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2 出版社:山西經(jīng)濟出版社 作者:程光,李繩慶 編著 頁數(shù):226 字數(shù):161000
Tag標簽:無
前言
2000年,長篇報告文學《茶葉之路》問世,作者鄧九剛先生是內(nèi)蒙古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鄧先生長期生活在呼和浩特市,這個城市百年前是“茶葉之路”上的重要商埠——歸化。也許是身處茶路,濡染了太多的茶路文化,他以茶路為主題,先后寫出《大盛鬼魁》、《駝幫》、《鴕殤》、《鴕村》等幾部長篇小說和電視劇本《駝道》。鄧九剛先生提出“茶葉之路”的地理含義:“起始應該從產(chǎn)茶的江南諸省算起,而它的西方終點便是歐洲的歷史名城莫斯科?!?007年,美國女學者艾梅霞(Martha Avery)的《茶葉之路》一書出版。她19歲來到亞洲,在蒙古工作過若干年。她曾在圣彼得堡歷史研究所見到大量與“茶葉之路”相關的珍貴圖片和文字資料,艾梅霞在書中寫道:“茶葉之路”是一條聯(lián)結中國東部和俄國西部的商路”。她認定,“茶葉之路”,從中國的福建開始,至俄國的圣彼得堡結束。無疑,“茶葉之路”是一條隨茶葉貿(mào)易而開通,始于中國南方,經(jīng)蒙古至俄國西部腹心地帶的商路,曾經(jīng)在東西方貿(mào)易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并且引發(fā)了亞歐大陸腹地全面、深刻的文化交流與融合。中、蒙、俄之間的民間茶葉貿(mào)易由來已久,但真正形成規(guī)?;摹安枞~之路”,應該是始自公元1689年(清康熙二十八年)的《中俄尼布楚條約》。相對固定的茶葉商貿(mào)路線和大規(guī)模的運銷活動則始于1727年(雍正五年)的《中俄恰克圖界約》之后。至20世紀20年代,喧囂兩個世紀的“茶葉之路”告別了歷史舞臺。從中國的福建北部到俄國的圣彼得堡,以最近線路測算,“茶葉之路”全長應達9000千米以上,其中俄國境內(nèi)5000余千米,中國境內(nèi)的主干線約4000余千米(含蒙古境內(nèi)1060千米,下同)。俄國境內(nèi)的駝幫茶路,大部分在北緯55度線上,東起當時中俄邊界的恰克圖,橫跨西伯利亞的針葉林荒原、烏拉爾山脈,經(jīng)莫斯科到圣彼得堡,主要由俄國和蒙古商人運輸(后期中國商人曾進入俄國境內(nèi)運輸,直至莫斯科);中國境內(nèi)的茶路,南起福建武夷山(后期由湖南安化或湖北羊樓洞起),縱穿長江、黃河、長城、草原和浩瀚戈壁,直抵恰克圖,完全由華商運輸。運銷茶葉的華商絕大部分是山西商人,所以堪稱“晉商萬里茶路”。山西,位于中國北部,境內(nèi)并不產(chǎn)茶。“茶葉之路”,是清代山西商人開辟的一條綿延200多年的漫漫商道。它是繼漢唐絲路以后,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又一輝煌壯舉,與絲綢之路同樣彪炳史冊、光垂千古。絲綢之路跨越亞歐大陸,傳播了中華文化,牽系了亞歐各國與中國的友好往來;“茶葉之路”縱貫戈壁大漠,輸送了華夏特產(chǎn),弘揚了神州赤子和諧友善、勤勞勇敢的民族精神。“茶葉之路”的開辟,是封建王朝時代難能可貴的民間大規(guī)模遠途商貿(mào)活動,是晉商進行國際貿(mào)易的大手筆,是突破統(tǒng)治者禁錮的卓有成效的市場運作,是儒商義利諧調(diào)的商業(yè)文化的真實展示。特別值得記取的是,19世紀中葉,西方帝國主義國家的鴉片向中國瘋狂販運、滾滾南來之際,正是晉商運載茶葉艱難跋涉、源源北上之時。清代至民國初年兩個多世紀運往俄國的茶葉累計達25萬噸以上,經(jīng)濟總價值至少合100萬兩黃金,這在中國茶葉史、東亞運輸史、東方文明史和國際貿(mào)易史上都無疑是流光溢彩的千秋偉業(yè)。
內(nèi)容概要
“茶葉之路”,是清代山西商人開辟的一條綿延200多年的漫漫商道。它是繼漢唐絲路以后,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又一輝煌壯舉,與絲綢之路同樣彪炳史冊、光垂千古。絲綢之路跨越亞歐大陸,傳播了中華文化,牽系了亞歐各國與中國的友好往來;“茶葉之路”縱貫戈壁大漠,輸送了華夏特產(chǎn),弘揚了神州赤子和諧友善、勤勞勇敢的民族精神?!安枞~之路”的開辟,是封建王朝時代難能可貴的民間大規(guī)模遠途商貿(mào)活動,是晉商進行國際貿(mào)易的大手筆,是突破統(tǒng)治者禁錮的卓有成效的市場運作,是儒商義利諧調(diào)的商業(yè)文化的真實展示。
作者簡介
程光,原名李晨光,山西臨縣人,高級工程師,畢生從事林業(yè)工作。退休后熱衷搜集、研究地方志和晉南家族史料,近年在《山西日報》、《文史月刊》等報刊上發(fā)表數(shù)篇有關文章。
書籍目錄
代序前言一、香飄萬里二、武夷茶山三、兩湖茶田四、漢水茶程五、中原茶道六、太行茶徑七、北國茶埠八、戈壁茶幫九、晉中茶商十、大漠落日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古籍記載:“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睆拇呵飼r代開始,“荼”經(jīng)歷了從祭品、菜食、藥材到進貢飲料的幾個利用階段。茶,“興于唐”?!拜薄弊郑搅颂拼懦蔀椤安琛弊?。盛唐時期,孟浩然(689-740)、王維(701-761)、李白(701-762)和杜甫(712-770)等許多著名詩人都唯知飲酒,他們的詩歌中還鮮見“茶”字。中唐時期,“茶圣”陸羽(733-804)的《茶經(jīng)》一書問世,國人由“益知飲茶”很快就“尚茶成風”。陸羽,字鴻漸,湖北天門人,他自幼在寺院成長,博學多才,與許多詩人和畫家都很有交往。陸羽對種茶、煮茶和品茶頗有經(jīng)驗,大約在唐肅宗至德、乾元年問(756-759),他寫成《茶經(jīng)》一書,為茶文化的發(fā)展樹立了歷史豐碑,所以后人說,“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安史之亂平定后,唐代宗于廣德二年(764)頒布“禁酒令”,文人們便只能以茶代酒了,飲茶得以普及。中唐時代的大詩人白居易(772-846)在詩中就屢屢寫到茶,曾自述:“盡日一餐茶兩碗”;“或飲一甌茶,或吟兩句詩”。他在長詩筏琶行》中寫道:“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睆倪@句詩中能看出,茶葉在9世紀初顯然已成為規(guī)模經(jīng)營的商品。詩中稱作“浮梁”的景德鎮(zhèn)一帶,當時已是茶葉的集散地,這個范圍實際還包括周圍的皖南、浙西和閩北武夷山區(qū)。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初征茶稅。從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始,朝廷實行“榷(音‘確’)茶法”,即茶葉由官府專賣,只準茶農(nóng)將茶葉賣給官府或指定的代理商,茶價由官府規(guī)定,隨便販賣要處罪。茶葉的產(chǎn)銷完全由官府壟斷,官府指定的代理茶商只能在指定的地點按劃定數(shù)量收購茶葉,并在指定地點銷售,其中絕大部分還應賣給官府。在朝廷開始向茶葉產(chǎn)地索取“貢茶”的同時,官府還大量收購民間散茶,集中儲備,與邊疆的少數(shù)民族進行“茶馬交易”。唐宋以后,除綠茶以外,又出現(xiàn)了黃茶、黑茶、白茶、紅茶、青茶等茶類。但唐、宋兩代海路茶禁甚嚴,“載建茶人海者斬”。到了北宋景德元年(1004),宋朝與北方的遼國達成“澶淵之盟”,朝廷以茶葉向遼國“進貢”,草原上以肉和奶為主食、被稱作“腥膻”的游牧民族開始享用茶葉。許多學者認為,遼國“契丹”民族的讀音“Kitai”,最終成為俄國人和波斯人對中國的稱呼“Kitai”。有人認為,12世紀前后,喜歡喝茶的契丹人向西遷徙時,開始把飲茶習慣帶到了俄國南部,從而為后來的“茶葉之路”埋下了伏筆。宋治平元年(1064),朝廷專門設立了“茶馬司”,用“官茶”與雪域高原的藏民進行“以茶易馬”的貿(mào)易。茶葉和鹽一樣,成為朝廷壟斷的特定物品。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朝廷實行蔡京主張的“茶引法”,茶商交納茶價和稅款后領取“茶引”,即官府準許運銷茶葉的憑證,按規(guī)定地點和數(shù)量賣茶。13世紀初,元太祖(1206-1227)成吉思汗的宮廷就曾有茶葉。元代取消茶馬交易,恢復榷茶制度,對茶葉實行高稅政策,茶葉生產(chǎn)一度萎縮,50公斤大米竟換不上1公斤茶葉,民間消費不起。直到元末,才又實行“茶引”。元朝宮廷里的“色目人”后來隨蒙古族西遷,也將飲茶習俗帶到中亞和東歐。明初曾一度恢復茶馬交易,永樂至宣德年間(1403-1435),鄭和七下西洋,攜帶了包括武夷巖茶在內(nèi)的許多名茶作為禮品贈給各國,打開了茶葉之門,外銷從此開始。嘉靖二十年(1541)前后,蒙古族土默特·俺答汗率騎兵大舉入侵,威脅明朝政府開放包括茶葉在內(nèi)的邊境貿(mào)易,但狂妄的嘉靖皇帝對“馬市”嚴加限制,終使邊患無窮。直到隆慶五年(1571),明穆宗接受總督宣(化)、大(同)、山西軍務的王崇古(山西蒲州人)的建議,將張家口、大同等處開放,形成北方漢、蒙民族的“茶馬互市”。萬歷五年(1577),明廷正式給予蒙古人介入茶葉貿(mào)易的官方認可。也正是在這個時期,俄國的沙皇伊凡雷帝(1533-1584)征服了伏爾加河流域,“俄國人”開始穿越西伯利亞,向東跨越亞洲大陸。茶葉傳到歐洲,據(jù)說最早是16世紀由阿拉伯人從絲綢之路上帶去的。比較準確的記載是在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不久,路德改教的1517年,喜歡漂洋過海的葡萄牙海員從澳門帶回了茶葉。有趣的是:英國人和美國人稱茶為“tea”,這是因為荷蘭海員通過廈門和福州的沿海居民買茶販到歐美,他們按照閩南的方言讀“tea”;而葡萄牙人和日本人卻讀茶為“chai”,與俄國人讀“чай”的音一致,據(jù)說這是因為俄國人是從中國北方買茶,以中國北方的讀音為準,而葡萄牙人在南部海路開通之前最早也是從北亞地區(qū)(日本?)得到茶葉,這可能比從澳門帶回茶葉還要早。1559年,一位威尼斯作家在他的《航海與旅游記》一書中寫了一章《中國茶》,記道:“大秦國(即中國)有一種植物,其葉片供飲,人人稱之為中國茶,視為珍貴食品”。1567年,兩位哥薩克人把茶葉帶到了俄國,茶葉在那里被稱為“神奇的飲料”。40多年后,俄國羅曼諾夫王朝建立,明朝的萬歷皇帝派使節(jié)赴俄,歷經(jīng)18個月,穿越茫茫的西伯利亞荒原,將數(shù)箱茶葉作為禮品贈送沙皇,但沒有引起這位沙皇的興趣。崇禎十一年(1638),俄國使臣斯塔爾科從中(蒙)俄邊界(即恰克圖附近)帶回了用貂皮與蒙古人換的4普特(俄羅斯重量單位,1普特等于16.38公斤)茶葉,獻給沙皇,當時的沙皇喜出望外,于是莫斯科開始進口茶葉。17世紀后期,俄羅斯人飲茶也從上層社會普及到各個階層。萬歷三十五年(1607),荷蘭東印度公司首次從澳門收購福建武夷山產(chǎn)的茶葉,經(jīng)爪哇運回歐洲試銷。3年后,荷蘭人直接從中國運茶回國,銷往歐洲。歐洲人最初把茶葉視為“治病的靈草”,由于價格高昂,只有很少人能夠享用。1637年,英國船長威忒專程率船東行,首次從中國直接運去茶葉。不久,英國東印度公司用白銀從中國換回400噸茶葉在倫敦市場銷售,茶葉很快成為貴族階層高雅的飲品。1650年,荷蘭人首次販運茶葉到北美洲。
后記
公元2001年,在編撰《儒商常家》時,我對山西茶商開辟的萬里茶路已產(chǎn)生了強烈的興趣。農(nóng)歷正月二十,在太原仁隆企業(yè)的資助下,即只身南下,從福建武夷山開始,經(jīng)江西、湖北、湖南、河南、山西,直至河北張家口,對百年前的茶山、茶坊、茶埠、茶店、茶路和茶市等進行了50余天的考察,拍攝了300余幅照片,查閱了數(shù)十部地方志,積累了近百萬字的資料,當年草擬了10余萬字的電視資料片《茶葉之路》。2007年4月20日,我自籌經(jīng)費,再次只身踏上晉商茶路,除重走閩、贛水路外,重點考察了湖南安化和兩湖交界地帶,補充考察了鄂、豫兩省茶路沿線的縣城與會館,并對張家口的舊街和會館進行比較詳細的了解,對中蒙邊界的二連浩特也進行了走訪。遺憾的是,未能走出國境赴恰克圖重覓晉商遺蹤。此次行程至7月9日結束,共歷80天,拍1400余幅照片,搜集了數(shù)百萬字的史料,為撰寫《晉商茶路》一書奠定了基礎。在考察過程中,我先后受到了山西省政協(xié)文史委辦公室主任穆雯瑛女士、山西社科院原《晉陽學刊》主編高增德先生、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博士付海晏先生、晉中史志院院長王俊山先生、晉中市外事旅游局副局長張維東先生、榆次常家莊園顧問常士暄先生、《山西會館》作者榮浪先生、武夷山市下梅民俗文化旅游公司顧問鄒全榮先生、安化縣委辦主任簡文藝先生、安化縣湖南坡村原村長鄧宗元先生、利源隆茶場經(jīng)理吳建利先生、安化縣江南鎮(zhèn)副鎮(zhèn)長王革新先生、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茶學系教授蔡正安先生、河南襄城縣志辦主任劉天義先生、中共長治市郊區(qū)紀檢委武建安先生、祁縣交通局馬德旺和衛(wèi)秋田夫婦、太谷縣志辦主任程雪云女士、渾源縣郵政局原局長賈寶先生、大同市長城山林場原場長王麗生和王桂香夫婦、天鎮(zhèn)縣林場場長劉全秀先生、中共天鎮(zhèn)縣委辦范泰先生、二連浩特市公安局薛志勇先生及其子薛虎等多位學者和友人的熱忱鼓勵、精心指導和大力協(xié)助,還曾受到武夷山市燭光酒店黃先生等沿途許多父老的接待與指引。在《晉商茶路》編撰和出版過程中,三晉文化研究會給予了寶貴的支持。值此《晉商茶路》付梓之際,謹向上述各位先生、茶路父老和7年前首次資助考察的仁隆企業(yè)表示真誠的感謝!對三晉文化研究會的專家們表示崇高的敬意!在江西鉛山縣河口鎮(zhèn),我曾不慎落入信江,被幾位不曾留名的船工救起,又受到鉛山賓館經(jīng)理和服務人員的悉心照料;在山陰縣新廣武村附近,我曾被困在高速公路上,承蒙當?shù)亟痪?qū)車百里將我送出。對救我生命和為我解難的好心人,我將永遠銘記,并為他們祈禱:“好人一生平安!”程光2008年8月15日
編輯推薦
《晉商茶路》作者只身踏上晉商茶路,除重走閩、贛水路外,重點考察了湖南安化和兩湖交界地帶,補充考察了鄂、豫兩省茶路沿線的縣城與會館,并對張家口的舊街和會館進行比較詳細的了解,對中蒙邊界的二連浩特也進行了走訪。全程共歷80天,拍1400余幅照片,搜集了數(shù)百萬字的史料,真實展示了儒商義利諧調(diào)的商業(yè)文化。“茶葉之路”是一條隨茶葉貿(mào)易而開通,始于中國南方,經(jīng)蒙古至俄國西部腹心地帶的商路,曾經(jīng)在東西方貿(mào)易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并且引發(fā)了亞歐大陸腹地全面、深刻的文化交流與融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