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有愛還不夠

出版時間:2012-2  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作者:克洛德·阿爾莫  頁數(shù):197  譯者:王文新,李美平  
Tag標簽:無  

前言

引言對一名兒童而言什么更重要?他最需要什么?今天大凡提出這個問題的人,心里都有確定的答案。對于大多數(shù)同胞來說,事情的確很清楚: 對孩子最重要的就是——愛。這種肯定的回答似乎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顯而易見的,尤其是因為罕有人僅靠理性而做出這種回答。成年人言稱孩子需要愛,其實無意識中說的經(jīng)常是他們自己。他們或是在懷念一種自己過去歷經(jīng)磨難才得到的溫情,或是在表達曾因缺乏愛而經(jīng)歷過的無法根除的痛苦。談論童年的人向來都帶著個人感情色彩。相比其他方面,這方面的觀念更能扎根于當事人自身經(jīng)歷的最深處。表面上看似深思熟慮的科學或哲學立場往往隱藏著人們內(nèi)心最痛苦的吶喊。這種個人經(jīng)歷的影響是決定性的,尤其因為在其大部分變得無意識的情況下,當事人會忽視其存在。他們從此會真誠地拒絕了解這種影響在多大程度上左右著自己的思想;他們也不知道正是因為這種影響,他們對別人任何討論問題的嘗試都產(chǎn)生表皮反應,甚至有時為迫使有異議者沉默而采取恐怖態(tài)度:“怎么?您竟然懷疑愛對孩子的必要性?”討論相應變得復雜了,而且會讓人感到痛惜,因為將愛視為兒童主要食糧的思想不只存在于個人,而且已經(jīng)漫布整個社會。愛已經(jīng)成為衡量與父母—孩子關系有關的一切東西的主要標準,被人當作這種關系的起點和終點到處援引,比如在官方聲明、生活實踐以及諸多社會討論中。很明顯,支持這些說法的公理是: 孩子是“在愛的沐浴中”長大的。此外這種公理也見諸于許多著述,而且人們勢必要認識它,卻鮮有質(zhì)疑的聲音。我們會為此感到吃驚。因為提出孩子是“在愛的沐浴中”長大的觀點是一種巨大的倒退。相對于一個世紀來精神分析實踐帶來的所有有關兒童的知識來說,這是罕有的退步。精神分析實踐首先讓一些成人患者有機會發(fā)現(xiàn)他們痛苦的根源來自童年,其次通過直接對兒童開展的工作,人們了解了他們的感受,從而揭示了一種兒童心理構(gòu)建過程的存在及其復雜性。沒有一個孩子生下來就是全副武裝好的。沒有一個孩子是帶著一個健全的心理結(jié)構(gòu)來到世間的。孩子的成長要靠后天的構(gòu)建。在這個構(gòu)建過程中父母起著決定性作用,我們不能把這個作用局限于一個“愛”字上,除非對它進行縮減。這一點其實人人都知道。的確,在日常生活中,每當成年人提起他們童年的時候,我們不是屢屢聽到類似下面的話嗎:“我認為(或者我確信)父母是愛我的。”說完之后立即會補上一個“但是”(“我認為父母是愛我的,但是……”)。這個“但是”顯然說明除了他們父母的愛(這一點任何時候都毋庸置疑),還存在問題。這些問題的產(chǎn)生不是因為父母沒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而是因為他們面對孩子、面對孩子的自立、性行為、欲望等無所適從。我們每個人都清楚地知道(因為一般來說,我們在自己童年時代對此有過體驗),即使是對孩子抱有無限愛意的父母,如果因自身經(jīng)歷而無法了解孩子需要他們了解的東西,也會給孩子帶來痛苦(而父母自己卻對此渾然不知)。另外我們也會注意到,在突出“愛”這個字眼時,社會的表現(xiàn)也很矛盾。確實,一方面,社會不斷在各種媒體中召集那些所謂的“心理學家”給父母提出如何處理與孩子關系的建議,不斷邀請這些心理學家參與各種對兒童和教育進行思考的組織機構(gòu),不懈地出版一些普及讀物、名符其實的父母之道指南,想辦法幫助人們學習為人父母之道、創(chuàng)辦“父母學?!睅椭改競兏玫貏偃文承┤私窈笏Q的“職業(yè)”。與此同時,在很多重要領域,社會運行的方式都使人覺得在涉及父母與孩子關系時,“愛”是唯一被考慮的標準。這里存在一種差別,需要我們深思。

內(nèi)容概要

  父母之愛不能簡化為單純的感情
  沒有教育意蘊的愛,不是真正的父母之愛
  法國當代著名精神分析學家、兒童問題專家克洛德?阿爾莫在這本重要的著作中告訴我們:兒童并非“天生”就擁有與其他人共同生活的能力,也無法獨自發(fā)現(xiàn)人類生活的法則。成長的過程即構(gòu)建自我的過程,為此需要成人的幫助,而教育正是構(gòu)建自我的主要支柱。因此,愛孩子決不能只限于舔犢情深。用感情來涵蓋父母之愛的觀念對孩子、家長乃至整個社會都產(chǎn)生了嚴重后果。阿爾莫用自己一貫擅長的清晰語言,讓所有的父母明白:愛孩子究竟意味著什么?對一名兒童而言什么更重要?兒童最需要什么?

作者簡介

  克洛德·阿爾莫(Claude
Halmos),法國當代著名精神分析學家,兒童問題專家,在診所和公共領域從事對成人和兒童的服務工作已愈20年,著有《光有愛還不夠》《童年重要的一步》《成長》《交談就是生活》等。

書籍目錄

引言 
第一部分 愛的神話及其危害:現(xiàn)狀說明
 第1章 關于父母之愛的錯誤觀念 
  愛是永恒存在的
  愛總是有益的
  被精神分析實踐所推翻的錯誤觀念
  愛不是永恒存在的
  愛并不總是有益的
 第2章 父母之愛: 未被鑒別之物 
  父母之愛與“一般意義上的”愛的區(qū)別
 第3章 父母—孩子:知道愛意味著什么
 第4章 感情借口 
  對愛的迷信產(chǎn)生的家庭影響
  對愛的迷信產(chǎn)生的社會影響
第二部分 兒童: 愛的犧牲品
 第1章 愛:從缺失到膨脹 
  愛的缺失
  愛的產(chǎn)生
  兒童的新地位
  兒童的新形象
  愛的膨脹
  傳統(tǒng)家庭結(jié)構(gòu)的動搖
  父親作用的衰落
  “自戀文化”及其影響
  一種倒退?
 第2章 司法面前的兒童
  舊王朝時代
  1810年刑法典
  “小火箭”監(jiān)獄
  日常生活
  1850年8月5日法律
  1912年7月22日法律
  建立真正意義上的未成年人司法: 1945年條例
  未成年罪犯的受審過程
 第3章 未成年人司法被推翻: 受欺騙的兒童 
  1945年條例的內(nèi)在矛盾
  司法判例
  對1945年條例的否定
  佩爾邦法律——未成年人司法的倒退
  對鎮(zhèn)壓的無限眷戀
  佩爾邦法的影響
  這一切有愛嗎?
  當人們懲罰孩子、為父母開脫的時候
  一部倒錯的法律
第三部分 教育: 孩子成長的驅(qū)動力
 第1章 被當今社會遺忘的角落: 教育
  對教育的歪曲認識
  鎮(zhèn)壓式教育的幽靈
  “心理成長”
  教育: 兒童成長的主要載體
  成長游戲的規(guī)則
  人們對教育準則的恐懼
  “心理學”的誤區(qū)
  教育是對孩子與父母的保護
  誰能提出準則?
  精神分析學能給人們的教誨
  討論的重要性
 第2章 弗洛伊德之后的教育及其教育觀 
  唯樂原則
  唯實原則
  過渡的結(jié)果
  思維的誕生
  教育的作用
 第3章 弗朗索瓦茲?多爾多: 嬰兒是怎樣來到人世間的
  成長階段的跨越
  “象征性閹割”
 第4章 當治療與聆聽不再合拍
  癥狀是兒童所遇困難的表現(xiàn)
  發(fā)生了什么事情?誰是怎么想的?誰在承受痛苦?
  誰是誰?
  治療的可能性
  父母: 精神治療的有關一方
  父母,治療醫(yī)師的合作者
  父母與孩子承受同樣的痛苦
  有問題的“心理”工作
  非“心理”治療過程
  對治療方法進行反思
  康復……但以怎樣的代價?
  愛的理論與心理疾病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DSM)
  新的兒童疾病
結(jié)語
謝辭  
參考書目  
附錄 父母之愛不能簡化為單純的感情
    

章節(jié)摘錄

第3章 父母—孩子: 知道愛意味著什么我們已經(jīng)提出了父母之愛與一般意義上的愛的不同之處,那么現(xiàn)在能不能確定一些標準,說明什么樣的愛才是名副其實的父母之愛呢?如果說在這一方面沒有完美典范的話(因為我們不能幻想一種完全排除占有和支配欲的父母之愛),至少仍有一些可參照的標準,它們盡管很復雜,但也不是晦澀玄妙的,我們并不需要在一種特別的哲學、倫理或意識形態(tài)中去尋找,只要在孩子身上就可以找到。事實上,對孩子進行的精神分析實踐已經(jīng)證明父母之愛的質(zhì)量與父母之愛的強度無關,而是與它的性質(zhì)有關。只有當父母之愛對孩子有益時,只有孩子能夠在父母愛的沐浴下健康成長與發(fā)展時,它才能被稱為“真正的愛”。因此父母之愛只有滿足下列兩個條件才是真正的愛: 第一,父母為了孩子“長大”成人,在各方面都能向孩子提供他所需要的物質(zhì);第二,在這么做的時候,父母尤其要清楚地意識到這些付出只是為了有一天孩子能離開他們,依靠自己的翅膀自由地飛向另一片天空。愛孩子,實際上就是持久地給孩子以教導、愛、幫助與溫情。這不是為了把他留在身邊,而是為了讓他能夠漸行漸遠,最終遠離父母,在另外一個地方開始自己的生活。愛孩子,就是隨著歲月流逝逐漸減少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性,這既是從物質(zhì)方面來說的(因為我們鼓勵孩子自立),也是從感情方面來說的。因為愛孩子也是為了幫助他離開父母的庇護而越來越依戀別人,這是最為矛盾的事情之一。要拒絕他將感情專一用于父母,以便為他打開世界之門。因此,對父母來說,愛孩子并不是像其他愛一樣任憑自己由感情支配。父母不能隨心所欲、跟著自己或者伴侶的感覺行事,而是要完成一項工作。這項工作開始得很早,并且做的過程中始終伴有痛苦。日復一日地答應孩子的要求、放手讓他走向獨立不一定是件容易的事,例如撒開手讓他獨自行走、讓他獨自過馬路、獨自去上學、赴自己第一次“狂歡聚會”等。父親或母親與另一方分享孩子,看到孩子與保姆、托兒所保育員、小學老師、初中老師等親近,這也不一定是件容易的事,尤其當孩子長大以后更是如此。在孩子小的時候,盡管有上述化身,父母依然在孩子心中占有首要位置,然而事情后來就變得幾乎無法處理。隨著歲月的流逝,他們不得不忍受孩子與越來越多的人締結(jié)關系: 他們是其在社會上結(jié)交的成年人,他們會吸引孩子,甚至讓其著迷,包括男女朋友、戀人,之后還有情人、妻子、丈夫……孩子也會喜歡擺弄一些物品,熱衷于一些活動。因為父母必須接受孩子擁有讓他們反感的口味,讓他們痛惜的觀點,以及他們視為不良的愛好。當然,即使孩子不斷長大(如果一切正常的話),他仍然愛著父母。他始終都把父母置于自己心頭、腦海和生命中某個重要位置。但即使這個位置永遠都是特別的,它也不再是首要和唯一的。由此我們怎能不明白這樣的道理: 父母與孩子之間真正的愛本質(zhì)上與所有其他的愛截然不同,因為只有在這種愛中,“施愛者”(父母)才會愛著一個不但永遠不能為其完全擁有(亂倫禁忌使其不能占有后者的身體,也不能占有他的思想,因為它必須找到自己的軌道),反而隨著時間流逝日益不屬于他們的“對象”(孩子)。我們怎能不明白: 在其他愛中,“施愛者”致力于留住愛的對象(這完全合法),相反,在父母對孩子的愛中,父母卻致力于失去后者(因為父母的愛正是孩子闖蕩世界的盤纏)。所以我們怎能不明白: 正是由于父母之愛與眾不同,它才要求父母擁有與眾不同的愛的經(jīng)歷,即必須在依戀孩子的同時不斷致力于與愛子分離,必須一直同時體驗這種依戀與分離(許多父母并不否認這一點,在求診中經(jīng)常以一種焦慮的形式表示出來,即想到要在做得過分或者不足這兩種危險之間掙扎時產(chǎn)生的焦慮)。我們又怎能不明白: 愛孩子遠不是件輕松自然的事,相反,它要求父母付出巨大的精神努力,因為他們不能像在其他愛中那樣享受擁有所愛對象的快樂,而應努力在失去中尋找到幸福。這無疑是艱難的轉(zhuǎn)變: 首先因為孩子不僅是父母選擇之物,而且是他們真正塑造之物,他們給了孩子生命,之后還要日復一日地維護這條生命,所以放手讓其自立是世上最難的事。其次是因為無法享受占有孩子的快樂(要給他生活的自由)意味著父母能夠在對孩子的關系中找到另一種形式的滿足。的確,任何人的付出都有回報。實踐證明,無論我們看到的現(xiàn)象多么令人不安,付出者只是表面上失去了所付出的東西,因為這種付出總是為其帶來一些回報,例如對受益者的權(quán)威,使其自我陶醉的善者形象等。這對付出者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如果付出者不幸因自身經(jīng)歷無法從奉獻中得到任何這類回報的話,他只有一種辦法得到補償,即從失望本身,以享受受虐或失落快感的形式得到補償。在父母與孩子的關系中,諸如“我為你犧牲了我自己”、“和你的伙伴出去吧,沒關系,我們倆就獨自待在家里……”這樣的態(tài)度非常有害,對父母和孩子來說都是如此,它將毀掉父母的生活,并使孩子成為父母的人質(zhì)。我們在接診中會經(jīng)常遇到一些成人因背負對父母的某種負罪感和某種虛幻的負債感而痛苦不已。究其原因,他們一生從未有機會碰到一個成人向其解釋,父母與孩子間的付出是正常的,孩子接受付出并不屬于什么過分的特權(quán),而完全符合社會法則,所以他們就以為自己即使沒有給父母帶來折磨,也是父母犧牲的罪魁禍首。如何避免這種心理暗礁?在什么條件下父母才能不因占有孩子而高興,更不用在失落中尋找快樂呢?對孩子及其家庭進行的精神分析實踐對這個問題作出了回答。為了實現(xiàn)上述過程,父母必須能夠在兩件事中獲得深刻和真正的滿足: 付出與傳續(xù)。換句話說,就是能夠在付出時感到幸福,除了期望看到自己為之付出的孩子茁壯成長,別無他求;在傳續(xù)時也是如此。他們這樣做不僅是為了自己生前的時光,也是為了自己身后的歲月,因為孩子在下面這一點上是一個特別的愛的對象: 父母預先知道,即使愛絲毫沒有干涸,自己有一天也會因為死亡而與孩子分離,永遠看不到自己所播下的種子完全長大成材。所以,父母必須能從這種自愿的不斷失去中找到某種補償,必須能在想到自己是孩子成長的源泉時真正感到高興,從而獲得一種自我滿足。毫無疑問,這種滿足類似于建筑師的自豪,他傾注自己全部知識和精力建造了一座能抵御歲月侵蝕、風暴摧殘的城郭,當他凝視自己的作品、確信它會在自己死后仍舊巍然屹立時,會感到自己的所有努力都得到了回報。在這么做的時候,父母還應該意識到自己處在家族世代相傳的鏈條中,在那里占據(jù)一席之地,行使一項職能,并且他們的孩子有朝一日也會行使這項職能:“我正為你做著我父親曾經(jīng)為我做過的事,就像他自己的父親曾經(jīng)為他所做的那樣。有一天,你也會為你的孩子做這些事的。”對于人類來說,這種傳續(xù)的希望可能是僅有的能夠補償死亡命運的東西之一: 其生命將不可避免化為虛無,任何生命都必然通向死亡。然而這種希望不是每個人都能夠獲得的,因為有些人由于童年的經(jīng)歷而無法得到。確實,一名兒童無法獨自領會世代相傳的意義,這需要成人的幫忙。他需要成人用話語向其解釋這種傳續(xù)是人與動物的基本區(qū)別之一。因為,如果說一只狗死了就注定蕩然無存的話(其后代不會對其留下任何記憶,更不用說傳續(xù)什么),一個死去的人仍然會繼續(xù)活在其后輩們的記憶中,他生前的一切都將銘刻在子孫們的意識和無意識中,并將為后者談論。孩子還需要父母做出榜樣。的確,正是看到父母將他們從自己父母那里得到的東西傳給他,孩子才懂得生命其實就像一場接力賽,每一代人都將接力棒交給下一代(他不僅是用思想,而且是用整個生命弄懂的,因為他正親身經(jīng)歷)。正是通過這樣的方式,孩子才會感到自己平等地、理所當然地處于世代相傳的過程中。對一個人來說,如果上輩人沒有向他進行解釋、為他做出榜樣,而且自身經(jīng)歷又沒有使他意識到這種缺失的話,他就會漂泊不定,懸浮在一個與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都無法建立關聯(lián)、注定處于靜止狀態(tài)的時間中。因為無法想象自己是家族鏈條上的一個鏈環(huán),他只會覺得(至少無意識中如此)世界是由一個個相互間沒有真正聯(lián)系的單子組成的集合,就像一種死寂的永恒之境,其中沒有任何血脈延續(xù)的概念,所有人(父母和孩子)都處于同一水平。這絲毫不會妨礙他對孩子擁有感情,甚至也不影響他照顧孩子,但是他完全不會想到自己作為父母對孩子擁有特別的傳續(xù)義務,這對他來說沒有任何意義,他甚至根本不會考慮這一點。在我們接診過程中,這種空白或缺失的后果是非常顯而易見的。這既表現(xiàn)在象征方面,因為當事父母通常顯得罕有能力向孩子提供其成長可能需要的幫助(他們的做法仿佛是認為讓孩子獨自去發(fā)現(xiàn)一切是很正常的事:“您不用擔心,生活會教會他一切的!”),也表現(xiàn)在物質(zhì)方面。在物質(zhì)這一點上,父母是否打算死后給子女留點什么,這個問題經(jīng)常很有說服力,但不幸的是它極少被人考慮,許多治療者(錯誤地)認為它只與當事人的財富水平有關。然而現(xiàn)實完全是另外一回事。關于遺產(chǎn)的考慮遠不只是財富的問題,它經(jīng)常比鴻篇大論更能說明父母與孩子關系的真實情況。確實,在一些十分貧困的家庭里,父母會努力給孩子留下他們能留下的一切: 一點積蓄,甚至在別無他物時,留下一些日常用品。另外這些父母也認為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傳授給孩子是正常的事(他們也是這么說的): 生活規(guī)則,技術知識,倫理道德,家族或國家的歷史等。有些父母就說他們從祖父或祖母那里繼承下來的園藝手冊、菜譜、鐵鍬或鋸子在他們看來都是無價之寶,這些已沒有任何商業(yè)價值的物品對他們來說件件都代表著對他們生活一個完整方面的支撐……相反,其他一些社會地位高、更富有的父母好像一點也不擔心他們死后將發(fā)生的事。盡管他們擁有足夠的經(jīng)濟實力,但他們并不考慮購置財產(chǎn)供孩子們在自己死后使用。根據(jù)他們一貫的做法(并且他們對此毫無意識),他們仿佛在向全世界宣稱:“在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此外也不乏一些人在被問到這一點時真心誠意地回答:“最終說來,我就是靠自己一個人的力量打拼出來的!為什么我的孩子們不能做同樣的事呢?他們的能力并不遜于我??!”這樣的回答駭人聽聞,尤其因為他們遠未能理解這其中蘊含的暴力,也未能預料將由此重現(xiàn)的悲劇,在自己曾成為這種悲劇的犧牲品之后,他們也將把孩子拖入其中。一些父母走得更遠。他們模糊地感到需要一種依托,他們未曾從自己父母那里得到這種依托,于是就緊緊抓住孩子,把后者當作一種可供其依靠的替代品。有些父母的話就證明了這種輩分的顛倒,說他們在童年和青少年時期非但從未得到自己父母的支持,反過來還要對后者履行類似父母的職責:“太不可思議了,他們不但不照顧我,反而還要我來照顧他們。這世界不是完全顛倒了嘛!”講述這種日常不幸的故事不勝枚舉,如果還有必要,那么它們本身就足以證明父母之愛的特殊性和極端復雜性。正如我們在前文一直試圖闡釋的那樣,父母之愛要求父母做出特別之舉,即懂得離開、付出和傳續(xù),這是一個由來已久的基本道理,早在《圣經(jīng)》中就有記載。的確,當所羅門王面對兩名同時認一孩童為子的婦女通過判斷來解決爭議時,他正是這么說的: 真正的母親不是為了得到孩子甘愿付出任何代價而不管孩子是死是活的那個女人,而是只要孩子能夠活著就不惜與孩子永遠分別、不惜把孩子送給別人的那一位。真正愛孩子的母親寧肯孩子遠離自己好好活著,也不想看到他在自己懷中死去。通過這種判斷,所羅門王想說的不正是父母僅靠追索血緣關系、僅靠確認自己的感情并不足以證明其真正愛孩子嗎?這個真理,我們的社會好像已經(jīng)將其遺忘了。今天的社會不斷地要求父母愛孩子,卻沒有對這種愛的性質(zhì)和內(nèi)容進行足夠的思考(并因此提出足夠的要求),致使它只強調(diào)感情(最多摻入一點道德說教),由此制造了人們對父母之愛的一種誤解,其后果無論對父母還是對孩子來說都具有難以想象的危害性。

后記

法國《心理月刊》(Psychologies)雜志就《光有愛還不夠》一書的問題對作者阿爾莫進行的訪談。父母之愛不能簡化為單純的感情作為一名經(jīng)驗豐富的精神分析學家,克洛德?阿爾莫指出:今天,父母對孩子的愛雖被不斷提及,但卻掩蓋了真正的教育問題。在其最新著作《光有愛還不夠》中,阿爾莫為我們提供了轉(zhuǎn)變“愛”的方式,帶給孩子真正幸福,更是帶給父母幸福的“鑰匙”。以下為訪談記錄?!辽從?馬修您的著作取名為《光有愛還不夠》,但為什么如今的父母在撫養(yǎng)孩子方面認為有愛就足夠了呢?克洛德?阿爾莫:其實他們受到了整個社會的影響:人們逐漸將父母與孩子的關系簡化到只有“愛”的聯(lián)系了。我們經(jīng)常聽到父母說這樣的話:“這樣對孩子好,因為他感受到被愛的幸福”。實際上,所有父母內(nèi)心都有這樣一種不言自喻的確信。因為父母對孩子懷有很深的感情,并把它全部表達出來,他們認為這對孩子的成長就足夠了。但是,當人們談到“愛”這個字的時候,他們并沒有深思對孩子的愛是否與其他的“愛”是一樣的。人們總是將一般意義上的“愛”來作為參考,這種愛其實就是感情。難道說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一種特殊的“愛”嗎?克洛德?阿爾莫:對,這是一種完全特殊的“愛”。因為愛一個孩子,就是愛一個我們將永遠無法完全占有的人。首先,社會中有亂倫禁忌,父母不能占有孩子的身體,但更不能占有孩子的精神,因為孩子的精神自有屬于他(她)的發(fā)展方向。其次,這也是很重要的一點,父母愛孩子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他(她)離開我們?nèi)崿F(xiàn)自我。這與成人之間的愛有著本質(zhì)區(qū)別。我們從來不會愿意讓丈夫、妻子、情人離我們而去;但是,我們愛自己的孩子,愿意為他(她)付出所有,就是為了讓他(她)能夠離開我們。其實,這并不是父母的天性,因此需要我們?nèi)プ龀龈笈Α.斎?,愛是最基礎的東西:如果孩子沒有享受來自父親和母親的愛,他(她)將終其一生去尋找能夠彌補這種缺失的東西。但僅有這種最基本的愛是不夠的,父母之愛還應當包含教育孩子的責任和義務。您認為如今父母的這種教育責任在逐漸削減嗎?克洛德?阿爾莫:是的。因為如今的人們只是用感情來涵蓋父母之愛,他們忘記了孩子的自我構(gòu)建。而孩子構(gòu)建自我的過程中最關鍵的因素就是來自父母的教育。這種教育使孩子最終成為一個“文明人”,即一個不單單受本能和意愿驅(qū)使的個體。這就需要父母之愛有所限制。但這常常使父母感到為難,因為他們擔心孩子受到委屈。然而,這種委屈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必不可少的,具有建設性意義。您認為父母是否對孩子的愛付出過多,因為他們總是感覺有所欠缺?克洛德?阿爾莫:其實那些對自己童年時代有所反思的父母經(jīng)常會認為,他們接受的教育對自身成長起到了矯正作用,他們的父母也會對他們的某些行為有所限制。因此,他們會判定這就是教育,從而良莠不分地按照自己的經(jīng)歷去“教育”孩子。現(xiàn)在社會上還有一些嘩眾取寵的心理學家,他們告訴父母:“你們做的非常好了,別有負罪感”。還有一些人告誡父母:“這樣做比那樣做更好?!边@反而更加重了父母心中的“負罪感”。這些人其實都是在愚弄父母。而我認為父母完全有能力去做自我判斷,無需感覺不知所措﹑喪失信心。這其實完全看我們怎么去做。那么,我們應如何做呢?克洛德?阿爾莫:為他們提供基準點。我嘗試在自己的書中為父母指出了一些基準點。如果父母知道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存在一種心理邏輯,如同身體的邏輯一樣,如果父母知道在什么條件下能夠讓孩子站起來,什么條件下能夠限制其站立,那么他們自然會受益匪淺。為了闡述得更加清晰,更容易理解,我在本書中主要以身體邏輯作為參照。人們從來不會細論一個營養(yǎng)學家給出的規(guī)范或限制,因為他只是告訴人們應該吃蔬菜和水果。但對于心理學家來說,是存在一些基準的,這些基準可以像營養(yǎng)學標準那樣清晰地表達出來。例如,孩子并不是世界的中心。他(她)需要知道:父母是有自己的生活的,他(她)不能永遠處于這種生活中。他(她)必須要在某個時間點上床躺下,不能在夜里反復折騰不睡覺。即使他(她)借口說做噩夢了,他(她)也不能整夜跑到父母房間。父母之間的性愛要避開孩子,不能全裸在房間走動,更不能在孩子面前談論性愛問題,等等。這些規(guī)則其實很簡單。而復雜的是,這些規(guī)則往往使父母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回想起他們自己的父母曾經(jīng)的舉動,回想起他們深藏心底的往事。因此,這些規(guī)則往往給他們帶來痛苦。而正是假這種痛苦之名,那些心理學家說:“不能再讓他們受傷,使他們產(chǎn)生負罪感”。恰恰相反,我倒認為應該告訴父母什么是不對的,如果我們對父母說“我們會試著理解為什么你們沒有做到”,這樣反而會使他們產(chǎn)生轉(zhuǎn)變。您的書可以作為那些迷茫的父母的向?qū)幔靠寺宓?阿爾莫:這本書確實朝這個方向努力。根據(jù)我的實踐,尤其是在郊區(qū)的一些經(jīng)歷,我看到許多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朝著悲劇性方向發(fā)展,而這些本來是可以避免的。那些身處社會底層的父母遇到的問題同所有父母一樣。但他們還面對更多的困境:貧苦的生活、失業(yè)和社會排斥更加把已有的問題放大。某些父母感到非常迷茫,以至于他們無法把我們社會的價值觀和他們自身的文化價值傳遞給下一代。他們的孩子不僅缺乏教育資源,而且無法得到來自各種社會機構(gòu)的足夠幫助,尤其是學校。因此,我所說的某些重要基準點根本無法落實。然而,這些孩子如果得到足夠的幫助,他們可能會在成長之路上取得巨大的成功。如果制定懲罰那些不教育子女的父母的政策,會是一個解決辦法嗎?克洛德?阿爾莫:我認為這偏離了父母應盡的“教育責任和義務”。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已經(jīng)對兒童的教育發(fā)出警示,如今又促使相關政策措施出臺,但這些政策很可能只起到一種懲戒和鎮(zhèn)壓作用。它們將那些貧苦父母、移民父母與那些“壞父母”畫上了等號,這使社會加重對他們的排斥。暴力并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更不是教育父母的方法。您認為有解決方法嗎?克洛德?阿爾莫:其實如果采取必要的方法,那些已有的東西本身就會發(fā)揮很好的作用,例如增加校園精神和心理輔導師的數(shù)量。特別需要提到的是,這些專家必須能夠使那些偏離教育軌道的父母正確面對自己應盡的責任。作為精神分析學家,您在工作中是否遇到過因為父母教育失誤導致的問題,也就是因為溺愛……?克洛德?阿爾莫:我不想用溺愛這個詞。我認為問題的原因在于用感情來涵蓋父母之愛。兩者之間是不同的。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的書名當中,“愛”這個詞本來應該加上引號的。真正的父母之愛應該包括教育和非占有。這才是孩子成長的真正基礎。我反對的只是把父母之愛簡化為單純的感情。沒有教育意蘊的愛不是真正的父母之愛,教育不是放棄愛,恰恰相反,父母的教育就是對孩子的愛。因為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工作就是為了讓他(她)將來成為一個有能力生存的人。您能對這種教育下一個簡單定義嗎?克洛德?阿爾莫:教育孩子,就是幫助他(她)發(fā)現(xiàn)真實的自我,幫助他(她)把自己的這種獨特性和身份意識融入到群體之中。教育孩子,就是讓他(她)能夠發(fā)展自己的個性和意愿,同時幫助他(她)理解這些意愿的實現(xiàn)是有限制的,有一些是被禁止的。但是這種教育不能僅僅靠簡單的說教實現(xiàn)。如果父母不去征求孩子的意見,不尊重孩子,那么他(她)就無法理解為什么要去尊重他人。只有孩子認識到對他(她)的限制是正確的,而且對他(她)提出限制的成年人本身服從和遵守這種限制,他(她)才可能相信和遵守這種限制。您是否能將那些經(jīng)常遭受批評的孩子和那些備受溺愛的孩子之間的聯(lián)系說一下?克洛德?阿爾莫:我想所有人都會反對父母體罰孩子的做法。但是當某些父母放任孩子恣意妄為的時候,沒有人會覺得父母虐待孩子。因為人們覺得父母雖然在孩子面前軟弱,但是他們是愛孩子的。然而,那些不受限制的孩子總是處于焦慮之中,從不會感覺到幸福。如果放任孩子為所欲為,必然會使孩子因為沖動導致嚴重后果。因為孩子具有無限想象力,他們會認為:如果我想殺人,就可以殺人。如果沒有人能約束他(她),沒有人對他(她)說“你不是主宰,你不是最強的”,那他(她)可能會因焦慮、擔心發(fā)瘋。他(她)不知道如何發(fā)泄了。其實,當父母重新找準自己角色時,孩子的許多噩夢和擔心就此消失了。因為如果孩子看到父母不能讓他(她)服從他們時,他(她)自然不會認為父母有能力去保護他(她)。

編輯推薦

《光有愛還不夠》編輯推薦:《兒童的利益》如果轉(zhuǎn)變“愛”的方式,不僅帶給孩子真正幸福,也帶給父母教育孩子的光明前途。作為當代最著名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派人物之一、兒童精神分析專家克洛德?阿爾莫,她的著作與實踐對當代兒童教育產(chǎn)生的深刻的影響,她來自于精神分析理論的運用,成為解決許多被廣泛關注的兒童問題的一把金鑰匙。作為一名經(jīng)驗豐富的精神分析學家,阿爾莫指出:今天,父母對孩子的愛雖被不斷提及,但卻掩蓋了真正的教育問題。當然,愛是最基礎的東西:如果孩子沒有享受來自父親和母親的愛,孩子將終其一生去尋找能夠彌補這種缺失的東西。但如果以為父母對孩子懷有很深的感情,并把它全部表達出來,這對孩子的成長就足夠了,這就完全錯了。僅有這種最基本的愛是不夠的,父母之愛必須包含教育孩子的責任和義務。在本書中,阿爾莫為我們提供了轉(zhuǎn)變“愛”的方式,這一轉(zhuǎn)變不僅帶給孩子真正幸福,也是帶給父母幸福的“鑰匙”。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光有愛還不夠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07條)

 
 

  •   很多年前,我就聽說過這樣的事例:一位媽媽無限制溺愛自己的兒子,即使明知孩子犯錯偷東西了也不制止,反而稱贊其聰明能干。于是當孩子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后犯了大罪被判死刑。臨刑前這個孩子說最恨的是他的媽媽,怪他媽媽溺愛害了他。當然,這個案例令人印象深刻,但是有點極端。不過我從小到大看到過周圍太多太多家長溺愛孩子的事情了,我有一女同學,初中了還要媽媽幫她洗頭,洗澡要先幫找好換洗衣服,更別提連襪子都不會洗了。我當時和我媽媽說起這事,我媽媽卻說:你以為這是她媽媽在愛她嗎?養(yǎng)出一個什么都不會做的懶女兒,這是害了她!等到我自己做了媽媽,也讀了很多育兒類書籍,非常明白父母要好好地養(yǎng)育孩子,給他吃喝,和他玩樂,提供教育,培養(yǎng)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性格,等等等等。當然父母要愛自己的孩子,但是怎么愛?除了愛,還需要什么?這些就是愛嗎?

    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F(xiàn)在我能夠接觸到的大部分育兒書,都是告訴你做什么,怎么做,很少有告訴你為什么這么做的??赡苓@也和我沒有看過關于兒童教育理論方面的書有關吧。法國當代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兒童問題專家阿爾莫寫的這本《光有愛還不夠――幫助孩子構(gòu)建自我》非常恰當?shù)貛椭覐浹a了這方面的缺憾,這本寫兒童養(yǎng)育理論的書,寫得輕松易懂,翻譯得也很流暢,閱讀起來非常愉悅。而且從父母對孩子的愛,提出截然不同的設問之后,一步一步地從現(xiàn)狀開始分析,然后從精神分析學的角度提出“教育是兒童稱贊的主要載體”的觀點,非常有可讀性。

    蒙特梭利說過,當一個人在樹林里散步的時候,他能夠長久的沉思,他能夠浪漫的聯(lián)想,在這個時候如果遠處鐘聲傳來的話,那么他這種感覺會更好的加深,像詩一樣。那么,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她的杰出點就在于,當這個孩子正好在森林里散步的時候,老師就是那個鐘聲,能夠把這種美好的感覺加深。

    “光有愛是不夠的,真正的父母之愛,是幫助孩子構(gòu)建自我?!边@本書的這個主題,仿佛就是那個鐘聲,也讓我感覺受到啟迪的感覺那么美好。
  •   我想大致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吧?但是愛是什么?愛是無微不至的呵護?愛是不求回報的付出?愛是畫地為牢的保護?很多時候中國的父母愛孩子,很多是為了老了孩子的回報,有人能夠養(yǎng)老,而克洛德.阿爾莫的這本書,讓我開闊了眼界,對于愛孩子的方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這本書首先提出“愛是永恒存在于父母與孩子之間”這個觀念是錯誤的,愛不是總是有益的,愛不是永恒存在的,想想也是,要給予孩子愛,就要求父母本身有愛,如果做父母的自己在童年時就沒有感受到愛的滋味,那怎樣能愛下一代呢?今天在新聞上看到一個父親,把女兒綁起來用煙頭燙、用布塞住嘴打她,差點把她搞窒息了,法庭審判他的時候,他說他自己小時候就是受到這樣的對待,他覺得自己做的除了小孩太小之外沒啥太大的錯誤,這樣的父親對孩子有愛嗎?有算有也是變態(tài)的愛,就象他父親對他的感情一樣。很多時候,即使存在愛,愛也并不是總是有益的。因為愛的性質(zhì)很復雜,并同樣取決于父母自身的生活經(jīng)歷。
    對于一名孩童來說,父母對她的感情很重要,,如果孩子知道或者感受到她給父母帶來快樂,沒有她父母就不會這么幸福的話,這將是她進行自我欣賞的基礎,甚至可以說正是這件事建立了她的自我欣賞。我曾經(jīng)和先生一起對女兒說:“如果沒有你,爸爸媽媽好寂寞,有你在,我們好開心啊!”雖然這只是簡單的話語,但是看得出女兒幸福的笑容,感受到她的感動,她會特別滿足。
    愛孩子,就應該給孩子自由,這是新一代的父母和舊一代的父母的區(qū)別吧?!愛孩子,一方面要提供孩子所需要的物質(zhì),另一方面我們做父母的要清楚的意識到給予孩子物質(zhì)是為了她能獲得未來獨立的能力,付出只是為了孩子隨著歲月的流逝能夠減少對父母的依賴,能夠依靠自己飛向自己想去的地方,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為了把孩子變成自己想要的模樣---成為另一個自己,做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實現(xiàn)自我,讓孩子自由飛翔。愛孩子就應該為她制定人生計劃,教她人情世故和處世之道,支持她的學業(yè),關心她的社會生活、關心她的感受,這才是真正的愛吧。
    愛不是一味的呵護和寵溺,還是幫助孩子健康的身心成長。
  •   書我看得很慢,對于讀者來說,一本理論性強的書比起一本通俗小說閱讀起來是要費時的多,因為我們需要用自己的經(jīng)驗和自己的理解去消化它的理論??寺宓?amp;#8226;阿爾莫的這本《光有愛還不夠》,雖然副標題是“幫助孩子構(gòu)建自我”并且分類于“家庭教育”類,但是在我看來,它并不僅僅適用于親子教育,它適用于所有的自我教育,這其中包括了身為父母的人,也囊括了像我這樣的不是父母的人。
    每一次我看到這樣的書就不由自主的想到成立于2008年的“父母皆禍害”豆瓣小組,在21世紀走過了近十年的光景之后,國人中才有人敢于勇敢的喊出“父母皆禍害”的這樣的大逆不道的話語。是的,正如作者——作者是個法國人,在歐洲的場也好,亞洲也好,“父母一定是愛孩子的”這是一條放之四海而皆準不容置疑的真理,可是,真的是這樣的嗎?
    在書的一開篇作者就給出我們倆條關于愛的“真理”——愛是永恒存在的,愛總是有益的。即便我們有時會質(zhì)疑父母給予的愛,也會加上“我知道,父母是愛我的”的這樣的前提。不是傳統(tǒng)太強大了,而是動物的天性中根本不存在“虎毒食子”這樣的悖論。克洛德•阿爾莫緊接著發(fā)問:我們的愛是否和愛巧克力一樣呢?
    不錯,你愛吃巧克力,你可以毫不猶豫的對別人表達這樣的情感,它稱之為“愛”,那么愛孩子和愛某種物品的“愛”是不是同一種愛?愛,的確是一種讓人混淆是非的概念。怪不得張德芬在她的作品中寫道:愛啊愛,多少的罪惡假汝之名?太多的占有太多的轄制太多的痛苦來源都是愛,那是因為我們從來就沒有明白一件事,父母的愛到底是不是和愛某一樣物品的愛是一樣的?他們的愛是永恒的嗎?是無條件的嗎?他們言之鑿鑿的愛我們,是想要占有我們,用愛來轄制我們?nèi)ヂ爮乃麄兊陌才牛脨蹃韽浹a他們心里的缺失,還是,讓我們意識到我們是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讓我們在懵懂未知的時候,就明白了自己的價值?
    說“價值”,太虛無縹緲,有些家長有些人,一輩子也不會明白,自己所謂的“愛”會帶給別人怎么樣的痛苦?;蛟S,我們在愛之前,應該看清楚自己,像克洛德•阿爾莫在書中所說的,先追溯自己童年的缺失,只有擁有愛的人才能夠給予。如果你未曾被愛過,你又如何愛你的孩子呢?如果你認為自己的麻痹冷漠是正常,難道你生養(yǎng)孩子僅僅是讓他長大就是愛嗎?
    或許,從這本書中,一個未做家長將做家長的人應該去思考——孩子沒有要求你給予生命,你是否決定為他負責,不僅僅是你言“愛”就足夠。你的缺失和痛苦其實與這個未曾謀面的孩子毫無關系,你是否有資格占有他的全部?
    先想想,我們是不是對愛的定義都搞錯了?
  •   相信在當今社會,大多數(shù)父母已經(jīng)懂得了無條件地愛自己的孩子是多么重要的事情,但是在這本《光有愛還不夠》中,我們會醒悟過來,如果一味強調(diào)愛的突出作用,那么教育勢必被弱化,越來越多的父母已經(jīng)迷失在沒有教育的愛中,他們誤以為“愛總是有益的”,其實這是對愛的曲解,是對兒童之愛在歷史進程中的一種巨大倒退。

    在歷史中,兒童一直沒有被當成一個有想法有個人主張的人來對待,而只是被做為“微型成人”而獨自成長,孩子被從小受到了虐待與粗暴的對待,而人類一直沒有意識到孩子在童年時的重要性,而如今人類開始關注孩子的幼年童年,但是卻又走進了另一個怪圈,那就是過分強調(diào)愛,而這是一種不健康的愛,是對孩子無益的愛。

    父母總是盡力保護孩子,怕他受到傷害,高調(diào)膨脹的愛強調(diào)“孩子也是人”,但是作者指出,父母們忘記了,他只一個“構(gòu)建”中的人,其成長離不開成人的權(quán)威作用以及他們的教育準則。人們要么忘記了任何欲望都受到禁忌的約束,都有限度,意即什么都可以想,卻并非什么都可以做,要么因害怕孩子受傷害而拒絕對其設限。由于難以聽到有利于其成長的教誨,他們將為此付出一生的代價。

    就像我們在網(wǎng)上時??吹降淖屓藲鈶嵉氖录?,孩子們成功地踏入了高等學府,可是良知反而越來越泯滅,對父母的薄情,對路人的冷漠,對世界的悲觀,這些都是因為一直以來孩子得到的愛太多,于是不懂得珍惜不懂得照顧他們不懂得回報他人的現(xiàn)實寫照。當孩子們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時,社會輿論與道德準則又開始一邊倒地將孩子們想要置于死地,只有微弱的幾個聲音在抗議,那就是在這樣的事件里,孩子的父母應該承擔難以推缷的責任。

    在孩子年幼時,要什么給什么,從不肯拒絕孩子,怕孩子受到傷害,給予最大能力的保護,導致孩子誤以為社會就是這樣,所以當他們學有所成卻找不到工作時會一味責怪父母的無能而不是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孩子在外胡作非為時,不加以制止反而覺得那是孩子的天真活潑,而當他踏入社會時,社會卻不允許他如此,他就會怨恨社會。愛成為了扭曲的愛,教育越來越淡漠,無數(shù)的早教班二課班催促著孩子成長,可是這些知識代替不了孩子人格上的缺失,父母以為這是教育,其實教育的真實意義早已被過多的父母所忽略。

    讀這本《光有愛還不夠》,不僅悟到許多自己尚未思索過的境地,同時也心情無比沉重。看來在兒童的問題上,不止是我們的國家,這已是全球的社會問題。我們面臨的對于兒童的重視從來沒有像現(xiàn)在這么認真,但也從來沒有像現(xiàn)在這么迷失。所以做為父母,千萬不要以為生下孩子就萬事大吉,你擔負的是前所未有的沉重,如何在迷失的世界里找到自己教育的方向,只有在無數(shù)浩如煙海的書籍里,努力尋找那點亮我們?nèi)松缆返闹腔?,多讀書,讀好書,無論孩子現(xiàn)在是哪個階段,你都要努力使自己成長,讓自己的思想跟得上這個快速前進的時代。
  •   對于父母,最大的幸福莫過于看到孩子幸福,快樂,事業(yè)有成。怎么讓孩子幸福快樂,又能事業(yè)有成呢?是不是光把愛掛在嘴邊就行嗎?或者把你深懷的愛意全部表達出來就夠了?這就完全錯了。僅有這種最基本的愛是不夠的,父母之愛必須包含教育孩子的責任和義務?!豆庥袗圻€不夠》這本來自法國的書為我們提供了轉(zhuǎn)變“愛”的方式,這一轉(zhuǎn)變不僅帶給孩子真正幸福,也是帶給父母幸福的“鑰匙”。
  •   “沒有一個孩子生下來就是全副武裝好的。沒有一個孩子是帶著一個健全的心理結(jié)構(gòu)來到世間的。孩子的成長要靠后天的構(gòu)建。在這個構(gòu)建過程中父母起著決定性作用,我們不能把這個作用局限于一個“愛”字上,除非對它進行縮減。這一點其實人人都知道?!笨墒牵敿议L們面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能遇到的自立、男女關系、欲望等問題的時候,根本無所適從。這就是《光有愛還不夠》這本書試圖與我們探討的。即使是對孩子抱有無限愛意的父母,如果因自身經(jīng)歷而無法了解孩子需要他們了解的東西,也會給孩子帶來痛苦。
  •   光有愛還不夠——幫助孩子構(gòu)建自我(法國最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父母之愛不能簡化為單純的感情)
  •   家長們總是認為,不體罰孩子、給他/她吃好的喝好的、讓他們接受良好的教育就是最大的愛,其實這只是一廂情愿地把父母的想法強加到孩子身上,他們并沒有真正能夠了解什么才是孩子需要的,也不曾真正用心去體會孩子的感受。這樣的愛遲早會變成父母與孩子的痛苦之源。
    《光有愛海不夠》是一本美國人寫的精神分析著作,它從多個視角為我們分析和闡述了愛的重要性和區(qū)別。讓我們了解由于愛的處理不當,所造成青少年犯罪和自殺所帶給家庭與社會的重重困難!
  •   《光有愛還不夠》,顧名思義這本書是為愛而寫的。它講述了父母與孩子、孩子與社會等多個行為關系與精神關系。作者寫這本書的側(cè)重點主要是圍繞愛所帶給家庭、父母、子女的諸多結(jié)果,以及對于教育的眾多理解與分析。就我看來,這本書寫得很深刻,特別是針對司法中關于兒童問題的歷史發(fā)展進行了深入地探討。
    這本書不僅適合那些需要了解如何愛孩子的父母們閱讀,同樣適用于從事兒童犯罪及兒童犯罪心理學的讀者們閱讀。
  •   對于教育的缺失是當今時代越來越出現(xiàn)的問題。這種教育往往是指孩子基本生存能力、社會融入能力的缺失。盡管教育缺失不是我們這個時代才有的產(chǎn)物,但是在這個時代卻變得越來越顯著。比如:現(xiàn)在獨生子女是社會的大多數(shù),很多家庭都是“獨苗”,難免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父母對孩子集體“溺愛”,這樣造成孩子在很多最基本的生活能力上變得很低能。這也是造成未來他們面向社會的時候,無法找到合適的生存位置的主要原因。難道家長們不愛孩子嗎?絕對不是,恐怕是他們對于愛的理解和方式的錯誤才導致了這樣的結(jié)果。
    《光有愛還不夠》這本書為我們詳細分析、認真總結(jié)了各種“愛”的教育方式給家庭和孩子所產(chǎn)生的不同結(jié)果,人們對于教育模式各式各樣的理解與誤解以及由此帶來的種種問題。
  •   在讀《光有愛還不夠》之前,對精神分析學有過一點了解,但這本書卻是我讀到的第一本兒童精神分析的偉大的作品。這確實是一個偉大的里程碑式的作品,是當代兒童教育的另一朵奇葩。它讓父母更多地關心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推薦!
  •   我們都知道,孩子的成長需要足夠的營養(yǎng)、健康的身體和充分的睡眠。我們父輩的時候很少會考慮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健康,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現(xiàn)在的年輕家長們越來越開始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這本書的出現(xiàn)恐怕是他們的福音了?!豆庥袗圻€不夠》的作者非??陀^地反映了西方國家父母在愛孩子的問題上遇到的種種問題,真實地揭示了西方對于兒童教育存在的諸多困難。其中確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   如何愛孩子?只是為人父母的家長必須思考的話題。相信為人父母的,就算再艱辛,付出再對給孩子也是值得的,但是真的這樣就是對孩子好嗎?愛他就是把最好的東西給他,讓他穿好的,吃好的,玩好的。是這樣的嗎?很多家長都會自以為是的認為這是對的,來自法國的克洛德•阿爾莫告訴我們,什么才是愛,怎樣愛孩子才對,家長們不要自以為是了。
  •   童年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這時候也往往會遇到他們?nèi)松霓D(zhuǎn)折點。如果處理得當孩子就能在健康快樂的環(huán)境下成長,他們的人生也會精彩不斷。但是,如果孩子在這個“岔路口”沒有得到正確、健康的引導或是受到父母關系等問題的干擾,而沒有轉(zhuǎn)對方向,則他們的一生很有可能會走向歧途!《光有愛還不夠》這本書包括三個部分:1. 愛的神話及其危害;2. 兒童:愛的犧牲品;3. 教育:孩子成長的驅(qū)動力。
    作者對于愛這個問題的探討選擇的視角很獨特,他花了大量的篇幅討論了由于錯誤的愛導致兒童走上人生歧途的種種現(xiàn)象,以及未成年人犯罪和各類侵犯兒童犯罪的司法發(fā)展史。同樣,他還詳細介紹了教育理論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盡管這本書寫得并非通俗易懂,但是卻很有理論水平。是眾多研究兒童問題的讀者必看之作!
  •   我讀過不少寫兒童與父母關系的心理學方面的圖書,但是這本是難得的理論性很強的著作。作者對于“愛”這個話題論述的非常透徹,并且一針見血地指出父母在對于子女的教育中所存在的種種誤區(qū)和錯誤指導。如何在為孩子付出愛的同時,又讓他們能夠保持相對的獨立性,始終是家長們在教育中面臨的不知所措的原因?!豆庥袗圻€不夠》的作者非??陀^地分析和闡述了自己的觀點。由于很多理論來源于具體的實踐分析,所以很具有說服力??春笞屓擞蓄D悟之感!
  •   《光有愛還不夠》的作者從客觀的角度,讓我們更加理性地看待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愛!我們總聽到家長們在說“我就是不明白,我愛孩子,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他,但到頭來卻是一場空?!钡降诪槭裁磿@樣?難道有愛還不夠嗎?當然,這當然不夠!因為他們一直沒有搞懂到底要如何去愛孩子!愛不僅僅是一種感情的表達,同樣需要方式方法。這本書恰如其分地告訴我們?nèi)绾稳ビ脨鄣姆绞竭M行教育,教育方法對于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   我是一名法律工作者。一開始我只是以一名母親的身份來看《光有愛還不夠》這本書的,但是看到目錄的時候,發(fā)現(xiàn)作者用大量的篇幅介紹了非成年人犯罪和青少年犯罪等方面的法律問題,不禁漸漸地開始從自身所學專業(yè)的角度來閱讀這本書了!說實話,這本書寫得非常好,它融匯貫通地將心理學、法學、教育學和歷史學多個方面的知識結(jié)合起來??陀^而真實地反映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緊密的關系以及教育對于孩子成長的重要作用。這本書寫得很專業(yè),不同于以往那些類似普及讀物的通俗易懂的著作,能夠讓人不斷地反思!
  •   曾經(jīng)跟朋友聊過,你覺的父母虧欠你嗎?大家都是一致的回答,沒有,雖然可能方式可能不對,但是大家都能感受到父母的那份愛。是的,大家可以感受到愛,但是方式上,父母們對了嗎?可以肯定的說,很多父母表達愛的方式都是錯了,而且是大錯特錯。什么是愛,孩子有很長的一段路來走,真正的愛是讓孩子認識自我,構(gòu)建自我,為以后他自己單獨的社會生活鋪平道,不是父母幫他(她)修好道路,而是教會他們修路的方法。
    這才是真正的愛。
  •   “對一個人來說,如果上輩人沒有向他進行解釋、為他做出榜樣,而且自身經(jīng)歷又沒有使他意識到這種缺失的話,他就會漂泊不定,懸浮在一個與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都無法建立關聯(lián)、注定處于靜止狀態(tài)的時間中?!边@句話說得太對了,我們總說孩子應該這樣、應該那樣。但是,當真的需要引導他們的時候我們卻不知該如何去做。而這種榜樣的傳承是需要父母從一開始就要意識到的?!豆庥袗圻€不夠》的作者切入主題,客觀地與我們探尋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從心理學的角度、法學的角度對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愛的關系進行了深入地研究!
  •   什么是父母之愛?在父母的能力范圍內(nèi),把最好的東西都給子女?不是的,我發(fā)現(xiàn)給問題,就是父母只會考慮孩子們的物質(zhì)需求,而從沒有考慮過孩子的精神層面的需求,其實孩子在精神層面的需求更大。父母不可能一輩子都能供給孩子的物質(zhì)需求,因為畢竟歲月不饒人,但是精神層面的,卻可以讓孩子受用一輩子。父母之愛的真諦,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完整的、有自我能力的人。這就是《光有愛還不夠》要告訴我們的。
  •   “真正的母親不是為了得到孩子甘愿付出任何代價而不管孩子是死是活的那個女人,而是只要孩子能夠活著就不惜與孩子永遠分別、不惜把孩子送給別人的那一位。真正愛孩子的母親寧肯孩子遠離自己好好活著,也不想看到他在自己懷中死去?!闭嬲茏龅竭@一點的母親真是太少了。我們活在當下的父母們總是只強調(diào)給孩子感情上的愛,但是對于如何才能將他們培養(yǎng)成對獨立自主、勇于擔當?shù)某扇藚s知之甚少!《光有愛還不夠》這本書從理論的角度詳細地闡述了作者的調(diào)查與分析,讓我們重新審視什么才是給子女的愛!
  •      對于子女的愛似乎從古至今就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幾乎所有的人都相信孩子自一出生父母就會對他產(chǎn)生愛,身心這種舔犢之愛都是發(fā)自父母內(nèi)心的。此外,人們還相信這種被認為永遠存在的愛對孩子總是有益的。但是上面的觀點經(jīng)過精神分析的鑒定是不準確的,因為愛并不總是永恒存在的,而且也并非總是有益的。這樣的觀點是不是很驚人?為什么會這樣?父母之愛和普通意義上的愛到底有什么區(qū)別呢?如果你想了解其中的緣由,請看看《光有愛還不夠》這本書吧!它從多個角度,全面地為我們剖析了愛的本源與意義!
  •   父母,對于孩子的期待無非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自己的兒女無論是還是將來的事業(yè)生活都順順利利,因此操了一輩子心的父母們把所有的愛心都傾注到了孩子身上,但是問題來了,我們的愛就只是愛就可以了嗎?我們的愛只要付出就是對的嗎?這本書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發(fā)正如書名《光有愛還不夠》一樣,我們給孩子的愛,或許不能給孩子帶來真正的幸福,從今天開始,學會愛孩子,相信她們的未來會更茁壯。
  •   作為我們這些出生在70年代的成年人來說,由于時代的原因,小時候很少有機會接受父母們過多地愛護,甚至也很少有機會去參加各種各樣的培訓班。對于我們的子女這一輩,說起來真是幸福得多!不僅能得到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和父母的愛,而且還有機會和條件去接受各種各樣的教育培訓??墒?,為什么人們總說現(xiàn)在的孩子一代不如一代了呢?是否我們在教育的問題上過于關注孩子,反而給他們帶來了更多地壓力呢?看看《光有愛還不夠》這本書吧!或許你能從里面找到答案!
  •   真正的父母之愛,是幫助孩子構(gòu)建自我。我們要尊重孩子內(nèi)心的想法
  •   這個問題恐怕很好回答:對于孩子而言,最需要的就是——愛。但是,當大人們口口聲聲說著要給孩子愛的時候,其實往往是在無意識地為了滿足自己曾經(jīng)缺少的愛或是為了重新溫習自己小時候曾經(jīng)千辛萬苦才獲得的溫情。《光有愛還不夠》這本書客觀甚至尖銳地指出了愛在孩子身上所經(jīng)歷的種種變化,以及父母對于孩子教育的缺失。對于那些愛著孩子,又不知道如何去教育他們的父母而言,這本書是直擊心靈的良作!
  •   一開始聽名字還以為是本講愛情觀的書,看了書才知道是關于父母如何愛孩子的一本書。如果說名字讓我在預料之外,那么內(nèi)容更是讓我預料之外,之前看的國內(nèi)關于親子的書,都是給人介紹行為,行為產(chǎn)生的結(jié)果,而這本書卻是從心理層面分析,當我們把自己置于孩子的心理狀態(tài)時,我們才會眼前一亮,發(fā)現(xiàn)我們之前少思考了很多東西。
    你真的明白孩子嗎?你真的理解他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嗎?
    這本書給我們帶來了很新穎的東西。
  •   談到教育孩子的問題,中國的教育學者都對現(xiàn)在的教育心有詬病,這是個教育體制的根本問題,是個很深的體制問題,所以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有成效的,但是這不妨礙我們作為父母的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豆庥袗圻€不夠》告訴你怎么學習在心理層面,了解孩子,體貼孩子,從而學會教育孩子。
  •   兒童是脆弱的,弱小的,需要父母的幫助才能構(gòu)建自我,他們并非“天生”就擁有與其他人共同生活的能力,父母需要幫孩子建立起跟其他人共同生活的能力。
    這本書就是告訴我們應該怎么去幫助孩子構(gòu)建自我。
  •   當今時代快速發(fā)展,造成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錯綜復雜??吹诫娨暽系姆ㄖ乒?jié)目里介紹各種未成年人盜竊、搶劫、強奸案例的時候,我們都不難從犯罪人的話語中感受到他們的童年不幸或父母的溺愛對他們走上歧途造成了潛移默化的影響。為什么他們會變成這樣呢?是父母的錯誤還是孩子的錯誤呢?《光有愛還不夠》對于美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   父母都以為憑著一腔對孩子的愛,就覺得對孩子已經(jīng)足夠了,其實光有愛是不夠的,父母必須要掌握愛的方法,愛的方式。只有以孩子將來成長有利的才是真的愛?!豆庥袗圻€不夠》這本書就是告訴你這個看似淺顯的道理,但是作為父母的人卻不一定明了的道理。
  •   這本書寫得很有意思!作者探討了生活中我們這些父母常會遇到的各式各樣的問題,特別是如何去愛孩子。我們的父母總是告訴我們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但是,他們很少會關心我們對這些事情的感受,但是作者就告訴我們,孩子也是人。他們也是有感知的動物,了解彼此的感受,才能更好地增進彼此的感情!作者說得太對了!盡管我們也想了解孩子的感受,也試圖進入他們的內(nèi)心,但是我們很少能知道如何去做,如何真的深入他們的內(nèi)心。作者很明確地給我們以答案。
  •   作為一名經(jīng)驗豐富的精神分析學家,本書的作者克洛德•阿爾莫用他的精神分析方法運用到孩子身上,分析孩子的精神狀態(tài),把孩子當作一個成人來平等對待,讓我們明白孩子真正在想什么,怎么跟孩子溝通,怎么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
  •   對于孩子來說,確實是光有愛還不夠,父母愛的給與方式才是最最重要和核心的,作為父母大家一起努力吧
  •   孩子自殺的新聞,現(xiàn)在也不再少見?;蛟S有些父母們不理解,感慨現(xiàn)在的孩子太脆弱了。但如果他們能夠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感受他們的感受,也許就不會這樣說了。父母是要愛孩子,但光有愛,是不夠的?!豆庥袗圻€不夠》這本書,幫助那些苦苦尋找答案的父母們。希望不要再出現(xiàn)孩子自殺這樣的悲劇。
  •   在網(wǎng)上搜些關于教育孩子的書,就發(fā)現(xiàn)了這本書,是這本書的命題吸引了我,用精神分析來看待孩子的問題,這種方式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書到手看了看,覺得很有意思。
    這是本很好的學習教育孩子的書,推薦父母,準父母們看看。
  •   盡管《光有愛還不夠》的作者是西方人,他所研究的問題也都是國外孩子遇到的問題展開的。但是,這本書所研討的話題同樣適用于地球上任何國家的孩子與家長。從人類的角度看,人的生命延續(xù)是不分國別與教育方式的。對于孩子的愛,我們都有著同樣的情緒與感受。但是很多家長都避而不談,他們的愛有可能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這些問題盡管很苦澀,確實我們不得不正面面對的。本書的作者仿佛是一位“醫(yī)生”,抱著救死扶傷的精神挖掘著“病人”身上的痛處。只有根治了“疾病”,才可能得到健康的身心。
    這本書就是一劑良藥,雖然苦口,但是卻能治病
  •   總覺的生孩子是最自然的定律,把孩子撫養(yǎng)成人也是很自然的,可是最近孩子跟孩子的溝通總是很不順利,自己生氣,孩子生氣,不明白這是為什么?我愛你,還有錯了嗎?偶然間看到這本《光有愛還不夠》,讀完,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我們自以為的愛孩子,孩子真的會感覺到嗎?我們教育孩子,以為是為他們好,孩子真的可以感覺到嗎?社會閱歷不同,生活圈子不同的我們慢慢在疏離,我們錯了,光有愛是不夠的,我們之間怎么溝通?怎么去愛?全新的體會,希望能夠給其他的爸爸媽媽們有所幫助,這本書早看到是幸運的?。?!
  •   拿來就看了,文章主要說的是光有愛不夠,對于孩子還需要教育。這方面,我倒是覺得中國人因為孔老夫子,一般還是有深刻認識的。最終害怕的是我們所看不到的自我的缺陷最終無意中影響并留給孩子,但是哪個孩子又不是這樣呢?人的形成,往往帶有偶然性。
  •   當了媽媽才知道身為家長的不易,有些感慨,不單單是想明白了為什么要孝順父母,同時想的更多的也在于對孩子的教導上,現(xiàn)在的家庭中獨生子女的很多,從而衍生了許多關于溺愛的問題,我們身為家長,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上還是做得不夠,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啟示,覺得很有用,也分享給大家!
  •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剛踏入社會,對于很多都還不是很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非常重要,對于這一方面,一直希望能夠完善自己,對待每個孩子都像自己的孩子,這本書對于父母很不錯,同樣對于老師也很有啟發(fā)。
  •   我們一直都在學習西方的先進教育方式,當然他們的教育方式也不是一塵不變的,他們也在不斷的追求探討新的教育方式,《光有愛還不夠》這本書就是他們對新教育方式的詮釋。它在心理層面告訴我們該怎么教育孩子,不光光靠愛就夠了,你必須要學會為孩子以后的身心健康,成長軌跡作打算。
  •   看后會讓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歷程中更加輕松自信,需要反復閱讀學習的書,非常喜歡。
  •   內(nèi)容很不錯,正在認真的讀,教育孩子真是件非常勞心勞力的漫長工程,需要每位父母認真研究和思考
  •   很震撼的一本書。
    很想多讀幾遍。
    教育理念很新,正好今天的“今日說法”里撒貝寧說到了外來務工子女的教育問題,很符合這本書的教育理念。
    才看了開頭,感覺很好!書中強調(diào)教育孩子,應該以孩子的立場為出發(fā)點!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闡述什么是合格的給孩子的愛:
    一是,和孩子一起開心;
    二是,家長時刻有和孩子漸行漸遠的思想準備。
    很發(fā)人深思!
    家長不要把撫養(yǎng)孩子的義務,看成是換取孩子將來孝順的砝碼,因為那是家長應盡的義務。
  •   這是之前從未聽說的關于愛的理念,讀的時候雖然有些晦澀,但是細細想想內(nèi)容還是很深刻的。我們從未懷疑過的父母之愛,如果沒有掌握好火候和尺度,那么都不能冠以愛之名。
  •   光有愛還不夠,如果孩子只是學會被愛那還不夠,想要愛人首先有個完善的自我才行
  •   學習兒童心理的必收。做父母的也可以適當了解下。
  •   一直以來不是很喜歡翻譯過來的書籍,同事推薦給我后,帶著懷疑我看了目錄,讓我覺得一亮,想要繼續(xù)讀下去,這本書來自法國,我想說翻譯的很不錯,語言描寫的很到位,作為孩子的母親,看完書受益匪淺,覺得有一種新的思想在我的腦海中成長起來,很喜歡,推薦給大家!
  •   想要教育好孩子,光有愛還遠遠不夠。這本書給人很大的啟發(fā),同時也很實用,很耐讀。
  •   是的,光有愛不夠,有時候很多問題需要我們從自身諸多方面能進步和提升自己。。。
  •   書名吸引我,我會繼續(xù)努力學習如何做一名父母。
  •   很好的心理普及書籍,淺顯適合父母閱讀。
  •   另方面,愛就是全部.
    光給錢,不給力,也不是真正的愛!
  •   父母深入學習育兒之道的好書!很有深度!
  •   書不錯,做父母的都應該看一看
  •   書很好,值得做父母的看。
  •   好書,幫助孩子成長,自己也不斷成長
  •   買回來很快就看完了,很吸引人,對自己教育孩子的觀念有所顛覆,比如干家務不能付錢等等,
  •   對孩子光有愛真的不夠。每天還得和他斗智斗勇。一不留神就被抓小辮了。
  •   這樣的書,值得細細地閱讀,然后去思考,去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   幫助孩子建立健康心智
  •   一開始是被這個題目所吸引,等書到了才發(fā)現(xiàn)內(nèi)容也是我的大愛。
  •   每次看到女兒身上的問題,都有感覺的小時候的影子,而我就是在扮演我小時候的媽媽,這遺產(chǎn)也太奇妙了,所以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我不能讓我的女兒跟我一樣去打洞。
    哎呀,有很多行為都要特意去改變了,都是有我媽的烙印。還是要多看點這類的書,每看一次都有新的體會。
  •   淺易心理學類書籍,不像一般教育、心理學書籍,拉拉雜雜,這本書有系統(tǒng)性,言之有理,好!
  •   為人父人母前先把自己教育好,本書可以為你導航
  •   實實在在地教育了我。。。
  •   喜歡這種內(nèi)容的書 幫助孩子幫助自己
  •   這本書已經(jīng)是多年前的大作了,有個朋友在法國是看到這本書,曾經(jīng)跟我聊天時提到,說如果準備寶貝計劃了,提前看看這書。很有用處的。
    這是國內(nèi)的譯本,如果法語牛的推薦看看法語版的,很遺憾不懂法語,就只能看看譯本了。
  •   這本書對家長的幫助很大。
  •   書很好,有幫助,值得擁有
  •   很值得好好研究的一本書,很喜歡,對我的工作有很大的幫助
  •   挺專業(yè)的書,慢慢看,總會有幫助
  •   簡單了一點,還需要慢慢細讀!
  •   挺專業(yè)的,需要用心去讀
  •   類似的書看過不少,每一本書都或多或少能給人帶來一點感悟。
  •   專家寫的,值得一讀
  •   還沒來得及看,想了解性格方面的知識,就買來看看了。
  •   這是一本專業(yè)的書,對于我來說要話時間慢慢去看才行。邊看邊思考
  •   光看題目就不錯的,家長必備書
  •   讓我從中學習怎樣育兒
  •   好 非常好的書 真的 一定要來學
  •   上學的時候?qū)W幼兒心理學,因為沒有現(xiàn)實的慘遭,好枯燥。做了媽媽不一樣,我覺得只有做了媽媽,才更適合幼師這個職業(yè),而且也更不敢擔當這份職業(yè)了。
  •   這本書非常不錯,很有指導意義。
  •   對于一位媽媽,這是值得看的,這本書不錯!
  •   非常非常非常值得推薦的一本書。
  •   這本書非常好看,非常滿意您。
  •   很好的一本書,打算好好的讀一讀。
  •   這本書買了兩次,終于到手了,看了一部分,感覺不錯,值得一看!
  •   這本書是同事介紹給我的,很不錯。
  •   別人介紹的,還沒仔細看
  •   還沒有仔細看,但目錄很有趣
  •   很好的書,有點深奧,慢慢懂
  •   書確實不錯,蠻好的,細細讀
  •   粗略的翻了一下,封皮很有特色,內(nèi)容有待研究
  •   還沒看,看導讀挺好的??爝f很快
  •   名字很吸引人,希望有收獲
  •   老公在看,說不錯!
  •   思想性很強,很受啟發(fā)。
  •   速度快,放在枕頭,偶爾看。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