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可以改變

出版時間:2009-1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作者:諾爾曼·道伊奇  頁數(shù):280  譯者:田志軍  
Tag標簽:無  

前言

  本書通過講述一些涉及科學家、醫(yī)生及病人近乎神奇而又真實的故事,揭示了一個革命性的發(fā)現(xiàn),那就是人腦可以自我改變。無需手術(shù)或者藥物輔助,而是利用了大腦目前尚未被人所知的再生的能力。其中一些人曾被當作患有嚴重腦疾病而無可救藥的患者,另一些人則沒有什么特別的毛病,只不過想促進他們大腦的功能或是上了年紀的時候還能保持住大腦的活力。400年來都沒人想到來做這樣的嘗試,因為主流的醫(yī)學及其他學科都認為大腦從生理學角度上看是穩(wěn)定不變的。普通人_般認為只有在漫長的衰退期開始之后,大腦才會發(fā)生變化;腦細胞則除非無法正常產(chǎn)生,或者受損,死亡,否則不可能被替換。大腦既不能改變其結(jié)構(gòu),它也無法找到新的方式來運轉(zhuǎn),要是大腦部分受損的話。大腦恒定不變的理論等于是宣判了那些一生下來就患有腦疾或智障以及遭受過腦損傷的人們,將終身與殘障相伴。有些科學家想象是否可以通過運動或者心智訓練來改善或者保養(yǎng)好健全的大腦,他們卻被告知不要為此浪費時間。認為對許多腦疾病的治療都是無效的甚至不保險的,這種虛無主義長期盤踞在神經(jīng)醫(yī)學界,蔓延到我們的文化里,直至對人的本質(zhì)的基本看法都有所貶抑。既然人腦不能變化,那么來自頭腦中的人的本性也必然是固定的,一成不變的?! ≌J為人腦不可能改變的觀點有如下三個主要依據(jù):能完全康復的腦損傷患者實屬罕見;我們無法觀察到腦活體的微觀活動;認為人腦像一臺完美的機器的觀念——這種觀念可以追溯到現(xiàn)代科學開端之時。

內(nèi)容概要

大腦是個有機體,它能改變自己的結(jié)構(gòu)和功能。只要人活著,年紀再大也能不斷改變?!吧窠?jīng)可塑性”推翻了幾個世紀以來,認為大腦在成年后不能改變的觀念。神經(jīng)細胞可以重新生長,并可產(chǎn)生新的連接,這不僅給心智有缺陷的人帶來希望,也給過去被認為無法治療的大腦疾病帶來康復的機會。此書通過活生生的典型病例,對我們?nèi)粘K熘念B癥如:抑郁癥、腦中風、腦功能性喪失、孤獨癥、強迫癥、性變態(tài)、腦平衡障礙、幻肢、腦萎縮、腦缺失……這些長?以來被認為無法治愈的病癥,在充分利用神經(jīng)可塑性治療后,都奇跡般的痊愈和/或改變,同時也讓我們看到健康大腦擁有驚人的潛能。

作者簡介

醫(yī)學博士諾爾曼·道伊奇,是一位精神病學家和心理分析師,也是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分析訓練中心和多倫多大學精神病學系的研究人員,還是一位作家、散文家和詩人。他曾經(jīng)四度獲得加拿大國家雜志金獎。他一半時間在多倫多,一半時間在紐約工作。

書籍目錄

前言:科學帶來希望

第一章一位老是墜地的女人——神經(jīng)塑性療法對平衡障礙和前庭損傷的治療
第二章讓自己有個健全的大腦——神經(jīng)塑性療法對大腦功能性喪失的治療
第三章重塑大腦——神經(jīng)塑性療法對孤獨癥的治療的疾病,“重塑大腦”是治療這種疾病的有效方法。
第四章獲得性品味和愛——神經(jīng)塑性療法對性變態(tài)障礙的治療
第五章午夜復活——神經(jīng)塑性療法對腦中風后遺癥的治療
第六章打開大腦的鎖——神經(jīng)塑性療法對強迫癥的治療
第七章疼痛——神經(jīng)塑性療法對“幻覺痛”的治療
第八章想象力——神經(jīng)塑性療法對幫助增強記憶力和學習力的效能
第九章讓幽靈壽終正寢——神經(jīng)塑性療法對抑郁癥的調(diào)治
第十章活力重現(xiàn)——神經(jīng)塑性療法對腦萎縮癥的再生喚醒功能
第十一章整體大于其部分之和——神經(jīng)塑性療法對腦缺失患?的改造
附錄一:隨文化而改變的大腦——不僅是大腦改變文化,文化也改變大腦
附錄二:塑性和進步的觀念
注釋和參考資料

章節(jié)摘錄

  謝麗爾?斯利茲覺得她老是在往下掉。也正因為她老覺得自己在往下掉,所以她會摔跤。當她站起來,沒什么東西支撐時,就那么一會兒,她看上去就像站在懸崖邊上一樣,不小心就要栽下去。她開始向一側(cè)傾斜、晃動頭部,并且伸出手臂力圖讓自己穩(wěn)住。不久,她整個人都像篩糠一樣渾身震顫,看上去就像一個走鋼絲的人,在失去平衡前的那一瞬間,身肢劇烈地俯仰、扭動——只有她的雙腳劈開,牢牢地扎在地上。她似乎不單單害怕掉下去,而更怕的是被人推下去。“你就像一個搖搖晃晃走在橋上的人一樣”,我說?! ?ldquo;是的,我覺得我會跳下去,盡管我不想這樣做。”  通過更進一步的觀察,我發(fā)現(xiàn)當她試圖站穩(wěn)的時候,她就會渾身抽搐,好像有一伙看不見的惡棍將她推來搡去,要把她擊倒在地一樣。實則這伙惡魔就在她內(nèi)心里頭,如此不斷地折磨她已達五年之久。如果她想要走一走,就不得不扶著墻。即便這樣,她還是像喝醉了酒的人一樣,走起來搖搖晃晃。  對謝麗爾來說,她內(nèi)心得不到片刻的安寧,即便是她倒在地板上的時候?! ?ldquo;當你已經(jīng)倒在地面上的時候有什么感覺?”我問她。“是不是那種要倒下去的念頭就立刻消失了呢?”  “有那么幾回”,謝里說,“當我完全沒有意識到地板的存在的時候……一扇想象的地板門豁然打開將我吞了進去。”即使當她倒在地上的時候,她還是感覺她仍然在往下掉,永遠地往下掉,直至落入無底的深淵中?! ≈x麗爾的問題在于她的前庭器,也即平衡系統(tǒng)的傳感器官失靈了。她為此活得很累,并且她心頭那種總是往下墜落的感覺快把她逼瘋了,這種感覺揮之不去,讓她無法再考慮任何別的事情。她害怕未來。她出問題后,不久就丟了作為一名國際營銷代表的工作,現(xiàn)在只靠每月1000美元的殘疾人撫恤金生活。她現(xiàn)在又有一種新的恐懼,就是害怕變老。而且她還有一種罕見的莫名的焦慮?! 【邆涔δ苷5钠胶飧惺潜WC我們安康幸福的一個基礎(chǔ)。這個基礎(chǔ)平時少有人提及,但卻又至關(guān)重要。早在20世紀30年代精神病學家保羅?希爾德就研究了人類健康的官能和“平穩(wěn)的”體像是如何跟前庭器相關(guān)聯(lián)的。當我們談到“覺得安定”或者“不安定”;“平衡的”或者“失衡的”;“生根的”或者“無根的”;“落地的”或者“懸空的”;這個時候我們就在使用一種前庭語言。這種語言的真相只有像謝麗爾那樣的人才能夠完全體會。絲毫也不令人奇怪的是,像她那樣有相同病癥的人常常精神崩潰,而且其中許多人選擇了自殺?! ∥覀兙哂械脑S多官能,在失去之后,才意識到它們的存在,平衡感就是其中之一,因為它運行得是如此完美,如此天衣無縫,以致它在亞里士多德所描述過的五種官能里難覓芳蹤,自此之后世世代代無人提及?! ∑胶庀到y(tǒng)帶給我們空間方位感。前庭器,也即平衡系統(tǒng)的感覺器官是由內(nèi)耳的三個半規(guī)管組成的,它們通過探測三維空間中的位移告訴我們什么時候我們是站立的,重力是如何作用于我們身體的。其中一個半規(guī)管探測水平方向的位移,另一個探測垂直方向的位移,還有一個探測我們或前或后的位移。半規(guī)管的管道里頭包含了一些纖細的毛細胞。當我們移動頭部時,管道里的流體就刺激毛細胞,給大腦發(fā)出信號,告訴我們在某一特定的方向上我們提高了速率。每一次運動都要求身體的其余部分作出相應(yīng)的調(diào)整。如果我們向前移動頭部,大腦即通知身體的適當部位下意識地作出調(diào)整,以便補償重心的變化,保持住我們身體的平衡。從前庭器發(fā)出的信號沿著一根神經(jīng)傳到我們大腦中一個特殊的神經(jīng)元叢中,我們稱之為“前庭神經(jīng)核”。信號在這里得到處理,然后它向肌肉組織發(fā)出調(diào)整指令。健康的前庭器也跟我們的視覺系統(tǒng)具有緊密的聯(lián)系。設(shè)想你在追趕一輛公共汽車,你向前跑動的同時你的頭部也隨著在上下起落,你之所以還能將移動的公共汽車保持在你的視野之中,是因為你的前庭器能向大腦發(fā)送信息,告訴大腦你跑動的速度和方向。這些信號提供給你的大腦,讓它去旋轉(zhuǎn)和校準你眼球的位置,直至瞄準你的目標——那輛公共汽車。  1997年在一次常規(guī)子宮切除手術(shù)之后,當時三十九歲的謝麗爾,術(shù)后受到了感染,于是醫(yī)生給她開了消炎的慶大霉素。大家都知道過量使用慶大霉素會毒害內(nèi)耳構(gòu)造,造成失聰(謝麗爾沒有這個癥狀)、耳鳴(她有這個問題)以及平衡系統(tǒng)的破壞。但是由于慶大霉素價格低廉且易于見效,所以醫(yī)生仍會開這種藥,不過只能使用較短的時間而已。謝麗爾說給她開出的藥量超過了限度,于是這樣她也就成了慶大霉素受害者這個小小群體中的一員,他們相互之間稱為搖擺人?! ⊥蝗挥幸惶?,她發(fā)現(xiàn)自己沒法站起來了。她只要動動腦袋,整個房間好像也要動起來?! ∷[不清究竟是自己還是墻壁在導致晃動。后來她終于貼緊墻壁勉強站起來,伸手抓來話機給她的醫(yī)生撥了電話?! ∷搅酸t(yī)院之后,醫(yī)生給她做了各種測試來觀察她的前庭功能是否喪失。他們讓她頭靠在一張桌子上,往她耳朵里又是灌涼水又是灌溫水。他們要她閉上眼睛站起來時,結(jié)果她一下子就跌倒了。一位醫(yī)生告訴她,“你沒有平衡功能了”。測試結(jié)果表明她大約只剩了2%的功能?! ∷f,“醫(yī)生是這樣的冷漠無情,‘這似乎是慶大霉素的毒副作用。’”說到這里謝麗爾激動起來。“到底為什么不早點告訴我這些?‘這是永久性的了’,他說。我于是一個人躲起來。我母親帶我再去找醫(yī)生,但她卻托詞去取車只在醫(yī)院外邊等著我。我母親問我,‘能好起來嗎’?我看著她,說,‘是永久性的了……再也擺脫不了了’”?! ∫驗橹x麗爾的前庭器和她的視覺系統(tǒng)之間的連接受損,她的眼睛不能動自如地跟蹤移動的目標。“我看到的一切東西都像業(yè)余級的蹩腳錄像一樣上下跳動”,她說道,“好像所有我看見的東西都是吉露果凍做的,而且我每踏出一步,所有東西也隨著晃動起來”?! ‰m然她不能用眼睛追蹤移動的物體了,但眼睛依然是她知道自己站立的最后依靠。它通過對水平線的確定,能幫助人們知道自己在空間中所處的位置。只要燈一滅,謝麗爾立刻就摔倒在地??梢曈X輔助最終還是被證實對她來說并不可靠,因為在她面前任何形式的移動——甚至別人伸手去扶她——都會刺激她的墜落感。甚至地毯上的之字形花紋也能讓她摔跟斗,冷不丁看到這些花紋她會錯以為自己也是像之字形那樣歪歪扭扭地站著,而實際上并非如此?! ∷L期處于精神疲憊,高度緊張之中。為了保持站立的姿勢花去了她大量的腦力,本來可用在像記憶和計算、推理能力等這樣的心智功能上的腦力?! ≡谟壤餅橹x麗爾準備計算機時,他們叫我也來試試那臺機器。我便戴上那頂安全帽,并往嘴里擱進那個帶電極的塑料裝置,叫做舌面顯示器。它扁扁的,不會比一片口香糖厚?! ∧莻€帽子里頭的加速計,或者說傳感器,可以探測兩個平面上的位移。當我點點頭的時候,這個動作就被轉(zhuǎn)化到計算機屏幕上的一幅圖譜上,研究人員就能對之進行監(jiān)控。同樣這幅圖譜也投射在了144個電極的陣列上,這個陣列被植入到了擱在我舌頭上的塑料條里了。當我向前傾時,好像香檳酒氣泡那樣的電震就在我的舌葉上破裂開來,從而告訴我我正在向前彎腰。在計算機屏幕上我能看見我頭部的位置。當我向后仰時,我能感覺到舌根處像有香檳酒的渦流在微微波動。我向左右兩側(cè)傾斜時也有同樣的情況發(fā)生。隨后我閉上眼睛,練  習用舌頭去感覺自己在空間中的姿態(tài)。過了不久我就能準確知道我在空間中所處的位置,而且很快忘了傳感信息是來自于我的舌頭了?! ≈x麗爾取回這頂帽子;她靠在桌子上來保持身體平衡?! ?ldquo;我們開始吧”,尤里邊說邊調(diào)整著各種控制按鈕?! ≈x麗爾戴上帽子并閉上了眼睛。她從桌子上支起身來,只留兩個指頭和桌面保持接觸。盡管除了舌頭上的“香檳酒渦流”之外,并沒有任何別的東西能告訴她哪兒是上哪兒是下,這回她可沒再摔倒了。她的手指從桌子上挪開了。從此她不再搖晃。她開始大哭——遭受創(chuàng)傷之后的淚水像洪水一樣涌出;既然她戴上了那頂帽子并且感到保險,她就可以輕松一下了。當她一戴上那頂帽子,那種老是往下掉的感覺就離她而去了——五年來這還是第一次。她今天的目標是不用任何支撐,站立二十分鐘,戴著那頂帽子,設(shè)法保持住平衡。但對任何人來  說——更別提搖擺人了——筆直站立二十分鐘可能都得有白金漢宮門衛(wèi)那樣的訓練和技巧?! ∷瓷先ズ芷届o,只是稍稍調(diào)整了一下站姿。她不再渾身抽搐,那個好像在內(nèi)心里頭將她推來搡去的神秘惡魔消失了。大腦把仿真前庭器傳來的信號進行了解碼。對她來說,片刻的安寧都是奇跡——神經(jīng)塑性的奇跡,因為這些舌頭上麻麻的感覺竟然莫名其妙地經(jīng)過大腦中一條新的通道,送到了處理平衡的腦區(qū)中。而正常情況下它們是要送到大腦中稱為感覺皮層的部分——就是大腦表面處理觸覺的一個薄層中去的?! ?ldquo;我們正在想辦法把這個裝置做得足夠小,到時可以藏在嘴里頭”,巴赫-伊-里塔說道,“就像矯正牙齒的牙套那樣。這是我們的目標。那么她,和任何其他有這個問題的人,都將恢復正常的生活。像謝麗爾這樣的人都能戴著這種儀器,說話,吃飯,而任何人都不會有所察覺”。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不過短短十多年前,科學家還認為大腦線路一旦固定就永遠不會改變了,并認為大多數(shù)形式的腦損害所造成的傷害無可醫(yī)治。精神科醫(yī)師道伊奇通過對“神經(jīng)可塑性”的觀察、研究、訪談,得出了大腦可以自我改變的革命性發(fā)現(xiàn)。道伊奇的書對具無止境的適應(yīng)性的人腦,做出了不起而且充滿希望的描繪。  ──奧利佛?薩克斯(Oliver Sacks),《火星上的人類學家》作者  多年來神經(jīng)科學家一直認為,大腦是一個機器:部分遭破壞,就永遠失去這部分的功能。但越來越多的證據(jù)顯示,即使是面臨災難性創(chuàng)傷,大腦仍可以自行修復,增強大腦功能一如鍛煉軟弱的肌肉。本書是一個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和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任教的精神科醫(yī)師和心理分析師,訪談研究大腦如何改變的科學家及被他們改造的病人,所寫下有趣迷人而且不曾被正確理解的奇跡故事。  ──《出版家周刊》(Publishers Weekly)  腦科學領(lǐng)域中最新的專業(yè)術(shù)語應(yīng)該就屬于“神經(jīng)可塑性”了,這個概念顯示成人的腦仍有改進的可能性。夏倫?貝格利(Sharon Begley)的《訓練你的心靈、改變你的大腦》(Train Your Mind , Change Your Brain)雖然也是相同主題的著作,不過道伊奇醫(yī)師在本書中描述這些因神經(jīng)可塑性而得救,或是接受相關(guān)訓練而改善能力的故事,對于非專業(yè)領(lǐng)域的一般讀者應(yīng)該更具吸引力?! 々ぉぁ秷D書館學刊》(Library Journal)

編輯推薦

  《大腦可以改變》是從大腦自我修復的故事中發(fā)現(xiàn)神經(jīng)可塑性療法可以治療中風、腦癱、性變態(tài)、抑郁癥、腦萎縮、孤獨癥……  同名英文原版書火熱銷售中:The Brain That Changes Itself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大腦可以改變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46條)

 
 

  •   如果學習了大腦神經(jīng)科學的基本概念,這本書絕對值得閱讀
  •   這是一本非常專業(yè)的大腦科學科普讀物。里面的實驗案例非常多。
  •   還可以,幫別人買的
  •   可塑的大腦,為許多腦病康復帶來希望。
  •   對大腦的運作與發(fā)展有了新的認識,也對dna決定論做了批判。對后天努力成功的運作原理有了很好的說明。
  •   對于生病的人來說,看了這本書會樹立對生活的信心。
  •     這本書其實主要介紹的是腦科學關(guān)于大腦可塑性的一些研究發(fā)現(xiàn),實驗和應(yīng)用案例。傳統(tǒng)的腦科學認為人的大腦在幼兒時期有一段關(guān)鍵的成長期,這段時期對于大腦正確感知各種感官信號是極其重要的,然而大腦的各個區(qū)域的功能在關(guān)鍵期以后就固定下來,不會再改變了。但是神經(jīng)可塑性卻認為大腦即使在成年以后,仍然有巨大的成長和改變的空間。書里給出了很多有趣的案例和實驗結(jié)果。下面是我總結(jié)的一些關(guān)鍵點。
      1. 將傳感器接受到的光電信號或者空間平衡信號,接到舌頭的味蕾,可以利用大腦里原本感知味覺的區(qū)域來實現(xiàn)原本眼睛和耳朵的功能;
      2. 通過鍛煉,可以讓大腦的新區(qū)域來代替被破壞掉的舊區(qū)域的功能,從而讓因中風而癱瘓的人恢復行走或語言的功能,或者讓有學習障礙的兒童的提高他們閱讀理解的能力,從而能正常的學習和生活。
      3. 大腦的各個區(qū)域在完成各自的功能的同時也在競爭。經(jīng)常得到鍛煉的功能區(qū)域的面積會增加,甚至吞沒附近缺乏使用的功能區(qū)域。這個現(xiàn)象解釋了為什么舊的習慣是如此難以戒除。
      4. Oxytocin (催產(chǎn)素) 可以破環(huán)舊的神經(jīng)連接,建立新的連接,男女戀人和看到新生兒的父親的大腦都會產(chǎn)生這種化學物質(zhì),從而建立穩(wěn)固的關(guān)系。英語里說男女雙方有的Chemistry說不定就是指這個。
      5. 新的愛好,新的興趣會刺激大腦產(chǎn)生新的神經(jīng)連接,維持大腦的生命力。學習外語和舞蹈因為需要協(xié)調(diào)各種區(qū)域的功能,對鍛煉大腦非常有好處。體育鍛煉也非常有好處。而且不需要強烈的運動,普通的散步就足夠了。
      6. 有壓力的時候大腦分泌糖皮質(zhì)激素,會引起海馬區(qū)的細胞死亡,記憶力下降。里面有個老人的觀點很好:我只擔心那些我可以控制的事情。
      最后總結(jié),像鍛煉身體一樣鍛煉你的大腦,use it or lose it.
  •     
      看見amazon有些負面評論還有人攻擊書在做廣告,這個真的沒有看出來,作者推薦的軟件也不是作者自己用來盈利的,的確這個軟件不是免費的,但是科研也要錢的,誰說科學家辛辛苦苦的研究出來有用的東西必須免費給全人類???沒有incentive難倒要靠烏托邦式的自發(fā)自覺自愿做科研么?
      
      還居然有人說本書太黃,如果作為醫(yī)學討論都不能提生理名詞,那這個人腦子估計進水了。不批也罷。
      
      最主要的,是說沒有統(tǒng)計支持的anecdotal evidence不作數(shù),首先,在amazon評論里面已經(jīng)有人扔了連接去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其次,是否所有anecdotal evidence (其實書里說的不是軼聞,是case study)都沒有任何意義?我想可能是有人把做case study的目的跟歸因(建立causal relationship)弄混了。作者其實每次都明確的指出,還沒有足夠的排除其他因素,還沒有足夠大的數(shù)據(jù)點做統(tǒng)計,所以只有strong indication,沒有definitive causal relationship。而且作者也比較詳細的說了還可能有什么因素造成我們觀察到的現(xiàn)象,甚至有時候也給了competing theory。
      
      的確,少數(shù)的個例不能用來證明某觀點肯定是對的或者肯定不對,但是不代表case study是沒有意義的。
      
      任何大規(guī)模的統(tǒng)計實驗開始之前,必然是由科學家先觀察到某些個例,才能形成猜想,然后做小規(guī)模實驗,等有了一定的證據(jù),然后才有可能去申請做大規(guī)模的實驗,去收集足夠的證據(jù),試圖證明猜想。
      
      另外,哪怕只是個例,書里的例子很多也是在有一定對照組情況做的,個例的數(shù)目也挺多了,想證明大腦“對某些人,在某些方面可塑”這一觀點,應(yīng)該還算可以了。畢竟要否定“大腦不可改變”,一個反例就足夠。
      
      作者也沒有說對任何人,大腦的任何部分都可以重塑和改變。事實上作者在后來也舉了一個在胎兒期因為不明原因缺失左腦的女人的例子,她最終也沒有能變得跟常人完全一樣。actually, far from it.
      
      這本書當然不用當定理來讀,可以當成是survey of recent related papers來看待,沒有覺得有有些人攻擊的那么不堪。本來科學研究的結(jié)論也只是相對更加能解釋現(xiàn)實的猜想,永遠保持一點質(zhì)疑心,一旦有新的更能解釋現(xiàn)實的猜想,就可以修正原先的猜想。
      
      =========================================
      
      防止大腦衰老:
      做新鮮的事情,尋求新的刺激(stimulation to the senses),學新的東西比使用已經(jīng)學會的技能要好。學外語,學跳舞都行。
      學東西的時候就非常集中注意力,盡量努力讓input的細節(jié)都能吸收進去。不然很容易就是垃圾進去垃圾出來。(btw 英語發(fā)音不好的人,請先仔細仔細仔細的聽,不要聽都沒有聽清楚就亂跟讀,越多讀越錯的遠)
      適當運動,經(jīng)常的適中或者輕量運動。
      社交,跟人來往,不要自己成天關(guān)家里。
      禁止自己說老了不中用了這樣的話。很多能力力越不用才越不中用的。先認定自己做不到,然后也不去真正努力的嘗試,然后真的沒有做到,就成了self fulfulling prophesy了。
      
      btw人對自己的expectation不同最終結(jié)果的確是完全不一樣。我學校有位八九十歲的老教授,是我們這個行當?shù)拈_山鼻祖之一,那么大年紀了還一樣親自給我們研一的學生上課,講基礎(chǔ)講的非常清楚,腦子轉(zhuǎn)的比誰都快,還是一樣寫paper,每年做無窮多牛逼的事情。至今仍每年召開行會,活躍在學術(shù)界。公司很多60多歲的人還是骨干,對比國內(nèi)一些40來歲的“退休老人”,狀態(tài)真是天上地下。
      
      發(fā)現(xiàn)暫時做不到的事情,不要就得出結(jié)論認為自己腦子沒有能力做到了,保持一些希望,集中精力努力的學習,不斷在自己能力的邊緣練習(請參考deliberate practice)
      
      沒有去看作者提到的那些軟件,以后有機會非常希望能用來培訓聽外語不同發(fā)音的能力,和增強閱讀理解的能力。其實我一直覺得自己有閱讀困難,中文課文看完了從來就無法提煉中心思想。
      外語的東西,看電視或者上課聽老師講,只需要一遍我就會整個的印在腦子里,考試的時候回憶某語法或者特定短語的用法,不是一個抽象的語法概念,而是出現(xiàn)老師上課講整個語法的時候的一段“錄像”,或者電視上看見外語電影的時候這個短語是怎么被用的。至今,我聽有聲書和看教育片都比閱讀書面的字要懂的快,記得的多,至今讀paper讀專業(yè)書都困難的要死,要使勁push自己才能做到。要擱現(xiàn)在肯定給診斷成learning disability了,不過從前沒有這些label,我居然也混出了學位了。沒有人告訴過我我不能讀書,現(xiàn)在讀的多了,盡量讀了也努力的做記錄,好像也能理解的多一點了。所以吧,我想還是不要隨便放棄希望,不要隨便給自己下定義下結(jié)論,如果有困難,就想想辦法特別的針對自己的困難找特殊的練習,努力的練習。-----當然這個跟Marcus Buckingham的“揚長避短”說不矛盾的。有些能力,是基本能力,如果缺乏這些能力會對生活的主要方面有重大影響,這些方面的欠缺就需要努力糾正。如果糾正到對其他不再有嚴重影響的程度,剩余的時間,最好是用來揚長而不是避短,這樣比較高效。
      
      =========================================
      
      
      最后,出于寧可信其有的態(tài)度,我覺得書中提及的很多練習是我自己日常完全可以做到,并且非常樂于做到的,出于防止大腦衰老的目的,從自己本來就有的愛好里面選擇那些非??赡軐Υ竽X有益的活動來做,何樂不為?
      
  •     Seriously flawed, November 2, 2009
      By
      Mortimer Duke
      
      This review is from: The Brain That Changes Itself: Stories of Personal Triumph from the Frontiers of Brain Science (James H. Silberman Books) (Paperback)
      The most fascinating thing about this book is the nearly complete lack of honest critical response to Doidge's book.
      
      Doidge, a Freudian psychoanalyst, has no training in neurobiology, and prior to this book has published next to nothing relevant to the topic. He makes two fundamental errors in the way he tells his story.
      
      The first of these is the division he makes between "localizationists" and "neuroplasticians". No one working in neuroscience would take seriously the straw man position that Doidge puts forth for localizationists, that there is "one location, one function" and that the brain operates as an unchangeable machine. It is one of the most fundamental axioms of neuroscience that neural changes underlie any learning mechanism. No one would seriously postulate that brains *don't* change a great deal during the life of an organism. Even those involved in the practice of understanding how functions are localized (e.g., speech in the left hemisphere) would not suggest that there is anything special or unchangeable about the physical location, that this location couldn't change after brain injury. Mainstream neuroscience, not a marginalized fringe, has long been aware of the adaptations and plasticity that can happen after a stroke or other brain damage. Doidge seriously misrepresents himself as the champion of a movement.
      
      The second error is the implication that brains are infinitely malleable. He presents a cherry-picked set of case studies and select experiments that might suggest that this is the case, but there is plenty of evidence to suggest exactly the opposite conclusion. Doidge even goes as far as to intimate that any neurological condition can be fixed with the right training. Autism, dyslexia, maybe even Alzheimer's. This is seriously misleading at best.
      
      One of the traps that Doidge falls into is the excessive use of "brainspeak". Many of the examples and implications that he talks about are behavioral, and a brain description is really not the appropriate level. After a while, the term "brain map" has lost a good deal of it's punch as it's applied to anything at all. He suggests that Freud was ahead of his time because, in essence, psychotherapy is "changing your brain maps". Well, yes. But so is any learning at all; there's no privileged place for psychoanalysis. In essence, Doidge is trying to convince you that evidence for brain plasticity should let you know that YOUR brain (and life) can be changed. But in many ways the brainspeak is an unnecessary diversion. The world is full of stories of personal triumph, and those enough are evidence that personal triumph is possible.
  •     我為準備下一個長篇偶爾翻閱《大腦可以改變》一書,竟被深深地吸引了。這是一本奇書,道理與掌故并重,書的封面介紹說,“從大腦自我修復的故事中發(fā)現(xiàn)神經(jīng)可塑療法可以治療中風、腦癱、性變態(tài)、抑郁癥、腦萎縮、孤獨癥……”。作者為加拿大的諾爾曼?道伊奇,田志軍翻譯。
      按照傳統(tǒng)的定位理論,人的大腦和官能之間是一一對應(yīng)的關(guān)系,大腦被劃分為若干專門區(qū)域,擔負不同的工作。并且這種劃分是天生的,或者永久性的。腦的某部分損傷或缺失使得相應(yīng)的官能喪失,并不可能得以復原。神經(jīng)塑性理論則認為,大腦是可塑的,并且大腦圖譜是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的。這就給治療和康復帶來了可能。
      我們看東西并不是眼睛在看,聽東西也不是耳朵在聽,一切覺受和精神活動都源自于我們的大腦,是大腦在看在聽在思考。以前就聽過大腦是人最大的性器官的說法,讀了此書才知道并非比喻。大腦有關(guān)于我們身體各部分以及運動、意識的腦圖譜,在當代技術(shù)條件下,這圖譜是可以偵測和描繪出來的。朱文寫過一個短篇,叫《不存在的腳在癢》,不存在的腳怎么會癢呢?在精神病診斷中這就是所謂的幻肢體驗。也就是說,身體性的腳雖然被截除了,但大腦里腳的圖譜依然存在,是它在癢。
      于是便得出了結(jié)論,身體和體像之間是有差別的,從根本上說它們是兩件事。只不過在正常人(非患者)那里,身體恰好反射了體像,于是我們就感覺不到這種差別。在反常者那里,體像和身體的錯位是完全可能的。比如一個人已經(jīng)明明骨瘦如柴了,但仍然覺得自己很胖,拼命減肥。一個人明明眉清目秀,但覺得自己丑陋不堪、羞于見人……身體不過是我們的幻覺,甚至世界也一樣,不過是我們頭腦的某種反射罷了。——一下子就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甚至和佛理不謀而合。
      再比如一個性變態(tài)患者,由于早年經(jīng)歷,將暴力和性聯(lián)系在一起。也就是說他的大腦中性的圖譜和暴力的圖譜是合在一起的。一想起暴力就想到了性,一想到性就想起了暴力。治療的要義就是將這兩個圖譜分開。每當他的身上出現(xiàn)非暴力的“柔性”表現(xiàn)時,醫(yī)療者就提醒他注意,反復體驗。每當他出現(xiàn)非性的強力(如本能自衛(wèi))表現(xiàn)時亦然,提醒注意、反復體會。總之,性和暴力都應(yīng)該是純粹的、純的。久而久之,兩個圖譜就分開了,變態(tài)的癥狀得到了控制。
      在治療各類強迫癥中,不是運用傳統(tǒng)的脫敏療法,而是相反,遠離強迫的內(nèi)容。強迫是由于大腦的辨錯—焦慮—更正的神經(jīng)回路鎖死了無法“轉(zhuǎn)下頁”造成的。要打開這把鎖就得重塑新的神經(jīng)回路,因此強制性的轉(zhuǎn)移是重要的,強制自己“轉(zhuǎn)下頁”。一段時間后,新的通暢的回路形成,舊的回路就可以被取代了。
      大腦的神經(jīng)皮層、圖譜構(gòu)造也是用進廢退的,并且是競爭性的,因此就給精神疾病造成了可乘之機,但也給有關(guān)的治療以極大的用武之地。
      此書內(nèi)容豐富、妙趣橫生,由于本文篇幅所限,我就不多羅嗦了。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針對自身的問題不免會帶來很多啟發(fā)以及希望。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副獨一無二且變動不居的大腦,這大腦左右了我們的生活、世界觀以致一切,精神或神經(jīng)疾患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個普遍現(xiàn)象,幾乎無人可以幸免。讀書就是一種塑造,讀此書至少能塑造一種信念,就是我們是可以改變的,變得更好和更健康。也得知,我們某方面的不健全或者偏離或者衰弱也是有原因的。揚長避短以爭取更完美的人生。
      
      2010-4-9
      
      
  •     這是近年來,讓我受益很深的一本書。
      
      書中探索了大腦方面的很多研究事例,讓我們一窺腦海里的究竟。
      
      歸根到底是這些發(fā)現(xiàn)讓我們明白了大腦的可塑性是非常強的。人在任何年齡段都可以從事一些活動來開發(fā)大腦的能力,延緩衰老,提高生活質(zhì)量。
      
      同時在教育孩子方面,也可以基于實際的大腦方面的知識,做到科學實際的訓練和幫助。
      
      同時對于很多社會心理現(xiàn)象,也可以找到解釋的鑰匙。
  •     首先,從這本書中學到了些關(guān)于人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基本知識。我原有的關(guān)于人體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知識大概還都是中學時生理衛(wèi)生課上學的?,F(xiàn)在看來,中國的中學教育雖然內(nèi)容過于繁重,但要不是有那時打下的各學科的基礎(chǔ),對很多人而言,以后還真少有機會接觸那些領(lǐng)域的科學知識了。
      
      大腦的基本構(gòu)造如此:cerebrum基本上就是大腦(大腦共分五部分,除cerebrum之外,另有腦干brain stem, 丘腦thalamus, 中腦mid brain, 和脊索spinal cord (還是大腦的一部分?)。Cerebral cortex是大腦皮質(zhì)。Cerebrum是人體整個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最前端,分兩個腦半球,每個半球又分為以下幾個大區(qū):
      
      frontal lobe,額葉,主管思維,其中又包括額前葉(prefrontal lobe);
      
      parietal lobe,頂葉,負責感知觸覺、味覺及肢體運動;
      
      occipital lobe,枕葉,負責解讀視覺信息;
      
      temporal lobe,顳葉,負責聽覺、語言及記憶。顳葉中有海馬狀突起 (hippocampus),負責將短期記憶轉(zhuǎn)化為長期記憶。Memento里頭的男主角應(yīng)該就是這個部位受損,因此無法將短期記憶轉(zhuǎn)化成長期記憶,因而也就無法形成有效記憶,記住任何新的東西,但已經(jīng)變成長期記憶的內(nèi)容卻不會受損。神經(jīng)醫(yī)學史上最著名的一個病例就是一個叫HM的病人,因為有羊癲瘋,醫(yī)生便將其兩個hippocampi 都切除,之后他便無法記住任何新東西。
      
      除此之外,還有關(guān)于神經(jīng)細胞的一點基本知識:神經(jīng)細胞分三部分:細胞本體、樹狀突起(dendrites),和軸索(axon)。一個神經(jīng)細胞的軸索與另一個神經(jīng)細胞的樹狀突起相鄰,但并不直接接觸,而是其間有個叫觸處(synapse)的空隙。當一個神經(jīng)細胞的樹狀突起受到刺激時,其軸索可通過釋放neurotransmitter,而將刺激通過觸處傳遞給相鄰的其他神經(jīng)細胞的樹狀突起,從而如接力般,將信號在整個系統(tǒng)內(nèi)傳播。另外,neurotransmitter主要有兩種,一個是dopamine (多巴寧,其作用是使人感到舒適、滿足,是對人行為的獎賞), 一個叫acetylcholine(乙酰膽堿,使大腦更敏銳)。
      
      傳統(tǒng)的關(guān)于大腦及人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理論有兩個核心觀點。第一是 localization,及我們常聽到的關(guān)于大腦不同部位負責不同功能的分區(qū)理論。正因為如此,大腦某個部位受損,便會導致某個功能的喪失。這一理論的建立又涉及到神經(jīng)醫(yī)學上另一個著名的病例,Paul Broca 研究的代號叫 Tan的病人(此君中風后便口不能言,只會發(fā)出tan tan tan的聲音,故得此雅號)。他死后,Broca 把他的腦殼切開來一看,發(fā)現(xiàn)是左額葉受損,此后此區(qū)域便被稱為Broca’s area,被認為專管支配口舌的運動而使人能夠說話。(另有一個Wernicke’s area,被發(fā)現(xiàn)是負責理解語言。)傳統(tǒng)的理論還認為,大腦中的額葉是負責運動(motor)功能,而其他的三個部分則負責感知(sensory)功能:頂葉管觸覺與味覺、枕葉管視覺、顳葉管聽覺(嗅覺在哪?)。各項功能在大腦皮層上的分布可以通過測量大腦在進行某個特定活動時腦皮層上電流的變化而畫出個“腦地圖”來。而且還有個發(fā)現(xiàn)就是,身體上相鄰之部位(比如說一個手上的五個指頭),在大腦皮層上對應(yīng)的功能區(qū)域也相鄰。
      
      第二個核心觀點是大腦的機械性,也就是說,大腦象一個精密的機器,比如說時鐘,環(huán)環(huán)緊扣,各司其職。一切正常時,那是天衣無縫,巧奪天工,可要是一個零件出了問題,便必有一個功能受損,而且因為各個部位都各司其職,自然也就沒有哪個候補隊員能接替出了問題的部位。再加上神經(jīng)細胞只會死,不能再生,所以,大腦沒有可修復性。于是,Tan同志的左額葉一旦受損,便再無說話之能力了。
      
      而此書的主旨、其所介紹的神經(jīng)科學方面的新發(fā)展,則正是對此傳統(tǒng)理論的突破。其書名便是對這一新理論的概括:大腦可以改變自己、也可以修復自己。這首先是對分區(qū)理論的否定。這并不是說大腦在功能上不分工,分工是有的,但此分工,一不是不可逆、不可變的,二也不是人人一致的。比如說一個手指如果斷了,其原來所對應(yīng)的大腦皮層區(qū)域接受不到其信號了,但此區(qū)域并不是被閑置,而是會被利用起來處理其他(比如說相鄰的兩個手指)的信息。分區(qū)理論一突破,對大腦的機械性的認識也要隨之而改變,取而代之的是把大腦看作一個有適應(yīng)能力、能自我修復、能與生存環(huán)境互動的有機體。這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從西方文化中注重局部與分工的認識論向東方文化中注重整體與協(xié)調(diào)的認識論過渡?;谌绱酥J識,關(guān)于大腦功能便有以下之原則:
      
      一、用進廢退,use it or lose it;因此,各種大腦功能之間存在著一種競爭關(guān)系,當一個功能不常用時,被閑置的細胞便會被用來做另一更常用之功能,從而強化后者而弱化前者。這也可以被進一步闡述為下面的路徑依賴與第四條。
      
      二、路徑依賴,即書中所謂之neurons that 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
      
      三、活到老,學到老:人腦的plasticity從搖籃到墳墓都一直有,而且年紀大了更有必要通過腦力活動保持健康。要保持大腦的可塑性,重要的就是要學需要集中注意力、將精力全力以赴來從事的事情,比如說學外語。當注意力高度集中時,大腦內(nèi)負責集中注意力和記住所經(jīng)歷的事情的nucleus basalis (下橄欖核)又被激活,dopamine 及acetylcholine 生產(chǎn)也被開動起來,而沒有這幾樣東西的活躍,大腦的可塑性也就喪失。這一點解釋了我為什么在過去這兩三年中曾覺得,智力在下降,注意力難以集中,什么要動腦子的事情,做了不到十分鐘,就不由自主地想找些輕松好玩的事情來分散一下注意力(比如說上個網(wǎng)什么的)。就是因為我長期沒有高強度地集中注意力、學新東西,逐漸我的nucleus basalis 便在萎縮,而我也因此而變得更沒有能力集中注意力、進行深入而持久的思考了。而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因為進行了象寫作這些筆記這樣、需要集中注意力、認真理解記憶的腦力活動,nucleus basalis又被激活,便又覺智力好象又恢復了一些。
      
      四、東邊不亮西邊亮:這是我的總結(jié),有兩層含意,一是指下面將要提到的sensory substitution,即以一種方式無法感知時(因失明而無法看到三維的世界),大腦可以學會用另一種方式感知(將聽覺及觸覺信號解讀成三維的視覺信息);另一層含意是,如果大腦的某個區(qū)域沒有做本該做的功能(比如因失明,而視覺感知區(qū)域沒有視神經(jīng)傳來的信息可處理),那么它會被用來處理其他的信息(比如說聽覺或觸覺)以應(yīng)對生活的需要。
      
      書中所舉之種種例證,基本都是在說明大腦的可塑性─neuroplasticity─這一道理。第一章中講的是一個因內(nèi)耳前庭受損(就是因為吃多了慶大霉素gentamicin!我便對此物過敏,還好沒被庸醫(yī)所誤),而完全失去平衡能力和感知肢體位置的能力的女子。此一類病人被稱為wobbler,患者無法站立、無法行走,總覺得自己在往下墜落,任何其他的事都難以注意,多以自殺告終。醫(yī)生給她嘗試了一個創(chuàng)新的治療方法,就是在她舌頭上安一個傳感器,頭上再帶一個能感知頭部在三維空間中位置變化的頭盔。這樣,頭部的任何運動都被這個頭盔傳到舌頭上含有多個微電極的傳感器上,并被轉(zhuǎn)化為對舌頭不同位置的微電流的刺激,從而使大腦負責感知觸覺的部分接受到這些信息,并依此而對身體(頭部)的位置進行解讀和判斷。有了這一儀器的幫助,病人重新獲得了平衡能力,而且在每次使用此儀器之后,都有一個殘留效應(yīng),也就是在關(guān)閉儀器后,僅憑自身能力亦能保持平衡,而且殘留效應(yīng)的時間越來越長。也就是說,在病人的平衡系統(tǒng)被破壞之后,這一儀器使她的大腦學會了通過舌頭上的觸覺來感知和維持身體的平衡。大腦的這一功能被稱作sensory reassignment 或 sensory substitution。
      
      其實這一現(xiàn)象早就在殘疾人身上被注意到。我以前就常為紙幣上為盲人所設(shè)的小點所困惑,因為以我的觸覺根本無法分辨出不同紙幣上的點有何區(qū)別,甚至找不到點在何處。為什么盲人能觸摸到呢?盲人不僅觸覺比常人發(fā)達,聽覺更如是。而其發(fā)達的聽覺和觸覺并非天生的,而是后天獲得的。視覺正常的人,只要蒙上眼睛生活幾天,便也會很快就獲得更敏銳的聽覺和觸覺。為什么?就是因為原來負責解讀視覺信息的腦皮層,因為失明而被閉置,而同樣因為失明,通過觸覺和聽覺傳來的信息大為增加,大腦需要有更多的資源來處理這些現(xiàn)在變成了對生活至關(guān)重要的信息。于是原來負責觸覺和聽覺部分的神經(jīng)細胞便向視覺區(qū)域延展,占領(lǐng)那邊空出來的地產(chǎn),擴展自己的功能。這也就是為什么很多說唱藝人是盲人的原因:因為失明而失得他們的聽覺記憶作為補償而變得尤其發(fā)達。
      
      從構(gòu)造上說,大腦皮層(cerebral cortex) 的各個領(lǐng)域并非只能完成某一特定之功能,因此人的各種感覺從根本上來說是可以互相轉(zhuǎn)化的,也就是說,皮膚所感知的觸覺信息可以由大腦皮層中解讀視覺信息的部分來解讀成視覺信息(三維的空間與物體及物體的運動);而人眼所感知的光的信息可以由大腦皮層中解讀聽覺信息的部分來解讀,并轉(zhuǎn)化為聽覺,等等。因此,一部分大腦受損,其原來所擔負的功能可以通過訓練而轉(zhuǎn)由大腦皮層其他部分來完成。比如說中風后肢體不遂的病人,通過鍛煉失去控制的肢體,能使大腦恢復對那些肢體支配功能,從而重獲運動能力。
      
      書的第二章講述一個有先天性大腦缺陷的女人如何通過各種智能練習來重塑其大腦的思維能力。其所創(chuàng)辦的Arrowsmith學校已成為在為有學習障礙的兒童提供特殊教育方面成為開拓者。其實,推而廣之,每個人都有某種程度和形式的大腦功能障礙或不足,聰明如敝人者,亦不能如卡斯帕羅夫那樣,同時下幾十盤盲棋。所以,因為大腦有可塑性,每個人便都可以通過健腦運動來改善自己的智力。書中提到很讓我慶幸之一點,即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下所強調(diào)、但被現(xiàn)今之所謂素質(zhì)型的新式教育所摒棄的一些功課,其實對智力的開發(fā)有莫大的好處。比如說,背誦詩文(最好還是外語)和練習書法。我也曾懊惱過,小時候花那么多時間,背了那么多古文唐詩還有政治教條,還練了那么些年的毛筆字,如今有何用呢?還不如學個吹簫唱曲什么的,要娛樂時還能應(yīng)個景。其實,這都是開發(fā)智力的手段。背誦詩文鍛煉了聽覺記憶力,書法鍛煉了手眼協(xié)調(diào)能力,兩者還都強化了語言能力:對語言的記憶、對符號的理解。在美國就有證據(jù)顯示,今日之美國人比起十九世紀林肯時代,在語言能力方面已明顯下降,傳統(tǒng)意義上的雄辯家,今天已蹤影難尋,即使是以雄辯的政客也往往要依賴teleprompter 和powerpoint。
      
      第三章講的是Michael Merzenich等人從事的一系列的推翻大腦localization的研究,其中好兩個是得了諾貝爾獎的研究。其核心就在于說明了大腦皮層功能的分區(qū)是靈活可變的。說白了,大腦皮層就如空白的地皮,大概的規(guī)劃本來是有的,這兒蓋商場、那兒蓋家屬樓,但如果一幢房子倒了,要在原處蓋上別的樓也是完全可以的。Merzenich等人的另一個重要發(fā)現(xiàn)是關(guān)于為什么身體相鄰部位所對應(yīng)的腦皮層區(qū)域也會相鄰,原來,這是因為相鄰部位也經(jīng)常一起運動(比如說兩個相鄰的手指),其所傳遞的刺激信息先后到達大腦皮層時,因為要先后傳遞,從而使其所對應(yīng)的神經(jīng)細胞也形成在了相鄰的皮層區(qū)域。
      
      第四章討論的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性取向與情愛的形成在大腦中的生理過程及與大腦的關(guān)系。大腦可塑性的一個很好的展示,就是人的性取向可以通過有計劃地刺激,而發(fā)展成千奇百怪的樣子。我一直覺得西方和日本有些實在令人無法理解且讓人作嘔的性取向、性愛好。我本來以為是文化的原因,但現(xiàn)在看來,更主要的還是大腦的可塑性使然。只要有一個色情工業(yè)對其受眾加以培養(yǎng),無需多少時日,中國人也會如日本人一樣變態(tài)。同樣,人類的在感情上的取向也是可塑、可變的。今日之男女一直受愛情小說之教育,便以為男女之愛是天經(jīng)地義、亙古不變,其實現(xiàn)代意義上的男女愛情也是現(xiàn)代的產(chǎn)物,以前的男女之間的感情、以及人們對其之態(tài)度,與今日并不相同。如我在他處所論,這一點在中國尤其如此。
      
      此章中討論到對pornography上癮的問題。所有上癮的行為,從吸毒到網(wǎng)游,說到底都是在進行這一行為時,大腦釋放多巴寧,使人感到愉悅,同時也覺得能量驟增、興奮。這就是為什么在跑步比賽結(jié)束后,獲勝者興奮得上竄下跳,精力充沛,還能批著國旗繞場一周,而失敗者因為沒有多巴寧的釋放,頓時委地不起、口吐白沫、四肢冰涼……因為上癮的行為能觸發(fā)多巴寧的釋放,而其釋放又在強化這一行為所涉及到的神經(jīng)聯(lián)系,久而久之,這一系列的神經(jīng)聯(lián)系形成了固定的線路,大腦就如同定了型,這一行為也就成了癮。從神經(jīng)生理上來看,戀愛其實也是一個上癮的行為,得之則欲仙,失之則欲死,皆因多巴寧在作遂。而此類之上癮之行為或物質(zhì),久用之后,大腦都會對其產(chǎn)生抵抗性(tolerance),也就是說,需要有越來越大的劑量才能觸發(fā)大腦釋放多巴寧,而獲得愉悅的效果。這一點在男女關(guān)系中亦可發(fā)現(xiàn):相愛之人久處之后也會產(chǎn)生對對方的抵抗性,于是任如何親近也得不到初戀時的那種激動。多巴寧是要喜新厭舊的,要把熟悉的東西變出新花樣來,興奮感才能重新回來,所以才有小別勝新婚。
      
      說到此處,還從書中知道,大腦中有兩套產(chǎn)生愉悅的神經(jīng)機制。一是基于多巴寧的,產(chǎn)生的興奮感,提升人的興奮度。當人對美食美色產(chǎn)生欲望時,獲得的是這種感受。而另一種則是基于endorphins(內(nèi)啡肽)的,產(chǎn)生的是滿足感,而且還能讓人不覺得疼痛,是當人得到了美食美色時的感受。
      
      此章中還論及性虐待(sadism & masochism) 傾向的形成。一般來說,將身體的受虐與性快感聯(lián)系起來的人,都在年幼時經(jīng)受過長期的病痛的折磨,這種無可逃避、無法戰(zhàn)勝、又難以忍受的病痛使得他們只好用一個辦法來與之共存:精神勝利法,也就是通過白日夢式的想像,將病痛轉(zhuǎn)化為性快感,而當自己從病痛中獲得性快感時,才終于覺得戰(zhàn)勝了這個病痛(pain was made pleasurable)。當然,其后果就是,在這一人體發(fā)育的關(guān)鍵時期所確立下來的這種肉體的痛苦與性快感之間的聯(lián)系,使得其成年之后成為了masochists。書中所舉的一個自稱為supermasochist 的Bob Flanagan的故事頗是觸目驚心。Masochists 并不是感覺不到疼痛,恰恰相反,他們需要的就是疼痛的感覺,因為唯如此才能使其獲得性的愉悅。大腦的可塑性竟如是。
      
      書的第五章講中風造成大腦損傷后,因為大腦的可塑性,如何可以恢復大腦功能。其中最有趣的是Edward Taub 的故事。Taub是這個領(lǐng)域的開創(chuàng)者,他通過在猴子身上做實驗而發(fā)明的constraint-induced therapy,為中風后的恢復提供了有效的手段。這一治療手段的核心就是強制病人使用因中風而無法使用的肢體部分。人之所以中風后會有比如說一只手不能動,是因為原來指揮它的大腦部分受損,人體在嘗試原來的神經(jīng)聯(lián)系,卻屢次無功而返之后,便“學會”了不再使用那一肢體部位 (learned nonuse)。而其實,因為大腦的可塑性,只要強制使用這一肢體部位,大腦會開發(fā)出新的皮層區(qū)域來指揮其行動,從而恢復肢體功能。
      
      Taub 有兩個極有趣的實驗。他先是將猴子一支手臂的傳入神經(jīng)切斷(deafferentation,不影響從大腦向手臂傳出指令的motor nerves),然后卻將另一支好手用石膏固定,使猴子不得不使用傳入神經(jīng)被切斷的手臂,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猴子很快恢復了受損手臂的運動。接下來,他又切斷另一批猴子們一支手臂上的傳入神經(jīng),但這次不是把好手固定住,而是將受損的手固定住,這樣猴子根本沒有機會知道那支手臂的神經(jīng)被切斷且不能運動。過了三個月的恢復期之后,他把石膏打開,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猴子們因為沒有機會“學會”不去使用受傷的手臂,它們同樣也很快就恢復了受傷手臂的運動功能。但Taub一生的不幸就出在他的那些猴子身上,因為這些猴子,因為他又碰巧撞上了PETA這個邪惡的組織,Taub 被弄得冤案纏身,一度身敗名裂,成了當時最為人所痛恨的科學家。
      
      這里要講講因打倒Taub 而一戰(zhàn)成名的PETA (people for the ethical treatment of animals)。PETA由DC的兩個年輕人于80年代初成立,其所謂的對動物的熱愛其實是偏執(zhí)與狹隘。它反對養(yǎng)寵物,認為這是奴役動物;反對以任何形式把動物用在任何目的的試驗之中;反對食用牛奶、蜂蜜等,認為那是對動物的剝削。PETA今日已成將動物保護主義極端化和異化的首惡。而確立其地位的第一戰(zhàn)就是其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Alex Pacheco 打入Taub 實驗室內(nèi)部,然后以不正當手段將Taub 的17只猴子“營救”出來,并誣陷Taub 虐待猴子。因此一事,Taub 失去了工作,NIH決定再不給他任何研究基金,沒有哪個學校敢雇他,而他則不得不花了之后六年的功夫打官司,總算一點點澄清事實、恢復了自己的名譽。而那些猴子卻在PETA的手上飽受折磨,被關(guān)在鐵籠里長途運輸,然后象燙手的山芋一樣被不同的機構(gòu)踢來踢去,誰也不敢管,最后只能被安樂死。
      
      第六章講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無甚可提之處。第七章講痛覺。很多人在被截肢后,會仍然感覺到截肢的存在,且往往會感到疼痛,而且這是根本無法治愈的疼痛─肢體都不在了,從何治起? 知道大腦的可塑性、有了Taub在猴子身上做的那些試驗后,現(xiàn)在人們才發(fā)現(xiàn),這都是大腦皮層中對應(yīng)所截肢體那塊區(qū)域產(chǎn)生的問題。首先,如前所說,當這一塊區(qū)域不再能接收到從所截肢體傳來的刺激后,它會被相鄰區(qū)域里的神經(jīng)細胞占領(lǐng),用來處理其他肢體部位傳來的刺激,而在人的感覺上卻覺得,仿佛還是被截的肢體傳來的感覺。其次,被截肢者如果在截肢以前,該肢體有過一段時間的病痛和無法行動,這種病痛被記錄在大腦所對應(yīng)的皮層區(qū)域里,而截肢之后,大腦與此肢體再無法勾通,原來留存的感覺便再也不能被更新,大腦里記錄下的疼痛與僵死的感覺便揮之不去了。US San Diego 的Ramachandran 想出了一個奇特的辦法來治療這種幽靈般的疼痛。他用一面鏡子,使患者同時看到尚存的一支手臂和其鏡像(恰好能替代被截之手臂,但如果是雙臂被截就沒辦法了),然后看著兩支手臂的運動來迷惑患者的大腦,讓它以為又可以與被截之手臂溝通了,并因此而改寫封存在大腦中的關(guān)于這支手臂的疼痛與僵死的記憶。
      
      這里還提到一個與我所知的完全不同的對人的痛覺的理解。我的理解還是傳統(tǒng)上的認為痛覺是由客觀的、外在決定的,然后由身體各處的神經(jīng)傳遞到大腦然后才感知到的。而現(xiàn)在新的理論認為,在痛覺向大腦的傳遞過程中有多個的閥門,大腦可以有選擇地關(guān)閉或打開這些閥門,而決定痛覺是不是被感知到。
      
      第八章講大腦的空想的作用。大腦在想象時,就在影響、改變神經(jīng)細胞之間的聯(lián)系,因而改變大腦皮層的物理結(jié)構(gòu)。所以,即便是一種肢體的動作,比如說寫書法、彈鋼琴、打高爾夫球,只要通過反復在頭腦中練習、反復想像這一過程,使大腦在神經(jīng)聯(lián)系上為這一動作打下基礎(chǔ),便也會有助于熟練這一動作。其他智力活動,比如下棋、算數(shù)更是如此,越練越靈。所以,卡斯帕羅夫也不是一生下來就能下幾十盤盲棋(當然,太笨了也不行),而是因為反復的練習,才使得他處理這個思維過程的能力越來越強。對于大腦而言,實際上做一個動作與僅僅是想象一個動作,在生理過程上并沒有太大的差別。
      
      第九章以大腦的可塑性來解釋心理分析為什么能有用。內(nèi)容比較繁復,此處不詳述。要點在于,人的經(jīng)歷(尤其是童年時的經(jīng)歷)都會在大腦中留下痕跡,在一組神經(jīng)細胞之間建立聯(lián)系。因為時間久遠,或因為自己有意識的壓制(比如說對于痛苦的回憶),這些痕跡和聯(lián)系被隱藏到無意識中,在意識層面往往不能再回憶起其存在,人便以為已經(jīng)忘記那些經(jīng)歷了。然而這些痕跡與聯(lián)系仍然存在,而且往往會被不經(jīng)意地觸發(fā),比如說看到某人某事,因而觸動某種情感。而心理分析所做的,就是通過談話、催眠、析夢等方法來找到無意識中被掩埋的這些神經(jīng)聯(lián)系和神經(jīng)過程,把它們放到有意識層面來、放到臺面上,唯如此才能改寫這些過程(弗洛伊德所謂的retranscribe),重新建立新的過程。
      
      第十章講老年時大腦的可塑性。第十一章講了一個生下來只有右半腦的女孩的例子,正因為大腦有可塑性,她的半個腦子也能學會應(yīng)對很多原本以為只有左半腦才能做的事情,雖然不無缺陷。更有趣的是,因為左半腦主司邏輯思考、抽象概念及語言,它對右半腦的更直覺的功能其實是有壓制的,好似弗洛伊德所說的自我對本我的控制。而一旦如警察般的左半腦沒有了,或被抑制了,右半腦的天才反倒發(fā)揮得更出色。這個小女孩就有過目不忘的記憶力,尤其是對具體的形象。前兩天晚上看House的第三季,其中有一集就是講一個男生,小時候出了個車禍,結(jié)果突然間反倒成了個鋼琴的天才,但生活卻不能自理了,無法理解語言中的邏輯。這就是左半腦受傷,但右半腦卻得了自由。另外,有人發(fā)明了一種學習繪畫的方法,就是通過壓制左半腦,而使右半腦得以更好地發(fā)揮。想來這大概也是西方的諸多畫家、音樂家都有些瘋癲(最典型如凡高),乃因為右腦太發(fā)達,而左腦弱勢,不會控制自己、行事無邏輯。所以瘋癲與天才一線之差矣。
      
      書的附錄中討論了文化如何塑造人的大腦及基于大腦的思維、認知與情感過程。知道了大腦的可塑性之后,這是個很自然的推論了。因為從小使用大腦的方式就不同,不同文化中成長的人在大腦的生理結(jié)構(gòu)上也不一樣,從而決定了在思維方式上也有根本的不同。這更證明我所認為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方面有些有趣的例子,比如說書中說到的緬甸的sea gypsies,這個族群的人幾乎在海上渡過一生,于是,世代以來,他們已經(jīng)具備了一些看來是超人的本領(lǐng),比如說潛水到二三十米的深海找尋食物或珍珠,在水中將心跳減速以停留常人兩倍以上的時間。更有甚者,他們能在水下不用眼鏡而不受水對光線折射的影響,看清楚物體。而他們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竟是通過在黑暗的水下,不是如常人一般放大曈孔,而是將曈孔縮小百分之二十。
      
      于此書中所獲教益甚多,簡單地說有如此兩條最緊要:一、多用腦,尤其是要多學新東西;二、揚善抑惡,善習與惡習總在競爭大腦里的地盤,此消彼長,再加上大腦使用上的路徑依賴,使得任何一次惡習的發(fā)生都有嚴重的后果。
      
  •     
      我曾經(jīng)想到,人類對海洋深處的了解或許還比不過對太空的了解,而對大腦的了解更是比上述兩者都要少。多年以來,神經(jīng)科學家們一直認為大腦像部機器——哪個零件壞了,它所負責的功能就永遠癱瘓了。但目前有越來越多的證據(jù)顯示大腦能自我恢復,甚至是在大腦受到重傷的情況下。本質(zhì)上,大腦的功能都可以像羸弱的肌肉一樣地鍛煉。有一位內(nèi)耳受傷的婦女在科學家的輔導下通過裝在舌頭上的一個傳感器重新獲得身體的平衡感,而另一位中風患者盡管有97%從大腦皮層通向脊椎的神經(jīng)都受到破壞,還是恢復了行走的能力。通過詳細的病例研究,以及和前沿研究者的詳盡訪談,《大腦自己會改變》顛覆了讀者對大腦的看法。
      近年來,大腦科學與認知科學方面的科學書籍出版甚多,但Norman Doidge大概是相關(guān)研究前景抱著最樂觀情緒的一位,他堅信在腦科學領(lǐng)域方面的研究將解決每一種神經(jīng)學上的病癥,從學習障礙癥到失明。未來是否會這么光明呢?
  •   有道理,不要隨便給給你下負面的定論。
  •   (此人覺得這書對他很有幫助)
    Frank S. Kalich says:
    This book has really helped me in measurable ways. I read a lot. Basically scholarly books. I have not read a book all year I value as much as this one. It is not perfect, I don't buy into Freud totally, but that is just one element of the book. I also feel he should express a bit more compassion towards animals. And while Peta is extreme, I don't think they are the great Satan he makes them out to be. But I don't expect perfection, this is a wonderful book overall. I don't understand this guy's rating, and I don't want to understand, he has something going on. 4 star, sure. Even 3 star. But 1 star? Just nonsense, this book can help people, it sure has helped me learning how the brain works, I have changed the way I approach learning dramatically from what I learned from this man.
    (評論者的回應(yīng))
    Mortimer Duke says:
    The reason that I gave it one star is because, as someone who knows something about neuroscience, I consider the book damaging to the field. It's mostly anecdotal and gives readers the *feeling* that they've learned something, when they really haven't. Take the idea that this book is revolutionary. It is not. Doidge *says* it is revolutionary, and readers come away thinking that they have read something that is new and on the cutting edge of science. There is no fundamental controversy (and has not been in the history of neuroscience) that the brain can change and adapt. There is no such animal as a "localizationist" or a "neuroplastician". That's where he's misleading.
    Where he is simply wrong is with the idea that the brain is infinitely malleable. If I remove a small part of your brain in your visual cortex, your brain will not fix itself, and you will be blind for life. There is no rewiring. Likewise, if I remove a small part of your cortex in your right parietal lobe, you will have trouble recognizing faces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 and your brain will not rewire. Period. In many instances of stroke, there is partial recovery and compensatory rewiring, but not for all, and usually not complete recovery. Doidge misrepresents the science behind programs like Fast ForWord and Posit Science. If you start digging deep, you'll see that not all outcomes are like the anecdotes he describes (controlled studies of effects are either nonexistent or surprisingly small). When you read a book like this, you invest some of your trust in what the author says. He lost my trust after misrepresenting positions about the state of the field. He is not himself a neuroscientist, but has latched onto a position that a lay audience wants to hear.
  •   我個人的意見是這些批評很有道理。我在讀的時候感覺最不對勁的地方就是,作者夸大了localizationists" and "neuroplasticians"之間的分界,還有對于心理分析學解釋的過分熱衷(因為我本人是有點排斥它)。而這本書對讀者最大的幫助,在于讓我們相信我們有能力重塑自己的大腦從而重塑人生,在一定程度上,這個觀點是正確的。
  •   還有不少批評意見是這本書過于關(guān)注對Merzenich的公司開發(fā)的產(chǎn)品Fast ForWord and the products from Posit Science,以至于這本書類似于一種高級促銷
  •   最關(guān)鍵的批評在于,此書的所描述的事實大部分都是個例,而且很多只有相關(guān)性而無因果性,無統(tǒng)計學意義因此無科學意義
  •   Mark,頂上去。
    一星書評地址:
    http://www.amazon.com/Brain-That-Changes-Itself-Frontiers/product-reviews/0143113100/ref=cm_cr_dp_hist_1?ie=UTF8&showViewpoints=0&filterBy=addOneStar
  •   簡單看了下美亞的評論,此書的確不嚴謹,與其說是科普書,不如說是暢銷書。
    無奈有提到神經(jīng)可塑性的中文書太少,開放心態(tài)讀讀本書還是不錯的,閱讀的時候記得“盡信書不如無書”。
  •   這本書的歸類是科普,還是勵志啊?
  •   頂一下,山大的最著名的老校友之一
  •   既不科普,也不勵志,促進思考.
  •   恩,我應(yīng)該多思考。
    山大我能想起來的人就是張悅?cè)恢浮?/li>
  •   一本爛書,有個理論,吸毒上癮會導致多巴胺系統(tǒng)造成不可逆轉(zhuǎn)的破壞,跑步上癮會造成同樣的傷害,這是什么狗屁理論。。。
  •   您的書評真是非常的詳盡啊~
  •    作為一個外行讀者讀書這么認真實在難能可貴。雖然很多專業(yè)術(shù)語和基本觀點上應(yīng)該是有瑕疵,不過佩服你的鉆研精神。其實專業(yè)術(shù)語上講大腦僅指大腦皮層,即端腦,brain應(yīng)該嚴格翻譯為腦,其它如小腦、中腦、腦干、橋腦、延髓及皮層下結(jié)構(gòu)如基底神經(jīng)節(jié)、邊緣結(jié)構(gòu)、海馬、下丘、丘腦等都屬于腦的組成成分。突觸間信息傳遞的神經(jīng)遞質(zhì)也很多,并不只是多巴胺和乙酰膽堿兩大類。小小的一個腦,里面的結(jié)構(gòu)卻如此復雜,與人類的心理生理關(guān)系又如此之密切。想研究清楚又談何容易
  •   額,太深刻了吧?。。xiaolai老師極力推薦的書都是有難度滴呀!
  •   thank you for your detailed review,it's a helpful guide for other people' reading
  •   還沒看這本書,從你的書評中就學到了許多,特別是關(guān)于活到老學到老那部分,我真的覺得現(xiàn)在變笨了許多,原來就是沒有動腦的緣故哈。謝謝你的書評
  •   感謝你如此認真的書評!
  •   感謝你如此認真的書評
  •   辛苦啊。。
  •   有才...總結(jié)得真好..這要花很多時間吧?
  •   m感謝如此認真的書評!
  •   2個禮拜來,用電車上的時間看完了這本書。再通過你的書評做個總結(jié)回顧,真是棒極了。
  •   非常感謝你如此認真的書評,我學到很多
  •   只用看你的書評就夠了……很喜歡,很感謝
    這個是關(guān)于用鏡子治療幻肢的視頻
    http://www.ted.com/talks/vilayanur_ramachandran_on_your_mind.html
  •   牛人啊
  •   你很棒,謝謝你。
  •   非常感謝您
  •   應(yīng)該提供一個簡版,這篇么,TL;DR
  •   謝謝你認真的書評。
  •   巧了,我最近在讀jeff hawkins的老書on intelligence,也是將大腦的工作原理和未來前景的。他的看法跟你一樣,人類對大腦的認識還不如對宇宙的認識深刻
  •   這叫做英雄所見略同
  •   這本書的中文版權(quán)授通過我們出了喲,呵呵,很快能看到中文版了,老天保佑出版社能找到個好譯者~~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