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哲學視野中的機器人

出版時間:2008-9  出版社:計海慶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8-09出版)  作者:計海慶  頁數(shù):212  
Tag標簽:無  

前言

計海慶博士大學讀的是計算機專業(yè)。同時,他喜愛哲學。大學畢業(yè)后,他并沒有去從事熱門、賺錢的工作,而是考入了上海社會科學院研讀哲學。接著又考入了復旦大學,攻讀科學技術哲學博士學位。正是基于這樣的知識背景,加上他的謙虛好學,耐得住寂寞,我建議他以人與機器的相互關系為研究方向。顯然,這是一項重大而又困難的課題。我們都知道,現(xiàn)代科學技術,尤其是信息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在“機器人”的研制方面取得了日新月異的進步,進入了生產(chǎn)和生活的各個領域。對此,公眾持歡迎而又有點不安的態(tài)度。受一些科幻影片的影響,更增添了人們的惶恐心態(tài),似乎“機器人統(tǒng)治”的時代必將到來。從學術層面看,研究人與機器的相互關系,需要具備相關學科的系統(tǒng)知識,及時跟蹤新的發(fā)展,以及技術哲學的新成果等。雖然我們可以借鑒西方學者的相關研究,但由于文獻多、異見紛呈,精蕪駁雜,如何鑒別取舍是一個大問題。而且,相對于西方長期的積累,我國這方面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我很高興,計海慶博士面對這樣重大而艱難的課題,不僅堅持了下來,而且拿出了自己的初步成果。當我讀到《技術哲學視野中的“機器人”》一書的修改稿時,說實在的,我依然禁不住心中喜悅之情。在我看來,這是一部對“機器人”進行認真的哲學解讀的著作,將在我國人與機器相互關系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作者開宗明義地指出:“對于機器人,不同的人可以給出不同的理解:它可以是工程師眼中的自動機器。

內(nèi)容概要

  《技術哲學視野中的機器人》將要進行的分析論證,屬于對技術及由技術引發(fā)的人的自我認識問題展開的哲學反思。連接這兩方面反思的紐帶——同時也是《技術哲學視野中的機器人》的主題——便是“機器人”。對于機器人,不同的人可以給出不同的理解:它可以是工程師眼中的自動機器,可以是企業(yè)家眼中的生產(chǎn)設備,也可以是科幻小說家筆下的未來戰(zhàn)士。但是,在哲學視野內(nèi)的機器人卻是一個具有挑戰(zhàn)意味的概念,是一個逼迫哲學家們必須不斷反思傳統(tǒng)概念和知識體系的異端。究竟是“人是機器”,還是“機器可以是人”,或者更進一步引出“機器是什么”,“人又是什么”的終極追問。由此,產(chǎn)生出種種的疑問和迷惑的“機器人”,實在不是一個可以隨隨便便打發(fā)掉的概念,值得我們用哲學的眼光去一探究竟。

作者簡介

計海慶,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技術哲學,科學、技術與社會(STS)。在《自然辯證法研究》、《社會科學》等雜志發(fā)表論文十余篇。

書籍目錄

導論一、神·人·機器人二、選題意義和論述思路一三、相關研究概述上篇 活動論技術觀與機器人的觀念第一章 活動論的技術反思與制作的超限作用一、亞里士多德:古典的活動論技術觀二、阿倫特:現(xiàn)代的活動論技術觀三、超限作用與機器人的觀念四、超限作用與技術倫理悖論解析第二章 “人是機器”——功能化與機械化自我認識的歷程一、工具理性的超限作用與人的功能化二、理念化思維的超限作用與人的機械化上篇 小結下篇 技術社會中的人與機器人關系第一章 人機關系中的機器人第二章 關系一:機器替代工人一、從工具到機器二、自動機器與工人第三章 關系二:計算機替代大腦一、人工智能可能嗎二、“深藍事件”及其意義第四章 關系三:想象中的人機共生一、科幻小說中的機器人二、人機共生社會中的平等原則下篇 小結cyborg,人類的進化方向?——代結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人看來是輕而易舉就能完成的動作,如果要一臺機器來做可就不那么容易了。比如直立行走這個動作,研究者們發(fā)現(xiàn)要想讓一個僅有兩個支點、重心又是那么高的機器保持平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大量的經(jīng)過計算機協(xié)調(diào)好的力之間的相互平衡,而行走則需要更多的計算量來保持一個在動態(tài)中的平衡。于是這個技術難點導致的后果便是:不少機器人看上去不像人,更多的像是一個機器蜘蛛或機器昆蟲。因為畢竟支持點越多越穩(wěn)定,也更容易站立和行走。當然近年來已經(jīng)研制出了能夠雙腿直立行走的機器人了,但仍然是“邯鄲學步”的狀態(tài)。除此之外,對于感覺的模仿也是一個難點,因為感覺對于人來說往往與意義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一點輕微的觸覺表達的可能是雙親慈祥的愛撫,一陣芬芳的草香可能讓人產(chǎn)生郊游的向往。但機器人通過傳感器或許能精確地算出壓強、或是分析出氣味中所含的化學物質,但判斷意義對于機器人來說卻是一個大難題,多大的壓強才代表友善呢?這似乎也不是單單定義一個數(shù)值就能說明問題的??傮w來看,在科學技術領域內(nèi)進行的機器人研究都是建立在機械還原論的基礎上,即把人這一有機體展現(xiàn)出來的種種功能通過數(shù)學算法和無機材料加以還原和重現(xiàn)。在這方面,不否認可以通過技術進步而達到惟妙惟肖的模仿,但模仿終究是模仿,能夠被模仿的東西只是那些已經(jīng)被認識了的東西。但諸如情感、靈感、賦予意義等這些人類的能力,對機器來說還是勉為其難的。因為這些能力的一個特點是具有不可復制性。玫瑰花可以代表愛情,但具體到怎樣一種愛情則要根據(jù)具體境遇而定,且各人的體驗是在不斷變化的,無從復制。靈感、意義等皆是如此。那么既然機器只能是機器,可是“機器人”又從何說起呢?這便需要跳出技術的范疇來對技術進行反思了①。

后記

這本書是在我的博士論文基礎上修訂而成的,雖然在修訂過程中又重寫和續(xù)寫不少章節(jié),但這仍難免是一本不很成熟的著作,其中的不足和差錯之處,敬請讀者給予批評和指正。博士入學之初,我的導師沈銘賢先生為我大致指定了這個題目,當時的感覺比較盲目,不知如何下手來談機器人的問題,當然還得是從哲學的角度。不過想來博士三年時間還長,慢慢醞釀再說。恰逢復旦哲學系開了漢娜·阿倫特的《人的條件》一書的原著課,一學期聽下來,論文怎么寫,竟然也有了眉目。所以,熟悉阿倫特的讀者,應該會發(fā)現(xiàn)本書的概念框架是受了《人的條件》的影響,尤其是活動論的技術觀;當然阿倫特沒有論及機器人問題,本書的大部分還是自己拍腦袋式的發(fā)揮,幸而也僥幸畢了業(yè)。一晃也是三年前的事了。畢業(yè)之后,還是做學術,就職于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工作期間,各方師友不斷督促和鼓勵出版,于是才有了今天的這本小書。在哲學所,領導對青年科研工作者關心有加,本書的出版也受到了哲學所出版基金的資助,在此表示感謝。我的同事李元博士為本書的出版提供了很大的幫助,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的楊國老師的辛勤工作促成了本書的面世,同樣致謝。本書的寫作凝聚了沈銘賢老師的心血,從選題到構思乃至諸多細節(jié)都得到了沈老師的精心指導。初稿完成后他通讀了全文,提出了重要的修改意見,并欣然答應作序。師恩浩蕩,心存感激。沈老師敏銳的學術洞察力更是自己修習的榜樣。

編輯推薦

《技術哲學視野中的機器人》為學術新視角叢書之一,由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技術哲學視野中的機器人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有點看不懂但從學術的觀點來看,看不懂的都是好的所以應該是不錯的,有時間了再慢慢看吧
  •     從技術哲學的角度解讀機器人的概念和存在意義,這是一本奇書,一本有深度的書。我做了這么久機器人技術,從來沒從哲學意義上思考過機器人,這本書為我指引了方向。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