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舞蹈通史

出版時間:2010-12  出版社:彭松、 劉青弋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10-12出版)  作者:彭松,劉青弋 編  頁數(shù):223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中國舞蹈通史》以中國歷史年代及其政權(quán)的改朝換代為歷史脈絡(luò),共分10卷。本史的撰寫基本沿用了《中國舞蹈史》(5卷本,1984)的寫作體例,這種沿用是刻意追求的——以保持其對中國古代舞蹈歷史研究方面原創(chuàng)成果的面貌,這樣能夠清晰地了解這一代舞蹈史學家在中國舞蹈歷史研究的高度與貢獻,能夠準確地判斷后輩學者在中國舞蹈史料挖掘、應(yīng)用以及學術(shù)觀點方面或繼承,或借鑒,或創(chuàng)新的程度。

作者簡介

彭松(1916-),中國舞蹈史學家,舞蹈編導家,北京舞蹈學院教授。出生于山東鄆城,山東濟南市人,曾用名趙鄆哥。1940-1944年先后就讀于國立戲劇??茖W校和國立音樂院分院。先后師從吳曉邦、戴愛蓮學習舞蹈,后從事舞蹈藝術(shù),1944年始在育才學校工作,先后擔任舞蹈兼音樂教員;舞蹈組主任。1946年與戴愛蓮先生同去川康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采舞,創(chuàng)作了舞蹈《嘉戌酒會》、《端公驅(qū)鬼》,在重慶參加“邊疆音樂舞蹈大會”演出。其后又在育才學校創(chuàng)作了《乞兒》、《猴戲》、《棄嬰》、《火苗》、《快樂的人們》、《向民主小姐求愛》等一批作品。1947年在上海創(chuàng)立“中國樂舞學院”。1948年在北平各大學教舞,創(chuàng)編了《團結(jié)就是力量》、《民主花兒別讓它遭災害》、《我們是民主青年》等舞蹈,并在戴愛蓮主持的舞蹈訓練班任教。1948年8月,彭松進入華北大學一部學習,曾任華大一團舞蹈組長、華大三部藝術(shù)干部訓練班教員及舞蹈隊副隊長。1949年10月1日,在新中國成立之夜,演出“人民勝利萬歲”史詩歌舞。其后,曾在中央戲劇學院舞蹈團任藝術(shù)科長,在舞劇《和平鴿》中任導演。1954年北京舞蹈學校成立,任民間舞教研組組長,主持編寫中國民舞蹈教材。1956年參加“中國古代舞蹈史研究小組”,參與輯錄編輯《全唐詩中的樂舞資料》和編寫《中國舞蹈史長編》教材。專著存《中國舞蹈史》(秦漢魏晉南北朝部分)、《中國古代舞譜》等;主編《中國古代舞蹈史綱》;發(fā)表了大量專業(yè)理論與專業(yè)評論文章,代表論文存《敦煌唐代舞譜破譯》、《甲骨尋舞》、《西涼樂尋索》、《胡旋舞辨誤》等。曾任《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當代中國舞蹈》編委和撰稿人。作為北京舞蹈學院第一批教授,曾兼任香港演藝學院客座教授;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舞蹈理事會理事、國際舞蹈理事會中國委員會副主席。曾應(yīng)邀到臺灣講學。2009年榮獲中國文聯(lián)中國舞蹈家協(xié)會頒發(fā)的中國舞蹈家“終生成就獎”。2010年榮獲第三屆(最受群眾喜愛的老藝術(shù)家)“華鼎獎”。

書籍目錄

總序概況第一章 清商樂舞第一節(jié) 清商樂的來源及其發(fā)展第二節(jié) 曹魏三祖與清商樂第三節(jié) 吳聲歌曲與西曲舞歌第四節(jié) 雜舞與歌舞第二章 宮廷女樂第一節(jié) 曹魏時代的“銅雀伎第二節(jié) 西晉十六國時期的女樂第三節(jié) 南北朝時期的女樂第三章 歌舞戲、百戲與俳優(yōu)第一節(jié) 角抵百戲與俳優(yōu)第二節(jié) 歌舞戲第四章 中外各族樂舞文化的交流第一節(jié) 特善諸國的《龜茲樂》第二節(jié) 稱為“國伎”的《西涼樂》第五章 石窟藝術(shù)中的舞蹈形象第一節(jié) 敦煌莫高窟中的舞蹈形象第二節(jié) 云岡石窟中的舞蹈形象第三節(jié) 龍門、麥積山等石窟中的舞蹈形象第六章 宗教活動中的樂舞第一節(jié) 佛教和道教活動中的樂舞第二節(jié) 巫舞第三節(jié) 儺儀第七章 魏晉南北朝的雅樂舞第一節(jié) 文舞與武舞的沿用和改變第二節(jié) 郊祀樂舞與郊廟樂舞圖版目錄插圖目錄致謝總跋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插圖:中國的北方,經(jīng)過十六國時期的混戰(zhàn),漢、魏傳統(tǒng)樂舞一部分隨東晉傳到南方,一部分傳人了涼州地區(qū)。在此時期,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五胡”分據(jù)中原,同時帶來了他們的樂舞文化。在4世紀中葉,西域的《天竺樂》傳人我國;4世紀末《龜茲樂》傳人中原;以后,繼有《疏勒樂》、《安國樂》、《康國樂》、《悅般國鼓舞》、《高昌樂》傳人;東境有《高麗樂》傳人。這些中、外各族樂舞以奔放、熱烈、明快的節(jié)奏為特色,形成異彩紛呈、交相輝映的局面。這些樂舞不僅流行于北方,并且還傳到南朝的宮廷中,使得南朝的君臣士大夫?qū)Α扒己俊币糙呏酊F。陳后主遣宮女習北方簫鼓,謂之“代北”。中外各族樂舞的傳人,一方面促進了漢族樂舞的發(fā)展,另方面因為相互融合而產(chǎn)生了新的樂舞,如由《龜茲樂》和漢族傳人涼州的樂舞相融合而成的《西涼樂》,就是這一時期的典型產(chǎn)物。魏晉南北朝是一動亂的時代,社會愈黑暗,宗教愈光明。人民越痛苦,越需要精神和心靈的寄托;統(tǒng)治者越殘暴,越需要在宗教中求得寬恕和良心的平衡。南北朝的各代帝王都廣建佛寺,傾施珠寶,置民困財竭,鬻妻賣子而不顧。佛教僧尼為了宣傳教義,利用倡樂歌舞、俳優(yōu)百戲進行“行象”和“六齋歌舞”等盛大的宗教宣傳活動。佛教自東漢末傳入中原,中國的石窟藝術(shù)開始于公元3世紀,開鑿了拜城的克孜爾石窟,4世紀中(公元366年)建敦煌石窟,5世紀中(公元452年)開鑿云岡石窟,5世紀末(公元494年)又建龍門石窟。此外,還有炳靈寺、響堂山、天龍山等等石窟。在石窟的壁畫雕塑中,大量保存了佛教樂舞形象,這些天宮的伎樂、飛天,雖然有一定的幻想成分,但仍是曲折地反映了現(xiàn)實,如伎樂天所演奏的樂器,幾乎全部是當時現(xiàn)實生活的模寫,對于研究古代樂舞提供了珍貴的依據(jù)。

編輯推薦

《中國舞蹈通史(魏晉南北朝卷)》:國家教育部全國高等教育研究生教學指定教材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首批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資助項目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重點學科建設(shè)科研立項項目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舞蹈通史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但書前封面多折了,于是四星。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