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0 出版社:巴蜀書社 作者:弘學 頁數(shù):447 字數(shù):34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中觀學概論》和《唯識學概論》兩書的作者弘學居士,本名李英武,重慶南岸人氏。外祖母、母親都是虔誠的佛教徒。弘學是我漢藏教理院同班同學正果法師的忠實弟子。1993年他寫了《佛學概論》,我專門為他寫了序,并希望他能“寫出中、高兩級佛學院校學生閱讀的佛學書籍,并作為各級佛學院校的教材或參考資料”。次年,他奉趙樸初會長之命,又寫了《藏傳佛教》。兩書受到學術(shù)界和佛教界的重視。十六年來,他先后出版了《人間佛陀與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佛教文學》、《中國佛教簡史》、《佛教圖像說》、《曼荼羅文化藝術(shù)叢書》四種、《中國佛教各宗派叢書》八種、《禪門風姿》、《凈土探微》等數(shù)十種佛學著述,同時注疏了數(shù)十部佛教典籍,選編了《中國歷代高僧名著精選》上、中、下三冊,并對20世紀20年代至60年代的唯識論文進行了收集,匯編成《唯識論文集》二冊。弘學在弘揚佛教文化和佛學研究上,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在海內(nèi)外學術(shù)界和佛教界有廣泛的影響,受到尊崇。
內(nèi)容概要
本書分為上下兩篇。其中上篇唯識史要主要講述了唯識學的產(chǎn)生及其史略,唯識思想在印度的演變,唯識學在中國的傳播及演變,玄奘大師和他的弟子等內(nèi)容了;下篇唯識要義則介紹了五位百法、蘊處界三科、唯識五法與三性之學說、唯識義等知識。
作者簡介
弘學,本名李英武,重慶南岸人氏。1938年生,1957年畢業(yè)于西南民族學院藏語文專業(yè)。受業(yè)于我國著名社會學家、民族學家吳澤霖教授和夫人馬時芳先生。先后問學于梁在農(nóng)(智慧法師)教授、阿旺洛追扎巴、密悟格西。1956年三次謁見貢噶活佛,蒙授金剛?cè)烈?,又蒙授童七灌?/pre>書籍目錄
序序二上篇 唯識史要 第一章 唯識學的產(chǎn)生及其史略 第一節(jié) 唯識學在印度的產(chǎn)生及史略 第二節(jié) 唯識學之始祖 第三節(jié) 師子覺與陳那 第四節(jié) 十大論師 第二章 唯識學所依之經(jīng)論 第一節(jié) 六經(jīng) 第二節(jié) 瑜伽師地論——“一本十支”之“本” 第三節(jié) 十支論——“一本十支”之“支” 第三章 唯識思想在印度的演變 第一節(jié) 原始佛教的唯識思想 第二節(jié) 部派佛教的唯識思想 第三節(jié) 大乘佛教的唯識思想 第四節(jié) 分流時代的唯識思想 第四章 唯識學在中國的傳播及演變 第一節(jié) 唯識學在中國的初傳——地論宗 第二節(jié) 真諦三藏與攝論宗 第三節(jié) 盛唐之法相唯識宗 第四節(jié) 唯識學的衰落與復興 第五章 玄奘大師和他的弟子 第一節(jié) 玄奘大師 第二節(jié) 唯識三祖 第三節(jié) 玄奘會下之精英下篇 唯識要義 第六章 五位百法 第一節(jié) 五位法的概念 第二節(jié) 心法 第三節(jié) 心所有法 第四節(jié) 色法 第五節(jié) 心不相應行法 第六節(jié) 無為法 第七節(jié) 二無我 第七章 蘊處界三科 第一節(jié) 概說 第二節(jié) 五蘊 第三節(jié) 十二處和十八界 第八章 唯識五法與三性之學說 第一節(jié) 五法 第二節(jié) 三自性 第九章 唯識義 第一節(jié) 能變、習氣及種子義 第二節(jié) 初能變 第三節(jié) 熏習義與三量 第四節(jié) 第二能變 第五節(jié) 第三能變 第六節(jié) 唯識學的因果論 第七節(jié) 雜染流轉(zhuǎn)義 第十章 唯識學的實踐理論 第一節(jié) 轉(zhuǎn)識成智——四智心品概述 第二節(jié) 轉(zhuǎn)依義 第三節(jié) 唯識觀 第四節(jié) 唯識修行之根基及次 第 第五節(jié) 唯識學的終極關(guān)懷 第六節(jié) 菩提與涅槃 佛身與佛土附篇 唯識三字經(jīng) 一、唯識三字經(jīng) 二、唯識三字經(jīng)釋論 三、唯識三字經(jīng)講錄后記章節(jié)摘錄
世親與無著,雖是骨肉兄弟,其性格與閱歷卻有很多不同。在性格上,無著菩薩是一個始終采取實行主義的人,重于精神的修養(yǎng),將客觀的理論運用到主觀上來,使之達于主客觀一致的境界;世親菩薩是個學者性格的人,其頭腦非常明晰,其著作組織嚴密,其所作之《俱舍論》、《唯識三十頌》一直至今日,仍然在學術(shù)界流行不已。特別是《俱舍論》在藏傳佛教中更享盛譽,有“八年《俱舍》、三年唯識”之說。就閱歷說,無著對于小乘佛教的造詣雖然很深,但他畢竟是具有菩薩根性之人;所以他沒有怎樣經(jīng)過小乘佛教徒的閱歷,就為唯識大乘而努力了。世親則不然,他出家于小乘說一切有部,起初還是有部之學匠,對于大乘佛法,而立于排斥的地位。其后棄小轉(zhuǎn)大,完全是無著的訓示。就著述而言,無著對于賴耶八識說,站在創(chuàng)說者的地位。世親雖竭力弘揚唯識大乘,但始終不脫祖述者的地位。欲與無著同席還有所不能,因為他只是傳宗弘布無著思想而已。真正欲對唯識學有所認識,當仍以無著為中心。但仍要強調(diào)的是,世親所學比無著范圍廣,他的思想涉及各個方面,如就純粹繼承無著的系統(tǒng),并簡單地把其組織起來,而在內(nèi)容方面求大成來說,就是《唯識二十論》及《唯識三十頌》。更應該肯定,由于世親菩薩弘布唯識,唯識思想的顯揚,不但達于無遺憾的地步,而且更被完全整理組織起來。同時,就立自破他方面說,對于唯識思想持反對態(tài)度的學派,世親常給予無情的反破痛擊,以彰唯識的正義。并且為了使人易于理解唯識起見,世親更創(chuàng)作了有關(guān)唯識思想的入門書或綱要書,如《百法明門論》及《唯識三十頌》,就是很簡明地整理前期復雜思想的一種體系書。世親菩薩運用種種方法,盡力于唯識思想的普及,所以他在唯識學史上的功績是偉大的。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