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精華(上下冊)

出版時間:2008-10  出版社:司馬遷、 班固 萬卷出版公司 (2008-10出版)  作者:(西漢) 司馬遷 (東漢) 班固 等 著  頁數(shù):765  
Tag標簽:無  

前言

國學是什么?簡單地說,就是中國人之所以成為中國人的學問。因此,國學不僅包括數(shù)千年來積累流傳下來的經典,比如“四書五經”、《老子》、《莊子》、《孫子》、《史記》、《漢書》、唐詩、宋詞,也包含研究中國人思維方式、生活方式、行為方式乃至娛樂方式的各種學問。廣而言之,國學研究的對象不僅包括文獻,也包括實物;不僅包括物質文化遺產,也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我國各民族的建筑、服飾、飲食、音樂、繪畫、醫(yī)藥、戲曲等等。國學是不斷豐富、不斷發(fā)展的學問。上面說的從“四書五經”到唐詩、宋詞就是一個不斷豐富發(fā)展的過程。近代以來,國學的研究范圍還在不斷地擴大,比如,敦煌學、甲骨學,是隨著有關文物的出土而興起的;比如紅學,是隨著文學理論和學術風氣的發(fā)展變化而興起和發(fā)展的。隨著時間推移和學術進步,必將有更多的學問被納入國學研究的范圍。數(shù)千年來,中國人做學問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理論和方法,比如思想理論、史學理論、文學理論,以及訓詁學、考據(jù)學、音韻學等等。但這些理論和方法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比如,在史學研究領域,由于地下文物的出土,王國維等人提出了所謂以地下文物與傳世文獻相補充互證的二重證據(jù)法。近代以來,西風勁吹。國人主動借鑒西方的理論和方法,研究中國學問,王國維借鑒尼采的哲學等研究中國的文學戲劇,胡適以杜威的實驗主義研究中國的“國故”。國學從來沒有拒絕外國學問的介入,佛教傳入中國后,經過改造,形成了中國獨特的佛學、因明學;自明朝末年西學傳入中國后,中國的天文學、數(shù)學等就已經融入了西學的因素。

內容概要

  歷史,歷史是什么?歷史是過往的一切,是先人們生活的記錄,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集體記憶,也是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遺產。英國偉大的哲學家培根曾經說過,“讀史使人明智”。中國先哲也有“以史為鑒”的教誨。作為有著五千年以上悠久文明歷史的國度和民族,中華民族有著忠實記載歷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這種傳統(tǒng)使得中國在幾千年來能夠保存下大量的歷史資料,史料之豐富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所不能媲美的。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中華史籍浩如煙海,內容博大精深。其中,被賦予“正史”地位的“二十四史”是其中最為重要的?! 《氖罚袊糯鞒珜懙亩牟渴窌目偡Q。按史書記載的年代排列,分別是西漢司馬遷撰寫的《史記》、東漢班固撰寫的《漢書》、南朝范嘩撰寫的《后漢書》、西晉陳壽撰寫的《三國志》、唐朝房玄齡等編撰的《晉書》、南朝沈約撰寫的《宋書》、南朝蕭子顯撰寫的《南齊書》、唐朝姚思廉撰寫的《梁書》和《陳書》、北齊魏收撰寫的《魏書》、唐朝李百藥撰寫的《北齊書》、唐朝令狐德棻編撰的《周書》、唐朝李延壽撰寫的《南史》和《北史》、唐朝魏征等編撰的《隋書》、后晉劉晌等編撰的《舊唐書》、宋朝歐陽修、宋祁編撰的《新唐書》、宋朝薛居正等編撰的《舊五代史》、宋朝歐陽修撰寫的Ⅸ新五代史》、元朝脫脫等編撰的《宋史》《遼史》《金史》、明朝宋濂等編撰的《元史》,清朝張廷玉等編撰的《明史》。

作者簡介

司馬遷(約前145~前90年),卒于公元前90年,56歲終。字子長,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所著《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保駠?,魯迅)。司馬遷是西漢夏陽龍門人。夏陽(今陜西韓城南),縣名,靠近龍門。所以司馬遷自稱司馬遷出生地韓城位置“遷生龍門”(太史公自序)。龍門,龍門山,很有名氣。傳說大禹曾在龍門開山治水。龍門山的南面是黃河。司馬遷的家正好在黃河、龍門之間。當?shù)孛麆俟袍E很多。司馬遷從小在飽覽山河名勝的同時,也有機會聽到許多歷史傳說和故事。公元前145年(漢景帝中元5年)司馬遷生于龍門。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建元元年)六歲,在故鄉(xiāng)讀書。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太史公自序》:“談為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間。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惫?36年(建元五年)十歲,在故鄉(xiāng)?!短饭孕颉罚骸案梁由疥枺晔畾q,則誦古文?!卑矗核抉R遷十歲左右,即在故鄉(xiāng)過著半耕半讀的生活。公元前135年(建元六年)十一歲。竇太后死,漢武帝罷絀黃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發(fā)動尊儒。公元前134年(漢武帝元光元年)十二歲。是年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司馬遷時在夏陽耕讀,時在長安求學。公元前127年(漢武帝元朔二年)十九歲,從夏陽遷居長安。漢武帝從主父偃建議遷民于茂陵。司馬遷隨家遷于京城。從孔安國學《尚書》,從董仲舒學《春秋》。孔安國為侍中。司馬遷生卒年代,史無明文。近人王國維《太史公行年考》認為司馬遷生于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年,大約卒于漢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享年56歲。據(jù)說司馬遷家自唐虞至周,都是世代相傳的歷史家和天文家。司馬錯是秦惠王時伐蜀的名將,司馬昌是秦始皇的鐵官,到了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又做漢武帝的太史令,恢復了祖?zhèn)鞯氖饭俸銟I(yè)。司馬遷的少年時代,“耕牧河山之陽”。司馬遷在這“山環(huán)水帶,嵌鑲蜿蜒”(《韓城縣志序》)的自然環(huán)境里成長,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氣所陶冶,又對民間生活有一定體驗。十歲,司馬遷隨父親至京師長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國學習;家學淵源既深,復從名師受業(yè),啟發(fā)誘導,獲益不淺。這個時候,正當漢王朝國勢強大,經濟繁榮,文化興盛的時候,張騫奉使通西域,衛(wèi)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漢武帝設立樂府……;也是司馬遷在京城里豐富見聞,熱情迸發(fā)的時候。大約二十歲,司馬遷開始外出游歷——“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講業(yè)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xiāng)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被氐介L安以后,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隨漢武帝到過平涼、崆峒,又奉使巴蜀,他到得最南邊是昆明。元封元年(前110年),漢武帝舉行大規(guī)模的巡行封禪,步騎十八萬,旌旗千余里,浩浩蕩蕩。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史官,本應從行,但病死在洛陽。司馬遷接受了父親的遺志,趕到泰山,參加封禪,隨后沿著東海,繞道長城塞外回到長安。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馬遷三十八歲時,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機會閱覽漢朝宮廷所藏的一切圖書、檔案以及各種史料的機會,他一邊整理史料,一邊參加改歷。等到太初元年(前104年),我國第一部歷書《太初歷》完成,他就動手編寫《史記》。天漢二年(前99年),漢武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帶兵三萬,攻打匈奴,打了個大敗仗,幾乎全軍覆沒,李廣利逃了回來。李廣的孫子李陵當時擔任騎都尉,帶著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戰(zhàn)。單于親自率領三萬騎兵把李陵的步兵團團圍困住。盡管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殺了五六千名匈奴騎兵.單于調撥更多的兵力,然而仍然無力與李陵相抗衡。就在單于準備退軍之時,李陵手下有一名士兵叛變,將李陵內部軍情告發(fā)。告訴單于李陵后面沒救兵,而且教單于部下制作連發(fā)連射的弓箭。單于于是繼續(xù)與李陵作戰(zhàn)。最后李陵寡不敵眾,只剩了四百多漢兵突圍出來。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大臣們都譴責李陵不該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漢武帝問太史令司馬遷,聽聽他的意見。司馬遷說:“李陵帶去的步兵不滿五千,他深入到敵人的腹地,打擊了幾萬敵人。他雖然打了敗仗,可是殺了這么多的敵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馬上去死,準有他的主意。他一定還想將功贖罪來報答皇上。”漢武帝聽了,認為司馬遷這樣為李陵辯護,是有意貶低李廣利(李廣利是漢武帝寵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說:“你這樣替投降敵人的人強辯,不是存心反對朝廷嗎?”他就把司馬遷下了監(jiān)獄,交給廷尉審問。司馬遷被關進監(jiān)獄以后,案子落到了當時名聲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嚴刑審訊司馬遷,司馬遷忍受了各種肉體和精神上的殘酷折磨。面對酷吏,他始終不屈服,也不認罪。司馬遷在獄中反復不停地問自己“這是我的罪嗎?這是我的罪嗎?我一個做臣子的,就不能發(fā)表點意見?”不久,有傳聞說李陵曾帶匈奴兵攻打漢朝。漢武帝信以為真,便草率地處死了李陵的母親、妻子和兒子。司馬遷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第二年漢武帝殺了李陵全家,處司馬遷以宮刑。腐刑是個大辱,污及先人,見笑親友。司馬遷在獄中,又備受凌辱,“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榜棰,幽于圜墻之中,當此之時,見獄吏則頭搶地,視徒隸則心惕息?!保ㄋ抉R遷《報任安書》)幾乎斷送了性命。他本想一死,但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資料,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要寫部有關歷史書的夙愿,因此為了完成《史記》的寫作,忍辱負重,茍且偷生,希圖出現(xiàn)一線轉機。太始元年(前96年)漢武帝改元大赦天下。這時司馬遷五十歲,出獄后當了中書令,在別人看來,也許是“尊寵任職”,但是,他還是專心致志寫他的書。直到征和二年(前91年)全書完成,共得130篇,52萬余言。[編輯本段]生平發(fā)憤著《史記》司馬遷從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被封為太史令后開始閱讀、整理史料,準備寫作,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1年)基本完成全部寫作計劃,共經過十六年。這是他用一生的精力、艱苦的勞動,并忍受了肉體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個生命寫成的一部永遠閃耀著光輝的偉大著作?!妒酚洝肥侵袊谝徊考o傳體通史,司馬遷撰。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五個部分,一百三十篇約五十二萬六千多字。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至漢武帝太初四年上下三千年的歷史。它同時也是一部文學名著,是中國傳記文學的開創(chuàng)性著作。它的主體部分是本紀、世家和列傳,其中列傳是全書的精華。司馬遷撰寫史記,態(tài)度嚴謹認真,實錄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他寫的每一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都經過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并對史實反復作了核對。司馬遷早在二十歲時,便離開首都長安遍踏名山大川,實地考察歷史遺跡,了解到許多歷史人物的遺聞軼事以及許多地方的民情風俗和經濟生活,開擴了眼界,擴大了胸襟。漢朝的歷史學家班固說,司馬遷"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也就是說,他的文章公正,史實可靠,不空講好話,不隱瞞壞事。這便高度評價了司馬遷的科學態(tài)度和史記的記事翔實。司馬遷要堅持"實錄"精神,就必須面對現(xiàn)實、記錄現(xiàn)實,這就不可避免地會發(fā)生"忌諱"的問題??墒撬诮o人物作傳記時,并不為傳統(tǒng)歷史記載的成規(guī)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對歷史事實的思想感情記錄。從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貴族,到將相大臣,再到地方長官等等,司馬遷當然不會抹殺他們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們的腐朽、丑惡以及對人民的剝削和壓迫。尤其揭露了漢代統(tǒng)治階級的罪惡。他雖是漢武帝的臣子,但對于他的過失,司馬遷絲毫沒有加以隱瞞,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當時盛行的封禪祭祖、祈求神仙活動的虛妄。在《封禪書》中,他把漢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計祈求不死之藥的荒謬無聊行為淋漓盡致地描繪了出來。司馬遷想為封建統(tǒng)治者提供歷史的借鑒作用,反映的是真實的歷史,這是非??少F的。本著實錄的精神,司馬遷在選取人物時,并不是根據(jù)其官職或社會地位,而是以其實際行為表現(xiàn)為標準。比如,他寫了許多諸如游俠、商人、醫(yī)生、倡優(yōu)等下層人物的傳記。在司馬遷心目中,這些人都有可取之處。司馬遷首創(chuàng)了以人載事,始終敘述一個人生平事跡的寫法。著重寫其"為人",并注意其"為人"的復雜性,是司馬遷的筆法。他在作傳時,把自己的看法寓于客觀的事實敘述之中,來表示自己對人物的愛憎態(tài)度。比如項羽這個人物,司馬遷同情他,以非常飽滿的熱情來寫這位失敗英雄。他既稱贊項羽的驍勇,又對他的胸無大志、殘暴自恃作出批評??墒牵凇俄椨鸨炯o》中,司馬遷并沒有發(fā)議論,但是他對項羽的愛憎態(tài)度卻于敘事之中明顯地表現(xiàn)了出來。這便是司馬遷作傳的最大特點,即真實性和傾向性的統(tǒng)一。[編輯本段]祠墓司馬遷祠墓坐落在韓城市南10公里芝川鎮(zhèn)的韓奕坡懸崖上,始建于西晉永嘉4年。1982年2月,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位。司馬遷祠墓建筑自坡下至頂端,依崖就勢,層遞而上。登其巔,可東望滔滔黃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長城,北觀芝水長流,可謂山環(huán)水抱,氣象萬千。壯觀的自然形式和秀麗的風光,映襯出司馬遷的高尚人格和偉大的業(yè)績。祠墓建筑群自下至上迭有坊矗立。坡下東北方豎一木牌坊系清代重建,上書“漢太史司馬祠”六個大字。由此沿坡上行,經太公廟至岔道口,坡南有平臺之地,建有新遷的元代建筑“禹王廟”、“彰耀寺”、“三圣廟”等,現(xiàn)已辟為展室。自岔道而上,又有一牌坊,系元明建筑物,上書“高山仰止”四字,喻司馬遷德高如山,世人至為敬仰,從此迤邐而上,牌坊上書“河山之陽”四字,語出《太史公自序》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走完99級臺階登道就進入了祠院,祠院大門上書“太史祠”寢宮,古柏參天,環(huán)境幽靜,置身其中,如登青云,如臨仙境。[編輯本段]憶古思今中國歷史悠久,史籍浩如煙海,歷史內容豐富多彩,歷史人物風姿萬千。我們中華民族有一部令子子孫孫為之驕傲、為之神往的歷史。當然,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面對悠久而豐富的歷史,究竟怎樣去了解它、認識它并從中獲得教益,受到啟迪與鼓舞?這就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了??磥?,怎樣讀史,確是值得認真思考、認真研究的。依我的膚淺看法,首先是了解和認識最基本的歷史事實和歷史過程,其次是著眼于從歷史中獲得思想上的啟示。這種啟示,一是可以通過對歷史事實和歷史過程的認識而獲得,一是可以從歷代史學家對歷史和史學的評論中去發(fā)掘。這兩個方面都很重要,而對于后一個方面我們似乎還有許多事情可做,還有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去深入思考。中國歷史上每一個有責任感的、有成就的史學家,都會以他們的心血凝聚起來的思想,留給后人許多有益的啟示。對此,我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太史公司馬遷。司馬遷寫的《太史公書》——后人稱作《史記》,一方面展示了他那時的一部輝煌的中國通史,一方面凝聚了他對史學和歷史的深刻的理解與認識。2000多年來,贊嘆它、研究它的人不絕于時,證明它有巨大的魅力和不朽的地位。對于這樣一部宏偉的歷史著作所展示的歷史長卷來說,在歷史運動中的個人,都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呢?這些角色和他們所活動的歷史舞臺及其背景,對今天的人們有些什么樣的重要啟示呢?對于這樣的問題,不同時代的人都會有他那個時代的思想范圍內的一些認識,而從不同角度看問題的人也會有屬于他那個領域或視角范圍內的一些認識,這是一部說不盡的"史家之絕唱"。盡管如此,在太史公的深邃的思想領域中,必有一些最根本的、對不同時代的不同的人們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思想觀念。比方說,人們?yōu)槭裁匆獙W習歷史?人們應該用什么方法或態(tài)度對待歷史和現(xiàn)實的關系?這是有關社會公眾同歷史學之關系的最根本的問題,直至今天,還不斷有人提出類似的問題來。其實,關于這個問題,太史公早已作了精辟的回答。他寫道:“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鏡也,未必盡同。帝王者各殊禮而異務,要以成功為統(tǒng)紀,豈可緄乎?”(《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這幾句話是非常深刻、非常重要的。第一,他指出現(xiàn)實中的人們之所以要了解歷史、認識歷史,是把歷史作為現(xiàn)實的一面鏡子來看待,加以對照,作為借鑒,既不是把歷史與現(xiàn)實等同起來,也不是要現(xiàn)實去模仿歷史,二者是不應當混同的。這是明確地指出了古今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因有聯(lián)系,故可“自鏡”;因有區(qū)別,故“未必盡同”。第二,他指出了以往帝王“各殊禮而異務”,他們的制度、政策往往是不同的,但都是要達到治理國家的根本目的??梢姟白早R”決不是混同古今。這兩點,很辯證地闡明了“居今之世”何以要“志古之道”??梢姡芙^歷史經驗,是愚昧的;生搬硬套歷史經驗,也是不高明的。又如,人類社會歷史的發(fā)展是否有自身的法則(即今天我們所說的規(guī)律)?如果有的話,人們認識這種法則有什么意義?這是人們學習歷史、研究歷史一個帶根本性質的問題,而首先是認識歷史之本質屬性的一個帶根本性的問題。應當坦率地承認,這也是千百年來人們?yōu)橹疇幷摬恍莸膯栴}之一。這個問題,太史公司馬遷也觸及到了。他從對社會經濟生活的考察中,得到了如下的認識?故待農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寧有政教發(fā)征期會哉?(《史記·貨殖列傳》序)這是把耕種、開采、加工、交換,以及交換中的貴賤變化等人們的分工及相互關系,視為符合于“道”的自然現(xiàn)象。太史公在講到類似的經濟現(xiàn)象時還說:“事變多故而亦反是。是以物盛則衰,時極而轉,一質一文,終始之變也?!庇终f:“無異故云,事勢之流,相激使然,曷足怪焉。”(《史記·平準書》后論)他認識到:事物發(fā)展到極盛就會轉向衰落,有利的客觀形勢發(fā)展到了頂頭也會轉向不利的方面,這是各種事物之間的相互影響、沖突而造成的,是沒有什么值得奇怪的。顯然,人們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其重要意義不僅在于對過往歷史有一個大致正確的看法,而且還在于對現(xiàn)實的歷史運動和未來的歷史前景,會有比較清醒的認識和比較客觀的態(tài)度。再如,歷史運動主要是由人的活動組成的;離開了人的活動也無從討論人類社會歷史運動的各種問題。那末,作為一個個體的人,究竟應當在歷史活動中扮演什么角色呢?這不僅涉及到人對自身生命價值的認識,還涉及到作為個體的人在社會生活、歷史運動中所具有的價值。歷史上的思想家、教育家們對此有種種說法,都給人以有益的啟迪。他們所論大多是理性的闡說,這無疑能夠提高人們的認識,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在這方面,太史公從史學家的角度,冷靜地觀察那些經過歷史潮流洶涌澎湃沖刷之后(如大浪淘沙之后),仍然沒有逝去的歷史人物,并對他們的精神世界、社會活動進行分析和綜合,從而提出了撰寫歷史人物的基本原則;這原則既是太史公評價歷史人物的標準,又是他告誡后人如何做人的準則。太史公在綜論他為《史記》作人物列傳時是這樣說的:“扶義倜儻,不令己失時,立功名于天下,作七十列傳?!保ā妒酚洝ぬ饭孕颉罚胺隽x倜儻”,主要是講德行、風采;“不令己失時”,是講善于把握時機、機遇;“立功名于天下”,是講以天下為己任的事功目標。顯然,在太史公看來,他所要寫進《史記》的歷史人物,一般都是屬于這種類型的人。然而,太史公卻又并不是用絕對的觀點來對待這個準則的;他的史筆之下,也活畫出一些世儈小人,而正因為有這些人的存在,才更襯托出那些寫入歷史書的杰出人物的真正本色。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到,所謂“扶義倜儻”等等,這正是太史公所希望于后人的,后人應以為“自鏡”,做一個正派的、適應歷史潮流的、有益于天下的人。太史公司馬遷的《史記》一書,留給后人許多啟示;這些啟示大多同具體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結合在一起,這是《史記》之所以受到后人傳誦、崇敬的主要原因。這里所舉出的三個方面的啟示,著重于人們?yōu)槭裁匆匾暁v史、認識歷史、記住歷史上的經驗教訓,歷史演進的法則何在,在歷史演進中人應當有什么作為等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在司馬遷時代,在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是帶有根本性質的問題;就是在當今,也仍然是帶有根本性質的問題??偲饋碚f,任何時代的人們,在認識與處理歷史與現(xiàn)實的關系上,在對待史學與社會及人生的關系上,都可以從《史記》中得到必要的啟示。[編輯本段]補充資料補注1:司馬遷出生年份的爭論前145取自《太史公自序》的《正義》,所依據(jù)的是唐代張守節(jié)《正義》注稱:“太初元年,遷年42歲?!碧踉辏ü?04年)往上推42年,則是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王國維,梁啟超等主此說。前135取自《太史公自序》的《索隱》,依據(jù)晉代張華《博物志》稱“大夫司馬遷,28歲古六月乙歲卯,石也”。也就是說,漢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馬遷升為太史令,年28歲,由此上推二十八年,即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應為司馬遷生年。郭沫若等主此說。一般采用前說。持“建元六年說”者,千方百計證明《博物志》是對的,而認為張守節(jié)《正義》的記載是錯誤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幾點:其一,《博物志》該條所錄的是漢代記籍簿,它記載著司馬遷的姓名、年齡、居住地、官爵、拜官年月和俸祿等等。如此詳細而真切,是錄自漢代文書,其真實無疑。這是一種原始材料,它的價值遠遠超過一般史書中的材料。其二,司馬遷《報任安書》中有一句話:“今仆不幸早失二親?!比绨础墩x》所言司馬遷生于景帝中元五年,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其父司馬談死時,司馬遷應是36歲。按常理,36歲死去父母說不上“早失二親”。如按《博物志》所言,司馬遷生于武帝建元六年,即26歲父死,說早失父母尚說得過去。其三,司馬遷《報任安書》作于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如果他生于景帝中元五年,這一年應是55歲,他做郎中是在20歲左右邀游各地回來后的事,那么,他應該說待罪輦轂下30余年了。顯然,司馬遷不會連自己做過的事都記不清楚。只有晚生10年,即武帝建元六年,才符合其說。持“景帝中元五年說”者除依據(jù)張守節(jié)的《正義》外,還提出以下幾個問題或論據(jù)。其一,王國維在《太史公行年考》中認為后人引用《博物志》所以年“二十八”應是“三十八”之誤?!墩x》注稱太初五年,司馬遷“處四十二”是正確的。其二,根據(jù)〈史記?游俠列傳〉所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下令將各地毫強和資財三百萬緡以上的富戶遷往茂陵,郭解財產不多,也被強行遷徙,司馬遷也見到郭解,他說:“吾觀郭解狀貌不及中人,言語不足采者?!比羲抉R遷生于建元六年,當時年僅九歲,決不可能對人有如此深刻的觀察和心理活動。如果按司馬遷生于景帝中元五年,年齡為十九歲,似更合適。其三,根據(jù)《漢書?儒林傳》,司馬遷曾向孔安國學習古文,然據(jù)《史記?孔子世家》和《資治通鑒》,孔安國在元朔二年為博士,元朔二年司馬遷年方九歲,一個九歲的孩子是不可能去太學向一個經學大師求教和商量問題的;如果生于景帝中元五年,此年十九年,似較合理。司馬遷生平經歷的爭議很多,出生年代是爭論最多的。司馬遷擔任的太史公是崇天迷信的漢武帝設立的,也是他削弱丞相權力的權謀。太史公具體職權不同于西漢漢宣帝以后到東漢時期的太史令。集解如淳曰:“漢儀注太史公,武帝置,位在丞相上。天下計書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序事如古春秋。遷死后,宣帝以其官為令,行太史公文書而已?!薄!稘h書》記載:太史試學童,能諷書九千字以上,乃得為史。又以六體試之,課最者以為尚書、御史、史書令史。他的女兒是漢昭帝丞相楊敞夫人,《漢舊儀》、《西京雜記》等記載直到漢宣帝時候,太史公這個職務才不再由司馬遷子孫擔任,所以也有認為司馬遷沒有被漢武帝判處宮刑,漢武帝這樣迷信的皇帝不會把自己為崇天敬神設立的太史公下蠶室。很多史料也記載李陵只是司馬遷薦舉任職,而司馬遷可能在李陵投降匈奴以前就去世了。司馬遷在漢武帝時期擔任太史公兼中書令,去世后他的子孫依然以世官擔任太史公,直到漢宣帝時期廢除太史公,降為太史令,取消了司馬氏世官太史的地位。西漢的漢文帝時已經廢除了肉刑、相坐的刑法,司馬遷不論是因為替李陵辯解(并非詛咒貳師將軍),還是因為薦舉了李陵而獲罪,都不會被問死罪,而所謂漢景帝本紀言辭的問題也不存在,在當時史官是獨立于皇帝的,皇帝無權察看史官的記載,司馬遷記載的漢朝很多惡行實錄,都是在這種中國古代的史官特權下得以保存下來,直到東漢時期皇帝才開始干預史官記載,設置蘭臺令史負責史書,不再讓太史負責記載歷史。漢武帝對太史是非常尊敬的,不僅提升為太史公,而且由司馬氏作為世官世襲,司馬談、司馬遷,以及司馬遷子孫一直擔任太史公,直到漢宣帝時期。補注2:司馬遷出生地的爭論《太史公自序》云:“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此龍門在何處,歷來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說在今陜西韓城,一說在今山西河津縣。最早持陜西韓城說者是唐代的張守節(jié),他在《史記》“正義”中說:龍門山在夏陽縣(今韓城)。同時,韓城鬼東鄉(xiāng)徐村住有馮、同二姓,均自認為是太史公后裔。他們自稱,原本為司馬姓氏,因為司馬遷受宮刑,后人感到不光彩,改了姓氏:在司馬的“司”字左邊加一豎,成為“同”字;在“馬”字左邊加兩點,成為“馮”字,并列陜西韓城芝川鎮(zhèn)司馬遷廟為佐證。持山西河津縣說者認為,自古以來,龍門(包括龍門山、禹門口)都記載在山西河津縣。黃河自西北而東南出禹門口,急轉彎由北而南流去,正是司馬遷所說的“耕牧河山之陽”的地方。據(jù)悉此處曾有“漢太史司馬故里”碑,只可惜此碑興修水利時被毀之。而且現(xiàn)在該村仍有司馬姓氏的居民。[編輯本段]《史記·太史公自序》節(jié)選《史記》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曰遷。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yè)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xiāng)射鄒、嶧;戹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于是遷仕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還報命。是歲天子始建漢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滯周南,不得與從事,故發(fā)憤且卒。而子遷適使反,見父於河洛之間。太史公執(zhí)遷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於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絕於予乎?汝復為太史,則續(xù)吾祖矣。今天子接千歲之統(tǒng),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揚名於后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稱誦周公,言其能論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風,達太王王季之思慮,爰及公劉,以尊后稷也。幽厲之后,王道缺,禮樂衰,孔子脩舊起廢,論詩書,作春秋,則學者至今則之。自獲麟以來四百有馀歲,而諸侯相兼,史記放絕。今漢興,海內一統(tǒng),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余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余甚懼焉,汝其念哉!”遷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弗敢闕。”卒三歲而遷為太史令,?史記石室金匱之書。五年而當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天歷始改,建於明堂,諸神受紀。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鄙洗蠓驂厮煸唬骸拔艨鬃雍螢槎鞔呵镌眨俊碧饭唬骸坝嗦劧唬骸艿浪U,孔子為魯司寇,諸侯害之,大夫壅之??鬃又灾挥?,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虼呵铮厦魅踔?,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故長於變;禮經紀人倫,故長於行;書記先王之事,故長於政;詩記山川溪谷禽獸草木牝牡雌雄,故長於風;樂樂所以立,故長於和;春秋辯是非,故長於治人。是故禮以節(jié)人,樂以發(fā)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義。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春秋文成數(shù)萬,其指數(shù)千。萬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shù)。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易曰‘失之豪釐,差以千里’。故曰‘臣弒君,子弒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漸久矣’。故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讒而弗見,后有賊而不知。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經事而不知其宜,遭變事而不知其權。為人君父而不通於春秋之義者,必蒙首惡之名。為人臣子而不通於春秋之義者,必陷篡弒之誅,死罪之名。其實皆以為善,為之不知其義,被之空言而不敢辭。夫不通禮義之旨,至於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則犯,臣不臣則誅,父不父則無道,子不子則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過也。以天下之大過予之,則受而弗敢辭。故春秋者,禮義之大宗也。夫禮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為用者易見,而禮之所為禁者難知?!眽厮煸唬骸翱鬃又畷r,上無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斷禮義,當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職,萬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論,欲以何明?”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余聞之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堯舜之盛,尚書載之,禮樂作焉。湯武之隆,詩人歌之。春秋采善貶惡,推三代之德,襃周室,非獨刺譏而已也?!瘽h興以來,至明天子,獲符瑞,封禪,改正朔,易服色,受命於穆清,澤流罔極,海外殊俗,重譯款塞,請來獻見者,不可勝道。臣下百官力誦圣德,猶不能宣盡其意。且士賢能而不用,有國者之恥;主上明圣而德不布聞,有司之過也。且余嘗掌其官,廢明圣盛德不載,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業(yè)不述,墮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謂述故事,整齊其世傳,非所謂作也,而君比之於春秋,謬矣?!庇谑钦摯纹湮?。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禍,幽於縲紲。乃喟然而嘆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毀不用矣?!蓖硕钗┰唬骸胺蛟姇[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fā)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庇谑亲涫鎏仗埔詠恚劣邝胫?,自黃帝始?!妒酚洝ぬ饭孕颉贩g節(jié)選太史公掌管天官的職務,不理民政。有個兒子名遷。遷生在龍門,在河的北面、山的南面一個耕牧之家生活,十歲就誦讀古籍。二十歲往南方游歷長江、淮河一帶,上會稽山,尋訪禹穴、視察九疑山,渡過沅水、湘水;再往北方渡過汶水、泗水,在齊國、魯國的都城講學,參觀孔子的故跡,在鄒縣嶧山參加鄉(xiāng)射;在鄱縣、薛縣、彭城遇到困難,經過梁國、楚國返回。返回后,遷做了郎中,奉漢朝使命往西征討巴、蜀以南地區(qū),向南經略邛、筰、昆明等地,才回京匯報。這一年皇帝開始搞漢朝的封禪大典,而太史公停留在洛陽,不能參加這件事,所以發(fā)憤將死。他的兒子遷恰好完成使命返回,在河、洛地區(qū)拜見了父親。太史公握著遷手低聲哭道:“我們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追溯遠古在虞夏之世曾功名顯赫,掌管天官的事。后世中途衰微,完結在我身上嗎?你如果能做太史,就可以繼承祖業(yè)了。現(xiàn)在皇帝承千年以來的大統(tǒng),到泰山封禪,而我不能隨行,是命運吧,命中注定吧!我死了,你必定做太史;做了太史,不要忘記我所打算的著作啊。況且所謂孝道,從侍奉雙親開始,其次是臣事君主,最終是樹立聲名。揚名于后世,使父母分享光榮,這是孝道中最重要的方面。天下人都頌揚周公,說他能發(fā)揚文王、武王的道德,宣揚周公、邵公的風教,表現(xiàn)太王、王季的思想,再上承公劉,這樣尊崇始祖后稷。幽王、厲王之后,王道喪失了,禮樂衰微了,而孔子修復舊業(yè),整理《詩》《書》,著作《春秋》,使學者到現(xiàn)在還視為榜樣。從魯哀公十四年獲麟以來四百多年,諸侯互相兼并,戰(zhàn)事不休,歷史記載無人過問?,F(xiàn)在漢朝興起,天下統(tǒng)一,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輩出,我做太史而不予以記載,斷絕了天下的歷史文獻,我很惶恐不安,你多加考慮吧!”遷低頭流淚,說:“小兒雖然不才,情愿全力編撰先人所記的歷史材料,不敢缺略。”太史公(談)死了三年,司馬遷就做了太史令,開始研究國家的藏書和檔案。過了五年就是太初元年,十一月初一日冬至,漢朝修改了歷法,在明堂宣布,諸侯遵照新的太初歷。太史公(遷)說:“先父說過:‘從周公去世五百年后而有孔子。孔子去世后到現(xiàn)在又是五百年了,有人能繼承往昔圣世的事業(yè),整理《易傳》,上接《春秋》,吸取《詩》、《書》、《禮》、《樂》的精華嗎?’用意在此吧!用意在此吧!我怎敢推讓這個歷史重任呢?!鄙洗蠓驂厮靻枺骸耙郧翱鬃訛槭裁醋鳌洞呵铩返难剑俊碧饭穑骸拔衣牰偈嫦壬f過:‘周朝統(tǒng)治衰落以后,孔子做魯國的司寇,被諸侯所忌恨,被大夫所排擠。孔子知道自己的言論不被采用,道術無法實行,就在《春秋》中評論歷史是非,為天下定出標準,批評帝王,指斥諸侯,誅討大夫,目的在達成王道而已?!鬃诱f:‘我如果只是作義理的說教,還不如通過講述歷史事實更能深刻地表達觀點?!洞呵铩芬粫瑥乃枷敫叨葋碚f,表明了三王之道,就一般內容而言,分辨了人事的紀綱,分別嫌疑,明確是非,排除猶豫,獎善懲惡,尊賢退不才,保存已經滅亡的國家,繼續(xù)已經絕世的后嗣,補救偏弊,振作廢業(yè),這些都是王道最重要的內容?!兑住分斓仃庩査臅r五行,所以長于變化的道理;《禮》整頓人倫,所以長于行為的規(guī)范;《書》記載先王事實,所以長于政治的宣傳;《詩》記述山川溪谷禽獸草木雌雄,所以長于諷喻的內容;《樂》在于自立其樂,所以長于和樂的主題;《春秋》明辨是非,所以長于處理人事的原則。因此可以說,《禮》用來節(jié)制人的行為,《樂》用來啟發(fā)人的和樂,《書》用來記述政事,《詩》用來表達情意,《易》用來闡明變化,《春秋》用來發(fā)揮道義。撥亂世歸于大治,只有依賴《春秋》最合適?!洞呵铩肺淖种粠兹f,要旨有幾千。一切事物都綜合于《春秋》。《春秋》之中,被弒的君主三十六人,被滅亡的國家有五十二個,諸侯流亡不能保有其國家的很多很多。分析他們成敗的原因,都在于拋棄了根本。所以《易》說‘有一點過失,就會產生巨大的差錯’。所以說‘臣弒君,子弒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長久地醞釀發(fā)展起來的’。所以國家的君主不可以不知《春秋》,如果不知,站在前面的讒邪小人就不能看清,跟在后面的亂臣賊子就不能察覺。做臣下的不可以不知《春秋》,如果不知,就會遇到常事不能適當處理,遇到事變不能隨機應變。做君主的做父親的如果不通曉《春秋》大義,一定蒙受罪魁的惡名。做臣下的做兒子的如果不通曉大義,一定落入篡弒的法網,蒙受死罪的聲名。實際上都以為做得很對,做了又不知是不是符合大義,受到輿論譴責便咎無可辭。不通曉禮義的要旨,就會產生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的情況。君不像君就會有人犯上,臣不像臣就會身遭誅殺,父不像父就沒有恩情,子不像子就忤逆不孝。這四種行為,是天下最大的過錯。拿天下最大的過錯戴在頭上,只能承受而沒法推辭。所以《春秋》這部經典,確是禮義的大宗。禮可以預先禁止事故發(fā)生,法是施行于事情發(fā)生之后;以法制裁的事情容易看到,以禮禁止的事故不易察覺?!眽厮煸賳枺骸翱鬃拥臅r代,在上沒有圣明的君主,他自己又不被任用,所以作《春秋》,流傳史文以判斷禮義,當作王者的法典。現(xiàn)在先生上面有了明君,您自己又在朝廷供職,國家萬事俱備,上下各得其所,先生所論述的,打算說明什么?”太史公回答:“很對,但我也有自己的想法。我聽先人說過:‘伏羲最純正厚重,作《易》八卦。堯舜的盛德,《尚書》予以記載,后世制禮作樂予以表揚。湯王、武王的豐功,詩人予以歌頌?!洞呵铩钒瀑H惡,推考三代的美德,贊揚周代,不僅專事諷刺譏彈而已。’漢朝建國以來,到了當今圣明的皇帝,獲得祥瑞的征兆,進行封禪大典,修改歷法,更換服飾的顏色,承受天命,恩德無邊無際,海外不同風俗的國家經過幾重翻譯叩關前來朝貢的,多得無法說清楚。臣下百官盡力頌揚皇帝的大德,總是不能完全表達出來。況且賢能之士而不被任用,這是掌國家權力者的恥辱;主上英明圣智而大德沒有廣泛宣傳,這是主管官吏的過錯。何況我是個太史令,拋開明圣盛德不進行記載,埋沒功臣世家賢大夫的功業(yè)不進行傳述,忘卻先人的遺囑,罪責再大不過了。我只是所謂敘述故事,整理世代的傳授,并不是所謂創(chuàng)作,而您拿來比做《春秋》,就錯了?!庇谑情_始撰寫史文。過了七年,太史公遭到李陵之禍,被關進了監(jiān)牢。嘆息著說:“是我的罪孽??!是我的罪孽?。∩眢w毀壞而不可用了?!庇掷潇o地深思,說:“《詩》《書》言簡義深,是想表達它們一定的思想。從前西伯被囚在羑里,推衍《周易》;孔子厄困于陳蔡,作了《春秋》;屈原被放逐于外,著了《離騷》;左丘眼睛失明,編了《國語》;孫子受了臏刑,寫了兵書;呂不韋流放蜀地,傳下了《呂氏春秋》;韓非囚禁于秦國,寫有《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是先圣先賢發(fā)憤創(chuàng)作的結晶。這些人都是內心積憤無處發(fā)泄,所以才敘述往事,啟示未來的人。”于是就敘述唐堯以來,直到麟止;實際上從黃帝寫起?!妒酚洝酚捎谠跉v史上長期作為宮廷秘籍收藏,期間被刪改增添的內容現(xiàn)在無從考證,也確實為《史記》學增添了許多新問題?!妒酚洝肥竺簡⒊付ǖ氖酚浭竺蠼瓥|去楚王流芳——《項羽本紀》禮賢下士威服九州——《信陵君列傳》文武雙雄英風偉概——《廉頗藺相茹列傳》功成不居不屈權貴——《魯仲連鄒陽列傳》曠世奇才悲涼收場——《淮陰侯列傳》官場顯形栩栩如生——《魏其武安侯列傳》戎馬一生終難封侯——《李將軍列傳》漢匈和親文化交融——《匈奴列傳》商道貨殖安邦定國——《貨殖列傳》史公記史千古傳頌——《太史公自序》史記共130篇魯迅稱贊: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將史記與屈原的離騷相提并論,反映司馬遷之偉大

書籍目錄

閱讀指南國學與我們同在編者的話《二十四史》由來史記項羽本紀陳涉世家漢書霍光金日碑傳黃霸朱邑龔遂召信臣傳后漢書馬援傳班超傳三國志武帝紀諸葛亮傳晉書王導傳謝安傳宋書范曄傳南齊書謝曄傳梁書劉勰傳陳書吳明徹傳魏書崔浩傳北齊書楊惜傳周書蘇綽傳南史陳后主本紀北史爾朱榮傳隋書煬帝本紀上煬帝本紀下舊唐書太宗本紀上太宗本紀下狄仁杰傳新唐書武則天楊貴妃傳魏征傳舊五代史馮道傳新五代史唐莊宗本紀下宋史司馬光傳岳飛傳文天祥傳遼史太祖本紀上太祖本紀下金史太祖本紀元史桑哥傳明史劉基宋濂列傳張居正傳袁崇煥傳

章節(jié)摘錄

顯及禹、山、云自見日侵削,數(shù)相對啼泣,自怨。山日:“今丞相用事??h官信之,盡變易大將軍時法令,以公田賦與貧民,發(fā)揚大將軍過失。又諸儒生多窶人子,遠客饑寒,喜妄說狂言,不避忌諱,大將軍常讎之,今陛下好與諸儒生語,人人自使書對事,多言我家者。嘗有上書言大將軍時主弱臣強,專制擅權,今其子孫用事,昆弟益驕恣,恐危宗廟,災異數(shù)見,盡為是也。其言絕痛,山屏不奏其書。后上書者益黯,盡奏封事,輒下中書令出取之,不關尚書,益不信人。”顯日:“丞相數(shù)言我家,獨無罪乎?”山日:“丞相廉正,安得罪?我家昆弟諸婿多不謹。又聞民間謹言霍氏毒殺許皇后,寧有是邪?”顯恐急,即具以實告山、云、禹。山、云、禹驚日:“如是,何不早告禹等!縣官離散斥逐諸婿,用是故也。此大事,誅罰不小,奈何?”于是始有邪謀矣。譯文太夫人顯和霍禹、霍山、霍云眼看著權力日益被削奪,多次相對而泣,自艾自怨?;羯秸f:“如今丞相魏相當政,天子信任他,把大將軍當時制定的法令盡行變革,將公田授給貧民,這樣做是為了張揚大將軍的過失。還有那些儒生,大都是貧家子弟,遠道而來客居京城,受盡饑寒之苦,但他們喜歡胡說八道,口出狂言,沒有任何忌諱,大將軍生前恨這些人如寇仇,現(xiàn)在的皇帝卻喜歡和他們交談,讓他們人人上書應對政事,其中很多內容是說我霍家的。曾經有人上書說大將軍當政時是主弱臣強,說大將軍專權獨裁,現(xiàn)在他的子孫也都當權,兄弟們更加驕橫放肆,恐怕會危害國家。各種災異頻頻出現(xiàn),都是這個緣故。他的言詞極其痛切,我便把他的奏書扣下不上呈。后來上書的更加狡猾,全都是密封奏事,皇上就派中書令來取走,不通過尚書,更加不信任我了。”顯說:“丞相老指責我家,難道他就沒有罪過嗎?”霍山說:“丞相廉潔忠正,怎么能犯罪?我家的兄弟和諸位女婿大多行為不謹慎,又聽說民問盞傳我霍家毒死了許皇后,難道真有這事嗎?”顯又怕又急,就把實情告訴了霍山、霍云、霍禹?;羯健⒒粼?、霍禹吃驚地說:“像這樣的事情,為什么不早告訴我們!皇帝調離斥逐我家?guī)讉€女婿,是由于這個緣故啊。這是大事,朝廷處罰不會輕,怎么辦呢?”于是他們就開始醞釀陰謀了。

媒體關注與評論

必須扎扎實實把《二十四史》學好?!珴蓶|歷史上寫著中國的靈魂,指示著民族的未來?!斞肝覀內粝胙芯恐袊臍v史,像那《史記》咧,《二十四史》咧,……乃至其他種種歷史的紀錄,都是很豐富、很重要廣搜,要精選,要確考,要整理?!畲筢搰蓽缡凡豢蓽?,善吾師,惡亦吾師。矧夫典敵這源流,章程之沿革,不披往牒,曷蓄前聞?——《進金史表》蓋因已往之廢興,用作將來之法戒?!哆M元史表》

編輯推薦

《二十四史精華(套裝上下冊)(文白對照本)》二十四史精彩篇章,專家譯文,文言白話逐一對照。生僻字注音,精美古代版畫插圖,圖文并茂。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二十四史精華(上下冊)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9條)

 
 

  •   入門的書吧,只是價位好,不是專家,自不用追求精化的大本,價格好,如此而已
  •   內容太精華!太少了!很失望、不適合珍藏
  •   兩本加一起700多頁,還不到二十,紙張質量不錯,內容還沒看
  •   紙張和印刷都很漂亮,而且價格非常劃算。
  •   翻譯和印刷的都不是很好
  •   書到時,書的角上稍微折了一點,其中一本的封面和第二面之間部分開膠了。排版方面,書的天頭地角不統(tǒng)一,圖案的線條也都斷斷續(xù)續(xù),不怎么清晰。至于翻譯,確實譯得生硬,有的幾乎跟沒翻譯差不多,不夠詳細。
  •   經史都是中國人必讀的讀本,經典我們已經讀了很久了,現(xiàn)在開始讀史了,一打開歷史讀本,迎面而來的民族自豪感會讓你感覺,中國難生的真實含義。
  •   送達很快,書紙質很好,內容淺顯,不太適合專業(yè)研究者
  •   這不是全集,而是精華,所以如果你要是購買,要看清了。
  •   書本挺厚實、質量一般,但是快遞不送貨上門
  •   不到18元買的這套書,好優(yōu)惠??戳藥灼虐?,翻譯什么的都不錯,可惜最近狀態(tài)不好,少看了。值得購買。
  •   總體感覺不錯啊 發(fā)貨速度也很快
  •   書的質量還可以,歷史書籍
  •   很不錯的一本書。推薦大家看看。
  •   經典的書,一直想買,終于買到了,呵呵
  •   沒想象中的好啊~~
  •   書印刷精美,內容不錯
  •   是各本之選篇
  •   二十四史精華(套裝上下冊)(文白對照本)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