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公民身份傳統(tǒng)

出版時間:2009年9月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作者:彼得·雷森伯格  頁數(shù):422  譯者:郭臺輝  
Tag標簽:無  

前言

這本書寫了很長一段時間,實際上應該追溯到50年代(20世紀——譯者注)。我那時候在檢視中世紀后期的consilia(建議)①,開始注意到公民身份頻繁出現(xiàn)在私下與公開的大量訴訟記錄中。財產(chǎn)所有權、基本權利、特權、庇護制度、軍事和賦稅義務都取決于公民身份的享有、不可享有或喪失。在漫長的中世紀,整個西歐形成了公民身份的法律。每個城市和鄉(xiāng)村最終確立或意識到某種形式的公民地位,并發(fā)展他們自己的認同要求和程序。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必然非常清楚各種公民身份權限的重要性。既然這一切恰恰出現(xiàn)在古代民法的探索時候,并且在博洛尼亞(Boiogna)②大學和其他大學的課程中得以確立。

內(nèi)容概要

  中世紀的公民身份是我寫第一《西方公民身份傳統(tǒng):從柏拉圖至盧梭》的主題。這實際上是在1965年末完成的,也就是在哈佛大學文藝復興研究中心(ITatti)之后的一年。然而,我決定不出版那本關于意大利共和國的公民身份的專著,因為那個主題似乎需要更多的東西。恰好在那段時間,因越南戰(zhàn)爭而突然發(fā)生在我所在大學的幾個事件引起我對校園政治的關注。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彼得?雷森伯格 譯者:郭臺輝 編者:肖濱 郭忠華 合著者:曹海軍

書籍目錄

譯者代序:Citizenship的內(nèi)涵檢視及其在漢語界的表述語境前言導論第一部分 古代公民身份:效忠共同體的美德第一章 古希臘開端斯巴達雅典哲學家希臘化時期的公民身份第二章 羅馬發(fā)端于格拉古波利比烏斯社會戰(zhàn)爭公民身份的法律與政策斯多葛主義與西塞羅帝國統(tǒng)治下的公民身份第二部分 中世紀意大利城市的公民身份第三章 中世紀基督教的公民身份:一些普遍的特點教父的公民身份修道院院長與主教新政治制度與物質現(xiàn)實商業(yè)、法律和秩序的復興北部的公民身份第四章 紐帶、語言與情感公民忠誠的創(chuàng)造愛國主義的語言和倫理城市與公民的期待第五章 公民身份的法律與語言定義的問題遷移與同化公民身份與平等知識分子對城市的觀點城市和公民公民身份的習慣法公民身份的物質化第六章 文藝復興時期的公民身份公民人文主義馬基亞維利第三部分 臣民與公民第七章 君主政體下的公民身份:一些混沌的特點專制主義統(tǒng)治下公民身份的存續(xù)文藝復興期間英格蘭的公民身份文藝復興時期法國的公民身份公民身份與宗教改革第八章 革命影響下的公民身份自然法理論英國革命第九章 舊制度的最后公民身份結論參考文獻索引

章節(jié)摘錄

城市生活和羅馬的法律是傳送拉丁文明的主要部分。在帝國的幾個世紀,每個地方的城市都把羅馬作為其組織化政治生活的基本單位。同時,羅馬法律把每個公民都享有的這些權力具體化,通過這些權力來界定其政治和立法的能力。羅馬公民身份授予專門的權利,使公民不同于其他人。在共和國早期擴張的幾個世紀中,公民身份的授予是用來創(chuàng)造社會和政治紐帶,而后來的帝國卻再次用來作為把國家團結起來的一種工具。公民身份在本質上是一種地位,傳達某種合法的權力或利益。同時公民身份也是一種道德需求,因為它出于歷史與當下時代的倫理信念和實踐,在每一個人面前放置一張對祖國承擔責任的清單。最后,公民身份逐漸表達一種特定的階層文化,是正式“階層”教育的最終結果,而這種教育的基礎在整個城邦世界的學校都是普遍公共的課程。一個公民知道他是誰:支撐其權利與價值的基礎是非常明確的。所有這些都成為中世紀世界的征兆。各同盟殊死抗爭的是一組實踐中的利益,這些利益把各同盟置于一種與羅馬人同樣平等的法律與社會政治地位。公民身份認可個人自由,但除此之外它還具有私法和公法性質的一系列特權。(婚姻資格)是一種民法管束之下通婚的權利,這種資格賦予丈夫享有支配其孩子、妻子和財產(chǎn)這些構成為一個家庭主權的權力。(交易資格)給予公民在商業(yè)世界中一種地位,通過其能力提升在法庭上訴訟的權力,以及以各種方式表達其所有權的權力。在沖突與法律和審判交織的時代,這樣一些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除了這些重要的利益之外,公民還有某種辯護反對死刑以及赦免刑罰的權力,我們可以從圣保羅在16號法案中的成功抗議中看到這一點。當然,這也取決于羅馬世界范圍內(nèi)這樣一些重要的變化,諸如從共和國向元首政治(Principate)再到帝國的轉型。然而,不必過分強調甚至那種重大事件的影響,因為雖然公民身份的政治層面最終變得越來越弱,但在公民層面卻大大擴展了。在帝國的統(tǒng)治之下,公民身份保留著西塞羅稱之為的一種法律社會①。帝國現(xiàn)在伴隨著一種哲學的基本原理而成為一個巨大的法律單位,其中,羅馬的道德原則在理論上被轉化成為日?;顒印缀醯焦埠蛧Y束為止已經(jīng)設定了公民生活的模式,不僅在羅馬的大都市,而且在許多半獨立的muni-cipia(自治城市),羅馬讓地方上的公民實體維持一種制度和文化上的延續(xù)。這就是大部分源于法律和歷史文獻的正式圖景。在這種敘述中很清楚的是,羅馬是從城邦產(chǎn)生的,之后沒有一個宏大的設計而逐漸發(fā)展成帝國,其首領在整個地中海非常行之有效的實踐中拼湊成一種成功的政治體系。同樣顯而易見的是,這種成就的取得有其首要的基礎,接踵而至的才是管理者的觀念。沒有哪種正式的政治理論能夠完全解釋羅馬最偉大的、單一的成功征服藝術。希臘的觀念僅僅是把隨著征服而來的政府理性化。這就是斯多葛主義的歷史作用,到第一個世紀的中葉為止,斯多葛主義已經(jīng)幾乎完全成為取得羅馬上層階級信任的哲學體系。這一點我們已經(jīng)指出過。斯多葛主義與西塞羅斯多葛主義是一個完整的哲學體系,最早是芝諾(公元前335一前263年)首創(chuàng)的,尤其受到巴內(nèi)修(Panaetius,約公元前185-前109年)和波賽唐紐斯(Poseidonius,約公元前135-前50年)修正,并且在羅馬貴族群體中得到推廣。其物理、邏輯和倫理都是與一種世界觀相關聯(lián)。在巴內(nèi)修和羅馬后來推崇異教徒美德的人比如辛瑪古(st.Symmachus)(公元340-402年)之間的500年期間,地中海地區(qū)的統(tǒng)治階級成員可能幾乎自然吸收這種世界觀。西塞羅深受其影響,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MarCUSAurelius,公元161-80年)也同樣如此。作為技術性的道德哲學和個人倫理,斯多葛主義在羅馬從城邦到帝國,從共和國到君主專制的過程中都一直得以延續(xù)。斯多葛主義倫理學出自于它的物理學。因為在某種意義上上帝就是一切,人只擁有神圣火光的一部分或一點火花。這點火花就是他的理性,在青少年時期理性就意識到他在一個有機整體中的地位和作用。作為一個理性的政治動物一現(xiàn)代的評論家強調芝諾的思想源于亞里斯多德——人必須規(guī)定其正當?shù)男袨?。斯多葛永遠關注正確的行事,認為這恰恰源自四足動物的本性,斯多葛的思考本身是使人類的狀況得到滿足。用芝諾的話來說,“和諧地生活”意味著依據(jù)正直的結構而生活,而上帝處于宇宙的中心,掌握著智慧、節(jié)制、意志和正義。這意味著正直地行動,根據(jù)對正當事務的理性感知而選擇和行事。由于社會的存在,斯多葛學派就肯定會參與其中。由于斯多葛學派強調神靈,人類就肯定會關注其福祉。因此,正如第歐根尼?拉爾修(Di-ogenesLaertius)這位古代哲學史家告訴我們的那樣,高超智慧的人是“虔誠的、敬畏上帝的”。他“如果沒有什么阻攔的話就將參與政治……結婚和有后代”。他在人類社會將趨于成熟,拒絕“孤獨……因為他自然是有社交能力的、活躍的,”他還將“為了增強其身體忍耐力和抵抗力而愿意接受訓練和紀律”,勿庸置疑將擴大他在軍隊和其他公共服務形式中的影響力。最后,第歐根尼?拉爾修提出:“他們的信條之一也就是,美德的實踐是一種持續(xù)不斷的活動……好人總是關注于完美靈魂的能力實踐”①。

編輯推薦

《西方公民身份傳統(tǒng):從柏拉圖至盧梭》:當代西方學術文庫?西方公民理論書系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西方公民身份傳統(tǒng)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條)

 
 

  •   當當有一系列關于公民身份的書,而且都有不低的折扣,很開心!
  •   雷森伯格此書是公民身份研究的名作了,非常值得一讀。副標題雖然是柏拉圖到盧梭,但其實更偏重于宏觀的思想史和社會史,并未著重于談柏拉圖和盧梭的思想本身,而是相反,將公民身份作為一流動的歷史概念置于變遷的時代社會語境中,清晰揭示了雅典、斯巴達、中世紀意大利、法國、德國、英國等不同地區(qū)不同時代的公民身份是如何變化,以及為何變化的。
  •   收集全了這套書,建議大家立刻購買,現(xiàn)在已不再出版了.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