕塑第四節(jié) 明器雕塑第五節(jié) 工藝性雕塑第六節(jié) 五代宋遼金時期的雕塑家本章小結第七章 元明清雕塑第一節(jié) 宗教雕塑第二節(jié) 陵墓雕塑第三節(jié) 明器雕塑第四節(jié) 建筑裝飾雕塑第五節(jié) 工藝性雕塑第六節(jié) 元明清時期的雕塑家本章小結第八章 全書結語第一節(jié) 中國雕塑的基本特征第二節(jié) 中國雕塑風格的演變與民族的文化精神附錄中國雕塑史參考書目圖版
章節(jié)摘錄
第二節(jié)陵墓雕塑隋代陵墓石雕的情況不詳,未見遺存。唐代帝王陵除兩位在外地,其余分布在西安附近的6個縣,稱之為“關中十八陵”。除此之外,還有個別按帝陵規(guī)格建造的皇親國戚墓,人們習慣以“陵”稱呼,如武則天之母楊氏的順陵等。唐代帝陵的基本格局是:以山為陵,墓室在山南的半腰處,高踞陵園北部,為全陵主體建筑,四周筑內外雙層城墻。南門外為“神道”,共三道門,第一道與第二道門之間是皇族和文武大臣的陪葬墓。第二道與第三道之間為石刻群像。初唐陵墓有唐高祖李淵的獻陵和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這時陵墓制度和石刻像的組合還未形成定規(guī)。獻陵有石虎4對,石犀一對,虎高1.70米,寬2.40米,犀比虎約大一倍,均作走動覓食的姿勢,保存了漢魏以來陵墓雕刻中凝重古樸、簡潔有力的風格?,F(xiàn)存陜西省博物館的一只石犀右前足底板上有“口祖懷口之德”的字樣,原文應為“高祖懷遠之德”?!短茣つ闲U傳)載:“林邑國……貞觀初遣使獻生犀?!笨梢娫撌€具有夸耀威德,紀念對外關系的意義(圖64)。昭陵首開以山為陵的制度。據(jù)《唐會要》卷二十載,貞觀十一年,唐太宗在大明宮宮城上遙望西北九蠼山,說:“昔漢家皆先造山陵,……朕看九蠼山孤聳回繞,傍鑿可置山陵處,朕實有終焉之意?!庇谑歉淖儩h代皇帝封土為陵的習慣,借助高聳的山峰來渲染氣氛,這樣比土丘陵在氣勢上更勝一籌。昭陵前置有14軀諸蕃君長圓雕像,都是為唐太宗所擒伏而歸順的一些國家、部族的首領,為的也是夸耀武功國威。從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合葬的乾陵開始,唐代陵墓雕刻組群已經(jīng)制度化,其題材大致可分為:獅子;石人、石馬和馬夫;翼獸和北門六馬:“蕃酋”像;華表;碑石、無字碑、述圣記碑。乾陵石雕在唐陵中保存最好,這些用堅硬的石灰?guī)r雕成的巨大石雕像經(jīng)過一千多年的風吹雨打,仍巍然聳立,體現(xiàn)出雄偉的氣魄,代表了唐代陵墓雕刻的最高成就。乾陵石獅共有八只,高3.85米,長3.32米,作蹲踞狀,昂首挺胸,粗壯的前腿斜撐起巨大的軀體,蹲獅側面輪廓線呈三角形,高聳而安穩(wěn),把那種踞坐雄視,睥睨一世的威勢刻畫得淋漓盡致。乾陵在馬的造型上則采用了寫實性與裝飾性相結合的方法。頭部表現(xiàn)極為真實傳神,在胸腹部則加以夸張,雙翼以流麗的線條作裝飾化的處理,顯得十分和諧。乾陵鴕鳥是唐陵石雕最早出現(xiàn)的鳥類,它用浮雕形式刻在板狀石面上。鴕鳥在當時可能是國外進貢或輸入的,作為珍禽異獸放置陵前。自從昭陵置蕃臣石雕后,后代就成為定制,乾陵數(shù)量最多。
媒體關注與評論
緒論世界雕塑史上,既有明晰的歷史繼承關系,又有連貫的實物遺跡可尋的雕塑傳統(tǒng)有:發(fā)端于古代埃及、希臘的西方雕塑傳統(tǒng);古代波斯、印度的雅塑傳統(tǒng);古代中國的雕塑傳統(tǒng)。 中國古代雕塑作為世界三大雕塑傳統(tǒng)之一,在世界雕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獨特的藝術面貌。中國雕塑史這門學科的基本任務是,在收集、整理、鑒別、考定中國古代雕塑作品的基礎上,參照古代文獻資料,客觀地描述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基本面貌和發(fā)展、演變軌跡,并揭示其藝術特征和發(fā)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進而闡述其歷史地位、文化價值和社會作用等。 盡管中國雕塑的歷史相當古老,然而雕塑史作為一門學科卻異常年輕。嚴格地說,中國雕塑史的研究現(xiàn)在僅僅還處在起步階段。將這種奇怪的不協(xié)調與中國繪畫史研究的盛況相對照,便會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存在著驚人的反差。原因在于,中國雕塑與繪畫雖同屬于造型藝術,但它們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卻大相殊異,“左圖右史”,不僅使繪畫在社會文化中據(jù)有重要位置,同時,“雅好丹青”也是一個典型的中國文人士大夫所必具的文化修養(yǎng)。與繪畫相比,雕塑則只是工匠們的“皂隸之事”。文人士大夫是不屑于此的。這樣,在中國傳統(tǒng)的觀念中,一直沒有把雕塑看作是一種與繪畫同等的藝術形式,自然這也使得雕塑難以獲得美學上的自覺,形成系統(tǒng)的、完整的理論思維形態(tài)。在中國傳統(tǒng)的學術中,有“畫學”卻沒有雕塑學,雕塑史只能令人遺憾地付之闕如。 這難道是偶然的嗎? 用比較的眼光看,將中國雕塑與繪畫相比,比出了這對姊妹藝術的歷史命運的差異,目光再放遠一點,將中國藝術與西方藝術相比,為什么西方?jīng)]有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不斷地迫問,將會把我們的思考引向深處。 著名美學家宗白華先生曾反復說過,西方的繪畫脫胎于雕刻,古希臘的雕刻決定了西方傳統(tǒng)繪畫的基本觀念;中國的雕塑和繪畫在前期還談不上誰引導誰的問題,這時它們的文化地位還沒有出現(xiàn)差異。小過比較起來,中國的雕塑倒是更多地受繪畫的影響。如何解釋這些現(xiàn)象?我們的雕塑史將不得不觸及到民族的精神深處,諸如:空間意識、時間觀念、生命哲學、宗教傳統(tǒng)等問題,雕塑史與這些問題相關連,也恰好說明了雕塑史的研究不是可有可無的。 過去,忽視雕塑的理論思維所帶來的后果是嚴重的。理論是實踐的總結,它又反過來對實踐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歷史上,中國雕塑缺乏理論指導,處于自生自滅,任其沉浮的不自覺狀態(tài)是導致其現(xiàn)實處境的一個重要原因。今天,中國畫的傳統(tǒng)一直延續(xù)著,而中國雕塑的傳統(tǒng)卻只在少數(shù)民間藝人那里延續(xù)。我們的美術界、藝術院校流行的是從西方引進的雕塑觀念、造型語匯和表現(xiàn)手法。我們的藝術理論中,對雕塑藝術的本質和特征、造型規(guī)律的認識也主要是以西方雕塑為對象概括出來的。更有甚者,在學術界不斷可以聽到諸如中國沒有真正的雕塑之類的奇談怪論以及其它一些貶低中國雕塑的不負責的說法。它表明了這些人的無知和偏見,他們對中國豐富的雕塑遺產和卓越成就視而不見;這也表明了中國雕塑史的悲哀,這門學科畢竟年輕、畢竟薄弱,它暫時還沒有足夠的力量對社會產生強烈的影響,來改變一些人的無知,糾正一些人的偏見。不過,這門學科又是充滿希望的:太多的歷史欠帳、強烈的現(xiàn)實需要、許多復雜而深刻的研究課題,使這門學科保持著足夠的壓力和超越意識,這將預示著它一定會有一個輝煌的前景。 中國雕塑史的資料來源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實物資料,即歷史上遺留下來的雕塑作品;二 文獻資料,即歷史典籍中關于雕塑家、雕塑活動、雕塑作品的記載和評論以及古人關于雕塑的理論思考。兩相比較古人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雕塑作品,卻沒有留下系統(tǒng)的雕塑史論的專著,使得中國雕塑史的文獻資料嚴重不足?,F(xiàn)有的文獻資料只是零星地散布在各種典籍中,與中國繪畫史所擁有的汗牛充棟的畫論、畫史根本無法相比。由于文獻資料的缺乏,致使歷史上絕大部分雕塑家的名字和生平事跡都已被淹沒了。 由于這一原因,實物在中國雕塑史研究中所具有的作用更為突出了??梢哉f,中國雕塑史主要只能是一部雕塑作品史。 對于中國雕塑史來說,實物不僅是基本史料的來源,同時還是我們把握古人的雕塑觀念的一條重要途徑。我們由于無法更多地從文獻資料中找到古人的雕塑理論,而雕塑的創(chuàng)作卻必須建立在對這門藝術的一定認識基礎之上,這樣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某種雕塑觀念和審美趣味的支配和影響。因此,對作品的認識又包含著對雕塑理論的認識。另外,作品總是給人看的希望得到觀眾的認同和欣賞,因此它又必然會在作品中反饋、折射出社會關于雕塑的看法和欣賞趣味,因此,從作品中也可以推測出古代雕塑欣賞者、觀眾關于雕塑美學的一些看法。這些使得實物在中國雕塑史上彌足珍貴?!?/pre>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