澈悟的思與詩

出版時間:2011-9  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  作者:羅明  頁數(shù):304  

內(nèi)容概要

  李叔同,曾名文濤、岸、哀,字息霜、惜霜、成蹊等,號叔同,出家后,法名演音,號弘一。其別署甚多。李叔同于1880年出生于天津,進士、大鹽商家庭。李叔同自幼隨母親學習詩、書、琴、畫,他在少年時已擅長吟詩、作畫、寫字、金石篆刻等。在中國近現(xiàn)代藝術史上,李叔同早在日本留學時,就與其他幾位留學生一起,從事西洋油畫、音樂和話劇的創(chuàng)作實踐,并將其介紹到中國。他最早將廣告內(nèi)涵及圖案設計引入中國;最早將現(xiàn)代木刻和西洋美術史介紹到中國;最早采用人體寫生教學法;采用西洋作曲法創(chuàng)作出中國第一首多聲部合唱曲;首倡改良中國畫,提出了獨特而又富于遠見的藝術見解。

作者簡介

羅明,男,1956年出生。1993年畢業(yè)于四川大學,獲文藝學文學批評碩士學位?,F(xiàn)任成都市社科院歷史與文化研究所研究員。著有專著《畫圖成意、畫圖成都:歷史文化資源的文化符號與文化產(chǎn)業(yè)創(chuàng)意》、《澈悟的思與詩》,主編大型叢書《人生十萬個為什么—中年卷》、參與編著《當代成都簡史》、《成都市志:哲學社會科學志》等,并發(fā)表論文多篇。

書籍目錄

緒論 第一章 文化斷裂時代的文化人格 第一節(jié) “未到晨鐘夢已闌” 第二節(jié) “心性澈悟秉懿行” 第三節(jié) “心靈蘊藉顯高德” 第四節(jié) “花中正色自含黃” 第二章 激揚沉郁的憂國情殤 第一節(jié) 杜鵑泣血灑“淚墨” 第二節(jié) 沉郁太息哀故國 第三節(jié) 壯懷激烈綻“血花” 第三章 慧然獨悟的“思”與“詩” 第一節(jié) 孤寂詩者的悲涼絕唱 第二節(jié) “真”與“幻”的詠嘆 第三節(jié) “高蹈”生命意識的“秋思” 第四節(jié) “界內(nèi)”詩意 “界外”思境 第四章 “銜花佩實”的文藝審美創(chuàng)作旨趣 第一節(jié) “清真”與“雅正” 第二節(jié) “雅言”的空明意指 第三節(jié) 新時代的第一聲鳥鳴 第四節(jié) 古詩意與洋歌調(diào)的天作之合 第五節(jié) 《送別》:深承眷注逝水年華 第五章 “含思傾妍”的文藝審美教育觀 第一節(jié) “先器識而后文藝”——創(chuàng)美主體成人、成藝之德 第二節(jié) “天宇之寥廓,可以養(yǎng)真”——審美主體人格養(yǎng)成 第三節(jié) “聲音之道,感人深矣”——審美主體心性養(yǎng)成 第四節(jié) “美術”的審美之維 第六章 論繪畫藝術的審美特性 第一節(jié) 繪畫藝術的審美特性 第二節(jié) 繪畫藝術的審美價值與社會進步 第三節(jié) 繪畫藝術審美功能與教育功能的關系 第四節(jié) 繪畫藝術與其他科學門類的關系 第七章 勸喻教誨、悲憫護生 第一節(jié) 人道主義初衷 第二節(jié) 生死訣別,珍視生命 第三節(jié) 慈悲為懷,人之大愛 第四節(jié) 感念反省,三思后行 第五節(jié) 止惡揚善,勸喻教誨 第六節(jié) 感恩博愛,天人和諧 第八章 文化轉型與文化傳承 第一節(jié) 倡導漢語言“齊一” 第二節(jié) 論經(jīng)數(shù)典,刪冗存精 第三節(jié) 廢八股,倡新學 第四節(jié) 國學的道德生命力 第五節(jié) 傳統(tǒng)人文教養(yǎng)的守望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身處如此時代,李叔同既曾是“盤中之丸”,亦是被“一夜西風”吹上欄干之“黃葉”——科舉制度崩塌后的“出盤之丸”。 延續(xù)了千年的科舉制度至20世紀初,已面臨改科舉、興新學的大勢緊逼。李叔同于1901年夏秋間曾先后考中上海“廣方言館”備取生和“南洋公學”特班生,他選擇了“南洋公學”。1902年秋,李叔同在南洋公學就讀期間,又參加了省級科舉“鄉(xiāng)試”。也就是說,李叔同此時既置身、就學于“新學”之學堂——“南洋公學”,卻仍顧盼著眼見行將就木的“舊學”體制——省級科舉之“鄉(xiāng)試”。文化斷裂時代的青年,“春來秋去忙如許”,殫精竭慮,耗盡心力,奔忙于兩種截然不同的進身路途上。這一年夏天,清廷下詔,令各省補行因“庚子之役”(“八國聯(lián)軍”攻占天津、入侵北京等)而中斷的“庚子正科”和“辛丑恩科”,實行“恩正并科”。這是中國封建時代的最后一屆科舉鄉(xiāng)試。然而,與封建時代的許多俊才學子的遭遇一樣,李叔同沒有考中舉人。接下來的1904年,最后一次殿試在北京舉行,其時,由年屆70大壽的慈禧太后欽定?!懊旨椤钡膭⒋毫?,頗富戲劇性地成了末代狀元。1905年9月2日,袁世凱、張之洞等朝廷大臣聯(lián)名啟奏廢除科舉制、推行新學,朝廷發(fā)出上諭,下令自1906年起,所有鄉(xiāng)試和會試一律停止。至此,自隋、唐以后實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封建科舉制度宣告終結。 廢除傳統(tǒng)科舉制所體現(xiàn)出的“文化斷裂”也具體體現(xiàn)在“士人社會”及“士人”個體兩方面: 第一,舊制已廢而新制尚不成熟,缺少必要的過渡??婆e制的廢除,波及社會各個層面,特別是對舊體制下的制度內(nèi)之“士人”的社會生存境況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叭绻麖臅r人所論廢科舉→興學?!a救時艱→進化日新的逐步遞進關系看,科舉制至少在負面已得到相當?shù)闹匾?。然而,這一制度更是一項集文化、教育、政治、社會等多方面功能的基本建制(institution),它上及官方之政教,下系士人之耕讀,使整個社會處于一種循環(huán)的流動之中,在中國社會結構中起著重要的聯(lián)系和中介作用。其廢除不啻給予其相關的所有成文制度和更多約定俗成的習慣行為等都打上一個難以逆轉的句號,無疑是劃時代的。如果近代中國的確存在所謂‘數(shù)千年未有的大變局的話’,則正如嚴復所說,科舉制的廢除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建制變動之一?!?/pre>

編輯推薦

《澈悟的思與詩:李叔同的文藝創(chuàng)作及文藝思想研究》由巴蜀書社出版。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澈悟的思與詩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