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2 出版社: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 作者:樸正俸 頁數(shù):253
Tag標簽:無
前言
東西方文明的差異自古而然,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碰撞也由來已久。然而自西方工業(yè)革命興起以來,由于西方社會的發(fā)展速度和發(fā)展水平超過了世界其它地區(qū),以致于在相當長的時期,不少東西方學人都把西方的科學技術、社會制度乃至生活方式視為衡量文明發(fā)展水平的標尺,把社會進步的理想目標定位于以西方發(fā)展模式為藍本的現(xiàn)代化,或以西方價值觀為基礎的普世文明.所謂西風東漸,西學東移,相當一批東方學人和政客也把工業(yè)化、信息化等現(xiàn)代科技進步看做西方文明的必然產(chǎn)物,為此他們不遣余力地向西方尋求真理,甚至將揚棄本民族的傳統(tǒng),從器物、制度到生活方式上全面模仿西方作為實現(xiàn)現(xiàn)代性改造的唯一模式和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歸宿。東西方文明的交流遂呈現(xiàn)為單向的態(tài)勢——以先進的西方文明征服、影響和改造其它“落后”或“野蠻”的文化似乎成為人類走向現(xiàn)代化生活的必然趨向。
內容概要
韓國漢字音,指的是包括“韓國”在內的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北部分地區(qū)的廣大地域裹正在使用和曾經(jīng)使用過的“漢字”的“讀音”,或者說,是引進到韓國語當中的漢語語素的讀音。韓國漢字音作為古代韓語音系和古代漢語音系互協(xié)的產(chǎn)物,被學界作為研究古代韓語以及古代漢語的一扇窗戶。通觀韓國漢字音研究成果,不難發(fā)現(xiàn)該研究領域存在有待突破的瓶頸:1.不重視現(xiàn)代韓國漢字音的描寫和分析;2.忽視與漢語南方方言的比較研究。本文試圖在這兩個問題上尋求突破點?! ”疚恼J為:拿廈門方言音系與韓國漢字音系進行對比研究,可以填補目前學界韓國漢字音與南方漢字音比較研究的空白。本文采取共時比較與歷時比較相結合的辦法,在描寫并分析現(xiàn)代韓國漢字音系與廈門方言音系的基礎上,以《切韻》音系為基礎,對韓國漢字音與廈門方言進行了共時、歷時兩個方面的比較研究。對比的結果是:兩地音系的演變方向大體一致。兩地音系不同之處主要集中在每個音類的音值方面;兩地音系的共同點主要集中在韓國漢字音系與廈門方言文讀系統(tǒng)裹,也有些共同點祇出現(xiàn)在韓國漢字音系與廈門方言白讀系統(tǒng)裹。后者反映與保留上古漢語語音,而且這種上古漢語語音很可能是與《切韻》音系來源不同的某個上古漢語方言的讀音。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引論一、研究意義和價值二、材料來源和研究方法三、音標符號(一)輔音(二)元音(三)聲調符號(四)其它符號第二章 韓國漢字音一、韓國漢字音概況(一)韓國的漢字使用歷史(二)韓國漢字音的概念(三)韓國漢字音研究現(xiàn)狀簡述二、韓語音系(一)輔音(二)元音(三)聲調(四)音節(jié)結構(五)主要語音特點(六)漢語借詞三、韓國漢字音系(一)聲母(二)韻母(三)聲調四、韓國漢字音的特點(一)朝鮮語學會《統(tǒng)一案》的漢字音規(guī)定(二)韓語音系的影響1.清濁不分2.送氣與不送氣3.舌頭音與舌上音不分4.正齒音與齒頭音不分5.重唇音與輕唇音不分6.合口和介音(三)韓語音系演變的影響1.緊音化2.頭音法則及其例外3.諧音(euphony)現(xiàn)象4.顎化5.單元音化6.圓唇元音化7.(A)的消失(四)一些特殊語音現(xiàn)象1.全清化2.次清化3.日母的消失4.疑母的消失5.多音字6.俗音7.韓語詞保留的漢字本音8.類推五、韓國漢字音系與《切韻》音系比較(一)聲母的古今對比(二)韻母的古今對比第三章 廈門方言一、廈門方言概況(一)閩方言、閩南方言和廈門方言(二)廈門方言研究簡述二、廈門方言音系(一)聲母(二)韻母(三)聲調(四)音變現(xiàn)象(五)文白異讀三、廈門方言音系與《切韻》音系比較(一)聲母的古今對比(二)韻母的古今對比第四章 韓國漢字音系和廈門音系比較一、聲母的比較二、韻母的比較第五章 結語附錄韓國漢字音與廈門方音對照表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有史以來,韓中兩國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進行了廣泛的交流,以漢字和漢文作為載體的文化交流更是密切.由于古代韓國沒有自己的文字,古代韓國人就借用漢字書寫自己的語言。因此,要暸解古代韓國文化,就首先要掌握漢字和漢文的知識。而研究古代韓語,就必須弄清韓國漢字詞及其讀音?! №n國漢字音的來源、形成問題一直是學界的熱點問題。韓國漢字音究竟是怎么從中國傅入韓國的?這個問題由于缺乏足夠和充分的歷史證據(jù),目前我們無法考證。韓國漢字音到底是什么時候傳入中國的?對于遣個問題,學界意見頗為分歧,至今遺沒有一種說法得到普遍的認同。但是,有兩點可以肯定:一是韓國漢字音是直接從漢語借過來的漢字讀音;二是漢字傳入韓國的時期最晚也不超出秦漠年代。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