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9 出版社:岳麓 作者:黃樸民 頁數(shù):320
內(nèi)容概要
由于閱歷、知識、視野以及觀念的差異,每個人對歷史文化的認知會有很大的不同,事實復原可能光怪陸離,價值判斷更可能南轅北轍。誰也不敢說自己的解讀與認知就是準確的,但是,有責任心與使命感的文化人,理應秉持追求真理的立場,盡可能去接近真相,在事實復原上,努力做到“近似真實”與“邏輯真實”;在價值判斷上,努力實現(xiàn)“理性平和”與“溫情超越”。不但要以史學工作者的宗旨,再現(xiàn)歷史文化的種種表現(xiàn),更要以思想探索者的原則,思考歷史文化的利弊得失。
作者簡介
黃樸民,男,浙江諸暨人,1988年于山東大學歷史系獲博士學位?,F(xiàn)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教育部歷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北京市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歷史學)成員、中國史學會理事兼副秘書長、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理事兼副秘書長、《國學學刊》執(zhí)行主編等。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思想史、中國軍事史。代表性專著有:《春秋軍事史》、《天人合一:董仲舒與兩漢儒學思潮》、《孫子評傳》、《何休評傳》、《大一統(tǒng):中國歷代統(tǒng)一戰(zhàn)略研究》、《道德經(jīng)講解》、《孫子兵法詳解》等:主編有:《孫子探勝》、《中國歷代軍事思想教程》等;并著有《尋找本色》、《歷史無間道》、《難得糊涂:中國古代官場政治智慧》等學術隨筆集;曾在《歷史研究》等海內(nèi)外各類刊物發(fā)表學術論文二百余篇。
書籍目錄
反彈琵琶:“治世”與“盛世”
錐心之痛:君子斗不過小人
從終點回到原點:傳統(tǒng)政治的輪回
中華文化與國家統(tǒng)一
先秦政治文明發(fā)展的主導趨勢
東與西的較量:上古史嬗遞的謎底
殊涂同歸:兵儒互補論
孔門造神運動
《孫子兵法》的吳文化特征
《孫子》智慧可破圍堵之局
“雜于利害”:兵家的辯證思維
韓信《漢中對》戰(zhàn)略決策思想
國策與國運——漢武帝身后的政治走向
王霸相雜:“獨尊儒術”的背后
虛幻理想撞上堅硬現(xiàn)實——也說王莽改制
歧路彷徨:“黨錮之禍”與漢末儒林
虛假的完美:《隆中對》的怪圈
青史作證:“貞觀之治”的特征
“卿本佳人奈何作賊”:君逼將反的故事
天荒地老:“五四”精神之我見
詩化:歷史的第三種讀法
當局者迷:困惑的歷史
期待與超越:歷史的“冷”與“熱”
知識還是價值:“國學”斷想
小學國學經(jīng)典教育的現(xiàn)狀與對策
史實與藝術:影視史學之我見
中國軍事史研究的困境與轉(zhuǎn)機
傳統(tǒng)文化的和諧本質(zhì)及其價值
說“經(jīng)”“權”
血證:中國古代的溺女陋習
另類:從一樁古代婚姻糾紛說起
不再上當:口號的怪味豆
邏輯的糾結(jié):以《管子》名言為例
青山遮不住:孫子的魅力
人間幾回傷往事——韓國戰(zhàn)爭紀念館斷想
偉大的埃及!偉大的穆巴拉克!
嚼火漫記(五十五則)
燃燒的心——讀《顧準文集》
亂自內(nèi)作——讀《天朝的崩潰》
風雨慟招竹林魂——讀《嵇康評傳》
《泰坦尼克號》的文化密碼
曾驚秋肅臨天下——兩部港臺片觀后感
《讓子彈飛》起來,讓鐵門倒下去
歲月的碎片:祭禹雜憶
種植和諧——對話黃樸民
與黃樸民談史論劍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這個格局一直沿襲了下來,所謂堯舜禹禪讓,曲折反映出東西兩大地區(qū)及集團勢力此消彼長的實質(zhì)關系。唐堯是西方勢力的代表,虞舜則顯然是東方勢力的首領,因為《孟子》書中說得很清楚,“舜,東夷之人也”。他們輪流成為這個同盟體的領袖,這就是華(虞舜)與夏(唐堯),東西方融合的標志。虞舜失勢后(巡游九嶷,卒于蒼梧云云,實際上是對東夷一方失勢的委婉說法而已),代表西方勢力的禹再次成為同盟的領導中心,及禹衰老死亡,按東西方輪流坐莊的慣例,本應由代表東方的伯益替代大禹主政,然而西方群體不遵守這個成規(guī),企圖繼續(xù)擁有主宰權,遂有禹子啟襲殺伯益事件的發(fā)生:“古者禹死,將傳天下于益,啟之人因相與攻益而立啟?!保ā俄n非子·外儲說右下》)東西同盟終于瓦解,西方與東方又陷入相互沖突的漩渦之中。 啟結(jié)束禪讓制,東方勢力自然不會甘心,于是有夏朝前期的太康失國事件發(fā)生,東夷有窮氏部落的后羿憑借武力從西方群體手中奪取了政權,寒浞殺羿自立,但代表的仍是東方群體。后來“少康復國中興”,同樣依靠武力奪回政權,這就是那一段持續(xù)了半個世紀之久的夷夏斗爭的軼史。 少康之后,夷夏關系仍處于既斗爭又融合的狀態(tài)之中:后芬曾征于東海,爾后有“九夷來御”;后芒時,東狩于海;后泄時,加畎、白、赤、玄、風、陽諸夷以爵命;后發(fā)時,“諸夷來賓”。但是東方勢力的屈服只是暫時的,一旦條件成熟,他們?nèi)砸c西方勢力進行角逐,以控制中原核心地帶。這個任務在商族手中得以完成了。商的先祖以鳥為圖騰,“天命玄鳥,降而生商”,顯然與夷有關系(少嗥氏以鳥名官),其根據(jù)地亦在東方,相傳其三世先公相土作“東都”,故有“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的說法。商湯“十一征而無敵于天下”(《孟子·滕文公下》),最終戰(zhàn)勝后桀,亡夏朝,建立商朝,這表明東方勢力再次在東西方角逐中占據(jù)優(yōu)勢地位。 不過,等到西方的“小邦周”在甲子朝一舉“殪戎殷”,推翻“大邑商”后,東西方的政治格局又重新改寫了。西方又成了中原的主宰,東方勢力受到嚴重的打擊,西方以“君子”君臨天下,東方之人則成為“野人”,臣服于西方,所謂“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后進于禮樂,君子也”(《論語·先進》)。隱約透露了這種東西方關系互置更換的消息。 在這場東西方大角逐過程中,周族對東南吳地的經(jīng)營是其滅商戰(zhàn)略中的重要步驟之一。史稱太伯、虞仲兄弟在王位繼承問題上“以讓季歷”,奔赴吳地(今江蘇南部),其背后的真實動因,當是將勢力鍥人商人的后方,以實現(xiàn)周邦翦商的迂回包抄戰(zhàn)略(羅琨、張永山《夏商軍事史》第219頁,軍事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故徐中舒先生有言:“余疑太伯、仲雍之的吳,即周人經(jīng)營南土之始,亦即太王翦商之開端”(《殷周之際史跡之檢討》,《中央研究院歷語所集刊》,第7本上卷)。從這個意義上說,吳地雖地處東方,但在政治上早已立足于西方勢力一邊,屬東方群體中的“另類”。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