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照常升起

出版時間:2012-6  出版社:河南文藝出版社  作者:歐內(nèi)斯特·米勒爾·海明威  頁數(shù):317  譯者:張寬新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海明威全集:太陽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刻畫了在精神和肉體上受到戰(zhàn)爭創(chuàng)傷的英美青年迷惘的形象。他們浪跡巴黎、西班牙等地,在酒吧、斗牛場等場合尋找刺激及解脫。作者憑此成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  短栒粘I稹分v述美國青年巴恩斯在一戰(zhàn)中受傷,失去性能力,戰(zhàn)后在巴黎任記者時與英國人阿施利夫人相愛,阿施利夫人一味追求享樂,而他只能借酒澆愁。阿施利夫人迷上了年僅十九歲的斗牛士羅梅羅,由于雙方年齡實在懸殊,而阿施利夫人又不忍心毀掉純潔青年的前程,這段戀情黯然告終。夫人最終回到了巴恩斯身邊,盡管雙方都清楚,彼此永遠也不能真正地結合在一起。

作者簡介

  海明威,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國小說家?! 『C魍蛔u為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作為“新聞體”小說的創(chuàng)始人,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其早期長篇小說《太陽照常升起》、《永別了,武器》成功塑造了美國“迷惘的一代”。20世紀三四十年代,他塑造了擺脫迷惘、悲觀,為人民利益英勇戰(zhàn)斗和無畏犧牲的反法西斯戰(zhàn)士形象(戲劇文學《第五縱隊》、長篇小說《喪鐘為誰而鳴》)。20世紀50年代,《老人與?!匪茉炝艘陨L醽喐鐬榇淼摹叭丝梢员幌麥?,但不能被打倒”的“硬漢形象”,并由此獲得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海明威崇尚簡潔的寫作風格。對20世紀美國乃至世界文學的發(fā)展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章節(jié)摘錄

  羅伯特·科恩曾經(jīng)是普林斯頓大學重量級拳擊冠軍。倒不是他的這個拳擊冠軍的稱號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只是在當時,這對科恩來說的確是件了不起的事兒。其實,科恩并不怎么愛好拳擊,事實上他非常討厭拳擊,但是因為猶太人的緣故,他在普林斯頓大學時常感到低人一等和羞怯。為了消除這種心情,他一直忍著痛苦,一絲不茍地學習拳擊。生活中的科恩是個靦腆、厚道的年輕人,平時從來不在健身房之外的其他地方跟人打架。但是每當想到自己能夠把所有瞧不起他的人都打敗,他就有些自鳴得意。毫無疑問,科恩是斯拜德·凱利最引以為豪的學生。不管這些年輕人的體重是105磅,還是205磅,斯拜德·凱利都喜歡把他們當做次輕量級拳擊手來教。這種教學方法就好像是為科恩量身打造的,他的動作確實很敏捷。看他學得很好,斯拜德馬上安排他跟比較厲害的對手對打,結果對手給他留下了一個終生扁平的鼻子。這件事讓科恩對拳擊更加反感,但因為這讓他的鼻子變得好看了一些,甚至帶給他某種異樣的滿足感。離開普林斯頓大學的前一年,因為讀了太多書,科恩的眼睛開始近視。他班上的同學,沒有誰記得他。他們甚至都記不得有他這樣一個重量級的拳擊冠軍。  我一向信不過那些坦率、樸實的人,尤其是他們講的那些沒有任何紕漏的事,因此我始終對羅伯特·科恩當過重量級拳擊冠軍這件事持懷疑態(tài)度。我想他從來沒當過什么拳擊冠軍,有可能是他的臉曾被馬匹踩過;不然,也可能是他母親懷他的時候受過驚嚇,或是看見了什么怪物;要不然,就是他小時候曾在什么東西上撞過。但最終,還是有人從斯拜德·凱利那里為我證實了他的這段經(jīng)歷。斯拜德·凱利不但記得科恩,還常常問起科恩后來過得怎么樣?! 母赶祦碚f,羅伯特·科恩出身于紐約一個富有的猶太家庭。他的母親,也是一個古老世家的后裔。在進普林斯頓大學之前,他到軍事學校補習并擔任該校橄欖球隊的邊鋒,表現(xiàn)十分優(yōu)秀。在那里,他從未意識到自己的種族問題;在進普林斯頓大學之前,他從來沒有因為是一個猶太人,而感到自己和其他人有什么不同。他是個厚道、和善的年輕人,十分內(nèi)向,這讓他很痛苦。于是,他借助拳擊發(fā)泄這種情緒,帶著痛苦的自我意識和扁平的鼻子,離開了普林斯頓大學,和碰到的第一個對他好的姑娘結了婚。五年的婚姻生活里,生了三個孩子。妻子很富有,而他們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他不僅幾乎將從父親那兒繼承的五萬美元揮霍殆盡(其余的遺產(chǎn)留給他母親了),人也變得冷漠無情,惹人生厭。就在他打定主意遺棄妻子的時候,妻子卻先他一步狠狠地拋棄了他,和一位袖珍人像畫家私奔了。好幾個月以來,他都一直在猶豫要不要離開妻子,又擔心這樣會不會對她太殘忍,所以一直沒有下定決心。而她的率先離開:對他而言倒是一次沉痛打擊?! ×_伯特·科恩跟妻子辦好離婚手續(xù)之后,便動身前往西海岸。在加利福尼亞,他開始從事文藝工作,用他所剩無幾的遺產(chǎn),贊助了一家文藝評論雜志。這家雜志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卡默爾創(chuàng)刊,后于馬薩諸塞州的普羅文斯敦??傞_始,科恩只是一個幕后老板,他的名字僅僅作為顧問之一被登在扉頁上;到后來,卻成為唯一的編輯。雜志靠他的錢出刊,他很享受當編輯的權力。當不得不因為雜志開支太大而放棄這項事業(yè)時,他自覺遺憾萬千?!  ?/pre>

編輯推薦

  歐內(nèi)斯特·米勒爾·海明威所著的《太陽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為他樹立了杰出文體家和重要作家的聲名。小說言語精簡,意緒沉沉,準確捕捉并界定了一個時代的風貌,書中“迷惘一代”一詞旋即被用來指稱掙扎在一戰(zhàn)后精神廢墟里的年輕一代。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太陽照常升起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9條)

 
 

  •     一、迷惘:頃刻一聲鑼鼓歇
       斯泰因女士使用了一種個蓋棺定論的判斷句,你們是迷惘的一代。
         “迷惘”作為一種精神狀態(tài),相比起視作理性上的思想困境,我更愿意把它視作一種感受,如同在皸裂土壤中艱難存活的植物,是一種干渴的、焦灼的、無望的感受。迷惘是每一個人的精神底色,而每一個迷惘的人都仿佛失去了故鄉(xiāng)。
          或許只有羅梅羅是一種異質的存在,這個角色也因此充滿玫瑰色的光芒,是年輕所獨有的生命氣息。他未必了解自身的魅力。就像普魯斯特筆下懷孕的女工,并不會意識到自己在勞作中所體現(xiàn)出《受難圖》中的圣母氣質。他忠誠于自己的信仰與事業(yè),但他未必了解這份事業(yè)帶來的觀感上的意義,是一片虛無中的寄托,是一種充滿生的力度,是一種命運面前的勇者態(tài)度。而偏偏是這種不自知,或許才是他最大的可愛之處。
         科恩起到反襯性質的作用,但我依稀覺得他也是可憐的。他像是一個處在語境之外而橫沖直撞的人,他對幾乎身邊的每個人都缺乏認知和理解,卻又在自己的一套堅不可摧的邏輯中自成體系。這種感覺是奇怪的又是可笑的,以至于讓我情不自禁地對這個角色的憐憫大于反感。而最后那場決斗無疑是富有隱喻性質的,暴力的勝利同時宣告著靈魂的潰敗。
         而我認為杰克是最可敬的。橫亙于杰克與博萊特關系之間的最大阻礙,在于杰克的傷病,相比起普通的傷病,這一傷病更具有精神上的摧殘意義。它意味著一種隔膜,使之在愛欲的折磨之中永遠得不到釋放;它意味著一種屈辱,使其世俗意義上的男性尊嚴受到傷害;它更意味著一種永恒的孤寂,是一種聯(lián)系形式和一種延續(xù)形式的永久喪失。
         這一切都歸因于戰(zhàn)爭,而當戰(zhàn)爭碾壓過去,我們才發(fā)現(xiàn),所有羅曼蒂克的崇高幻想都是不存在的,那些拋頭顱灑熱血者只不過是國家機器中一枚僵硬運作的零件。但過去之后的疼痛是持久的,甚至是永遠無法平復的。杰克無疑是偉大的,這種偉大在于理解。在于對無能為力的命運勇于承受的同時拒絕妥協(xié),并且是在清醒的認識它之后。
         海明威對這種態(tài)度無疑也是賦予敬意的,但他最終卻選擇了一種完全相反的方式。槍聲回蕩在1961年,并沒有太重的悲劇意味。我難以在這兩種態(tài)度里做比較,也難以說人究竟可以被打敗還是可以被摧毀。但無疑,這種方式更決絕,也更容易。
      二、戰(zhàn)爭:懸置的過去時
         故事開始,戰(zhàn)爭已經(jīng)是過去時。遍覽小說始末,對戰(zhàn)爭的提及和描繪只存在于杰克的零星回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杰克在某個無眠之夜回憶起在意大利住院時慰問軍官的演說:
         “你,一個外國人,一個英國人(任何外國人在他看來都是英國人),做出了比犧牲生命更重大的貢獻?!敝v得多精彩啊!我真想把這番講話裝裱起來掛在寫字間的墻上。他一點沒笑。我猜想他是在設身處地地替我著想哪?!岸嗝床恍遥《嗝床恍?!”
         米蘭?昆德拉舉過一個政客涕淚長流看著孩子跑過草坪的例子,他說:“媚俗是所有政客的美學理想,也是所有政容黨派和政治活動的美學理想”?!懊乃住笔莻€復雜而有趣的概念,我隱隱約約在某些鏡像中找到了這一概念的影子,比如這場充滿諷刺的喜劇式慰問。一場革命一次戰(zhàn)爭,似乎都易于蒙上一層媚俗的表象。
         所以戰(zhàn)爭真的成為了過去時嗎?或許沒有,至少戰(zhàn)爭是一個“懸置”的過去時,它如日月星辰般懸置于精神的大地之上,陰影覆蓋了每一個人的臉龐。那些無休止的宴會與暢飲,那些令人血脈潰張的拳擊和斗牛,那些冗長而使人乏味的永遠離不開飲食男女的對話……生活的內(nèi)容似乎變得流于表面,但這種膚淺的表層所掩蓋的或許只是內(nèi)里不愿被承認也不愿被直視的空虛和創(chuàng)楚——戰(zhàn)爭的無意義感帶來了空虛,空虛使得創(chuàng)楚更加難以平復;反過來,戰(zhàn)爭的殘酷給肉體和精神帶來雙方面的創(chuàng)楚,創(chuàng)楚使得空虛成為一個隆起的硬殼,成為一道無法褪去的疤痕。
         在閱讀過的并不多的書籍中,大致接觸過三種戰(zhàn)爭觀。第一種涂滿了理想主義色彩,以昂揚的近乎主流的姿態(tài)登場,它既存在于公民教育里,存在于主旋律電影里,同時也存在于五四文人充滿熱情的每一個措辭里。我相信這是大多數(shù)未曾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的人對戰(zhàn)爭的第一印象。第二種充滿了小女人氣質和冷眼旁觀的嘲諷,比如《小團圓》里那個可以詳細復述每一件衣服的每一處花邊,卻記不清那場香港之戰(zhàn)的張愛玲,她瀟灑地把經(jīng)歷戰(zhàn)爭比作硬板凳上的犯困,比如《飄》中擁有貓一般氣質的斯嘉,她會穿著黑色喪服在募捐會上心滿意足地跳一場痛快的舞,絲毫不顧愛國主義者投來的目光?;蛟S因為女性作家太懂得生活細瑣之處的生趣,而我也同為女生,盡管我對這種過于主觀化的戰(zhàn)爭觀并不認可,卻也覺得不失為一種可愛可親的自私。第三種則是《太陽照常升起》里的空虛與創(chuàng)楚,在一些更為直面痛感的戰(zhàn)爭作品,如《細細的紅線》、《生于七月四日》等,都做出過反思與批判。
         我時常好奇,如果以戰(zhàn)爭為背景拉開一道幕布,舞臺上的民眾又會呈現(xiàn)出怎樣的表情和面目?第一種觀點容身在一種大我的模糊中,可以是非正義戰(zhàn)爭里的被洗腦分子,也可以是正義戰(zhàn)爭里的理想主義者,正是這些人的存在,才有了戰(zhàn)爭從孕育到生長到死亡的過程。第二種觀點容身于一種小我的清晰中,畢竟戰(zhàn)爭只是一場突如其來的鬧劇般的變數(shù),平穩(wěn)才是生活的常態(tài)。對于廣大的民眾而言,相比起嚴肅卻又荒謬的各種主義各種黨派,還是衣食住行來得實在而迫切。
         相比之下,第三種無疑顯得掙扎而痛苦,它衍生于大我和小我的矛盾中,同時在遭受大我的欺騙之后失去了小我;它所面對的是大我與小我斷裂之間的一道深淵。這也是杰克等人的不幸之處。
         戰(zhàn)爭對于和平年代的人們意味著什么?時間抹平一代人的記憶,再嘶啞的戰(zhàn)火也會變成曠遠的回聲。
         戰(zhàn)爭對于海明威意味著什么?會不會是一種愛恨交加的感情。這個男人終此一生都在反戰(zhàn),但他的體內(nèi)永遠蟄伏著斗志,他熱愛東非的獵獅,熱愛西班牙的斗牛,但這種斗志放之生活是有點可怕的,他對太多作家表現(xiàn)過文人相輕的蔑視,對太多女人表現(xiàn)過近乎絕對的控制欲。而戰(zhàn)爭作為一種最壯烈的斗爭,無疑是他愿意用一生去闡釋的命題。
         
      三、巴黎:先前的更偉大的神明的感情
         1926年,海明威出版了《太陽照常升起》,在此之前他窮困又籍籍無名,身上帶著一戰(zhàn)留下的創(chuàng)傷,在舍伍德?安德森的說服下來到巴黎,結識了菲茨杰拉德等一眾好友,和大自己八歲的哈德莉在一起。
         1927年,兩人離婚,作為補償,《太陽照常升起》的版稅全部歸給哈德莉。
         1942年,海明威在給哈德莉的信中寫:
         “想想看,如果我們生不逢時,不能在年輕的時候擁有巴黎。你還記得嗎,我們?nèi)グ杭獱柨促愸R,我們第一次自己去潘普洛納看奔牛,還有那艘好得不得了的大船列奧博迪那,還有科爾蒂納丹佩佐,還有黑森林……昨天晚上我睡不著,所以我就想起了我們做過的所有事情唱過的所有歌:……再見了,凱瑟琳?凱特小姐(對哈德莉的愛稱)。我是多么多么愛你。我之所以可以說這樣的話,因為這件事與你還有你了不起的保羅(哈德莉后來的丈夫)沒有任何關系。因為這種對于先前的更偉大的神明的感情是無法轉移的。”(——見璣衡《兩個世界的三封信》)
         我始終念念不忘這一段話,念念不忘那種敘事的語調(diào),“想想看,如果我們生不逢時……”,念念不忘那飽含感情的一長串修辭,“先前的更偉大的神明的感情……”。我不知道時隔多年海明威會用怎樣一種方式緬懷巴黎?;蛟S他可以用一種寫作者獨有的目光,用可以轉化為文字的記憶去賦予每一個酒吧每一座花園獨有的符號和標簽?;蛟S他可以用一種憑吊的感情,重構起所有的聲與光與色與氣息拼湊的絢麗背景。
         再或許,這在無形中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信仰,和人生中第一位妻子一起晃過的街道,在難捱的饑餓中參觀過的櫥窗,開不完的沙龍與聊不完的創(chuàng)作……即使多年以后,換了愛人有了功名,昔日朋友紛紛決裂老死不相往來,巴黎依舊是1926年的古老的巴黎,在日益老去的人們面前,它顯現(xiàn)出一種虛幻的年輕。
         在這種蒼老與年輕的參差對照中,“先前的更偉大的神明的感情”會那樣自然地流動而出,它是曖昧的高尚的獨一無二的肌膚可親的,任何一種回憶都不足以取代。
         在這座舞臺上,博萊特,杰克,科恩…一個個角色依次通過命運的聚光燈下,他們的喜怒哀樂被折射出不同的色彩。他們的故事發(fā)生于這座偉大的城市,而他們的悲歡離合無形中也是在為一座城市做傳。
      
         一場戰(zhàn)爭沖洗過的世界會自我修復,重新蓋出新的建筑,理想遺失在廢棄的斷壁殘垣里,人們冠名為“迷惘的一代”。而我依然困惑的是,似今日這般歌舞升平一片盛景,我們是否真正逃離了“迷惘”二字?我們倘若還能借的理想之名,又要尋找何方土地借以安放?
         答案或許還是寫在《傳道書》里:
         “凡事都是虛空。一代過去,一代又來。地卻永遠長存。日頭出來,日頭落下,急歸所出之地。風往南刮、又向北轉、不住的旋轉、而且返回轉行原道?!?br />   
  •     理解不來這種文學發(fā)展里程碑的作品,況且現(xiàn)在都不是迷茫的時代了。嗯,要目標明確。
      
      和讀《在路上》的感覺很像,一堆人漫無目的的晃蕩,最后估計也是個沒有結局的結局。不同的是在路上更顯出一些朝氣更適合我這個年紀讀吧,反正至少是看完了。這本書凈是些曖昧情人小三備胎的混亂關系,簡直感覺在看人物關系復雜的電影。
      
      剛好在半本的時候停下看不下去了。也能過兩天有心情了會讀完也說不定
  •      一九二四年的夏天,在法國巴黎眾多酒吧里的一間,美國作家格特露德.斯坦正在與身旁的海明威爭辯(也許一口苦艾酒激起了她的氣憤和同情,沉淪中的年輕人讓她倍感失望):“你們?nèi)紝儆谝活惾?。你們這些在戰(zhàn)爭中當過兵的年輕人都是一樣。你們是迷惘的一代。你們蔑視一切,喝酒喝到醉死方休……”其中那一句為其戴上頭銜的“你們都是迷惘的一代”被海明威放在了小說的扉頁。
      
       所有翻開這本書的讀者,都會這樣稱贊:這真是漂亮的一句話。而且的確像一句酒后的話。我會想到一個酒桌,中國長輩對著中國孩子說:你們這一代就要垮掉了。網(wǎng)絡游戲成為了流行的愛好,相反那些捧著書本閱讀的學生,卻因為有了這樣一個“陳腐”的叫人想笑的習慣,在大學校園里步履匆匆、抬不起頭。所有的嘴巴都在說:這個孤僻的人,我真討厭他。中國長輩喝醉了,苛責中國孩子,可是在酒水被撤下、整個房間一團和氣的時候,他的眼睛重又丟失了剛才的迫切,他和一本書的距離仍然是那么遙遠,盡管他曾充滿勇氣。昆德拉說:無所事事的人是失落的人,他厭倦,永遠在尋找他所缺少的行動。
      
       這正是海明威那個時代年輕人的縮影。士兵海明威從戰(zhàn)場上走下來,從一個國家的欺騙中走出來,痛苦和疾患讓他清醒,當初為著世界美好的一腔熱忱原是徒勞。他痛恨戰(zhàn)爭,心情苦悶,然而沒有辦法勇敢的面對自己,面對未來,于是在無所事事里給自己寬慰?!安幌胝夜ぷ鳎幌肷洗髮W,什么事情都不想做。他成為了一個沒有目標的人。”
      
       所以海明威寫了這樣一本小說,并非為酒館、戀愛和釣魚、斗牛的享樂主義沉迷,而是讓我們明白,愛上一種頹廢而美麗的生活是多么的容易。在你讀到法國多情的酒水和女郎而不禁迷醉,在你為巴斯克人一連幾天的斗??駳g驚訝向往的時候,你該明白海明威的深意,他是為了我們才把這句話放在了顯要的位置:你們都是迷惘的一代。
      
       小說講述了美國青年杰克.巴恩斯在一戰(zhàn)中受傷,失去了性能力,流亡法國,成為了一家報館的駐歐記者。雖然和活潑、放蕩的英國人勃萊特.阿施利夫人彼此深愛,可是在那可恥的原因之下只能壓抑。整日在酒吧和咖啡館里,嗜酒如命,無所事事?!霸谶@種地方誰也不知道要干什么”。沒有理想的日子毀滅著年輕人的激情。
      
       相信這本書的第一部分是讓人震驚的。在我讀的時候,最深刻的感覺就是,這些人每時每刻都在飲酒,每一句話、每個段落、每一頁都是醉的,他們一邊沉醉,一邊胡話,在高亢的聲音里掩藏著自己心中的悲哀。
       杰克的朋友比爾.戈頓這樣總結道:你是一名流亡者。你已經(jīng)和土地失去了聯(lián)系。你變得矯揉造作。冒牌的歐洲道德觀念把你毀了。你嗜酒如命。你頭腦里擺脫不了性的問題。你不務實事,整天消磨在高談闊論之中。你是一名流亡者,明白嗎?你在各家咖啡館來回轉游。
      
       于是這本小說來到了更為迷人的第二部分:狂歡。為了尋找失卻的熱情,杰克.巴恩斯,摯友比爾.戈頓,深愛的勃萊特,她的破產(chǎn)家丈夫邁克爾,還有那個令人討厭的纏著勃萊特不放的猶太人羅伯特.科恩,一行五人來到西班牙狂歡。潘普洛納,圣福明節(jié),巴斯克人在瘋狂的舞蹈,英俊的斗牛士優(yōu)雅的舞著紅色法蘭絨,把短劍刺向殘暴公牛的心臟。一切都是這樣的迷人,包括那些愛情的糾葛,都是戲劇的——愛上一個斗牛士,無論勃萊特是多么的放蕩,你都會因為這個美人勇士的佳話喝上一杯甜酒:因為這是狂歡的力量。這是節(jié)日的力量。在狂歡的時候,你不是你自己,你是另一個你,一個被振奮的人,一個精神得到解脫的人。
      
       正在他們欣喜若狂,以為終于獲得了新生,太陽又將升起的時候,偉大的圣福明節(jié)結束了。大街上空無一人。死去的公牛周圍不再有跳舞的民眾。法國人驅車回到法國,英國人乘船回到英國,美國大使一聲不吭的回到美國大使館。
      
       沒有永恒的節(jié)日,卻有永恒的困境。這時小說來到第三部分,狂歡后的人們從夢境掉落到現(xiàn)實:荒謬的愛情結束了,空虛的日子又會到來,金錢又開始成為一種負擔。在第三部分很短的篇幅里,作為讀者,無法不被這樣的落差感傷、唏噓。勃萊特獨自一人在馬德里的旅館,房間零落不堪,斟滿酒杯,期盼那個真正愛你的人能夠來帶來安慰??墒蔷谷灰驗橐粓鲇薮赖膽?zhàn)爭,相愛變成了這樣困難的事情。海明威這樣悲哀的寫道:
      [我拿出鋼筆,用印刷體寫著:
      馬德里蒙大拿旅館阿施利夫人
      乘南方快車明抵 愛你的杰克
      
      這樣處理看來可以解決問題了。就是這樣。送一個女人跟一個男人出走。把她介紹給另一個男人,讓她陪他出走?,F(xiàn)在又要去把她接回來。而且在電報上寫上“愛你的”。事情就是這樣。]
      
       事情就是這樣,是如此悲觀的語氣。這不是一本愛情小說,可是愛情的主題把迷惘一代的無力和悲哀寫的淋漓盡致。都說讀一本小說,是讀情節(jié),是把自己未曾體驗過的事情真切的體驗一次。也是讀情緒,把自己置于其中,同情一些人,再同情自己。所以我愛這本小說,它讓我體會到了盛大狂歡的美感,斗牛的暴力美學,英勇鏖戰(zhàn)的男性意志,與此同時,我可以欣賞到愛情的多種悲劇美:猶太人科恩面對愛情的執(zhí)拗和愚蠢,破產(chǎn)家邁克爾面對愛情的賭氣和無奈,當然,還有杰克和勃萊特,它們的愛情哀傷而令人痛苦。
      
       海明威的小說結尾是十分迷人的,我也就呈上來,作為這篇書評的結尾。
      [“唉,杰克,”勃萊特說,“我們要能在一起該多好?!?br />   前面,有個穿著卡其制服的騎警在指揮交通。他舉起警棍。車子突然慢下來,使勃萊特緊偎在我身上。
      “是啊,”我說?!斑@么想想不也很好嗎?”]
      
      潘普洛納的太陽終滅,希望你仍然是一個斗牛士。
      
      2013-10-20
      
      
  •     從單向街買的,斷斷續(xù)續(xù)看了有一兩周。海明威的小說雖然平淡,但是很有味道。接連又看了他的太陽照常升起,非常喜歡,書中的男主人公很讓我動容,看著自己愛的女人和老伯爵度假,和自己的朋友偷情,最后親自把心愛的女人送到年輕帥氣的斗牛士手中,最后又是自己把她從無錢付酒店的窘態(tài)中救出來,然后親耳聽心愛的女人說,她要找邁克去了,我想主人公心在滴血。
  •     文筆流暢、情感哀而不傷,蠻喜歡。
      挺糾結勃萊特究竟愛不愛杰克的,感覺他們?nèi)艏慈綦x的。阻礙究竟是什么?結果剛百度了一下,發(fā)現(xiàn)男主居然是沒有性能力的!我是看得有多囫圇吞棗!所謂“永遠也無法真正結合”原來是指這個!
      是在控訴戰(zhàn)爭的吧。
      對比《查泰萊夫人的情人》同樣因戰(zhàn)失去性能力的丈夫,《太陽照常升起》的男主人公要“樂觀”多了。對悲傷的呈現(xiàn),不能說是含蓄的吧,大概是有種“男子漢”精神在的。喝酒、看斗牛賽,走走停停,淡然得讓人感傷。誰在意他們內(nèi)心的感受?
      只能說,謝謝“太陽照常升起”這句。
  •     小說簡介
      全小說主要以法國和西班牙兩地作為背景。 表述了以Brett(Lady Ashley) 身邊的男人們: 他自己Jake Barnes 一個生活在法國的美國作家,Robert Cohn 一個boxing冠軍,Bill Gorton 一個美國作家jake的好朋友 Mike Campbell 一個地位很高但破產(chǎn)的伯爵 brett 未婚夫, Romero 在西班牙認識的19歲matador 出名的斗牛士
      
      Book 1:
      as the opening scenes, 作者把地點定在了paris的各個cafe里面。簡單描述了jake與這位大學同學robert cohn的親密友誼,交代了robert的前女友Frances, 也引出了jake與brett那種友達以上戀人未滿的關系。
      
      Book 2:
      故事情節(jié)開始真正發(fā)展: while jake and Bill spent five days of fishing in Burguete, Cohn is chasing Brett and Mike anywhere in Pamplona. After 5 days, they rejoined the group to drink heavily and went to enjoy the fiesta and bullfighting.在本章節(jié) 作者簡介表述了人們當時antisemitic的色彩, 引出了本文中另一個勇猛的斗士 Romero
      
      Book 3:
      描述的時aftermath of fiesta。 各自離開pamplona 回到paris。 雖然brett一直沒有和jake在一起, 但當在san sebastian 收到brett的telegram時,jake立馬趕到了mardrid。 雖然brett說她決定和mike重新走到一起,但最后那朦朧模糊的結局說明了另外一種possibility:
      Brett said "we could have had such a damned good time together"
      ... ... The car slowed suddenly pressing Brett against me.
      "yes" I said "Isnt it pretty to think so?"
      
      The thoughts:
      1. 地球永存
      表述的是一戰(zhàn)后人們的生活 postwar generation "the lost generation"
      全文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的場景就是每天在cafe,bar喝酒,alcoholics,不穩(wěn)定的生活,random的浪漫主義享受生活。 一開始很接受不了。覺得他們這些作家每天的生活真的就像rotten一樣。 而且全篇為中心的女主是一個玩弄感情,自己都覺得是goner的prostitute。 而男人們在西班牙的各種酒后fight也是我覺得不可理喻的。 然而我想這就是海明威想要給讀者展示的他所批判的那個階段的american value。 對比起不付錢的brett,破產(chǎn)的mike,jake成為了小說的中心人物, 靠自己能力掙錢工作的journalist 幫助brett付款。 就像海明威告訴他的編輯max perkins一樣, 與其說他所描述的人物是lost generation 不如說他們時battered。 與其說是goner after world war one 不如說the earth abideth forever. 這也是為什么為了強調(diào)該主題, 海明威用了sun also rises 為主題 instead of fiesta。 隱晦的表述了jake barnes 我們的男主人公在富有的不真實的亡命國外者的環(huán)境下努力新生活的精神理念
      
      2. 凄美之愛
      That was it. Send a girl off with one man. Introduce her to another to go off with him. Now go and bring her back. And sign the wire with love. That was it all right I went in to lunch. 最后那一幕仿佛是一幅我眼前的油畫 兩個在特別時期的藍顏坐在出租車上,男主抱著女主,女主柔情的而又舒適的靠在男主那可靠結實的肩膀, 一起看著遠處明亮的太陽穿過周圍純凈無染的小鎮(zhèn)。
      
      3.斗士之志
      全書海明威用的最多筆墨就是在描述他們在hotel montana度過的fiesta和bull fight。 雖然個人不是很喜歡bloody bull killing or heavily drinking. 但通過作者細膩的描寫, 每個人物都是很真實的。 他的散文文筆也是很直白表述的。 然后就是這樣的寫作方式, 從細節(jié)上展示出了romero與jake的斗士之志與不怕殘酷現(xiàn)實的勇敢之氣。
      
      Vocab:
      goner, rot, chaps,tight,Bayonne, swell bum, botin
  •     海明威所處的時代應該正是美國的歷史上的迷惘的一代,這個時代的文學經(jīng)常使用現(xiàn)實主義手法來描寫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jié),不系統(tǒng)的交代人物的身份,由一個主人公的角度講述,沒有正式的結尾。看這本書,讓我感到當時人們精神的空虛,漫無目的,慢慢走向死亡,生活就像一潭死水,表面由各色的生活垃圾充斥著,卻找不到出路。
  •     讀得倉促。當時怎么就選了這本書呢?我很少看名家名作,估計是因為這書名吧,太陽照常升起,總讓人感覺欣慰稍稍增加了勇氣。
      
      海明威是個會講故事的人。先跑個題——記得有篇文章評價小說質量高低,提到了米蘭昆德拉,說他的小說特點是把自己的理論大段大段地夾雜在故事情節(jié)中。就像一邊講故事一邊將自己的見解告訴別人。那時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我放在家里唯一的“名著”。這話自然引我發(fā)想。繼而那評論的人又寫到,像《羊脂球》這種讀來仿佛這人就在你旁邊就是你自己,無需費口舌解說容讀者自然而然地體味才算是真正會講故事的人。我啄磨著這話,于是讀了《羊脂球》,但因為個人偏好或者翻譯的語感問題吧,我反倒沒有那么大的感想。論角色親切的話,我倒更喜歡《一封陌生女人的來信》?!貧w主題,當我讀《太陽照常升起》的時候,我總算明白了那評論人說得道理。不必繁瑣介紹,不必高談闊論,娓娓道來,仿佛是身邊某人講給你的傳聞和親身經(jīng)歷,不會隆重介紹出場人物,把你當作已經(jīng)知曉了他心頭故事的人,而他說著說著你果然知曉了角色們的微妙關系。就像前世有緣的兩人今生來聚,不必費心解釋只是一個問候兩人皆已了然,多美的境界。
      
      故事的開端用大篇幅介紹了男配角——科恩,接著才把主線引到了主角巴恩斯自己身上。整個小說是以主人公的視角來寫的,所以或者海明威認為,當一個人敘述另一個人的故事的時候,我們作為旁觀者反倒把敘說者本人姿態(tài)了解個透徹?無論如何,主角巴恩斯是個智慧內(nèi)斂而幽默的人,除了身體殘缺幾乎毫無缺陷。正因如此才能成為勃萊特這樣生性風流而熱情的女人的避風港?他的愛情,不,所有在故事中的愛情都混亂到?jīng)]有底線。巴恩斯只是更加隱忍,愛,和痛苦,或許我們可以歸結為他的殘缺?一個無法滿足勃萊特欲望而深愛著勃萊特的男人最好也不過如此吧?如果主角身體健康,是個正常的男人,這故事就不符合邏輯,與勃萊特感情的“糾結”也就變成了同科恩一樣的“卑微”。所以,缺陷是個借口。
      海明威的小說中“打不垮”的角色,最明顯地體現(xiàn)在了勃萊特的斗牛士小男朋友——羅梅羅的身上。為了勃萊特斗牛士和拳擊手之間的對決。羅梅羅用斗牛的那種不屈精神面對拳擊手科恩。最后的結局是:“拳擊手比公牛難斗和斗牛士比拳擊手頑強”沒有評論的評論——“打不垮”的本質不是兇悍而是頑強 ?!?br />   讀到最后發(fā)覺,這大概也并不是一般勵志的書。結尾倉促得讓人難以接受?!?,杰克” 勃萊特說,“我們要能在一起該多好?!鼻懊?,有個穿著卡其制服的騎警在指揮交通,他舉起警棍。車子突然慢下來,使勃萊特緊偎在我身上?!笆前?,”我說,“這么想想不也很好嗎?”我讀不懂其中的深意只覺得累了。勃萊特也累了罷。
      “送一個女人跟一個男人出走。把她介紹給另一個男人,讓她陪他出走?,F(xiàn)在又要去把她接回來。”“這樣也挺好的?!焙冒蛇@就是故事的全部。
      
  •     我并不是讀了這本,而是2012年剛出版的一本。我覺得翻譯的很好。前文也沒有多余的介紹。
      切入正題。我剛剛讀完海明威的兩本書,一本是《永別了,武器》,另一本就是《太陽照常升起》。
      雖然說,海明威是以硬漢著稱,但是這兩本書里的男主角沒有一個稱得上是"硬漢”,相反,他們是非常怯懦的人。也許只有《老人與?!防锏氖サ貋喐绮攀且活^老雄獅吧。
      《太陽照常升起》的故事其實很乏味,你會從開篇一直看到最后發(fā)現(xiàn)他們只干固定的幾件事——喝酒,聊天,旅行。當然旅行之中有兩件事讓人覺得略微有趣,一件是釣鱒魚,另一件是看斗牛。
      全書花了小半邊的篇幅寫斗牛士的斗牛表演,其實這是一件非常危險的行為。人很容易被瘋狂的公牛刺傷。斗牛士羅佩羅是個帥氣的小伙子。他的技術很嫻熟。但是,他說如果不把牛殺死,就會被牛殺死。也許作者在這里有些寓意在里邊。就像高三的學生寫下的座右銘——今天你不玩命,明天命就玩你。
      故事的幾個主人公看起來真得整天無所事事,花大把的時間去喝酒,喝咖啡,游玩。他們都寫小說,靠賣書為生,其實就是編故事,包括這一篇故事。可是這篇故事真得沒有意思。也許偶爾摻雜的幾句名言警句有用。
      比如:
      當回味到生命過得太快,而我還沒有真正生活過,我便無法忍受。
      即使你的身體從一個地方游移到另一個地方,卻無法逃避自己的靈魂。
      白天的時候你冷酷地對待一切非常容易做到,但到了晚上又是另一回事。
      毋庸置疑:我們不會活太久,我們該為自己的存在感到慶幸,相信并且感恩吧。
      如果你想看一篇稍微精彩點的故事,我推薦你看另一本《永別了,武器》,這一本稍微有趣一點。起碼還有個較為明確又正常的愛情。
      提到愛情,我忽然想到,其實《太陽照常升起》也有一個愛情故事,其實,不止一個,是兩個,甚至三個,甚至四個。
      里邊有個整天圍著勃萊特(女主角)而迷失了自我的肖恩,有一個和勃萊特保持友誼關系的“我”(杰克),有一個和勃萊特生活的邁克,還有一個是勃萊特突然愛上的斗牛士羅佩羅。
      其實,勃萊特可能誰也無法愛上,她已經(jīng)結過兩次婚,可能被愛或愛過很多次,但是,可以肯定,她無法真正愛上任何人,她的生活已經(jīng)被毀了。除了像杰克一樣四處流浪以外,不能做任何事。
      人人試圖在有生之年過得更有意義,但是四處走走,就是對生命的負責嗎?在旅途中就會找回自己失落的靈魂嗎?
      如果你想看《太陽照常升起》,我勸你別看了,因為你多半會看不下去。
      
      
      
  •     “對那些把幸福當做太陽的人來說,黑夜已經(jīng)降臨,但對什么也不期待的人來說,一切也全然可喜?!保ㄋ鳡柲隙唷づ逅靼ⅲ?br />   ——題記一
      
      
      “黑雨滴一樣的鳥群
      從黃昏飛入黑夜
      黑夜一無所有
      為何給我安慰”
     ?。êW印逗谝沟墨I詩》片段)
      ——題記二
      
      
      在《太陽照常升起》一書中,作者海明威借一個不足輕重的小人物——比爾之口,道出了主人公巴恩斯的形象:
      
      “你是一名流亡者。你已經(jīng)和土地失去了聯(lián)系。你變得矯揉造作。冒牌的歐洲道德觀念把你毀了。你嗜酒如命。你頭腦里擺脫不了性的問題。你不務實事,整天消磨在高談闊論之中。你是一名流亡者,明白嗎?你在各家咖啡館來回轉游?!?br />   
      書中除了一日的觀念外,沒有透露出太多時間,但是比爾酒后對他做出一番評價之時,已在故事的中段。我們回到本書的開始,看看他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
      
      美國青年杰克·巴恩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身負重傷,戰(zhàn)后旅居巴黎,是一家美國報館的駐歐記者。戰(zhàn)爭給他帶來了精神與肉體上的雙重災難。精神上的創(chuàng)傷是戰(zhàn)后他那些舊有的人生設定,如道德維系,倫理觀念,人生理想過早失落了——此或仍可歸諸二十世紀虛無主義浪潮下無可避免的結局。身體上滿是創(chuàng)傷的巴恩斯喪失了性能力,這是作者對虛無感下個人悲慘境地的有意深化——作為本書主角的巴恩斯既不能從形而上尋索一絲半點存在的意義,也丟掉了從肉體上尋歡作樂的可能。戰(zhàn)爭只是具化他以及他那一輩人走向虛無的原因而已。
      
      如此設定的雙重桎梏下,巴恩斯的確在向著更深處沉淪。比爾是明眼人,所以有了故事進行到一半時那一段評價。
      
      
      
      在酒館中巴恩斯結識了書中唯一一位女主角勃萊特(還有一個比爾的女性朋友埃德娜,但無關緊要),并迅速愛上了他。“迅速”這個詞未免有點濫調(diào)了,準確地說杰克對勃萊特的愛是由淺至深,從熱烈到深沉的,但說兩人很快墜入情網(wǎng)恐怕并沒有失義。勃萊特是一個任性、自由、恣意、放蕩的姑娘,勃萊特顯然“不知道她真的想要什么”。即便知道,恐怕他也不能滿足。作者這番涼苦得有些殘忍的用心,使得巴恩斯甫落情網(wǎng)即墜身進退維谷間,或可有助于我們理解后來巴恩斯為何除了寬容一無所有。他對勃萊特的意義在故事開始之初便奠下基調(diào)。巴恩斯唯有寬容,也只能寬容。
      
      勃萊特原是阿施利夫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當過護士,在戰(zhàn)爭中失去了愛人。戰(zhàn)后她喬居巴黎,過著紙罪金迷、恣意放縱的生活。阿施利先生大概就是此時與她結婚的。
      
      巴恩斯接二連三地目睹自己深愛的勃萊特在交際圈里如魚得水的生活,以及同柯本、邁克爾去了圣塞瓦斯蒂同居的情形。在此之前,勃萊特先后結過兩次婚,也先后離過兩次婚。這一切巴恩斯都看在眼里,但只能裝作若無其事。他的喪失了性能力這一件事,書中幾乎沒有著墨,兩三筆便輕描淡寫過去。在我看來這其實是作者的一種隱喻,暗示著他對勃萊特的某種欠缺。兩人動情之初,巴恩斯就有了原罪。
      
      故事里巴恩斯勃萊特以及他的情人邁克爾、愛慕者柯恩,巴恩斯的朋友比爾等人四處旅行。到日內(nèi)瓦,去西班牙,不一而足。面對勃萊特四處招風引蝶以及同行的幾位朋友(除比爾外)對她的覷覦,一概采取了隱忍的態(tài)度,而這又源于巴恩斯內(nèi)心身處有關自己的選擇。
      
      
      
      小說開篇講述的不是主人公巴恩斯,而是配角羅伯特·柯恩的成長經(jīng)歷。早期他的標簽大概有以下幾個:名牌大學的畢業(yè)生,拳擊手,因為拳擊而留下的一個扁平的鼻子。出身非常富有的猶太家庭,在軍事學校補習過,玩橄欖球時是非常出色的邊鋒。厚道,和善,非常靦腆。結婚五年,生了三個孩子,和有錢的妻子冷漠地過著生活。從書中我們得知柯恩“對拳擊一點也不愛好,實際上他很討厭拳擊,但是他仍然痛苦而一絲不茍地學打拳,以此來抵消在普林斯頓大學被作為猶太人對待時所感到的低人一等和羞怯的心情?!彪m然看起來他的榮譽是多種多樣的,但巴恩斯打心眼里看不起前者。書中第二段就說:“我對所有坦率、樸實的人向來信不過,尤其是當他們講的事沒有漏洞的時候,因此我始終懷疑羅伯特·柯恩大概從來也沒當過中量級拳擊冠軍,也許有匹馬曾踩過他的臉,要不,也許他母親懷胎時受過驚嚇或者看見過什么怪物,要不,也許他小時候曾撞在什么東西上?!北M管同柯恩相比,巴恩斯似乎是那樣一無是處。
      
      作者在書中有意設置的另一個與巴恩斯比較——僅僅因為他們都先后是勃萊特的情人——的人物是年輕的斗牛士佩德羅·羅佩羅。海明威這樣描述二人的相見:
      
      “蒙托亞(旅店老板,斗牛愛好者)翹翹門,把門推開。這是一間幽暗的房間,只有朝小巷的窗戶透進一絲亮光。有兩張床,用一扇修道院用的隔板隔開。開著電燈。小伙子穿著斗牛服,板著臉,筆直地站著。他的上衣搭在椅背上。人家快把他的腰帶纏好了。他的黑發(fā)在燈光下閃閃發(fā)亮。他身穿白色亞麻布襯衫,他的隨從給他纏好腰帶,站起來退到一旁。佩德羅·羅佩羅點點頭,當我們握手的時候,他顯得心不在焉,非常端莊。蒙托亞說了幾句我們是斗牛迷,我們祝愿他成功等等的話。羅梅羅聽得非常認真,然后朝我們轉過身來。他是我平生所見最漂亮的翩翩少年?!卑投魉箤τ谶@位十九歲的小伙子無疑是很欣賞的。
      
      小說中另外兩個人物——比爾與邁克爾,只是作者為了故事不那么沉重而作出的可愛點綴。貫穿全篇的是巴恩斯、柯恩、羅佩羅三位男士與勃萊特之間的事。海明威在這本不足十五萬字的小說中不遺余力希望表達的重點,概是如此。
      
      柯恩被勃萊特的美貌吸引,于是苦苦追求。倘若本書的時間設定不在二三十年代,而是隨便置于某個時空,那么這也許是個愚蠢動人的愛情故事。但在故事的特定時代下,主流是迷惘,青年們“想要用愛情、友誼和尋歡作樂來解脫精神上的痛苦,企圖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動中使自己振奮起來”,這種一本正經(jīng),毫無情趣的單相思自然逐漸為書中各個人物鄙棄。
      
      羅佩羅與女主角勃萊特的關系則有點羅曼蒂克,在故事后半段勃萊特因為厭惡了柯恩“像一頭蠢驢般”的糾纏以及邁克爾不能再滿足她好奇的欲望后,仍舊因為占有欲又迅速戀上了前者。由于她自身致命性的弱點,這一段關系也難以持久。全書著力較深的幾段感情素描,只有巴恩斯與勃萊特的關系最為漫長,但它處處留情卻又空白死寂。巴恩斯當然是愛勃萊特的,這一點凡參與主要情節(jié)的各人都心知肚明(巴恩斯的隱忍為他帶來了這些人對此表示沉默的尊敬),可巴恩斯也有弱點啊。他的弱點即是他永遠不能留下這一個流星般的女人,他永遠無法滿足這個女人如此豐富、沖動以及對萬事萬物興趣濃厚的欲望。他同樣心知肚明,所以選擇在勃萊特處處留情的時候當一個旁觀者。他對勃萊特是種欠缺。
      
      我想,即便勃萊特處處留情,她畢竟還愛著巴恩斯,她需要一個人永遠為自己守候。如此,就構成了一對奇妙的兩級。巴恩斯有了將這段感情繼續(xù)下去的理由——勃萊特對他的依賴回應了他對勃萊特虧欠的愛。他們難以分離,也無法在一起。
      
      于是,巴恩斯在維持二人感情的前提下轉向了隱忍——這似乎于不妨害前提本身是無可逃避的悲哀出口。那些目睹勃萊特如何反復無常后生發(fā)的情感:妒忌、失意、孤獨、無奈、空虛、恥辱以及絕望等等,在無聲的忍受中成了他的隱痛。當然,巴恩斯背負起十字架的舉動也為他贏得了某種尊敬。
      
      終究是人,巴恩斯于勃萊特未必沒有怨懟。在書的第四章中他收到了一封陌生的來信——是結婚請柬,因為看到請柬上端印有一個紋章的頂飾,暗自想到:“正如齊齊有一個希臘公爵說文頭銜一樣。還有那位伯爵。那位伯爵很有意思。勃萊特也有一個頭銜——阿施利夫人。勃萊特見鬼去吧!你,阿施利夫人,見鬼去吧!”但這不滿也僅是無奈的牢騷而已。
      
      羅佩羅是經(jīng)過巴恩斯認識的勃萊特(當然是后者的請求)。在勃萊特與羅佩羅私奔的幾個月后,巴恩斯幾乎是預見性地收到了勃萊特發(fā)來的電報。總共兩封,內(nèi)容一致:“能否來馬德里蒙大拿旅館我處境不佳勃萊特”。巴恩斯看到電報后,立即訂了一張到馬德里的快車車票,并回了一份電報:“馬德里蒙大拿旅館阿施利夫人乘南方快車明抵愛你的杰克”。
      
      說是預見并非由于此時的巴恩斯對她還有什么特別的期待。他只是在處理一個問題:“這樣處理看來可以解決問題了。就是這樣。送一個女人跟一個男人出走。把她介紹給另一個男人,讓她陪他出走?,F(xiàn)在又要去把她接回來。而且在電報上寫上‘愛你的’。事實就是這樣。我進屋吃中飯。”而勃萊特關于杰克僅有的想象,或云期待,正是這種在全書中數(shù)不勝數(shù)的趕來收場,“解決問題”。仿佛一個無限重復不斷演示的動作,如《百年孤獨》中那個患有失眠癥的民族在不斷講述著閹雞的故事。波萊特可能真的愛他,但這對二人似乎都無關緊要。巴恩斯愛她,所以才以這樣近乎自戧的方式挽救那無可挽救的感情;勃萊特愛他,僅僅是需要在自己放縱過后,有人來打掃殘局,而巴恩斯正是這樣的人??傊?,對于后者的感情我們難以知道,而有關前者的內(nèi)心我們又不忍理解。不妨插一句:柯恩思慕勃萊特美貌的感情于我們倒是既可得知,又能理解。書中對柯恩的戀愛心理描寫有很多,如:“他是那么深信勃萊特在愛他。他要待下去,以為忠實的愛情會征服一切?!痹诖酥?,他對弗朗西絲有著幾乎如出一轍的想法:“我不能這么做。我對她還得盡某種義務。”恐怕讀者除了反感也不能得到更多吧。
      
      
      
      
      我手中這本《太陽照常升起》是上海譯文二零一一年版,不過翻譯倒是在八十年代初就完成了。屬于再版。譯者在前言中闡述海明威的創(chuàng)作特點時說道:“海明威曾一再把自己的創(chuàng)作比喻成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看得見的部分只是八分之一,而隱藏在水下的部分則是八分之七?!麖牟恢苯优蹲约簩θ宋锖褪录膽B(tài)度,甚至對人物的行為動機和心理狀態(tài)也很少進行解釋和說明,而只是‘客觀地’、‘照相機地’描繪出人物在某種感情支配下本能的乃至下意識的活動,造成富有實感的畫面,使讀者從這種直接經(jīng)驗中去體驗隱藏著的思想感情。這就使海明威的小說包含著豐富的‘潛臺詞’,具有意在言外、‘余音繚繞’的藝術效果?!短栒粘I稹返闹饕獌r值就在于它的‘潛臺詞’,亦即潛在‘水下’的主題?!币源擞^照,自然作為主角的巴恩斯,不會談論他的心思,但在細節(jié)內(nèi),即那“八分之一”里,有不少可供讀者窺探。我注意到兩個情節(jié),第一處是:
      
      “我又開燈看書。我看屠格涅夫的這本書。當時我知道,喝了過量的白蘭地之后,在心情過分敏感的情況下讀書,我能記住,而且過后我會覺得似乎是我親身經(jīng)歷過的一樣。我會終身難忘。這是你付出了代價能獲得的又一件好東西。直到天快亮時我才睡著?!?br />   
      另一處是:“我步行穿過廣場到旅館,一路上感到似乎一切都變得陌生了。好像過去我從沒見過這些樹。過去我從沒見過這些旗桿,也沒見過這座劇院的門面。一切都面目全非了。有一次我從城外踢完足球回家時有過這種感覺。我提著一只裝著我的足球用品的皮箱,從該城的車站走上大街,我前半輩子都住在這城市里,但一切都不認識了。有人拿耙子在耙草坪,在路上燒枯葉,我停住腳步看了好大一陣子。一切都是生疏的。然后我繼續(xù)往前走,我的兩只腳好像離開我老遠,一切似乎都是從遠處向我逼近的,我聽見從遙遠的地方傳來我的腳步聲。我的頭部在球賽一開始就被踢中了。此刻我穿過廣場時的感覺就跟那時一個樣。我懷著那種感覺走上旅館的樓梯。費了好長時間我才走到樓上,我感到好像手里提著皮箱。屋里的燈亮著。比爾走出來在走廊里迎著我?!?br />   
      
      戰(zhàn)爭的背景為全書奠定了迷惘基調(diào)。穿插在故事的主線有兩條,第一條是一干人等與勃萊特的情感糾葛,第二條是記錄眾人在各地見聞所組成的游記。有著記者與畫家經(jīng)歷的海明威出色地完成了這兩條主線的構建,或者說海明威的獨特經(jīng)歷使他對小說全篇有了如此安排。二者之中第一條主線是全書重點。當然,情感糾葛畢竟是冰山一角,其下隱藏了什么則有待讀者考慮。
      
      巴恩斯對愛情的態(tài)度,我想到兩個詞可以形容:一個是偉大,一個是無能。于勃萊特的情感如果可以稱為寬容,那么無疑他是偉大的;而這寬容在局外人的我們看來,又不免是過火的?;蛘哒f超過了我們平日有關寬容的想象。此時他又是無能的。書中為我們袒露的這兩點皆基于以下一個事實:他愛勃萊特,卻無法滿足他。這就使偉大與無能兩個詞都可以用在巴恩斯身上。這兩樣頭銜下,隱痛愈加明顯,悲哀則愈發(fā)深沉了。
      
      
      
      《太陽照常升起》以一個異常傷感的對話結尾:
      
      我們下樓,穿過樓下餐廳來到街上。一位侍者去雇車了。天氣炎熱、晴朗。大街的一頭有一小片有樹木草地的廣場,出租汽車就停在那里。一輛汽車沿街開來,侍者的上半身探出在一邊的車窗外。我給了他小費,吩咐司機朝什么地方開,然后上車在勃萊特身邊坐下。汽車沿街開去。我靠后坐穩(wěn)。勃萊特挪身緊靠著我。我們緊緊偎依著坐在一起。我用一條胳膊摟住她,她舒適地靠在我身上。天氣酷熱,陽光普照,房屋白得刺眼。我們拐上大馬路。
      “唉,杰克,”勃萊特說,“我們要能在一起該多好?!?br />   前面,有個穿著卡其制服的騎警在指揮交通。他舉起警棍。車子突然慢下來,使勃萊特緊偎在我身上。
      “是啊,”我說?!斑@么想想不也很好嗎?”
      
      閱讀至此,恐怕誰都要唏噓不止。作為旁觀者的我們面對戛然而止的故事,既不能表示同情,也無法貢獻憤怒。一旦我們不再涉身故事之時,偉大或無能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義。對于故事中無論是巴恩斯抑或勃萊特,或者柯恩諸人,我們內(nèi)心的投射無一例外地反照了自己。愛情本身無可憂懼,倒更像是我們內(nèi)心深處的某種期待,或云毫無期待,將我們置于黑夜,即便翌日如昨,那太陽照常升起。
      
      
      
      
      
      后記:芥川龍之介在《尾生的信義》中寫尾生等待相約的人不來,最終被潮水淹沒,感嘆道:“數(shù)千年后,此魂魄歷經(jīng)無數(shù)流轉,不得不再度托生人間——是乃現(xiàn)宿于我身之魄,所以,我生于此現(xiàn)代,卻不能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我晝夜過著懵懂如夢的日子,卻又一心等待著會有什么奇物將至——猶如尾生薄暮時分在橋下終生等待著不來的情人一樣?!?br />   
      在讀完《太陽照常升起》后,不知怎么想起了這個故事。
      
  •      我看的這個小說實際是叫 Fiesta,我不知道為什么有兩個名字,查過確認這就是 the sun also rises.
       挑這個來看純粹是因為英語水平有限,圖書館里我能看懂的書太少,海明威一向以簡潔的語言風格著稱,自然選他了。
       沒有去猜測過劇情是什么樣的,就那么順著劇情一點點走。
       碰巧了,特別巧。在奧地利旅游的時候正好隨身揣著這本書,在維也納回布達佩斯的火車上默默地看,突然出現(xiàn)了一個情節(jié):
      "Well, " I said."I heard u had a wonderful trip."
      "Wonderful," he said."Budapest is absolutely wonderful."
      "How about Vienna?"
      "Not so good, Jake. It seemed better than it was."
      然后我就樂了,剛在奧地利呆了四天,花了兩天在維也納,一路感嘆著維也納比布達佩斯好太多,卻看到這樣的情節(jié)。周圍坐著一半奧地利人一半匈牙利人,不知道他們看到這個的時候是怎么想的。
      還有一段。
      Brett turned to Bill.
      "have u been in this pestilential city long?"
      "just got in today from Budapest."
      "How was Budapest?"
      "Wonderful. Budapest was wonderful."
      "ask him about Vienna."
      "Vienna,"said Bill," is a strange city."
      我又忍不住樂了,堅定地要把這書看完,這種應景的巧合感讓我對情節(jié)有了更多好奇。
      具體的情節(jié)大家都耳熟能詳,沒什么好說的。
      值得感嘆的一點是能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讀到這樣的書讓我覺得很幸運。書里描寫的歐洲市井風貌,出門就真的能看見,即使有單詞不認識,直觀的感受也足以彌補單詞的障礙。
      書里寫著,他們坐火車去西班牙,沿途平原上遠近不同的紅頂白墻小房子,于是火車上的我也看向窗外,真的有差不多的小房子,一樣的細節(jié),一樣的風景,一樣的裝飾,一樣的習俗,一樣的服務生,一樣的食物。但是,快100年過去了。
      書中的人物一九二幾年在西班牙在巴黎的生活就是 吃飯曬太陽看風景看書睡覺參加嘉年華去海灘游泳去河邊釣魚喝咖啡喝酒參加派對。
      快100年過去了,我接觸的歐洲人的生活依然如此。
      時間在這里并沒有留下很多痕跡,也沒有太大的改變。幾十年如一日的日出日落,休閑,舒適,無欲無求。
      嘉年華的斗牛,奔牛,吃喝玩樂和各種服飾裝飾絲毫沒有過時的感覺,在80年后的今天依然如舊,甚至更顯時尚,這些人是怎么過日子的。。。。。。
      斗牛去年也才剛剛被取消,怎么讀這書都感受不到時間的差距,這些人這些事都像發(fā)生在身邊。當然,除了戰(zhàn)爭,以及戰(zhàn)爭帶給當事人的直接創(chuàng)傷。
      情節(jié)總的說來平平淡淡,但是非常吸引我,忍不住想起了亦舒,沒什么可比性,就是忍不住想起了亦舒。言情小說,除了亦舒,別人的一本都沒讀過。
      都是那樣淡淡的口吻,客觀的態(tài)度,敘述著那些一件件發(fā)生的生活中的事。有可能我英語太爛,也許人家海明威的口吻不是淡淡的。
      
      我喜歡fiesta這個名字,用西班牙語或者意大利語念,特別得勁兒。
      哈哈,就像piazza這種詞的發(fā)音一樣得勁兒。
      
  •      海明威大概是自然主義,美國式的自然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我是非常中意的。當然討論這些學院派的內(nèi)容并沒有什么意義,只是需要一些詞來形容海明威的腔調(diào)罷了。海明威的腔調(diào)和冷峻搭不上邊——僅從譯文來看,然而這文字中的內(nèi)涵確實冷峻,是嚴肅和痛苦的。不管是年收入十萬刀的美國人還是年收入一千元的甘肅人我們都面對著痛苦煩惱無聊和一切促使人自殺的東西。只是物質的豐富更會讓人去思考那些更沒有答案的問題,當然也有人不想這些,這不壞,最好不要想。我以為任何了不起的小說最后總要觸及到那幾個為數(shù)不多的哲學問題諸如幸福,意義等等。你說,我愛一個人愛的死去活來結果痛苦和餓的死去活來的痛苦比熟為高級?但其實沒有高級,痛苦總是痛苦,只不過前一種痛苦更無解罷了。我們都是迷惘的活著,沒有什么意義,即便加繆說人之偉大正在與其知生命無意義而依然活著如孔子說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然而這話不過是自我安慰,因為生命依然是無意義。叫我看,任何其他任何動物相同,生命的意義唯活下去而已,你若執(zhí)意要求出高于此的意義,必要付出代價。即便如海明威般了不起的人,最后還不是用獵槍結束自己的生命,當然這是好的,我只是說,人都是要死的。
  •   他們所追求的真相何嘗不是我們的迷茫
  •   抱歉
    看到巴恩斯在酒館認識女主之后看不下去了……
  •   水下的八分之七。突然明白了那些客觀描述下面不動聲色地感情。
  •   @雨飄泥香 這一點恰是全書最動人的地方。
  •   我晝夜過著懵懂如夢的日子,卻又一心等待著會有什么奇物將至——猶如尾生薄暮時分在橋下終生等待著不來的情人一樣。
  •   看得英文原版。八分之一和八分之七,怪不得,斷斷續(xù)續(xù)看到酒館的時候不得不上來看哈劇情和人物關系了······
  •   寫的挺好,就是男主早在戰(zhàn)爭中就認識女主了,不是在酒館認識的。。。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