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9 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有限公司 作者:雷開春 盧漢龍 頁數(shù):3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導言、研究背景、研究設計、城市新移民社會認同的現(xiàn)狀分析等。1980年代以來中國的發(fā)展與變化,吸引著各種學科理論的關注??偟目磥恚煌睦碚撆d趣出自兩個方面:一是如何用已有的理論來解釋中國的發(fā)展,二是如何從中國的發(fā)展中生成不同的理論發(fā)現(xiàn)。前者重在印證,后者力于創(chuàng)新,都是在尋求對人類社會發(fā)展更全更新的解釋。由于中國的發(fā)展是在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的內外部條件變遷的情況下進行的,所以中國的發(fā)展具有明顯的“轉型”特點。從轉型的視野來對中國的變遷進行探討就具有特別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并可望對人類世界的發(fā)展理論做出突破性的建樹。
書籍目錄
文庫總序(盧漢龍)
序(張文宏)
第一章 導言
一、問題來源
二、研究價值
三、結構安排
第二章 研究背景
一、社會認同的重要理論
二、移民社會認同的相關研究
第三章 研究設計
一、分析框架
二、主要變量的測量
三、數(shù)據(jù)來源
四、主要統(tǒng)計方法
第四章 城市新移民社會認同的現(xiàn)狀分析
一、固化的文化認同
二、超前轉換的地域認同
三、強烈的外地人意識
四、向上的地位認同
五、中等水平的職業(yè)認同
六、五維度的現(xiàn)狀對比分析
第五章 制度性排斥與城市新移民的社會認同
一、城市新移民的制度性排斥
二、制度性排斥的影響分析
三、制度性排斥對城市新移民社會認同的影響作用
第六章 社會地位與城市新移民的社會認同
一、城市新移民的社會地位
二、社會地位的影響分析
三、社會地位對城市新移民社會認同的影響作用
第七章 社會記憶與城市新移民的社會認同
一、城市新移民的社會記憶
二、社會記憶的影響分析
三、社會記憶對城市新移民社會認同的影響作用
第八章 城市新移民社會認同的關系模型
一、城市新移民社會認同的關系假設
二、城市新移民社會認同的關系驗證
三、城市新移民社會認同的關系分析
第九章 結語
一、主要結論
二、主要貢獻
三、研究反思
參考文獻
一、中文參考文獻
二、英文參考文獻
附錄:問卷設計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在三類教育程度中,本科類教育位居高學歷(碩士及以上)和低學歷(高中及以下)之間。這可能與僅有本科類學歷的城市新移民的中間戶籍待遇有關:他們大多只能辦理居住證。中間身份(既是上海人又是外地人),體現(xiàn)出他們希望獲得本地戶口與現(xiàn)實不可能之間的矛盾。而對于有可能獲得本地戶口的高學歷者和基本上不可能獲得本地戶口的低學歷者,前者的本地制度性身份決定于他們的個人意愿,而后者則基本上不會予以考慮。盡管,有研究表明,文化程度一直對目前身份判斷和自我認同都有明顯影響,即文化程度越高,調查對象越認為自己是城市人,自我認同越傾向于城市(張海波、童星,2006),但城市人與本地人之間有著重要差別。正如前面所指出的那樣,現(xiàn)今的城鄉(xiāng)分割模式已漸漸地由地域分割模式所代替,農民工完全有可能在其他中小城市獲得城市戶口,但在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可能性相對較小。因此,這一差異可能折射出許多擁有居住證的城市新移民地域認同仍然很高的可能原因:一旦戶籍制度松動,他們就有可能是首先被考慮的群體?! ?.經(jīng)濟收入 表6.5列出的是經(jīng)濟收入類型對城市新移民群體認同的多類別對數(shù)比率回歸分析的結果。其中模型1和模型2是以認同為“外地人”為參照,模型3是以認同為“既是上海人又是外地人”為參照。3個模型的PseudoR2達到0.267,模型的對數(shù)似然比檢驗(-2LogLikelihood)和X2檢驗均非常顯著,說明模型有較好的解釋力?! ”?.5的結果表明,個人月收入高的城市新移民認同為“上海人或新上海人”而不是“外地人”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1.471倍(P>0.10),認同為“既是上海人又是外地人”而不是“外地人”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1.042倍(P>0.10),而認同為“上海人或新上海人”而不是“既是上海人又是外地人”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1.412倍(P>0.10),由于這些差異均未達到顯著,說明經(jīng)濟成功對城市新移民的群體認同沒有顯著影響作用。 ……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