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3 出版社:岳麓書社 作者:吳晗 頁數:122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民國學術文化名著:史事與人物》是吳晗先生的雜文集之一。收錄了十八篇精彩的雜文。內分四部分:1.論歷史上的人物,如《論奴才——石敬瑭父子》《關于魏忠賢》等6篇,篇幅短小精悍,文辭犀利。2.記述作者的好友聞一多、陶行知等5篇。他的懷舊憶友的文章,都寫得親切具體,富有激情。在他的筆下,朋友們的音容笑貌和內心情思,都躍然紙上,感人至深。3.讀書筆記,如《讀(二千年間)》;《蘇渥洛夫傳》等4篇。4.回鄉(xiāng)散記3篇。
書籍目錄
回紇助唐記 論奴才——石敬瑭父子 “社會賢達”考 奴隸翻身的史例 關于魏忠賢 歷史上的國民身份證 哭一多 聞一多的手工業(yè) 陶行知先生在上海的回憶 記張蔭麟 毛鴻上校 讀《二千年間》 《明太祖》和《從僧缽到皇權》 蘇渥洛夫傳 讀《對馬》 記第八大隊 浙道難 真空的鄉(xiāng)村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蔭麟是廣東東莞人,由于早年求學和中年作事都在北方,說一口普通話,相貌和眼神也看不出來是廣東人。晚年臉色老是蒼白,到死后,我們才明白那是患腎臟炎者所特有的一種病態(tài)。 自號素癡,投稿多用為筆名,這個號是相當恰當的,在這樣一個社會里,他那種專心一志,心不外騖的神情,是合于癡這個字的意思的。 他天分特別高,聰明,早熟,在清華學堂當一年級生時,就被同鄉(xiāng)學者梁任公先生所賞識,以為將來必有成就。他在報紙和國內第一流專門學術刊物上所發(fā)表的文章,不知道的人還以為作者是位教授呢! 一九二九年畢業(yè)后到美國斯丹福大學學哲學。一九三三年回國任清華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一九三五年受教育部委托,主編高初中及小學歷史教科書。蘆溝橋變起,只身南下,任教于浙江天目山的浙江大學,不久,返東莞原籍。由北大、南開、清華三大學所合組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在昆明開學,又來昆明執(zhí)教。一九四○年應遵義浙江大學之聘,到貴州講學,一直到死在他的講座上。這是蔭麟一生的學歷和履歷。 蔭麟早年在清華就學時代,對中西文學、歷史、哲學都曾下過工夫,經常在《大公報·文學副刊》《時代思潮》《學術》《燕京學報》《清華學報》發(fā)表著作,文筆流麗生動,才名震一時;從美國回來后,重心一變,專門研究歷史。他嘗說只有國史才是一生志業(yè)所在,過去弄哲學、社會學,無非是為歷史研究打下根基,學哲學是為了有一個超然的客觀的廣大的看法和方法的自覺。學社會學是為了明白人事的理法。他的治史方法是從作長編下手,以為宋李燾所著《續(xù)資治通鑒長編》,搜羅史料多,辨別標準嚴,不茍且,不偏徇,是歷史上最科學最有意義的大工作。 他創(chuàng)編高中本國史的計劃,第一步是擬目,先把四千年的史事分為數十專題。較量輕重,廣征意見,修改了多少次才定局。第二步是分工,漢以前由他自己執(zhí)筆,唐以后歸我負責。其他專題分別挽請專家撰述,例如千家駒先生寫雅片戰(zhàn)爭后的社會變化,王蕓生先生寫中日戰(zhàn)爭等等。第三步是綜合,稿子都齊了,編為長編,再就長編貫通融會,去其重復抵牾,加以精神生命。不重考證,不引原文,盡量減少人名地名,以通俗明白之文筆,畫出四千年來動的歷史,目的在使此書可讀,使人人能讀此書,不但熟習國史,而且能有一個客觀的看法。這工作前后搞了兩年,長編完成了大半。蘆溝橋戰(zhàn)起,蔭麟先走,沒有帶出一個字,四十天后我也到了昆明,設法謄錄長編成稿已經發(fā)表的一部分。不久蔭麟也到昆明來了,住在我家,見了這錄稿高興之至,立刻補撰第十章改制與易代和自序,作為《國史大綱》第一輯,也就是現今坊問刊行的本子。不知怎么弄的,也許是蔭麟的不小心,作者署名是楊蔭麟,我見到這書時,蔭麟已去遵義沒有去信問,蔭麟也就聽之,不去更正了。
編輯推薦
《史事與人物》由長沙岳麓書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