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11 出版社:巴蜀書社 作者:陳多旭 頁數(shù):282 字數(shù):225000
內(nèi)容概要
《教化與工夫:工夫論視閾中的陽明心學系統(tǒng)》以陽明心學為切入點,從工夫論的視角探討儒學之倡導(dǎo)由道德工夫踐履實現(xiàn)人性教化的價值取向和文化精神。首述王陽明如何經(jīng)作圣工夫之踐履形成其心學理論,其次從心性與義理、道德與知識等方面討論陽明心學由工夫以成教化之旨趣,再次分析陽明心學基于對才質(zhì)氣性問題的獨特見解而主張的實現(xiàn)人性教化之工夫進路,最后評述陽明心學討論到的具體修養(yǎng)工夫。
書籍目錄
序緒言 一 教化與工夫——一個解讀儒學的視角 二 本文的研究目標與寫作思路第一章 王陽明的作圣之路及其工夫論的形成 第一節(jié) 青年時期的作圣之功 一 圣人志向的確立和踐行 二 出入佛、老的影響 三 歸正圣賢之學及初論作圣工夫 第二節(jié) 龍場悟道 一 龍場悟道的環(huán)境 二 從《五經(jīng)臆說》看所悟道的理論內(nèi)涵及其工夫意義 第三節(jié) 從龍場悟道到悟致良知之旨 一 為學的進境 二工夫論的演化、完善第二章 成德之教——陽明心學工夫論的旨趣 第一節(jié) 學貴“自得” 第二節(jié) 心性與義理 一 心即性,性即理——對本心即善的形上說眇 二 心外無理、心外無物——至善本心的發(fā)用呈 三 成已成物——良知靈明是實現(xiàn)原理 第三節(jié) 道德與知識 一 成德與求知 二 內(nèi)圣與外王第三章 工夫進路——實現(xiàn)德性教化的途徑 第一節(jié) 才質(zhì)氣性與工夫進路 一 孔、孟、《中庸》之理論先導(dǎo) 二 宋儒的分歧 三 陽明的觀點 第二節(jié) 四句教所示工夫的兩種進路 一 四句教及其首句釋義 二 由心、意、知、物關(guān)系看四無與四有兩種工夫進路 第三節(jié) 兩種進路的會通 一 相取為用 二 致良知的精_王夫第四章 工夫的具體展開——教化的實現(xiàn)過程 第一節(jié) 立志 一 立志的意義 二 如何立志 第二節(jié) 靜中工夫 一 靜悟性體 二 靜中省察克治 第三節(jié) 事上工夫 一 事上磨煉工夫的意義 二 事上磨煉工夫的應(yīng)用 第四節(jié) 動靜合一結(jié)語 于工夫教化中所見本體——陽明心學本體論的理論特色附錄 從工夫論視角看戴震對宋明理學的反思及其得失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三 歸正圣賢之學及初論作圣工夫 湛若水認為陽明在正德丙寅三十五歲時“始歸正于圣賢之學”,這大概是以是年陽明與之定交共倡圣學作為依據(jù)的,但陽明歸正儒學的過程實際上早在三十一歲時便開始了。在三十一歲以前,陽明一直在儒家的經(jīng)世之學與佛、老的自得自適之學之間徘徊。其自幼確立的為儒家圣人的價值取向,可以說從未曾有變更,但數(shù)度從事于儒學的結(jié)果,卻是“物理吾心終若判而為二”,無法將這種價值情懷在身心上找到安頓之所。為此轉(zhuǎn)而求諸佛、老。佛、老提供給他一種身心之學的體會,但卻與儒家的經(jīng)世取向格格不入。陽明因此“依違往返,且信且疑”。如何將這二者結(jié)合起來,既能實現(xiàn)儒者的價值關(guān)懷,但這種關(guān)懷又不外在于身心并內(nèi)化為人的道德生命,這是陽明青年時期最大的思想困惑。到其三十一歲時,這個問題終于有了解決的端倪?! ?jù)《年譜》記載: 十有五年壬戌,先生三十一歲,在京師。八月,疏請告。是年先生漸悟仙釋二氏之非。先是五月復(fù)命,京中舊游俱以才名相馳騁,學古詩文。先生嘆曰:“吾焉能以有限精神為無用之虛文也?!彼旄娌w越,筑室陽明洞中,行導(dǎo)引術(shù)。久之,遂先知。一日坐洞中,友人王思輿等四人來訪,方出五云門,先生即命仆迎之,且歷語其來跡。仆遇諸途,與語良合。眾驚異,以為得道。久之,悟曰:“此簸弄精神,非道也?!庇制寥?。已而靜久,思離世遠去,惟祖母岑與龍山公在念,因循未決。久之,又忽悟曰:“此念生于孩提,此念可去,是斷滅種性矣。”明年,遂移疾錢塘西湖,復(fù)思用世。往來南屏虎跑諸剎,有禪僧坐關(guān),三年不語不視。先生喝之曰:“這和尚終日口巴巴說甚么!終日眼睜睜看甚么!”僧驚起,即開視對語。先生問其家,對曰:“有母在。”曰:“起念否?”對曰:“不能不起。”先生即指愛親本性諭之,僧涕泣謝。明日問之,僧已去矣?! ∵@段話有兩個要點,其一是對修行導(dǎo)引之術(shù)的悔悟,其二是因悟愛親之念不可去而復(fù)思用世。陽明在浙江陽明洞行導(dǎo)引術(shù),久之獲得了前知的神通。此事在《行狀》中亦有記載。但是陽明不久就認識到這種方術(shù)只是簸弄精神,而非其汲汲以求身心安頓之道。因此摒棄之而轉(zhuǎn)覓他途。其后即在離世隱去與在世盡人倫之間因循徘徊中,悟得愛親是人之本性,由此而終于走出佛、老,開始回歸用世的儒學理念?! £P(guān)于陽明對愛親本性之悟的意義,我們可以聯(lián)系后來他對自己早年曾獲得的前知神通所采取的態(tài)度來分析?!秱髁曚洝废掠涊d一學生問以“前知”之理: 或問至誠前知。先生曰:“誠是實理,只是一個良知。實理之妙用流行就是神,其萌動處就是幾,誠神幾曰圣人。圣人不貴前知,禍福之來,雖圣人有所不免。圣人只是知幾,遇變而通耳。良知無前后,只知得見在的幾,便是一了百了。若有個前知的心,就是私欲,就是有趨利避害的意思。邵子必于前知,終是利害心未盡處?!薄 ?/pre>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教化與工夫-工夫論視域中的陽明心學系統(tǒng) PDF格式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