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

出版時間:2009-12  出版社:巴蜀書社  作者:英武  頁數(shù):189  
Tag標簽:無  

前言

  李瑞環(huán)曾經(jīng)講過:“佛教傳到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中國的影響是比較深遠、廣泛的。講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其中一部分就是佛教文化,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與佛教文化是分不開的?!苯裉?,佛教的思想依然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之一。幫助大眾正確認識和理解佛教,對個人、對社會將有積極意義。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佛教在沉寂中漸漸復蘇。但佛教文化畢竟經(jīng)歷了幾十年的停滯,由于人們對佛教知識的缺乏,在信仰修持過程中難免走入誤區(qū),阻礙了佛教發(fā)展。為了便于向信教群眾傳播佛學知識,宣揚佛教優(yōu)良傳統(tǒng),使佛法真正發(fā)揮其啟迪智慧、凈化社會人心之作用。李弘學居士主編的這一套《佛教入門》系列小叢書,與大眾廣結(jié)法緣,彰顯教義,宣揚正信,實在是功德無量之大善舉,也是一項促進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實實在在的具體工作。對此,我十分欽佩。

內(nèi)容概要

  《佛教入門:密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若以宗教所含的神秘性與他力性而言,密宗無疑是人類宗教發(fā)展史上的最高成就。《佛教入門:密宗》將密宗在印度的興起與傳承,在中國的流傳,其主要經(jīng)典、教相、行果、文化等內(nèi)容用通俗的語言進行概要的表述,帶領(lǐng)讀者一窺最奧妙之神秘密教!

書籍目錄

總序前言第一章 密宗在印度的興起與傳承第一節(jié) 密宗的起源和形成第二節(jié) 大日如來與金剛薩第三節(jié) 龍樹菩薩與龍智阿閣梨第二章 密教在中國的流傳第一節(jié) 善無畏來中國前之漢地早期的密教第二節(jié) 開元三大士第三節(jié) 惠果時期的密宗第四節(jié) 唐以后的密宗第三章 密宗的主要經(jīng)典第一節(jié) 《大日經(jīng)》概介第二節(jié) 《金剛頂經(jīng)》概介第三節(jié) 《蘇悉地經(jīng)》及其他密典第四節(jié) 密典之重要注疏及概要著述第四章 密宗之教相第一節(jié) 金胎兩部曼荼羅第二節(jié) 六大體大第三節(jié) 四曼相大第四節(jié) 三密用大第五章 密宗之行果第一節(jié) 發(fā)菩提心第二節(jié) 投花與灌頂?shù)谌?jié) 真言與手印第四節(jié) “阿”字釋義與阿字觀第五節(jié) 密宗的主要觀想法第六節(jié) 略說護摩第七節(jié) 即身成佛與四身五智第八節(jié) 三品凈土第六章 密宗文化第一節(jié) 密宗祖庭第二節(jié) 密宗造像及石窟藝術(shù)第三節(jié) 法門寺地宮與唐代密宗

章節(jié)摘錄

  龍樹菩薩的密教思想,是在2世紀時,佛教部派分立,呈現(xiàn)出極其混沌的狀態(tài)下產(chǎn)生的。生于此時新進氣銳的龍樹,有其熱誠的意志,欲整理當時的佛教,以樹一代之新的宗派。他由此立場而鼓吹中觀思想。同時,龍樹為斷除一切固執(zhí)病弊起見,竟否定了“空”、“有”、“生”、“滅”、“?!?、“斷”、“一”、“異”等有限界的一切事物,但此否定,絕非以否定或破壞為目的,而是欲建設佛國于洗凈了一切垢穢的清凈地上。以是,他否定了一切之后,重新再看一切,肯定一切,并說:“法身之佛,常放光明,常在說法,而以罪故不見不聞,恰如日出,盲者不見,雷霆振地,聾者亦不聞?!边@樣,龍樹認定法身佛的實在,而說其法身佛為化種種眾生,說種種法,展開種種佛意的身口意三秘密的旨趣。他還勸世人應學世間的經(jīng)書、技藝、方術(shù)等學問,他強調(diào)“若不知世間法,乃至不能教化一人”。他還勸勵造塔、供養(yǎng)佛像及觀佛等行,并提倡經(jīng)是由“阿”(a)、“羅”(ra)、“波”(pa)等有限的一字一句而能涉入無限界的“字門陀羅尼”的原理。于是,唯守護及除災而寄生(雜說)于小乘諸經(jīng)典的“真言陀羅尼”的一字一句本身,就能變成統(tǒng)一“心”,及合一于無限界的妙術(shù),而其教義的基礎(chǔ),亦可把握于茲,同時印度中期的純密亦能自由攝取世間的通俗信仰,凈化民間俗信,活用于世俗信仰。這樣包容的立場和更進一步,至于《大日經(jīng)》三無盡莊嚴藏的根本思想,均由龍樹菩薩的思想分化,從而再把它發(fā)展。

編輯推薦

  學佛學什么?就是“純凈純善”四字?!罢嬲\、清凈、平等、正覺、慈悲”是純凈,這是講“心”,“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純善,這是講“行”。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密宗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