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6 出版社:岳麓書社 作者:曾海波 等著 頁數(shù):284 字數(shù):260000
前言
一條江和一個人、—個國家、一個民族 制片人 曾海波 曾國藩這個人,光是署他名字的書籍,從清光緒年間到今天,據(jù)查就有700多種。還有那些寫曾國藩的,從唐浩明老師著名的三部曲,到各種正說、反說、側說,此起彼伏,數(shù)也數(shù)不清。套用西方人一句老話: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曾國藩。今天,我們電視人來讀了!怎么讀?走讀! 從長沙出發(fā),經江西、安徽、江蘇到上海,沿著長江順流而下,一直到人??冢嫦驏|海、面向太平洋。當年,曾國藩和湘軍用腳步踩出來的道路,被歲月模糊了行跡。今天,我們這些晚輩,用車輪代步,在高速公路上疾馳。張開鼻翼,捕捉空間維度中若有若無的氣絲;睜大眼睛,讀取斷壁殘垣上忽明忽暗的信息。 為什么從長江開始走讀?19世紀60年代時,這條世界上排行老三的亞洲大河,把還在沉睡的老大非洲尼羅河與老二南美洲亞馬孫河,遠遠地甩在了經濟排行榜的后頭。東亞的經濟中心,從十三行時代的廣州,北移到了十六口通商時代的上海。是什么力量造成了這樣大跨度的位移?是西方從本國市場潮水般外溢的商品。英、美、法、俄等國經過兩次工業(yè)革命,急于為海量產品尋找新興市場,中國不可避免地成為西方商人垂涎欲滴的目標。列強用蒸汽時代的堅船利炮,輕而易舉地摧毀了大刀長矛的抵抗。從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后五口到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十六口,長江中下游出現(xiàn)了寧波、上海、鎮(zhèn)江、南京、九江、漢口六個通商口岸。蒸汽船、航向標、機織布、煤氣燈、照相術、自行車、消防隊,這些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洋玩意兒,不可阻擋地從人??谒萘鞫?,經過江蘇、安徽、江西、湖南,直達面積廣闊、物產豐富的中上游地區(qū)。 曾國藩三任兩江總督,恰恰是這條經濟大通道的治理者。換句話說,連結西方世界和中國內陸的經濟大動脈,就在他的治下??鐕尽⑼赓Y銀行、地產泡沫、金融危機等,在他的那個時代已經發(fā)生。這是他個人從來沒有遇到過的問題,也是整個國家從來沒有遇到過的問題,更是中華民族從來沒有遇到過的問題。如同處理軍事、政治、外交問題一樣,他同樣用“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交出了第一份答卷。他不是沒有抵抗過:對洋槍不以為然、對洋醫(yī)將信將疑、對洋布敬而遠之。但是,在人生最后的12年間(1861—1872),他沒有就此止步。他的幕僚喚醒他看清楚,他的對手逼迫他干起來:安慶內軍械所,第一座兵工廠;黃鵠號,第一艘蒸汽船;江南制造局,亞洲最大的造船廠;恬吉號,第一艘兵輪……當我們從塵封已久的檔案里抬起頭來,眺望滾滾長江,不得不承認當年他采取的行動,不僅改變了他的時代,還在潛移默化我們的今天。 這,就是“走讀曾國藩”第一篇從長江開始的原因所在。當然,這只是兩年來我所看到的曾國藩。至于一路行下去,我們將讀到什么,悟到什么,還請大家拭目以待!
內容概要
《兩江穿越:走讀曾國藩》一書首先一個引人注目的特點,即是體現(xiàn)在“走讀”二字之上。據(jù)作者在《后記》中說:“迄今為止,走讀曾國藩的行程已經超過1萬公里。”通閱全書,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是:作者一行自長沙出發(fā),沿途經過江西、安徽、江蘇、上海、浙江等省市數(shù)十縣、鄉(xiāng),或是參觀考察歷史遺跡遺址,或是查閱方志、譜牒等文獻資料,或是采訪當?shù)貙<覍W者和歷史人物后裔,耗時數(shù)月,自費掏腰包,親身經歷“走讀曾國藩”在兩江地區(qū)的足跡。這不僅引發(fā)我們對作者的務實治學精神,厚重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肅然起敬;而且,從《兩江穿越:走讀曾國藩》一書內容中我們可以看到,豐富多彩的實地考察資料,加深了我們對曾國藩及其湘淮軍人物與清咸豐、同治年間,特定時代環(huán)境和歷史背景之間互動關系的理解。
作者簡介
撰文者李超平,男,1970年6月生于湘軍發(fā)源地——湖南湘鄉(xiāng)。現(xiàn)為錦鴻文化傳播(上海)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振興湘鄉(xiāng)上海促進會秘書長,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2010年擔任曾國藩與湘軍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研究會會刊責任編輯,多次策劃該會“走讀湘軍”系列活動。2011年3月應邀擔任湖南廣播電視臺紀錄片《走讀曾國藩》聯(lián)合策劃人。
書籍目錄
一 楔子
二 探訪江西安義縣“曾國藩小道”
三 湘軍立名在南昌
四 不有濂溪子,誰開宋代賢
五 在姑塘發(fā)現(xiàn)湘幫的足跡
六 曾上孤亭聽角鼓——吳城散記
七 憑吊石鐘山
八 祁門探“險”
九 安慶掠影
十 訪鄧石如和鄧稼先故居
十一 拜讀桐城
十二 對曾國藩安慶歲月的再認識
十三 都市侯府里的隨想
十四 獨訪三河鎮(zhèn)
十五 南京:兩江總督府
十六 上海:長江口,東海濱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在之前,當?shù)厝藢Υ吮淖值慕庾x是,原同治時期的江西巡撫劉坤一、兩江總督曾國藩曾于同治五年(1866)親臨此地祈雨,百姓因感念其德,便將為他們二人上山而修筑的青石小徑命名為“曾國藩小道”。詢問帥式乾,他今年49歲,“曾國藩小道”之說,是受其祖父、父親口代相傳的,可見由來時間也不短,且是當?shù)卮迕竦钠毡檎J知。 但不得不說,同治五年時的曾國藩,是不可能來到此地祈雨的,因為當時他正在圍剿捻軍的前線,其年譜里該年行跡中沒有關于他曾經涉足江西的任何記載。劉坤一是否到過,則還需考證。疑惑之余,我們將碑文逐字解讀。起首就是“江西巡撫臣劉坤一奏,為龍神靈應顯著,請旨敕加封號,并懇御書匾額,以昭庥況而順輿情,恭折仰祈圣鑒事”。 不難看出,全部碑文系豎排,是仿照奏折式樣來刻寫的,遇有“皇太后”、“皇上”等字樣時,都會另起一行并高出一格,“臣”字也顯著小于其他文字。行文語氣也很規(guī)整,不像是杜撰。碑文中也赫然出現(xiàn)了“大學士、兩江總督臣曾國藩”字樣,實在令人驚訝。為穩(wěn)妥起見,我們逐字辨識,并不時討論,幾次三番之后,終于弄清楚了這些碑文的意思。 第一塊碑,寫的是這個圣水塘(即所見的圓形水池)及同名寺院的緣起。第二塊碑文,則是抄錄原江西巡撫劉坤一的一份奏折。其大致意思是,此處水池由來已久,春夏不溢,秋冬不涸。旁有龍王祠,當?shù)匕傩障鄠鞒刂杏幸环N四腳神魚,是龍王的化身,總于大旱之年出現(xiàn),視祈雨者對龍王爺之誠意多寡而顯靈布雨。此事在府志(當時屬南康府)、縣志中有記載。同治五年五、六月間,南昌一帶大旱。劉坤一曾親率全城官員祈雨,卻無效果,人心為之惶動。遂于七月初,派人前來此處“請”神魚,魚剛進城,大雨即傾盆而下。但當時劉坤一并不覺其神奇,而是“猶以為事之偶然也”。直到五年之后的同治十年(1871)五月至六月,江西再次大旱,“復請神魚”祈雨,又再次連降大雨,遂認為確有“靈應”。剛好朝廷當時有“凡志乘所載廟祀正神,實能御災捍患,有功德于民者,請旨敕封”之規(guī)定,故為之上奏求封賞。而奏稿中之所以出現(xiàn)了曾國藩的名字,其實是劉坤一為鄭重其事,請他聯(lián)署而已。碑文還顯示,此份奏折系安義縣優(yōu)貢生熊子沂于同治十二年(1873)仲夏時節(jié)照錄。 很顯然,這篇奏折的內容揭示了一個重要的真相,那就是劉坤一與曾國藩均不曾踏足此山來為百姓祈雨。所謂“曾國藩小道”是劉坤一當年為迎接曾國藩上山而特意修筑,其實是一個美麗的傳說,并沒有事實根據(jù)。但是,這樣的說法既然存在久遠,顯然有其緣由。一方面,本地山民沒有能力準確解讀碑文,僅憑內中有“劉坤一”、“曾國藩”及數(shù)處“祈雨”字樣就臆斷他們是曾經來過此地,而并沒有想到這樣的推斷究竟有多少合理性。另一方面,這樣的冠名也未必不是當?shù)厣矫翊緲闱楦械囊环N寄托,他們或許并不介意這兩位名人是否真的到過,而是感念為解決百姓難題而想方設法的良吏。 就我們親自勘察所見,這條“曾國藩小道”盡管因盤山公路的出現(xiàn)而荒廢,但確實還能在密林中看到殘余的痕跡。路基寬約40~50厘米,靠近山頂?shù)牟糠忠呀洓]有青石板,據(jù)說是被山民們撬走用在他處。下山之后,我們又特意找到了這條小路的起始處,親眼目睹了完好的青石板路,但快要被荒草淹沒。顯然,這是一條方便人們上山祈雨、求福的小徑,卻被冠上了一個名人的名字。更有趣的是,他們對這兩個叫“曾國藩”、“劉坤一”的人的其他歷史并不知曉,更不用說“湘軍”是什么概念。而當問起“太平軍”,他們脫口而出:“是‘長毛’嗎?”這個回答委實讓我們暗暗吃驚?!伴L毛”這個稱呼確實存在于晚清時期,但未想到今天的人還如此熟悉。這顯然源于口口相傳,也源于那段刻骨銘心的歷史記憶,那就是,“長毛”很兇…… 安義縣電視臺的記者劉文寶向我們介紹,大約是上世紀90年代初期,他接到了當?shù)卮迕駧浭角蛉サ膿u把子電話,聲稱圣水塘里出現(xiàn)了一種有四個“腳”的小魚,可能就是當年的“神魚”。他為此專門趕到現(xiàn)場。親眼看見這種小魚長約5~6厘米,背部有黑紋,腹部粉紅,接近透明。魚裝在玻璃瓶內,擺放在地。為確保拍攝效果,他還特意在瓶底放了一張白紙加以襯托。照片及報道文字曾發(fā)表于《光明日報》及本省報紙,但該報紙存檔尚需找尋。而影像資料一時難以從該臺資料庫中尋得,且也擔心時間已有十余年,磁帶早已自然損毀。劉文寶甚至說還記得當時用的是松下那款M9000的機器,笨重無比,使他爬山時吃盡苦頭。 一晃十多年過去了,盡管他囑咐過山民再有“神魚”出現(xiàn)時就一定要及時通知,卻始終再沒有這樣的消息傳來,看樣子“神魚”已經消失了。但是,仔細思忖之后,我覺得,盡管一時難以找到當時的影像資料,但并不影響這種魚曾在這個地方真實地存在過的事實。且不說劉文寶、帥式乾當年親眼目睹過此魚,劉坤一奏折上的描述便是重要的證據(jù)。貴為一省巡撫的湘軍后期統(tǒng)帥劉坤一,是不會僅憑道聽途說、捕風捉影的事情去請求敕封的。相反,他在對待這件今天來說很迷信的事情是非常慎重的。同治五年首次派人“請魚”進城祈雨成功之后,他并沒有草率上報,而只是當做偶然現(xiàn)象。直到五年之后,這種“靈驗”被再次重復時,他才鄭重其事地上奏,為此還特意請兩江總督曾國藩聯(lián)署上奏。以今天的理解,曾國藩應當看過此折,明了其意,才同意添上自己的大名。否則,他或許不會阻止這樣的“迷信”舉動,但應當不會同意署名。 值得注意的是,為這事上奏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順應黎明百姓的呼聲,照顧到他們的切身利益。碑文中開篇就指出了當時的一個大背景:“江西兵災之后?!? P16-18
后記
今天是2011年上半年的最后一天,我選擇在這一天將書稿修改完畢,交給岳麓書社的編輯劉文先生?;?0天參與電視紀錄片《走讀曾國藩之兩江穿越》的拍攝,三個月的時間撰寫系列行記,這是我今年上半年干的一件大事,因此我刻意不把它拖延至下半年。 據(jù)制片人曾海波的朋友榮挺進在國家圖書館所查,所有寫曾國藩或由曾國藩撰寫的書籍,從清末光緒年間到現(xiàn)在共有七百多版本。套用西方人一句老話,七百多個版本,就有七百多個曾國藩。很榮幸,我這本小冊子也將忝列其中。它的特別之處在于,是第一次用走讀的形式來感受曾國藩這個歷史人物。 兩江地區(qū)是指江南省(大致包括今江蘇、安徽兩省和上海市)和江西省。它曾是清王朝的財賦重地,人文薈萃之區(qū)。也是曾國藩在長江以南主政的區(qū)域,是他一生成就最多的地方,當然也是故事、話題最多的地方。今年恰逢曾國藩誕辰二百周年,然而他依舊是一個蓋棺未定論的人物,世人對他的理解仍嫌不足,所以我們用走讀的形式,嘗試更進一步走近他,也進一步理解他。 迄今為止,走讀曾國藩的行程已經超過十萬公里,我只走完了其中的一段,已然勝過讀書萬卷。 我非歷史專業(yè)科班出身,充其量只是一個近代中國歷史的愛好者,唯一可恃的資本是,歷史上的曾國藩曾是我的同縣老鄉(xiāng)。我與他之間雖然隔著無法逾越的時空,但我們同飲漣河水,在同一塊古老的土地上生活過。他那具有鮮明湘鄉(xiāng)地域特點的語言、個性,使我能比常人對他更多一份理解。而引領我人門的,則是唐浩明、成曉軍等學界前輩,他們的嚴謹治學精神,對我影響尤深。也正因為這樣,2011年農歷正月初一晚,我還專程前往惠州給成曉軍先生拜年并請教諸多問題,獲益匪淺。2011年9月4日,又在“首屆海峽兩岸紀念曾國藩誕辰200周年學術討論會”上與這兩位前輩再次見面。 竊想,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不但要有冒險的勇氣,還要有前瞻的眼光。單就推動洋務運動和百名幼童赴美留學兩大舉措來說,曾國藩以一個傳統(tǒng)文人、忠君官僚的身份,以第一個吃螃蟹的勇氣來付諸實踐,確實有些難以理喻、難以想象。思前顧后,或能用英國詩人雪萊在《變》中的詩句來解釋: 人的昨天總是和他的明天兩樣, 除了變,一切都不能長久。 曾國藩一生當中的“變”有很多次,正是由于這樣的變,也由此奠定了他的歷史地位與形象,從而長久被人們所懷念、追思。 無論后世怎么看待曾國藩這個人,他依舊還在影響著這個世界,依舊在潛移默化影響著我們,這是我完稿之后的最大感受。 安慶皖江文化研究會會長汪軍兄曾經說過,曾國藩的靈魂一直在安慶的上空飄蕩,從來不曾離開。其實,他的靈魂又何嘗不是一直在中國大地的上空飄蕩呢? 走讀僅是開始,未來的道路依舊漫長。 本書在撰寫過程中,參閱了多種著述,恕未一一列舉書名或篇名。因才學淺陋,書中謬誤之處,請予見諒! 承蒙尊敬的王澧華教授多次教誨并賜序,深表謝忱!本書能面世,也得益于諸位學界前輩的悉心指導,得益于攝制組團隊的大力支持,得益于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等地多個單位和個人的無私幫助,深懷感念!謹列名單于后。
編輯推薦
曾國藩既是一位具有重大爭議的歷史人物,也是一位具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人物。在歷史上往往具有重大爭議又具有重大影響的人物,一般是有人品、有學識、有才能的人物。 從《兩江穿越——走讀曾國藩》一書內容中我們可以看到,豐富多彩的實地考察資料,加深了我們對曾國藩及其湘淮軍人物與清咸豐、同治年間,特定時代環(huán)境和歷史背景之間互動關系的理解。經《走讀》作者李超平實地考察后形成的客觀表述以及實地拍攝的諸多圖片,不僅使我們對兩江地區(qū)風土人情、歷史地理、文物古跡和歷史名人有了新的了解,更啟示今人應當尊重歷史,加強對歷史文物古跡尤其是對那一些具有爭議的歷史人物墳墓、故居等加強修葺保護,為子孫后代留下些重新品讀的歷史素材。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