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8 出版社:岳麓書社 作者:曾軍 頁數:299
Tag標簽:無
前言
曾軍是我的開門弟子。我和她結成師生緣純屬偶然。 2001年底,我從海南大學調回母校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工作。當時,以周曉明為首的院領導班子經過卓有成效的工作和努力,剛剛獲得一級學科博士點,為了加強其中二級學科古代文學和古典文獻學的力量,把我和王齊洲、高華平調進文學院并組建了古典文獻學教研室和學科,其間也不乏一些波折。2002年,我們開始招收古典文獻學專業(yè)研究生,因當時考研的同學對古典文獻學專業(yè)缺乏了解,沒有什么考生報考古典文獻學專業(yè),寥寥無幾的報考者成績也都沒有過。記得是4月30日,文藝學的胡亞敏教授把曾軍推薦給我,說是恩施地區(qū)考來的,基礎差一點,有一門課考得不太好,但做過團干,很能干,報你們專業(yè)的人太少,她愿意從其他專業(yè)轉過來讀,請你組織復試和面試。我當時也沒有在意,因為我歷來秉持孔老先生有教無類的理念,既然她愿意讀,我就愿意招并有信心把她培養(yǎng)出來。我把李建中教授約上對曾軍進行了簡單的復試和面試。與曾軍見過面后,才發(fā)現她的專業(yè)基礎知識很差,她完全不了解古典文獻學是一個什么專業(yè),以為跟考古學差不多。后來,我才知道,她本來屬于以湖北民院的名義與華師聯(lián)合培養(yǎng)的考生,而聯(lián)合培養(yǎng)的專業(yè)只有文藝學。所謂有一門課考得不太好是外語(其實她的專業(yè)成績很好),因外語成績不夠好,胡亞敏教授難以錄取。
內容概要
這部博士論文在答辯時得到校內外專家的一致好評。校外專家在審閱此文時評價說:“文中對孫氏《集解》和朱氏《訓纂》的注釋特點,包括其學術淵源和影響等,都進行了全面的考述,諸多觀點都能成一家之言。這是將詮釋學的理論引入經典詮釋領域研究的一次比較成功的嘗試?!薄氨菊撐牡淖髡呔哂猩詈竦膶W術功力和廣闊的學術視野,文章既把義理與考據兩種經典詮釋的策略放在廣闊的學術史背景下進行宏觀的觀察,又對《禮記集解》、《禮記訓纂》這兩種詮釋經典的名著作詳細的闡釋,作微觀的考索。全文勝義紛紜,立論穩(wěn)健,求證細心,結論公允。尤其可貴的是作者有時代的責任感,面對經典失去經典的地位如何詮釋經典這個大命題,提出自己的思考,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作者的目的不僅僅是在比較兩部詮釋書的特點,兩種治學方法,兩種詮釋策略,而是關注著文化傳統(tǒng)的延續(xù)、思想系統(tǒng)的重構等更大的問題,這在當今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全書結構謹嚴,文筆優(yōu)美。”校外專家的評審意見有鼓勵作者的意思,但我不認為是溢美之詞。究竟這部著作的價值如何,得失如何,我相信每一位認真的讀者都能得出實事求是的評價,毋庸我贅言。我也期待學界同仁對這部著作的不足之處多多提出批評,以便她將來再版時修訂。
作者簡介
曾軍,女,1973年8月出生。土家族,湖北來鳳人。文學博士,主要從事傳統(tǒng)思想文化典籍和文學文獻的整理與研究?,F為武漢大學中國傳統(tǒng)文
化研究中心古代文學博士后,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學院語文與寫作教研室副主任。整理出版《四書章句集注》一部,在《光明日報》、《江淮論壇》、《華中師范大學學報》等報刊雜志上發(fā)表相關論文十余篇。
書籍目錄
序導論 經典與詮釋經典的策略 研究緣起 第一節(jié) 經典及研究經典諸概念 第二節(jié) 纂編重構——以結構為基礎的詮釋策略 第三節(jié) 意義空間的時代轉換——以義理為基礎的詮釋策略 第四節(jié) 禮學知識的考古——以考據為基礎的詮釋策略第一章 《禮記》詮釋的清代背景——清中期思想學術狀況 第一節(jié) 從經世之學到經史之學 第二節(jié) 江浙地區(qū)的學術分野 第三節(jié) 清中期《禮記》詮釋的私人著述第二章 《禮記集解》——以義理為基礎的《禮記》詮釋 第一節(jié) 生平學行與永嘉余風 第二節(jié) 孫希旦《禮記集解》引據來源 第三節(jié) 《禮記集解》詮釋策略評述 第二章 《禮記訓纂》——以考據為基礎的《禮記》詮釋 第一節(jié) 朱彬與揚州學派 第二節(jié) 《禮記訓纂》引據來源 第三節(jié) 《禮記訓纂》詮釋策略評述 第三章 義理、考據與經典詮釋的現代化 第一節(jié) 詮釋差異與風格趨同 第二節(jié) 孫、朱二人的學術貢獻及影響 第三節(jié) 傳統(tǒng)經典詮釋策略的現代之旅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這里批評的是治學者對文獻古籍所持的錯誤態(tài)度。一種如明代胡廣等編修的《禮記大全》,以陳滿的《陳氏禮記集說》為主要根據。《禮記大全提要》引顧炎武語說:“自八股行而古學棄,《大全》出而經說亡?!迸u了該書的編修質量。原因何在?他們認為:“陳游《集說》,略度數而推義理,疏于考證,舛誤相仍……廣等乃據以為主,根柢先失?!彼膸祓^臣認為,考證的功夫是基礎。在不重考據的學風影響下,相應的就有另一種錯誤出現,即沒有根據地任意疑經、改經、刪經或篡改經文順序。如《表記集傳提要》中說“道周乃約為三十六章,并強立篇名,隨心標目,尤為自我作古,無所師承”,《儒行集傳》“亦有強分篇目之失”。再如《禮記析疑》“刪削經文五六節(jié)”,《大戴禮刪翼》的刪經,《禮記章句》“移其章句,分合增減”,《禮記日錄》“割裂《周禮》、《儀禮》,散綴于《禮記》之中”,等等。針對這些做法,四庫館臣認為應遵循《禮記》學的慣例,存舊本、詳考證,才不至于遺失古籍,使后人無法看到古書原貌。 其二,闡發(fā)經義時:意不尊古,乖違古義,變亂舊詁,妄加臆斷?! 〔蛔鹬匚墨I文本、不重考證導致的必然結果就是對經義的臆斷。這樣的例子在四庫館臣看來比比皆是:有的是“排斥前人,務生新義”,如黃宗羲的《深衣考》把深衣之裳從六幅改為四幅,以及對“衽當旁”和“續(xù)衽”解釋的想當然,被斥為“變亂舊詁,多所乖謬”。有的則“愛博嗜奇,亦往往泛采異說”,如《陳氏禮記集說補正》征引繁富又不愿割舍,館臣們也不無微詞。有的受心學影響,愛斷以己意。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