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1997-04 出版社: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內容提要
為了反映我國近20年來關于電視媒介研究的實際成績,為
了促進當前國內電視宣傳改革的實踐,本書圍繞電視媒介特性,
傳播內容的信息量,傳播符號的運用,屏上人際交流和主持人藝
術,節(jié)目欄目化與電視宣傳藝術等重要課題,選編了我院歷屆校
友和在校師生自80年代以來發(fā)表的有關研究文章30篇,并收電
視界人士論文6篇,共36篇。
這批文章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上,紀錄了作者對于電視媒介
所作的理論探索與思考,其中所闡述的真知灼見對于廣大電視工
作者進一步確立媒介意識,把握電視傳播特點與規(guī)律將有所裨
益。這批文章都注重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對于電視宣傳實踐也具
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遍布全國電視界的我院校友,曾發(fā)表過大量電視理論研究文
章,本書所收錄的僅僅是很少的一部分。從某個意義上說,這批
文章也可算是改革開放以來我院新聞學、傳播學基礎理論教學以
及作者在實踐中刻苦磨礪所結出的理性之果。祝愿他們在今后創(chuàng)
造出更豐碩的理論研究成果!
本書編者關于我國近20年電視媒介研究概況的論述以及對
文章的評介,本著“述中有作”的精神,結合相關題旨所闡述的
電視媒介觀念及其應用的思路,也頗有新見,可供電視工作者和
大專院校相關專業(yè)的學子研讀參考。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葉家錚,北京廣播學院
電視學院教授、北京電影學
院客座教授。1958年畢業(yè)于
北京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yè),
長期擔任新聞編輯工作。
1977年開始從事電視專業(yè)教
學工作,先后開設《電視作品
分析》、《電視傳播理論》、《電
視新聞傳播理論研究》與《電
視欄目》等課程。從教以來發(fā)
表電視、電影、攝影理論、評
論文章數(shù)十篇。1988年出版
的《電視傳播的藝術》是大陸
最早將傳播學學理引進電視
媒介研究領域的專著,受到
電視界和新聞傳學界的好評。
1993年開始享受國務院
頒發(fā)的政府特殊津貼及表彰
證明。
書籍目錄
目 錄
前言
緒論
一 我國近20年電視傳播媒介研究歷程
二 關于電視媒介若干研究課題的概述與思考
(一)電視媒介特性
(二)電視傳播的信息量
(三)電視傳播符號
(四)電視傳播中的人際交流與主持人藝術
(五)電視傳播的版面:節(jié)目欄目化
(六)電視宣傳方式和宣傳藝術
第一單元 關于電視媒介特性
評 介
葉家錚《電視特性與電視新聞作品的主要特征》
任 遠《論電視傳播的特性》
崔學東《按照電視的特點和規(guī)律辦好電視新聞》
胡妙德《電視特性新探》
謝越青《試論電視記者在新聞現(xiàn)場的
鏡前傳播行為特性》
包郁盛《取人際傳播之長,補大眾傳播之短》
楊 君《電視技術發(fā)展與電視傳播觀念的變革》
胡勁草《INTERNET和大眾傳媒》
第二單元 關于傳播內容的信息量
與傳播符號的運用
評 介
袁正明《語義信息量瑣談》
于 宏《畫面?信息量?觀眾――從信息量
看電視片創(chuàng)作趨勢》
黃世永《電視傳播的信息冗余》
朱羽君《屏幕上的革命――在舟山“電視聲畫關系”
研討會上的發(fā)言》
袁正明《電視新聞七題》
林宿建《符號與電視傳播》
鐘大年《電視片解說的功能及形式》
韓國強《讓新聞人物在電視屏幕上開口講話――加強
深度報道的重要形式》
吳 郁《主持人即興口語特點探討》
王甫 王秀云《人體語言與電視主持人》
劉林軍《歧異的時空結構――論電子特技畫面及其在
紀實節(jié)目中的運用》
第三單元 關于電視傳播形式與宣傳藝術
評 介
中央電視臺新聞評論部《把握生活主流
遵循電視規(guī)律增強傳播效果》
趙 微《論電視深度報道》
葉家錚《論節(jié)目主持人在電視傳播中的
意義與功效》
葉 子《新聞節(jié)目主持人的個性與權威》
劉振勛《改進主持人的出鏡采訪,發(fā)揮
人際交流的優(yōu)勢》
梁曉濤《電視節(jié)目版面編排的走向》
宮兆波《關于紀實與傳播的幾點理論思考》
劉 春《紀實主義:電視紀錄片的現(xiàn)代潮流》
黃世永《論電視新聞進一步發(fā)揮電視傳播優(yōu)勢》
第四單元 關于受眾調查與受眾研究
評 介
丁俊杰《現(xiàn)代受眾調查在我國的興起》
朱光烈《電視:正在邁上新的舞臺》
高扶小《收視率研究與電視的改革》
李殿云《收視率波動的相關因素分析》
高 鑫《受眾審美心理定勢的突破與重建》
郭鎮(zhèn)之 宋小衛(wèi)《視聽者權益散論》
陸 嘩《論雙向交流與電視傳受雙方的角色定位》
吳興文《提高觀眾參與節(jié)目質量的途徑》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