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1 出版社:岳麓書社 作者:梁啟超 頁數(shù):385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作者對佛學認識論的因緣觀、生死不滅的業(yè)力和輪回觀、無常與無我的變化觀、解脫與涅槃的智慧修養(yǎng)觀都有精深的研究,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他將佛學概括為一種心理學,實在是一種獨創(chuàng)。 粱啟超不僅大力宣傳佛學的博大精深,而且刻苦研究佛學,成果斐然。對佛學認識論的因緣觀、生死不滅的業(yè)力和輪回觀、無常與無我的變化觀、解脫與涅槃的智慧修養(yǎng)觀都有精深的研究。他關于佛經翻譯見解獨到,簡明扼要又頗有哲理地論述了佛教在中國植根、發(fā)展、興盛和衰退的過程。研究中國佛學,不可不讀梁啟超這些經得起歷史考驗的論著。 本書簡體橫排,以適應現(xiàn)代讀者的閱讀習慣。加上后記,對作者其人及其書予以簡要介紹,有助于現(xiàn)代讀者加深理解。加上少量的歷史圖片,圖文并茂,使讀者知人論世、知世論人。選目精當、裝幀得體、印刷精美,既是文史愛好者了解民國學術文化的一條重要渠道,也是值得書友珍藏的珍品。
書籍目錄
一 中國佛法興衰沿革說略二 佛教之初輸入三 印度佛教概觀四 佛陀時代及原始佛教教理綱要(原題《印度之佛教》)五 佛教與西域六 又佛教與西域七 中國印度之交通(亦題為《十五百年前之中國留學生》)八 佛教教理在中國之發(fā)展九 翻譯文學與佛典十 佛典之翻譯十一 讀《異部宗輪論述記》十二 說四阿含十三 說“六足”“發(fā)智”十四 說《大毗婆沙》十五 讀《修行道地經》十六 《那先比丘經》書十七 佛家經錄在中國目錄學之位置十八 見于《高僧傳》中之支那著述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從中國佛學史大量觀察??芍蟹譃槎冢阂蝗蛰斎肫?,兩晉南北朝是也。二日建設期,隋唐是也。實則在輸入期中,早已漸圖建設.在建設期中亦仍不怠于輸入。此不過舉其概而已。輸人事業(yè)之主要者,日西行求法,日傳譯經論,具詳?shù)谒?、第五?兩章。建設事業(yè),則諸宗之成立也,具詳?shù)诹?以下。今欲使學者得一簡明之概念,且略知各部分事業(yè)之聯(lián)絡,故以極簡單之文句,先述如下其有重要資料不能入以下諸章者,則于此處稍為詳敘,望讀者通前后參錯觀之。印度佛教,先有小乘,后有大乘,中國亦不逾斯軌。然小乘之行于中國,時期甚短,勢力亦弱,非如印度西域之以小乘為正統(tǒng)、而大乘為閏位也。后漢、三國所譯經典,雖小乘較多,然大乘亦已間譯。至兩晉以后,則以譯大乘為主業(yè)。諸大乘經中,方等先昌。支讖之《般舟三昧》,佛調之《法鏡》,支謙之《維摩》《首楞》,法護之《寶積》《大集》《普曜》,皆其先河也。般若之興,亦略同時。支讖之《道行》,法護之《光贊》,叔蘭之《放光》,羅什之《摩訶》,皆其選也。此兩部分,皆起于西歷二世紀中,而發(fā)達于四世紀末?!斗ㄈA》之來,則在四世紀,法護、羅什前后兩譯?!赌P》《華嚴》最晚出,曇讖、佛馱所譯,皆在五世紀初元。至五世紀初元,而大乘要經略備,小乘之《四阿含》亦次第完成,譯事告一段落焉。道安,此方弘法之祖也,遍注諸經,而猶精《般若》,可謂“空宗”最初之建設者。其弟子慧遠,在廬山結蓮社念佛。今之“凈土宗”尊為初祖焉。羅什人關,氣象萬千,后此大乘之“三論宗”、小乘之“成實宗”,皆于此托始。其弟子僧肇、僧教、道生等,皆為一時龍象。自此以前,為輸入全盛、建設萌芽之時期。在此時期中,有兩種事實,頗足資研究興趣者。其一,則小乘派殆無反抗力也。印度大乘初起,其與小乘之對抗極烈。即在今日之日本尚有持“大乘非佛論”者,獨我國則大乘一至,靡然從風。其持小乘以非毀大乘者,今所考見。才得數(shù)人:一、慧導疑《大品般若》。二、曇樂非撥《法華》。三、僧淵誹謗《涅盤》。四、竺法度禁一切大乘經典.不聽讀誦見梁僧佑《出三藏記集》卷五末兩篇。僧佑著《喻疑》篇,專為當時疑《涅涅盤》者而發(fā)。中有言日:“三十六國,小乘人也。此璺流于秦地?!笨芍敃r兩域諸僧在中國者,非無反抗大乘之人,特力不足以張其軍耳。其二,則大乘教理多由獨悟也,朱士行讀《道行般若》,知其未盡,矢志往求《高僧傳》本傳。道安訂正舊譯諸經,其后羅什重譯.適與冥合,初無乖舛《魏書·釋老志》。凡此之類,具征深智?!暗郎鷩L嘆:經典東流,譯人重阻,多守滯文,鮮見圓義。于是校練空有,研思因果,乃立善不受報及頓悟義?;\罩舊說,剖析佛性,洞人幽微,說阿闡提人譯言多貪皆得成佛。于時《大涅盤經》未至此土,孤明先發(fā),獨見迕眾。舊學僧黨,譏忿滋甚,擯而遣之。俄而《大涅盤》至,果言闡提有佛性,與生說若合符契”《出三藏記集》卷十七。吾讀此等記載,發(fā)生兩種感想:其一,可見我先民富于“研究心”,雖于其所極尊仰之經典,并非壹意盲信。其二,可見我先民有創(chuàng)作之能。雖于所未聞之學說,而精思所運,能與符契,后此能蔚然建設“中國的佛教”,蓋有由矣。以上為東晉之重要事業(yè)。印度大乘性、相兩宗,羅什所傳來者則性宗也,而相宗則未之聞。梁陳之交,真諦創(chuàng)翻《攝論》《俱舍》,法泰、智愷最能傳其業(yè).于是開大乘之“攝論宗”與小乘之“俱舍宗”。“攝宗”即后此“法相宗”之前驅也。世親依《華嚴·十地品》作《十地經論》,元魏時菩提流支、勒那摩提合澤之。北齊惠光治之最明,于是創(chuàng)“十地宗”,即后此“華嚴宗”之前驅也。以上為南北朝之重要事業(yè)。自羅什譯《中》《百》《十二門》三論,后百余年間傳習極盛,至隋吉藏(嘉祥大師)大成之,創(chuàng)“三論宗”。此宗入唐轉衰,;其一部分人“天臺宗”,一部分人“禪宗”焉。自《法華》《涅盤》輸入后,研究極盛,六朝時有所謂“法華宗”“涅盤宗”者。至隋智凱(智者大師)神悟獨運,依《法華》創(chuàng)“四教五時”之義,立止觀之法,學者以頡居天臺,名之日“天臺宗”。其后唐湛然(荊溪)益大弘之,中國人前無所受而自創(chuàng)一宗者,自“天臺”始也。此為隋代之重要事業(yè)。唐玄奘三藏孤游天竺,十有七年,歸而譯書千三百卷,為我學界第一恩人。而其所最服膺者為戒賢顯識之論.于是大闡之。立“法相宗”,亦稱“唯識宗”。其弟子窺基最能傳其學,基住持慈恩寺,故此宗或稱“慈恩宗”焉。自“十地宗”成立以后,華嚴研究日盛,唐法藏(賢首國師)與實叉難陀重譯《華嚴》,乃大闡揚之,立“華嚴宗”,亦可謂中國自創(chuàng)之宗也。此后宗密(圭峰)、澄觀(清涼)盛弘其業(yè)。自慧遠提倡念佛,至唐善導大成之.是為“凈土宗”。自道安提倡戒律,至唐道安大成之,是為“律宗”。自唐善無畏、金剛智傳授密咒真言,是為“密宗”。此諸宗皆盛于唐。而其傳最廣而其流最長者,則“禪宗”也。相宗佛滅度后,以衣缽授大迦葉,心心相傳,歷二十八代而至達摩。達摩以梁時至中國,更不譯經說教,惟物色傳法之人,六傳而至唐慧能(六祖大鑒禪師),乃大弘之,直指一心,不立語言文字。號為“禪宗”。亦稱“心宗”。其徒南岳讓、青原思傳之,后為衍為“云門”“法眼”“臨濟”“溈仰”“曹潤”之五宗,數(shù)百年間,遍天下焉。此宗雖稱來自印度,然自六祖以前,既一無傳布,則雖謂中國自創(chuàng)之宗焉可耳。禪宗與“天臺”“華嚴”“法相”皆極盛于唐,彼三者稱“教下三家”,禪宗則稱“教外別傳”,此為唐代之重要事業(yè)。
后記
梁啟超(1873-1929),廣東新會人。中國近代史上著名學者、啟蒙思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其學術研究涉獵廣泛,以史學研究成績最著。一生著述宏富,有多種作品集行世?!斗饘W研究十八篇》是梁啟超先生的佛學論著集。中華書局于1936年作為《飲冰室專集》中的一種出版。中國臺灣中華書局于1985年出版該書,北京中華書局于1989年根據(jù)1936年的版本進行影印,此后各出版社多次再版本書。此次出版以1989年中華書局影印版為底本進行整理,在編輯過程中,本著尊重原著,保持作品原貌的原則,除改正一些顯誤外,未對民國用法的文字做任何改動。
媒體關注與評論
弟素不信佛,而亦能終卷,是必為有興趣之文字。西人著述有所謂讀書之鑰者,此書殆可為習是學者之鑰矣?! 獜埦丈饘W和歷史上任何一種學說一樣,其發(fā)展過程中,尤其在中國的繁衍過程中,出現(xiàn)過各種流派,相互爭斗。梁啟超對此十分重視,有過詳細而深入的評析,并且和歐美的哲學流派進行比較,提出了一些新觀點,具有較大的啟發(fā)性。由此可知,粱啟超留下的“中國佛學變遷史”實際是中國佛學學術發(fā)展史,他是從理論和學術的角度去闡述佛學在中國的演變歷程的?! 钕菜?/pre>編輯推薦
《佛學研究十八篇》:佛法初入中國,相傳起于東漢明帝時。正史中紀載較詳細,為《魏書·釋老志》。其文如下:漢武……開西域,遣張騫使大夏器還,傳其旁有身毒國,名天竺,始聞有浮屠之教。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秦景憲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經。中土聞之,未之信了也?!?/pre>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