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義探微,《<<道德經(jīng)>>真義探微》下載,<<道德經(jīng)>>真義探微PDF圖書下載,ISBN:9787807521990,<<道德經(jīng)>>真義探微PDF下載,<<道德經(jīng)>>真義探微TXT下載" /> >真義探微PDF下載,《 真義探微》主要內(nèi)容:《道德經(jīng)》五千言,其中心思想,一言以蔽之,即“道”。一個“道”字,舒者涵蓋六合,卷者退藏于密。它不是上帝,卻演化三千大千世界;它不是仙佛,卻推動萬物變化發(fā)展;它不是神靈,卻通天,,ISBN:9787807521990,巴蜀書社" />
出版時間:2008-8 出版社:巴蜀書社 作者:周波 頁數(shù):362
前言
《道德經(jīng)》五千言,其中心思想,一言以蔽之,即“道”。一個“道”字,舒者涵蓋六合,卷者退藏于密。它不是上帝,卻演化三千大千世界;它不是仙佛,卻推動萬物變化發(fā)展;它不是神靈,卻通天達地博古知今。它飄逸于星空之際,漫游于心靈之間,又隱身于微塵之內(nèi)。古來多少圣賢,悟道、求道、修道,皆欲揭開其神秘面紗,然見道、證道、了道后,每每有所成,卻又總?cè)}其口?!『螢榈??眾人皆說“道”,此“道”非彼“道”,各走各的“道”,“道”“道”自有妙?! 暗馈敝蛔?,如同一滴水珠,可以折射太陽的光輝,可以映照萬千的事物。它其實就是宇宙的-個全息縮影,是一個全息信息元?! 】偟膩碚f,“道”有五層含義:宋代大儒、理學家朱熹說:“道猶路也,人之所共由也?!笨梢?,“道”的原始意義,就是路?!墩f文》中注釋:“道者,徑路也”。元人馬致遠在《秋思曲》中所寫“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中的“道”,就是道路的道。此其第一層含義。訴說、語言、描繪、敘述以及認識等為“道”的第二層含義。
內(nèi)容概要
《道德經(jīng)》所闡述的“道”,是最根本的“道”。本書,就提出了一個很大的課題,也是古往今來一切思想家、哲學家,一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哲學,一切宗教和學問都試圖回答和解決的根本問題——從時間演化上說,宇宙萬有究竟有沒有一個共同的本源?從空間結(jié)構(gòu)上說,宇宙萬物有沒有一個共同的本體?從運動發(fā)展上說,宇宙萬相有沒有一個共同遵循的規(guī)律?…… 宇宙有沒有一個終極的“真理”?如果有的話,人類應(yīng)該以一個什么樣的科學方法去探求這個終極的“真理”? 這個宇宙本源性問題,不僅是過去,也是現(xiàn)在,更是將來整個人類需要面對、探討、回答的根本課題,是所有學問、理論乃至宗教的世界觀、方法論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對《道德經(jīng)》的研究也是如此,明了此,一切難題將迎刃而解。
作者簡介
周波,1970年出生于湖北十堰,1986年應(yīng)屆高中畢業(yè)進入長沙某軍事學府學習。軍旅匆匆廿年有余,現(xiàn)為駐川某部政治部副主任。
作者興趣廣泛,愛讀雜書,喜歡思考。常懷好奇之心,常發(fā)奇想之念,常有奇異之夢。兒時曾戲作詩句“愿將七尺軀,化作萬丈虹。神光耀宇宙,清氣滿蒼穹”,童言稚語實不知所云。年漸長,偶涉中華傳統(tǒng)哲學文化后,心如全針向磁,葵花朝日,身若山探奇,秘境覓勝。念茲在茲,似覺醒醐灌頂;勿忘勿助,始見心花如蓮。嘗試以現(xiàn)代科學眼光審視反思,始悟中華絕學內(nèi)圣外王,其源頭,在于一個“道”字;其核心,在于一個“心”字;其關(guān)鍵,在于一個“悟”字;其入手,在于一個“德”字;其基礎(chǔ),在于一個“仁”字;……曲徑通幽處,實是以運用內(nèi)求法對宇宙萬有終極真理進行之探尋。
“路漫漫其修遠”,愿與天志之士共同“上下主索”!
書籍目錄
前言上篇:《道德經(jīng)》真義今解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 下篇:《道德經(jīng)》現(xiàn)代探徽 引 言 原道篇之一 認識之謎 微道篇之二 信息之奧 全道篇之三 全息之論 顯道篇之四 科學之旅 通道篇之五 內(nèi)求之法 心道篇之六 智慧之境 印道篇之七 唯識之學 妙道篇之八 天人之道
章節(jié)摘錄
怎么看待圣人之心與百姓之心?從“無善無惡心之體”和“知善知惡是良知”上來看,圣人之心與百姓之心,皆為大道所化,故其本體皆為大道之體,其妙用皆為大道之用。所以,處圣不增,在凡在減,與生俱來,人人皆有。從“有善有惡意之動”和“為善為惡是格物”上看,圣人之心與百姓之心各有不同:百姓之所以是百姓,在于視萬物為萬物,其意念活動總是以“自我”為中心,以“我欲”為目的,不斷地從事有善有惡、為善為惡的造作。而圣人之所以是圣人,在于視萬物為一體,其意念活動總能進入“空空洞洞,了了靈靈”的狀態(tài),總能保持“無物不容,無物不照”的境界,其體,如明鏡止水,精光四射;其用,因物付物,略無成心;其容,大無不載,小無不包;其量,妍媸美惡,毫無遺漏。百姓之所以是百姓,還在于其認識事物總是通過外求之法,外在信息的不同往往會導(dǎo)致內(nèi)心情緒的變化,或喜或悲或泣或歌。圣人之所以是圣人,也在于其認識事物正是通過內(nèi)求之法,在我排除外在信息的干擾,在內(nèi)消除內(nèi)在情欲的產(chǎn)生,無論世界怎么變化,無論身臨何種遭遇,都能制心一處如如不動?! ∮捎谑ト四軌蛲敢曁斓氐男C,明了萬物的變化,所以在人格修為上,自然與眾不同?!肚f子·大宗師》上說,古之真人是什么樣的呢?古代的真人,欺微不凌寡,待人平等;不求盛不稱雄,貌似無能;不謀事不作官,消極退隱;這樣的奇人,得失不系心,錯了不悔恨,對了不歡欣,好歹隨緣分。這樣的異人,危立崖畔,泰然不驚。如此和諧靜止的內(nèi)心,如此超越常態(tài)的本領(lǐng),皆因為直知合于大道。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