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5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作者:朱平鋒 頁數(shù):166
前言
弘揚重教崇學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 中國自古以來,即有重學勸學的傳統(tǒng)。在歷史發(fā)展的各個時期,都曾出現(xiàn)過一些人品與學品俱佳的大師。他們的思想,他們的人格,影響了一代又一代華夏學子,造就了中華文化所特有的“重教崇學”。可以說,泱泱數(shù)千年文明,所以能綿延至今,“重教崇學”功不可沒。 從歷史發(fā)展的實際情況看,儒家學派中的諸大師無一不對完美理想的個體人格塑造懷有濃厚的興趣。在他們看來,一個完善的、達到至仁境界的個體人格是士人君子從事一切工作的發(fā)端和開始,大到治國安邦,小到事父事兄,均須以此為出發(fā)點。圍繞此一問題,儒學的大師們幾乎完全一致地都把目光投向了學習。他們認為,只有通過學習、通過汲取自己原來不知道、未掌握的知識,完美人格的塑造才有望實現(xiàn)和達到。 關(guān)于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學習的目的以及學習的境界,孔子在《論語》中多有論述?!墩撜Z》一開篇就首先討論“學”,他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在《論語》中有66次談到“學”,由此即可見孔子對“學”之看重。比如他說:“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對于他本人,孔子也認為自己“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在孔子看來,一輩子的進步特別是人的修養(yǎng)進德沒有終點。從學習的方法上講,孔子一方面看重多聞多見,反對不懂裝懂、裝腔作勢,他認為“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另一方面,孔子主張聞見之外還須兼重思索,因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需要“九思”,學習要舉一反三。更富新意的是,孔子竟將“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的“好學”當成“君子”的一個重要標準。實際上,孔子這種近乎學習本位的思想,對日后中國人“重教崇學”傳統(tǒng)的形成具有決定性意義?! 】鬃又蟮拿献樱m然有著比孔子明顯得多的士人貴族傾向,甚至還說過一些諸如“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等,讓今人完全不能接受的話,但是孟子的重“學”傾向同樣是明顯的,他所堅持的基本上仍是孔子開創(chuàng)的傳統(tǒng),而又與孔子有所不同。首先,孟子從總結(jié)歷史經(jīng)驗的角度出發(fā),認為夏、商、周三代都是重視學校教育的,盡管因時代不同學校的名字有所不同。而學校教育就是教人學習,以幫助學習者明人倫。所以說孟子的學習思想帶有鮮明的倫理色彩,但其因重視學校教育而強調(diào)學習重要的積極意義卻不可低估。其次,孟子認為學習者對待學習要全力以赴,要做到全心全意、百分之百,這叫所謂“志于彀”;同時,他認為學習“亦必以規(guī)矩”,規(guī)矩的重要就像匠人治木_樣,治學沒有規(guī)矩也是難成方圓的。再次,孟子對學習的學派、家法也提出了前無古人的看法。比如他在《孟子?滕文公上》中曾矢口否認仲尼之徒對非儒家的“齊桓晉文之事”的了解,更反對儒家的陳良棄儒而學農(nóng)家等,這一看法對后世的影響也堪稱巨大。當然,與孔子相比,孟子對學習的看法似乎政治色彩更濃厚一些,這是那個時代留下的印記?! 】酌现?,荀子關(guān)于學習問題有比孔孟更廣泛的關(guān)注和更深入的討論。最突出的表現(xiàn)就是茍子撰有專文《勸學》,通過《勸學》全面表達他關(guān)于學習的思想。在《勸學》中,荀子首先闡述了學習對于人增長知識和才干、增進品德修養(yǎng)及全身遠禍的重要性,并且認為學無止境,學習是一個人一生的事情。關(guān)于學習的態(tài)度,荀子認為應(yīng)該是專心致志、持之以恒,而不應(yīng)該心浮氣躁而終身無所寄托。至于學習的內(nèi)容,荀子認可的是儒家經(jīng)典《詩》、《書》、《禮》、《易》、《樂》、《春秋》等;學習的方法除了要閱讀典籍外,還要善于向賢人請教,同時也要善于用學來的知識教人。關(guān)于學習的目的,荀子的明確定位是做人。也就是說,一個人一生都要善始善終地堅持學習,通過不斷地積累、不斷地豐富完善,使自己達到既全面又純粹的人格境界?! 】酌宪髦猓寮矣嘘P(guān)重“學”的討論還有被后世稱為經(jīng)典的《禮記》中的《學記》篇。《學記》中對學習重要性的強調(diào)以及對教學方式方法等問題的探討,也是儒家重學勸學的一項重要成果。 所以說,在先秦儒家那里,對于學習就有了一個相當高的定位,這個高定位為日后中國文化中的“重教崇學”傳統(tǒng)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隨著漢代武帝時期的文化轉(zhuǎn)向,儒學被定于一尊,儒家書籍被奉為經(jīng)典,孔子被尊為圣人,早期儒家大師們所提倡的一切都差不多被以典范的方式肯定下來。后來“重教崇學”的思想逐漸又影響到廣大農(nóng)村,致使許多人都把耕讀當做傳家的法寶,把讀書學習和人生中種地吃飯看得同樣重要,甚至認為學習更先一步、更高一等。這樣的文化認同后來漸漸被強化,并逐漸沉淀為一種集體意識,形成了一種濃厚的“重教崇學”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 r光荏苒,大師們已離我們遠去,但他們強調(diào)的在自覺的學習與修養(yǎng)中把自己鑄成大器,然后傳道、授業(yè)、解惑,造就人才、傳承文化,以期有益于社會的重教重學思想仍然啟迪著我們,仍然在持續(xù)影響著我們。 吳建有
內(nèi)容概要
《中華文化警世格言:立志》為《中華文化警世格言》叢書的其中一冊?!吨腥A文化警世格言》叢書是一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美讀本。警世格言既凝聚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又具有言簡意賅、朗朗上口、便于傳誦的特點。由此切入了解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入門容易,且可深窺諸子百家思想之精華?! 吨腥A文化警世格言》叢書共六個分冊,前三個分冊中,《明道》揭示的是中華文化的核心范疇,《尚德》展示的是中華文化的主導價值,《智慧》顯現(xiàn)的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道、德、智正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三大構(gòu)成要素。后三個分冊中,《立志》為成事之首,《勸學》是成才之基,《踐行》是成功之本,志、學、行正是人生不可缺一的三大構(gòu)成環(huán)節(jié)。一書在手,中華五千年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盡收眼底。
書籍目錄
(一)志為師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志,氣之帥也功崇惟志,業(yè)廣惟勤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命為志存人惟患無志,有志無有不成者人無志,非人也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有志者,事竟成丈夫所志在經(jīng)國,期使四海皆衽席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二)志須正不為窮變節(jié),不為賤易志當理不避其難,臨患忘利,遺生行義,視死如歸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男兒鐵石志,總是報國心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奪也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心隨朗日高,志與秋霜潔義之所在,身雖死,無憾悔有志于道德,功名不足論也志不真則心不熱,心不熱則功不緊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三)志須遠不鳴則已,一鳴驚人虎豹之駒,未成文而有食牛之氣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器大者聲必閎,志高者意必遠人皆可以為堯舜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燕雀安知鴻鵠之志愿乘長風,破萬里浪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志大則才大,事業(yè)大志行萬里者,不中道而輟足;圖四海者,非懷細以害大(四)志須堅處逸樂而欲不放,居貧苦而志不倦登山不以艱險而止,則必臻乎峻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性癡則志凝宜守不移之志,以成可大之功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志不強者智不達眾少成多,積小致巨(五)志須勵不可以一時之失意,而自墜其志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君子不恤年之將衰,而憂志之有倦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達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天生我材必有用髫發(fā)厲志,白首不衰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志之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縱橫計不就,慷慨志猶存附贈中外名人名言
章節(jié)摘錄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T葛亮:《誡子書》 釋義 不恬淡寡欲就不能確立遠大的志向,不排除雜念就無法深謀遠慮?! ≈v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是諸葛亮54歲時寫給他8歲兒子諸葛瞻的《誡子書》中的話。這既是諸葛亮一生經(jīng)歷的總結(jié),更是對他兒子的要求。在這里諸葛亮用的是“雙重否定”的句式,以強烈而委婉的語氣表現(xiàn)了他對兒子的教誨與無限的期望。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輕淡,就不會有明確的志向;不能平靜安詳全神貫注地學習,就不能實現(xiàn)遠大的目標。現(xiàn)在的“淡泊”、“寧靜”求清凈,不是不想有什么作為,而是要通過學習“明志”,樹立遠大的志向,待時機成熟就可以“致遠”,轟轟烈烈干一番事業(yè)。 “淡泊”是一種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說“恬淡為上,勝而不美”。后世一直繼承與贊賞這種“心神恬適”的意境,如白居易在《問秋光》一詩中寫的“身心轉(zhuǎn)恬泰,煙景彌淡泊”,反映了他心無雜念,凝神安適,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種長遠而寬闊的境界?! 暗础?、“寧靜”,并非是要人們遠離社會遠離生活,到深山老林去隱居。在紅塵紛擾的大干世界中,更需有一顆淡泊自然的平常心,努力工作,對社會做出積極的奉獻而不被物欲所累,從行為上做到返璞歸真,回歸科學自然、簡樸寧靜的生活方式?! 〉词前涟叮匆蔡N涵著平和,淡看名利,淡看世俗,無欲無求,也無所羈絆。正因為心中無塵雜,志向才能明晰和堅定,不會被貪念所侵蝕,也不會被虛榮所蒙蔽。寧靜則是心靈的潔凈,寧靜是一種禪意。心中寧靜,就不會困于喧囂的市井,不會被流言飛語擾亂心智。心中寧靜,意味著能靜下心來思考,人因思考而得到靈魂的自由和永恒?! ?/pre>編輯推薦
《中華文化警世格言》分六個分冊?!睹鞯馈方沂镜氖侵腥A文化的核心范疇,《尚德》展示的是中華文化的主導價值,《智慧》顯現(xiàn)的是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道、德、智正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三大構(gòu)成要素。后三個分冊中,《立志》為成事之首,《勸學》是成才之基,《踐行》是成功之本,志、學、行正是人生不可缺一的三大構(gòu)成環(huán)節(jié)。在講解中既介紹每條格言產(chǎn)生的歷史文化背景,又聯(lián)系現(xiàn)實的國情、世情、人情,闡述它的警世意義及對人生的啟迪作用。對每一條警句格言中的疑難文字,都作出明確的注釋,并將古文翻譯成白話文。在闡述講解時,盡可能引用相應(yīng)的歷史典故與現(xiàn)代案例,同時配以精美的插圖,以適應(yīng)“讀圖時代”廣大讀者的需要。各個分冊,按照所編格言的不同內(nèi)涵特色,或突出哲理,或重在敘事,或夾敘夾議。其中相當一部分千字文,可以作為語文中考、高考的參考范文。 本書為叢書之《立志》,講述了立志為人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