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9 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有限公司 作者:陳鐵生 頁數(shù):159
前言
陳子鐵生編精武拳經(jīng),至《合戰(zhàn)》,索余為序。余于斯術(shù),素所未習,果何所據(jù)以為言,而以之應陳子耶?雖然,余投身精武亦有年矣,精武以拳術(shù)著為體育科學,而余以從事宣傳故,輒淺嘗之,致未獲窺其堂奧,余心滋愧。然余常怦怦焉,未忘斯詣也。余嘗與陳子暨趙、盧、陳、姚諸子奔走南北,四出宣傳,習見其所表演體育真相,各披豹皮,全體畢露,每一格斗,其膊臂間肌肉奮起,筋骨恢張,項柱屹如山立,胸鬲儼如張蓋,兩足著地如鐵鑄,稍一交接,無寒暑汗皆噴涌,恍惚間如兩虎相搏,常有相持至十數(shù)分鐘而不解者,觀者每為之嘖嘖稱道,而不知此即拳術(shù)中之少林宗派之合戰(zhàn)拳也。精武拳術(shù),少林派五戰(zhàn)均備。除大戰(zhàn)列入第一級課程外,馀短戰(zhàn)、脫戰(zhàn)、十字戰(zhàn)、合戰(zhàn)均列入第二、三級課程。初非余幼稚輩所可幾及,然自有陳子殫精竭慮,本其所心得,盡著于篇,余方幸有跡之可尋,而喜為同志道也。于是赧顏作此皮相之言,而為之序。精武開創(chuàng)第十四年夏南海羅嘯敖序于滬濱中央精武。
內(nèi)容概要
精武以體、智、德三星會旗和三星會徽為標記,代表精武以體、智、德三育為宗旨,倡導和發(fā)揚“愛國、修身、正義、助人”的精武精神,訂有包括人格、風度、言行、服務(wù)、友道等方面的行為規(guī)范。 精武是最早向海外推出中華武術(shù)的體育團體,1920年精武派陳公哲、羅嘯、陳士趙、葉書田、黎惠生五位特使訪問南洋并向沿海一帶發(fā)展,1921年始向東南亞一帶發(fā)展,至今在世界五十多個國家、地區(qū)成立了精武體育會。 本書為“精武體育叢書”之一,收錄了精式傳統(tǒng)拳種80多套,概括了精武主要的武術(shù)拳操套路。
書籍目錄
序一序二序三第一路 一、連環(huán)手 二、推肘 三、反背貼身靠 四、前倒扒 五、白馬翻蹄 六、鯉魚托腮 七、迎風屈柳 八、踢順腳 九、劈捶 十、通天炮 十一、金絲攀眉(一) 十二、金絲攀眉(二) 十三、撐滑前倒扒(子) 十四、撐滑前倒扒(丑) 十五、猴坐堂 十六、纏絲 十七、捶腰 十八、滾蹄 十九、撐手 二十、貫耳 二十一、填虛(十圖) 二十二、填虛 二十三、小結(jié)束(一至三)第二路 一、橫擂拳 二、滾蹄 三、天秤手 四、順手牽羊 五、倒栽蔥 六、千斤墜 七、盤肘(左) 八、盤肘(右) 九、卷手 十、三折腰 十一、偷桃 十二、翻掌 十三、倒拔垂楊 十四、坐腿三截 十五、蝦蟆縱 十六、小結(jié)束(一至三)第三路 一、葉底偷桃 二、貼身靠 三、雙折腰 四、攀腿 五、鎖手 六、翻掌 七、撐手 八、揚手 九、挾山超海 十、盤肘 十一、反盤 十二、錯節(jié)盤根 十三、小結(jié)束(一至三)第四路 一、合手 二、翻蹄撞脅 三、通天炮 四、循環(huán)手(上) 五、循環(huán)手(下) 六、楚漢爭鋒 七、入海探驪 八、摘鈴手 九、雄獅斂爪 十、滾蹄 十一、撐手 十二、苦海回頭 十三、挾山超海 十四、盤肘 十五、反盤 十六、錯節(jié)盤根 十七、小結(jié)束第五路 一、金雞獨立 二、九轉(zhuǎn)丹成 三、盤肘 四、反盤 五、攀足 六、白馬翻樁 七、小結(jié)束第六路 一、夾攻 二、小纏絲 三、大纏絲 四、抱纏絲 五、倒栽千斤墜 六、推肘 七、偷桃 八、反手 九、鎖喉(一) 十、鎖喉(二) 十一、脫鎖 十二、大結(jié)束
章節(jié)摘錄
插圖:惟甲當轉(zhuǎn)身之時,乙之左掌仍握甲右指不放,俟甲已轉(zhuǎn)至面對東方,乃以右掌攀住甲眉,并放開前卷握甲右指之左手,即將此左掌拊于甲背脊之中段,而推之往前。蓋右掌攀眉,其勢往后;左手推背,其勢向前,乃一后一前之法也。然在乙之本意是更欲以左膝頂壓甲之腰下,故日三折腰。惟甲已窺破此著,故以左手回后抱起乙之左腿也。甲之右指一脫握,即舉向顱頂覆于乙右掌背者,當參觀下式,方知用途?!饕易笳埔环砰_,即拊于甲背,惟圖系向右方側(cè)影,故不見乙之左手?!骷字笫?,是順肘而抱住乙之左腿。乙左足在上式為甲抱起,茲一挺足,即脫離而點地,成胸對東南不規(guī)則左前弓式(如七十一圖)。甲即乘此時先向左橫轉(zhuǎn)首,使在吾頭上之乙右掌下離空。吾即以右掌二至四指撬入乙掌心而提起之,并翻展向北方(此時甲當提左足向后退一步,在乙右足后點地,成胸對北而偏西之不規(guī)則左前弓式),并以左手從乙右上方而下,自乙右腋而入回向乙背后而抱之,以己左腋及左臂逼夾乙之右肱,勿使脫去,即放開右掌盡力拍壓乙之胸部,并以左膝在乙之右膝后彎一拱(如七十二圖)。
編輯推薦
《精武合戰(zhàn)》:精武體育叢書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