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7 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 作者:潘殊閑 頁數(shù):334
Tag標簽:無
前言
西華大學是四川省重點建設的綜合性大學。西華大學人文學院的中國語言文學學科,肇始于20世紀70年代,主體源于成都高等師范??茖W校中文系。在迄今30多年的發(fā)展歷程中,中國語言文學學科一直是這所學校的優(yōu)勢學科,曾涌現(xiàn)出一批在學界有影響的學科帶頭人?! 〗┠陙恚魅A大學人文學院的學科建設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不斷得到發(fā)展,有一批年富力強的中青年學術骨干正在嶄露頭角,在高級別項目申報、高級別科研成果獲獎和標志性科研成果孵化等方面都表現(xiàn)出了相當?shù)膶嵙Γ〉昧丝上驳某煽??! W院依托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地方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fā)研究中心”和“蜀學研究中心”,加大科研投入,加強橫向交流與合作,不斷提升科研的實力和影響,已經(jīng)在巴蜀文學與文化、中國詩學、四川方言、文學制度等研究方面逐漸形成特色和優(yōu)勢,在學界產(chǎn)生了良好的影響。
內容概要
《唐宋文學論稿》仙風道骨萃仙氣、傲岸狂放露狂氣、行俠仗義表義氣、兀傲不馴有骨氣、奇思異想孕奇氣、嗜酒沉醉散酒氣、壯浪恣肆逞豪氣、飄逸淡蕩顯逸氣、憤世嫉俗吐怨氣、余論:氣與李白的獨特性、神異性和不可再生性、李白的獨酌與后世文人的獨酌情懷、熱鬧背后的孤獨、孤獨的心境、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孤獨的背影與文人的共鳴、杜甫的“安得”情懷、杜甫的“安得”情結、杜甫的“安得”情懷……
作者簡介
潘殊閑,男,四川眉山人,1965年生,先后畢業(yè)于西南師范大學和四川大學,獲文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現(xiàn)為西華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山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后,主要研究中國古代文學與文化,已出版專著4部,發(fā)表論文50余篇。
書籍目錄
“氣”:李白及其詩歌的最大標志一、仙風道骨萃仙氣二、傲岸狂放露狂氣三、行俠仗義表義氣四、兀傲不馴有骨氣五、奇思異想孕奇氣六、嗜酒沉醉散酒氣七、壯浪恣肆逞豪氣八、飄逸淡蕩顯逸氣九、憤世嫉俗吐怨氣十、余論:氣與李白的獨特性、神異性和不可再生性李白的獨酌與后世文人的獨酌情懷一、熱鬧背后的孤獨二、孤獨的心境三、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四、孤獨的背影與文人的共鳴杜甫的“安得”情懷一、杜甫的“安得”情結二、杜甫的“安得”情懷三、杜甫“安得”情懷的意義和影響劉長卿詩歌的藝術風格一、劉長卿詩歌藝術風格概觀二、劉長卿詩歌藝術風格的成因三、劉長卿詩歌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價值和影響劉長卿及其詩歌的宗教情懷一、劉長卿的儒家思想二、劉長卿的釋、道情懷三、劉長卿的宗教情懷對其詩歌藝術的影響劉長卿“五言長城”新解入神:文學的超審美境界——以李杜詩歌為例一、入神:嚴羽的超審美批評二、神與道:共入玄妙的人生、人性與人心之境三、李杜詩歌:文學的偉大性的典范劉長卿與杜甫一、強烈的寫實精神使劉長卿于杜甫之后,成為唐代盛中之交的詩l壇亮點二、濃郁的情感流露,使劉長卿成為杜甫之后的寫情高手三、在詩歌體裁上,劉長卿既通津杜公等盛唐諸家,又開啟中晚唐無數(shù)法門,成為唐詩發(fā)展史上具有承前啟后意義的一位重要詩人葉夢得與杜甫一、“云門三種語”與杜詩二、有關杜甫及其詩論三、杜詩的趣聞遺事與杜詩在宋代的傳播接受三蘇產(chǎn)生的鄉(xiāng)土基因與政治文化生態(tài)一、眉山的江山勝景與富庶對三蘇的沾溉二、眉山的移民文化底蘊對三蘇的滋養(yǎng)三、宋代眉山興盛的教育科舉對三蘇的影響四、宋代眉山發(fā)達的出版?zhèn)鞑I(yè)對三蘇成長的幫助五、宋代眉山的家族文化傳統(tǒng)與三蘇成長的文化生態(tài)六、宋代眉山蘇氏家族與三蘇成長的家學淵源七、宋代眉山蘇氏家族婚配對三蘇成長的貢獻八、三蘇的個人成長及伯樂的扶持獎掖九、三蘇崛起的政治文化生態(tài)十、結語蘇洵大器晚成的啟示一、家庭的作用二、正確認識自我三、厚積薄發(fā)四、學習經(jīng)典的重要五、伯樂的功勞六、時代的需要宋代蘇軾文化現(xiàn)象一、博學與多才多藝,使蘇軾成為宋代最杰出的文化名人二、自覺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集大成性,使蘇軾于宋代文人中,卓然挺立,格外耀眼三、門庭廣大,追隨者不絕如縷,使蘇軾成為一代文宗師范四、頻繁的政治遷徙,使蘇軾在磨難中走向成熟,聲名鵲起,不可阻擋五、以蘇軾為代表和旗幟的蘇學、蜀學和蜀黨,在宋代光彩奪目六、以蘇軾為冠冕的“三蘇”,成為宋代家族文學與文化的杰出代表七、聲名隆盛,影響至大至微,至深至遠,域內域外爭傳共舉,模效攀附,乃至據(jù)此謀利,成為一種時尚宋人的蘇軾心理情結一、愛護心理二、崇敬心理三、仿效心理四、歸附心理……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至于是否由此而評斷劉長卿“思銳才窄”,這恐怕倒不一定。所謂“思銳才窄”,大概就是說他思想敏銳,但卻才能狹小①。從上面的論述可以知道,劉長卿思想既單一而又復雜。儒家思想是他的根底,釋、道(道教和道家)哲學是他的輔佐。如果說他一味沉浸在自我的失意挫折之中而不能高揚雄心或徹底解脫,那我們再把目光擴大一點,便會發(fā)現(xiàn),這種矛盾、苦悶、彷徨不獨劉長卿有,可以說整個中國士大夫,尤其是失意不幸的士大夫,都和他有著或深或淺的相似性。從劉長卿詩歌本身來說,重復的現(xiàn)象是很普遍,但這似乎與他的才能并無多大關系。從表面看,他的詩歌缺少變化,題材狹窄,表現(xiàn)手法單調,簡單重復的地方并非絕無僅有,由此得出他才能狹窄的結論好像并不過分。但如果我們不就詩論詩,而是深入涉及他所處的社會、時代、人生,他特殊的個性氣質,特殊的心境,那我們便會發(fā)現(xiàn)不少底蘊。藝術并非僅僅只有才能就能創(chuàng)造的;有才能的人多得很,但并非人人能詩,亦并非能詩就盡是好詩。文學是時代的一面鏡子,更是文學家自我人生的反映。劉長卿一生多坎坷,這坎坷的一生使他長期背負著沉重的精神包袱,他已處于一種難以扭轉的郁郁傷痛的心境之中。這使他的審美情趣、藝術思維帶有很大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反映在詩歌中,便不可避免地給人一種重復、簡單的印象。當然,這不能說和才能的大小沒有絲毫關系,但能否由此說這就是才能狹小的結果呢?恐怕不能這樣簡單下結論吧。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