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3 出版社:岳麓書社 作者:張君勱 頁數(shù):102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民國學術(shù)文化名著:明日之中國文化》著力于“學術(shù)”與“文化”兩方面,所收著作或為學術(shù)上開新之作,或為文化上奠基之作。
《民國學術(shù)文化名著:明日之中國文化》之收書范圍,原則上起于民國建立,迄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然某些著作之成形,可追溯至民元之前若干年,因其有重要地位,亦酌情收入。
作者簡介
張君勱,原名嘉森,字士林,號立齋,筆名君房,別署“世界室主人”,江蘇寶山(今屬上海市寶山區(qū))人,中國政治家,哲學家,一個“徘徊于學問與政治之間”的學問家,被公認是現(xiàn)代新儒家的重鎮(zhèn),并被譽為中華民國的“憲法之父”。著述甚豐,兼涉中國文化、哲學與政治,其主要著作除本書之外,另有《中西印哲學文集》《民族復興之學術(shù)基礎(chǔ)》《科學與人生觀》《義理學十講綱要》《中華民國民主憲法十講》《中國專制君主制之評議》《新儒家思想史》《儒家哲學之復興》等。
書籍目錄
自序
凡例
第一講 史前時代
第二講 文化之起源
第三講 歐亞兩洲文化之發(fā)軔
第四講 印度文化(上)
第一,政治 第二,社會
第五講 印度文化(下)
第三,思想 第四,佛教第五,最近之印度
第六講 歐洲文化(上)
一、希臘羅馬二、中世紀耶教
第七講 歐洲文化(下)
三、文藝復興后之歐洲
?。ㄒ唬┱紊鐣矫?br /> (二)智識道德方面
第八講 中國文化
第一,秦漢以前第二,自魏晉以至唐宋第三,自元至清末
第九講 明日之中國文化(上)
過去政治社會學術(shù)藝術(shù)成績之評判
第十講 明日之中國文化(下)
未來政治學術(shù)藝術(shù)之新方向
附錄 中華民族文化之過去與今后之發(fā)展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 由此文字之遞變,乃生古書難解之大?。旱谝唬兴^??敝畬W,“也”字可作“他”字,“議”字可作“儀”字,此??奔抑σ?;第二,有所謂訓詁之學,光被四表之“光”字可與“充”字與“橫”字相通,此戴震所發(fā)見者也;第三,《尚書》中“無偏無頗遵王之義”一句中,有唐代“頗”“陂”之爭,有“義”讀“我”之爭,此屬于音韻者也;第四,有考訂全書真?zhèn)沃疇?,如《尚書》之真?zhèn)?,其尤著者也;更舉若干例,以明古書之難讀:如《禮·射義》發(fā)而不中,則不怨勝己者,求反諸己而已;王念孫謂求反諸己。文義不順。蓋涉上文求正諸己而誤也。然又有人謂求反諸己,猶言反求諸己,倒文成句也。亦有因古代器具之亡,而字義不可解者:如《論語》云“觚不觚”;朱注曰:“或曰酒器,或曰木簡,器亡而義亦晦矣。”又有古代之字,今日全不解者:如《論語》云“高宗諒陰”;朱子謂“天子之喪未詳其義”。凡此諸端,可以見字體之變,影響典籍、意義與治經(jīng)者為何如?更有因年代久遠而來歷不明,乃不能不加以考據(jù)者:如老子為何時人,左丘明為何時人,因其人來歷之不明,其與他人之關(guān)系,如老子在孑L子之前或后,左丘明與《公》《轂》之關(guān)系,皆不免于甲一說乙一說之爭執(zhí)。吾所欲言者,二三千年來,全社會之心力,消耗于文字訓詁之中者,不知其幾何?清之中葉,更視此為人間惟一學問;今日如梁任公、胡逋之等尚特別表而出之。吾常以為一國中必有若干思想內(nèi)容之學,即曾文正所謂義理之學,而后可以立國;若專以此等支離短町之學為學問,吾恐其因考據(jù)而亡國矣。 2.所謂論理思想之缺乏者何耶?歐洲學術(shù)因有論理學而后促成科學之進步,亦因有科學之事實,而后尤能確定論理學中之精密方法。希臘蘇格拉底、柏拉圖時代之治學方法,不離概念、定義、歸納諸方法。蓋學術(shù)之研究,第一貴有概念。概念云者,乃研究各個體事物,求得其共同現(xiàn)象而后成立者也。既有概念,而后一種學術(shù)乃有單位;推而廣之,乃成為命題;再推而廣之,為學問系統(tǒng)或思想系統(tǒng)。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本講演于比較中印歐過去之文化中,求吾國文化之出路,一方認定各種文化之客觀的研究為目前要務(wù),他方仍不忘求藥自救之目的,合此兩面以成本講演《明日之中國文化》之內(nèi)容?! 獜埦齽辍 ∶少n長翰,籀誦再四,深識鴻議,曷勝佩仰!尤幸鄙陋所持論乃與尊旨十符其九,既獲高質(zhì)之印證,益增淺衷之自信?! X穆
編輯推薦
《明日之中國文化》1936年8月初版,由商務(wù)印書館印行,發(fā)行人王云五。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