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是魯迅的遺物

出版時間:2009  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xué)院出版社  作者:喬麗華  頁數(shù):264  
Tag標簽:無  

前言

那是2006年4月底的一個周末,為了給《魯迅和他的紹興》一書尋找靈感,我和幾位合作者來到了紹興。就是那一次,紹興魯迅紀念館的工作人員帶著我們走上了魯迅故居二樓的房間。這是魯迅和朱安當年成婚的新房,平時一般不開放。我之前也不止一回來過魯迅故居,但從來沒有進入過二樓的房間,而且還是魯迅成親的洞房,可以說是懷著一種十分好奇的心情走上樓梯的。臺門里的老屋子大多光線昏暗,但二樓的這個房間更幽暗。也許是因為多年空關(guān)的緣故,感覺有些陰森。仔細打量室內(nèi)的陳設(shè),舊式的雕花木床、衣櫥、桌椅等不多的幾件家具在黑暗中只有一個輪廓,相形之下,貼在墻壁和家具上的大紅囍字格外醒目。我們問:這是原來就有的嗎?工作人員回答說:是劇組拍電影留下的。是啊,隔了這么多年紅紙怎么可能還存在?當年的大紅菇字早已從墻上剝落了,當年的新人也早已消殞了。環(huán)顧這間洞房,并沒有因為貼了鮮艷的囍字而呈現(xiàn)出喜慶的氣氛,相反,紅色的囍字讓屋內(nèi)顯得更壓抑慘淡。特別是想到魯迅成婚后第二天就住到了別處,只留下朱安獨守空房,這大紅囍字也就分外刺眼了。其實,說這是魯迅當年的新房并不完全準確。1919年,周家新臺門賣給了城內(nèi)的富豪朱閬仙,魯迅攜全家遷往北京。直到1949年后,周家新臺門才被政府收回,成為魯迅故居。因此,我們看到的這所謂魯迅的新房,也只是一種歷史場景的復(fù)原,不可能是朱安當年生活的真實還原。但即便如此,走進這間屋子,還是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一個被拋在暗處的影子,感受到在魯迅身邊,還有朱安這樣一個人物存在著,徘徊著。作為魯迅的原配夫人,朱安在無愛的婚姻中度過了苦澀的一生。這是個一提起來就令人感到窒息的話題,魯迅本人也很少提到朱安,他的緘口不語給后人留下了許多未解之謎。當然,關(guān)于魯迅的這段婚姻,在他同時代親友撰寫的回憶錄中還是有所反映的。許壽裳、孫伏園、郁達夫、荊有麟、許羨蘇、俞芳等在他們的回憶錄中,大多根據(jù)自己的所見所聞,對魯迅與朱安名存實亡的夫妻關(guān)系做了描述。從這些描述來看,魯迅的確只是把這位夫人看作“母親送給的禮物”,對她僅僅是盡到供養(yǎng)的責任而已。朱安在婚后的幾十年里,始終處于“棄婦”這一可悲的地位。魯迅對朱安沒有感情,二人形同陌路。但這是否意味著他能夠忘記身邊這樣一種凄慘的存在呢?1935年魯迅在《中國新文學(xué)大系》小說二集的序言中提到凌叔華的小說,稱贊她“適可而止的描寫了舊家庭中的婉順的女性”,寫出了“世態(tài)的一角,高門巨族的精魂”。我不知道,他寫到這里,腦海中是否會浮現(xiàn)出朱安的身影?每次讀《傷逝》,我都會被那些冰冷尖銳的詞句深深觸動:四圍是廣大的空虛,還有死的寂靜。死于無愛的人們眼前的黑暗,我仿佛一一看見,還聽得一切苦悶和絕望的掙扎的聲音。從這沉痛的文字中,我仿佛聽見了魯迅內(nèi)心的聲音。我認為,他從來沒有忘記那些“死于無愛的人們”,忘記朱安們的不幸。就算這是一個令他痛苦的問題,他也要把這個問題揭示出來,而不是繞開,甚至遮掩。固然,在魯迅的文字中很少提及這位夫人,但在他的內(nèi)心深處一刻也不曾忘記“無愛的人們”與“一切苦悶和絕望的掙扎的聲音”,而這聲音中定然包括了朱安這樣一個與他有特殊關(guān)系的舊女性。可是,翻開魯迅研究的歷史,朱安卻始終是個無法安置的人物。當年魯迅去世后許壽裳等著手起草年譜時,就討論到了要不要把“朱女士”寫進去的問題。1937年5月3日許壽裳致函許廣平,信中提出:“年譜上與朱女士結(jié)婚一層,不可不提,希弟諒察。”對此,許廣平的回答是:“至于朱女士的寫出,許先生再三聲明,其實我絕不會那么氣量小,難道歷史家的眼光,會把陳跡洗去嗎?”因此,在許壽裳編的《魯迅先生年譜》中,留下了這樣一條現(xiàn)在看起來十分可貴的記載:三十二年丙午前六年二十六歲一九○六年六月回家,與山陰朱女士結(jié)婚。同月,復(fù)赴日本,在東京研究文藝,中止學(xué)醫(yī)。新中國成立后,當魯迅被定性為“文學(xué)家、思想家、革命家”,朱安的地位就很尷尬了。魯迅是文學(xué)革命的先驅(qū)、吶喊者,是新文化運動的旗手,然而他的婚姻卻是包辦婚姻。包辦婚姻對魯迅那一代人而言是很普遍的,但許多人卻認為這有損魯迅形象。因此,1949年后魯迅研究得到空前重視,研究者在資料的挖掘和整理工作上投入了很大的力氣,唯獨朱安被排除在外,乏人問津。特別是在極“左”的年代里,當魯迅被抬上神壇,封為偶像,朱安更成了一個忌諱,成為魯迅研究的禁區(qū)之一。所有的魯迅傳記中都找不到她的名字,很長一段時間朱安幾乎就在人們的記憶中消失了。朱安浮出水面是在“文革”后。隨著魯迅研究回歸“人性化”,不少研究者對過去那種洗去歷史陳跡的做法提出了質(zhì)疑,并對有關(guān)魯迅與朱安的一些事實做了鉤沉和探討。如裘士雄《魯迅和朱安女士以及他倆的婚姻問題》(《紹興師專學(xué)報》1981年第2期,署名稽山)、楊志華《朱吉人與朱安及魯迅》(《上海魯迅研究》第4期,1991年6月)、段國超《魯迅與朱安》(《中國現(xiàn)代文學(xué)研究叢刊》,1983年第3期)、余一卒《朱安女士》(《魯迅研究資料》第13期)、張自強《魯迅與朱安舊式婚姻締定年代考》(《紀念與研究》第9期,1986年12月)等都是發(fā)表于這一時期的力作。特別是1981年出版的《魯迅生平史料匯編》第一輯,反映了“文革”后魯迅生平史料研究的最新成果,其中在“魯迅家庭成員及主要親屬”的條目下列出了“朱安”一條,突破了很大的阻力和干擾。此條目雖僅有400余字,且基本維護了舊有的觀點,但終究承認了朱安的存在。至此,朱安已不再是一個禁區(qū)。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承認,朱安是魯迅情感思想的一個重要的注解,在魯迅的一生中投下了“濃重的陰影”。然而,像朱安這樣一個微不足道的人物,是否值得更深入的探討?這一點恐怕很多研究者心里至今還是存有疑慮的。迄今為止尚無一本有關(guān)于她的傳記,這也足以說明了一切。當然,追溯朱安在魯迅研究中的歷史地位,也不能無視日本學(xué)者在這方面的探討。早在1944年出版的傳記《魯迅》中,竹內(nèi)好就對魯迅留學(xué)時代回國結(jié)婚的問題提出疑問。他指出,比起與許廣平的戀愛,與朱安結(jié)婚這條線索卻十分模糊不清,從魯迅本人那里也得不到任何解釋,對于魯迅是“如何處理事實的”,盡管“可以通過《隨感錄四十》等材料去構(gòu)制空想,但有個很大的不安卻不肯離我而去,那就是這個空想會不會大錯而特錯呢”?自竹內(nèi)好開始,一些日本學(xué)者也對魯迅與朱安的婚姻提出種種揣測。尾崎秀樹《圍繞著魯迅的舊式婚姻——架空的戀人們》(日本1960年5月號《文學(xué)》)、丸尾常喜《朱安與子君》、高木壽江《魯迅的結(jié)婚和情》(日本《魯迅之友會會報》第13期)、岸陽子《超越愛與憎——魯迅逝世后的朱安與許廣平》(《魯迅世界》2001年第4期)、山田敬三《我也是魯迅的遺物——關(guān)于朱安女士》(收入《南腔北調(diào)論集——中國文化的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等論文,均對魯迅背后的這樣一位女性表現(xiàn)出極大的關(guān)注,其中既不乏敏銳的發(fā)現(xiàn),也不乏主觀的論斷,由此不難看出朱安帶給人們的困惑之深。和竹內(nèi)好等人相同,我在研讀魯迅的過程中,也對朱安這個人物產(chǎn)生了某種強烈的好奇,迫切地想要弄個明白。如果說魯迅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在我們的關(guān)注之內(nèi),那么朱安作為魯迅身邊的一個女性,一個典型的家庭婦女,我們對她的了解實在太少!正如《故鄉(xiāng)》中的“我”和閏土之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我們和她之間也有著深深的隔膜。有不少人向我指出,朱安這個題目難寫。確實,和同時代的精英女性不同,朱安只是一個目不識丁、足不出戶的舊式婦女,既沒有秋瑾那樣的豪舉載入史冊,也沒有留下吐露心曲的閏閣詩文,供后人唏噓回味。有關(guān)于她的材料少得可憐,我自己的準備也遠不能說充分,但她可悲的、扭曲的一生始終壓在我的胸口。朱安曾開口說:“我也是魯迅的遺物!”這聲吶喊始終停留在我的心底,揮之不去。朱安留下的話語不多,但句句都令人震撼,耐人尋味。有研究者指出:“我覺得朱安是一個真正的問題——將來如果誰去研究中國女性歷史的話,這是一個必須認真對待的對象。朱安她是被舊社會和新權(quán)威同時拋棄了的一個女人,同時她在舊道德和新道德上又都努力調(diào)試過自己?!边@也道出了我的想法:朱安不應(yīng)該僅僅是魯迅研究當中的一個配角、一個陪襯。無論是站在魯迅研究的立場上,還是站在女性研究的立場上,她都是一個不該被遺忘的對象。朱安不僅長期以來在魯迅研究中沒有地位,在近現(xiàn)代的女性史上也沒有她應(yīng)該有的位置。我們不知道該如何去對待這樣一個“他者”:所謂的舊女性。她是不折不扣的“舊女性”,是包辦婚姻的犧牲者,而且至死也沒有覺悟。自“五四”以來,新女性“娜拉”一躍成為歷史舞臺上的主角,朱安這樣的“小腳女人”、“舊式太太”則成了落伍者的代名詞,處于尷尬失語的境地。這不僅僅是朱安一個人的悲劇,在她身后,乃是新舊交替時代中被歷史拋棄的女性群像,她們在歷史洪流中淪為喑啞的一群,“并無詞的言語也沉默盡絕”。對這樣一個女性群體,我們除了“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似乎很難找到一種傾聽她們心聲的方式,也很少有人去這樣做。然而,把她們排除在外的歷史書寫注定是不完整的,也是沒有厚度的。或許正因為如此,魯迅對凌叔華小說中所發(fā)出的舊女性的苦悶之聲產(chǎn)生了共鳴,盡管這聲音是如此微弱。我想為她寫一本傳記的想法就是這樣產(chǎn)生的。我不知道現(xiàn)在開始寫究竟是太早還是太晚。我覺得是太晚了。朱安去世距今已經(jīng)60多年,與她有過接觸的人絕大多數(shù)已不在人世。特別是當我走在紹興的街頭卻發(fā)現(xiàn)許多地方已是面目全非時,當我費盡力氣找到朱家后人卻空手而歸時,當我面對一些語焉不詳?shù)馁Y料一籌莫展找不到任何見證人時……我感到自己著手得太晚了!但另一方面,或許也只有現(xiàn)在,我們才能夠讓她從暗處走出來,才能夠平心靜氣地看待魯迅身邊的這樣一個“多余人”。

內(nèi)容概要

“我好比是一只蝸牛,從墻底一點一點往上爬,爬得雖慢,總有一天會爬到墻頂?shù)摹?   “我也是魯迅遺物,你們也得保存保存我呀!”    作為魯迅的舊式太太,一個目不識丁的小腳女人,朱安留下的話語不多,但句句都令人震撼,耐人尋味。她凄風(fēng)苦雨的一生給世人留下許多回味。本書系魯迅元配夫人朱安的傳記,作者通過走訪朱氏后人,實地勘查采訪,鉤沉相關(guān)史料,搜集各方面人士的回憶等,追溯了朱安69年的人生軌跡,探討了她對魯迅的影響,更難得的是,讓我們依稀聽見了這樣一位女性的無聲之聲。

作者簡介

喬麗華,女,1969年生,上海人,2001年畢業(yè)于復(fù)旦大學(xué)中文系,獲文學(xué)博士學(xué)位,現(xiàn)為上海魯迅紀念館副研究員。多年來從事魯迅研究,并在報刊雜志上發(fā)表小說、散文、讀書隨筆若干,主要著作有《吳朗西畫傳》、《魯迅和他的紹興》、《藏家魯迅》(與人合編)等。

書籍目錄

序章:“一切苦悶和絕望的掙扎的聲音”上篇:母親的禮物 家世——丁家弄朱宅 婚約——1899年前后 洞房——母親的禮物 獨守——婚后的處境 惜別——舉家遷居北京下篇:落地的蝸牛 死寂——名存實亡的家 棄婦——落地的蝸?!〖矣觅~——真實的重擔 悲傷——魯迅去世 苦境——西三條的女主人 尾聲——祥林嫂的夢附錄一  朱安家世簡表附錄二  魯迅家用賬(1923年8月至1926年2月)附錄三  抗戰(zhàn)后北平《世界日報》“明珠”版有關(guān)朱安的報道主要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朱安的娘家在紹興城里的丁家弄。為此,我特意去尋訪了這條過去從來沒有留意過的街。從地圖上看,丁家弄位于紹興城的西面。民國前,紹興府城內(nèi)以南北向的府河為界,東屬會稽,西為山陰,丁家弄即屬山陰縣地界。而不遠處的魯迅家的周家臺門屬于會稽縣。過去的紹興城四面筑有城墻,四周共有十個城門,丁家弄就在水偏門一帶,東臨水溝營大街,因此從前紹興人提到它,往往稱為“水溝營的丁家弄”。此外,在老紹興人的記憶里,它還有一個土名,叫作“竹園里”。在去丁家弄之前,我事先向紹興魯迅紀念館的老館長裘土雄先生打聽了一下。他告訴我,朱家臺門靠近紹興文理學(xué)院那里,他曾去過兩次。1979年,從朱家的房客陳文煥先生那里得知朱家臺門要拆的消息,他也曾趕在拆掉前去看過。他記得朱安的遠房堂叔朱鹿琴家里房子相當好,石蕭墻,棟梁是方的,用料考究,說明家里相當富裕。當時還有人租了他家一半的房子??上КF(xiàn)在已經(jīng)統(tǒng)統(tǒng)拆掉了,變成了丁香小區(qū)。不過,泥墻弄旁邊的那條河還在。丁家弄現(xiàn)在叫丁向弄,因為紹興有兩個丁家弄,所以改了名。我住的賓館恰好是在紹興文理學(xué)院旁,于是第二天早上,我穿過校區(qū),從東大門出來,步行約50米,找到了我默念已久的丁家弄——如今已改名為丁向弄。這是一條長約一二百米的東西向的街,約三四米寬的水泥路,兩邊都是四五層樓的新式住宅小區(qū),街道兩邊零星開著一些小店鋪,周遭的環(huán)境顯得有些雜亂。聽路邊小店的老板講,在他小的時候,丁家弄的路還沒有現(xiàn)在寬,是用六尺的石板橫鋪的,差不多就兩米寬。但是他不知道這里有個朱家臺門,也不知道魯迅的原配夫人姓朱,更不知道她的娘家就在這里。丁香小區(qū)在丁向弄23號,是一個頗為高檔的住宅小區(qū),絲毫也看不出當年朱家臺門的影子了。這也是意料之中的,但還是有點悵然若失——為了那消失的臺門,也為了臺門里那些湮沒無聞的故事。從出生到出嫁,薺不多有28年的時間,朱安是在丁家弄朱家臺門厚厚的圍墻里度過的。這個大宅院里的人們是如何生活的?有過哪些悲歡?她后來酸澀的人生、乖蹇的命運是否與此有著某種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對于想要了解朱安出嫁前生活情形的人,諸如此類的疑問有很多,但看來都已無從追尋了。本以為對朱家臺門的尋訪只能獲得這樣一點印象,好在第二天在紹興文理學(xué)院舉辦的魯迅研究30年學(xué)術(shù)討論會上,我遇到了《鄉(xiāng)土憶錄——魯迅親友憶魯迅》的作者周芾棠老先生。周先生已經(jīng)81歲了,但精神矍鑠,思路清晰。當年他對魯迅親友做了許多采訪,還做了大量的筆記,也曾親自去踏訪過朱家臺門。當我對他說了自己想寫關(guān)于朱安的傳記,他欣然表示可以陪我一起去找找那里的老住戶,做些調(diào)查訪問。周老先生上次來朱家臺門是2000年,時隔8年,丁家弄一帶發(fā)生了不小的變化。我們先來到附近的居委會,希望能打聽到朱家后人的一些線索。因為是周末,居委會要到下午兩點半才上班,但從宣傳欄櫥窗里可以看到,居委干部中有四位是姓朱的,可見朱姓在這一區(qū)域占了不小的比例。周老先生于是非常耐心地向一些看起來上了歲數(shù)的住戶打聽情況,這里的房子雖然拆遷重建過了,但問下來,居民們不少都是老住戶。一位熱心的俞先生,今年67歲,他從小聽說過魯迅夫人是這一帶的人。在他的記憶中,當時靠南面丁家弄的臺門比較高大,而靠北面泥墻弄,即靠近河埠頭的都是破臺門,房子都很淺,只有一進。這里很多住戶是做錫箔生意的。俞先生所知的也就是這些,但他帶我們?nèi)チ艘粋€地方,是原先的河埠頭,也稱為魚閘,是丁向弄經(jīng)歷了種種改造后唯一留下來的遺跡。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意外的收獲。原來,在高富中心小區(qū)和丁香小區(qū)之間有一條不太起眼的通道,走進去,有一個臺階,下去就是河埠頭??匆娺@臺階,喚起了周老先生的記憶,他記得2000年他來到朱家臺門時,大門就在這個位置,在泥墻弄上。他記得臺門里有弄堂、小天井、花窗、花瓶,還有一口井,雖然已不記得里面有幾進,但房子古色古香,臺階很高,一看就是大戶人家。我們在這幾乎被鏟平的石板臺階前查看了許久。以此為界,它西面的臺門大約在1992年前后被拆掉了,現(xiàn)在是高富小區(qū)。而它的東面,就是原來朱家臺門所在的地方,據(jù)當年朱家房客陳文煥的回憶:“魯迅到朱家做姑爺住過的房子,一直保留到七九年年底,后來紹興地區(qū)運糧汽車修理廠擴建,把它和朱宅的多數(shù)房子拆去了?!蔽蚁耄@應(yīng)該是丁家弄老宅最終被徹底拆掉的主要原因吧?連魯迅住過的房間都拆去了,則其余的就更不值得保留了。朱宅最后全部拆除是在2003年、2004年前后,變成了現(xiàn)在的丁香小區(qū)。至于朱家臺門后門口的泥墻弄,現(xiàn)在也已經(jīng)被新建的小區(qū)所隔斷,僅剩下東頭的一小段通道,連路名也不存在了。就只有這個河埠頭依舊。當所有高大的建筑都被拆除,惟有它還默默地講述著當年的風(fēng)景。從前紹興人出行,大多是以船代步,河埠頭是船??康牡胤?,也是洗菜浣衣的地方。俞先生指給我們看,緊貼河岸的一堵石墻,下面是空的,水可以通到蓋著的房子里,因為從前的大戶人家河埠頭是在房子里面的。他還告訴我們,最下面的石板上有一個圓圓的洞,那是用來鎖船的。我們仔細查看,果然看見石板上的圓孔。站在河埠頭的石階上,但見河水暗沉,幾個婦女蹲在青石板上埋頭浣衣。河的對面是凰儀橋,紹興隨處可見的石橋,橫臥在如今的魯迅路上。再向北是倉橋直街,那里還保留著一大片老臺門……俞先生是個熱心人,他又為我們找到了住在高富小區(qū)的80多歲的周阿婆。周阿婆說,丁家弄原來住著王家、朱家、金家。朱家過去是有官職的,原來房子好大,大門朝北,有兩進三層樓,房子都是石頭墻,里面住著一個老太婆。朱家主人叫朱鹿琴,朱家原來是清白的,土改時戴上了地主的帽子,成了“三九類”,房子被國家收去歸公了。朱家后代到農(nóng)村去了。這里拆遷時,朱家的孫子,還有兩個姐妹都來過,想要房子,但戶名也已經(jīng)沒有了,所以分不到房子了。拄著手杖的周阿婆上了歲數(shù),說一口讓我這外鄉(xiāng)人難懂的紹興話,靠俞先生的翻譯才勉強了解大意,因此也沒能向她追問清楚一些細節(jié)。周阿婆見我們對朱家的事感興趣,向我們介紹一個人,就是住在旁邊一幢樓的王嘉瑜。他是當時朱家的住戶,今年虛歲77,原在茶場工作,1959年時住到這里,原來是向朱家租房的,后來房產(chǎn)公有化,國家分配給了他。王先生的妻子章國英1960年嫁過來,當時才24歲,她還記得朱家的房主名叫朱鹿琴。他們兩人都是這里的老住戶了,且有一定的文化。他們現(xiàn)在的住房看起來很擁擠,想來在朱家臺門時的住房更狹小吧?

后記

我用蝸牛一樣的速度爬行到現(xiàn)在,才終于完稿。總算可以長長地吁一口氣了,回首過去的這段時間,我常常想到一句俗話:“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我不是巧婦,因此,這本書可以說寫得很吃力,很痛苦,但同時我又感覺非常值得,因為這是我心里醞釀已久的一本書。我選擇寫朱安這樣一個人物的傳記,決不是偶然。多年前,還在復(fù)旦讀書的時候,就關(guān)注女性文學(xué),自然也閱讀了不少國外的女性主義經(jīng)典著作。其中最吸引我的是山崎朋子的《望鄉(xiāng)——底層女性史序章》(即電影《望鄉(xiāng)》的原作,中譯本于1998年出版),這本薄薄的小書,讓我看到自己應(yīng)該努力的方向。我暗暗決定,今后要像山崎朋子那樣,站在女性的立場上,對女性的命運加以關(guān)注和思考。畢業(yè)后,從事魯迅研究方面的工作,一直在這個領(lǐng)域里努力著。一晃好幾年過去了,我似乎已經(jīng)把讀書時的志愿淡忘了。但另一方面,有一個女性始終盤旋在我心頭,那就是朱安。毋庸諱言,眼下名人的婚戀成為一大熱點,魯迅與朱安的包辦婚姻也難免成為眾說紛紜的話題,但我之所以打算寫朱安,并不是想湊這個熱鬧,更不是為了爭論魯迅與朱安在這樁婚姻中究竟孰對孰錯。向來我們只把朱安看成包辦婚姻的犧牲品,一個沒有時間性的悲劇符號,認為她的一生是極為單薄的,黯淡無光的。真的是這樣嗎?有人說,“黑暗也能發(fā)出強烈的光”,朱安在暗處的一生是否也有她自己的光?但構(gòu)想歸構(gòu)想,真正動筆時,我還是感到不小的壓力。首先,我想一定會有人質(zhì)疑:為什么要為這樣一個毫無光彩的女性寫一本傳記?會不會影響到魯迅的高大形象?對此,我確實也有過猶疑,讓我感到欣喜的是,當我說出自己的打算時,無論是一些魯研界的前輩,還是我的同行們,都很鼓勵我、認同我,并給予我許多建議和幫助。這使我信心倍增,同時,也使自己沒了退路——總不能“雷聲大雨點小”,讓大家對我失望。其次,我也知道寫朱安的傳記,資料是個難題。由于可以想見的原因,朱安的生平資料很匱乏,有關(guān)于她的種種細節(jié)絕大部分都失落了。而各種各樣的回憶或說法,很多也是自相矛盾的。不過,我并不同意有些人的看法,認為朱安的一生乏善可陳,沒什么好寫。其實,朱安69年的人生也經(jīng)歷了許許多多,在魯迅去世后,她默默地熬到了抗戰(zhàn)結(jié)束,現(xiàn)在留存下來的當年的報道,讓我看到了一個飽經(jīng)滄桑的老婦人。她生前托人代筆的一封封書信,讀來只覺得凄切入骨,令人心生感慨……在翻閱這些舊資料的過程中,她的形象在我的眼前晃動著,她的一生在我的腦海里逐漸變得清晰起來。當然,我覺得最困難的是傾聽這樣一位女性的心聲。雖然山崎朋子的《望鄉(xiāng)》被我奉為典范,但其實,它走的“口述歷史”的路子,不是我所能效仿的。以往的女性傳記,都是精英知識女性的傳記,起碼有一些自述性的文字,從中可以解讀她們的內(nèi)心世界。而朱安不同,她早已不在人世,又是個不識字的女人,我們連弄清她的生平細節(jié)都有很多障礙,更不用說對她的處境“同情之理解”,進入到她的內(nèi)心深處。由于以上原因,寫到半當中時,我有過動搖,也有過自我懷疑。不過,更有許多可回味的片斷。這兩年,為了鉤沉有關(guān)朱安的史料,我利用各種機會,去踏訪朱安足跡所到的地方,向紹興和北京兩地的魯迅研究者求教,搜集各方面的第一手資料。我漸漸地體會到在上海魯迅紀念館工作的好處,就是可以經(jīng)常與紹興和北京兄弟館的同行進行交流。每次去這兩個地方出差,我都可以向他們討教,從而不至于多走彎路。我記得在紹興,跟著周芾棠老先生尋訪朱安娘家丁家弄。其實前一天我也曾去過,可是一無所獲,但是跟著周老先生,一個下午,我們跟當?shù)氐淖袅牧嗽S多。而且打聽著打聽著,最后居然找到了當年朱家的房客!那天我跟在他后面,才真正地有了實地采訪的感覺。那一次,幸虧有周老先生陪伴,不然我這連紹興話都聽不太懂的外鄉(xiāng)人,是很難和老住戶們隨意攀談的?,F(xiàn)在想想,那回我連照相機都忘了帶,實在是不夠?qū)I(yè)!我決定,等這本書出版后,一定要再去丁家弄,找到俞先生、王先生和周阿婆,跟他們合影留念。我還記得紹興魯迅紀念館裘士雄先生的大辦公室,他每天在這里埋頭著述,出版了一部部極具紹興地域特色的著作。他自稱是“以書養(yǎng)書”,即拿到某本書的稿費后,再自費出版另外的書。這使我肅然起敬。作為魯迅研究者,裘先生早年通過對朱氏后人及鄰里的走訪,記錄下朱家臺門的情況,搶救了不少資料。聽說我打算寫朱安傳記,他把自己留意搜集的資料提供給我參考,并特別指出,對待魯迅和朱安的包辦婚姻,一定要結(jié)合當時的社會背景來看問題,而不能片面地得出結(jié)論。雖然,我未必能達到他的要求,但寫作中始終記著他的告誡。朱安后半生住在北京。去年11月去北京,我遇到了曾在北京魯迅博物館保管部工作的葉淑穗老師,她向我介紹了許多有關(guān)朱安的情況。葉老師說,朱安是西三條故居的最后一位女主人,只要是她在故居的生活用品,都保存了下來,除了一些穿得很破爛的小腳鞋,凡朱安生前用過的,如水煙袋、衣服、新的小腳鞋等,都保存在北京魯迅博物館,包括她為魯迅守孝的衣服也都在。朱安很矮,比常人都要矮,她的衣服很窄小,有些是用魯迅母親的衣服改的,很瘦很瘦的。朱安后來也有可能是死于胃癌,她有一個老保姆,原來住在附近,葉老師曾去找過。據(jù)這位老保姆說,臨終前朱安胃很疼。我詢問朱安是否擅長做手工活,葉老師認為,有很多材料表明,朱安不大會繡花之類細致的手工,她的手工活很粗,可能會做鞋子或鞋墊等。遺憾的是,要看到朱安留下的遺物需要很多審批手續(xù),我雖然很好奇,但也只能作罷。葉淑穗老師在資料方面也給了我不少指點,她告訴我,《世界日報》訪問朱安的材料是很好的,真正寫朱安生活的材料很少,但是《世界日報》從保護魯迅文物的角度出發(fā),去看望了朱安,親眼目睹了她的生活狀況。當時,她特意去圖書館抄錄了下來,她還抄錄了許多朱安的家信……可以感覺到,葉老師對于北京時期的朱安不僅很了解,而且也很關(guān)心。我從她這里了解到許多活生生的細節(jié),也由衷地感到,正如葉老師等所說的,對朱安的問題,要從歷史出發(fā),看問題要全面,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輕率地下結(jié)論。朱安的一生,前40年在紹興,后28年在北京。照理,輪不到我這個外鄉(xiāng)人來寫,多虧有魯迅研究界前輩熱心指點,有許多同行相助,今天才有了這本二十多萬字的小書。無論是善意提醒我的人,還是在資料上給予我?guī)椭娜?,我都將一直銘感在心。我要感謝的人很多,尤其要感謝的是王錫榮副館長。當我忐忑不安地把擬就的提綱交給他時,準備著被他潑冷水,不料他很支持我們提出個人的研究計劃,而且很鼓勵我們突破成見,發(fā)表自己的想法,在魯迅研究的道路上踏出自己的印跡。同時,他也給了我許多切實的建議,指點我多向魯研界的前輩虛心求教,盡可能全面地搜集史料,以客觀地反映朱安的一生。他還提醒我,過去大多是站在魯迅的角度來敘述,希望我能站在朱安的角度,多挖掘朱安的內(nèi)心。他的一席話使我有如醍醐灌頂,茅塞頓開。遺憾的是,我雖然盡力朝這個方向去努力,但顯然還做得很不夠。需要指出的是,我館從去年起設(shè)立了專項課題,用于支持個人的研究計劃,我的這本傳記也列入了這一課題。在這里,我還要感謝我們部門的同仁。寫作是一件耗費心力和時間的事,如果沒有一個寬松的學(xué)術(shù)環(huán)境,人往往會變得浮躁,也很難靜下心來做事。我很慶幸,置身于濃濃的學(xué)術(shù)氛圍里,平時既能夠互相切磋,也能彼此體諒。這都為我完成此書創(chuàng)造了條件。所以,我也感到很慚愧,最終我只能寫到這個程度?,F(xiàn)在想來,如果我多一點刨根問底的勇氣,也許會有更多發(fā)現(xiàn)。但現(xiàn)在只能是這樣了。感謝王錫榮副館長、裘士雄先生,他們在百忙之中審讀了我的原稿,并提出了中肯的建議,特別是指出了一些史實性的錯誤。紹興的顧紅亞女士為我復(fù)印了刊登在《紹興魯迅研究專刊》上的資料,在此也表示感謝。有一句自謙的話叫“拋磚引玉”。如果我的這塊“磚”能夠引來美玉,那么,我就做一塊磚吧。

編輯推薦

《我也是魯迅的遺物·朱安傳》:上海魯迅紀念館奔流叢書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我也是魯迅的遺物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6條)

 
 

  •   朱安的命運令人唏噓,讀罷,五味雜陳。朱安,魯迅,許廣平,各中心酸只有當事人自知。當魯迅走下神壇,我們平視他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偉人也是披了一件外表華美內(nèi)里全是蚤子的袍!只是現(xiàn)代的朱安還有很多,很多......
  •   這本書,較為客觀的還原了歷史真相,本來我挺同情朱安而對魯迅有所微詞,不過看了之后我就能理解他們了。
  •   多方位了解魯迅的必備品。
  •   側(cè)面了解魯迅~~~
  •   內(nèi)容好,客觀的講述了朱安的一生
  •   朱安值得了解
  •   點滴中蘊含著多方期望。
  •   據(jù)我所知,此書是第一部關(guān)于魯迅原配夫人朱安得傳記。魯迅先生文章的一些特點,如決絕、反抗、鋒芒畢露等,與母親送給他的禮物——朱安的存在有沒有一定的關(guān)系?我想,看過此書的讀者會自己做出判斷。感謝作者在朱安資料嚴重不足的情況下,通過對存世不多的資料進行梳理,通過艱苦的走訪,寫出了《我也是魯迅的遺物朱安傳》,使我們對朱安凄苦的一生有一個大概的了解。
  •   感覺不錯,但是也有些不容易看懂的地方,地名、人名比較多,不太好記,呵呵!還是值得一看,推薦!
  •   還不錯
    躊躇二八得以出嫁
    身世可憐的女子,寂寞悲苦,得不到丈夫的半點疼愛
    晚年靠丈夫的繼妻接濟過活
    朱安
  •   唯一不滿意的是書好臟好舊??!本來打算收藏的?。?/li>
  •   朱安該有傳,但朱安的傳不好寫。一方面是資料少,另一方面是朱安一生過于平淡,寫出傳難精彩。但這本書做到了,能把朱安寫成一本傳,相當不易,本書資料比較豐富,保留了不少原始資料,而且也盡量照顧到了文采??傊@是朱安第一本像樣的傳記,我們應(yīng)該讀讀,在魯迅顯赫光環(huán)的背后,有怎樣一個默默的、悲苦的靈魂,漫長地守候了一生。
  •   十分同情朱安。作為一個舊時代的女人,在這場婚姻里可憐又可悲。
  •   標題很哀婉。為什么一個偉大的人物身邊的另一個人物成了“遺物”呢?發(fā)人深思!
  •   材料還可以,但缺乏新意。
  •   朱安不好寫,但此書寫的很好,不僅文筆好,更是資料充實。他給我們一個立體的,盡可能真實的朱安。凡是喜歡魯迅的人,都應(yīng)該讀讀這本書,對理解魯迅有很大益處。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