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3 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有限公司 作者:俞誠之 頁數(shù):493
Tag標簽:無
前言
政略學者,俞誠之先生所創(chuàng)設之術語也。古者謂之縱橫家者流,近于西洋人之雄辯術?! ≈芗?,貴族失職,侯、王競招游士,士亦以游說為進身之階,故游士甚盛。其所主張,并不止于合縱連橫之兩策,徒以蘇秦、張儀為游士翹楚,而其所主張,適為縱橫問題,故劉向、班同等,輒以縱橫為代表而名之?! ∽郧匾詠恚珖y(tǒng)一,取士者設科舉,居官者以直言極諫或婉而多諷為對于君主之態(tài)度,視游說為簡單矣。其問雖不無南北分裂之期,然朝秦暮楚之風迄未盛行,故游說之術并未復興?! ∽罱曛?,歐化東漸,士以憲政為鵠,分組政黨,各黨政策,均望得多數(shù)人民之贊同,于是感辯術之需要。即在一黨秉政時期,亦復使他黨有言論自由之余地,故一方宣傳本黨主義,一方尤須辯正他黨異見,而辯論術之盛行,不下于二千年前之策士矣?! ∮嵴\之先生有見于此,乃為正其名曰政略學,而求其源于《鬼谷子》,又求其關系于《周易》及儒、墨、道諸家,綱舉目張,疏通而證明之,使談政治者有所練習,以宣揚其政見,是誠現(xiàn)代出色當行之作。其中說辭學之部份,較之文辭中之文法書與修辭學,自有同等之價值。其權謀學之部份,以論理的方法為基礎,分析其觀念,疏釋其條理,以組成鬼谷先生之系統(tǒng)的學說,使學者得于權謀方面具一正確之理解,其在我國學術上之貢獻,固非尠也。
內容概要
本書匯集了俞誠之所撰《中國政略學史》和《鬼谷子新注》兩種著作。 油印本,三大冊,分別標為“卷上”、“卷中”、“卷下”,署名“番禺俞誠之撰”。卷上包括第一至第三篇,卷中即第四篇,卷下包括第五至第八篇。油印本的“卷上”,就是生活書店出的“編上”。但也有些修改,如第二篇第五章“墨子談辯學”前添加了“范蠡之政略的哲學思想”一章,于是第五章成了第六章。又如第二篇最后一章,本題為“結論”,后改題為“周代學術思想之系統(tǒng)源流與鬼谷子學說之關系”?! ∽髡叩男8模煞秩缦聨讉€方面:或為篇章節(jié)目的調整。如將原第七篇第二章獨立出來,作為第八篇,并將原第四篇第一章第二節(jié)、原第四篇第二章以及原第六篇第二章第二節(jié)分別調整為第八篇的第一、二、三章,于是原第七篇第二章的兩節(jié)分別成了第八篇的第四和第五章?;驗樽志涞男薷?;或為段落的增刪。
書籍目錄
黠校說明中國政略學史 蔡孑民先生序 葉玉甫先生序 第一篇 序論 第二篇 政略的哲學思想之胚胎時期 第一章 《周書.陰符》之政略的哲學思想 第二章 老聃之政略的哲學思想 第三章 孔門《周易》之政略的哲學思想 第四章 孔門之言語學 第一節(jié) 詩教 第二節(jié) 言語上之種類及其目的 第三節(jié) 言語科內容之分析 第四節(jié) 言語科適用之原則及其范圍 第五章 范蠡之政略的哲學思想 第六章 《墨子》談辯學 第一節(jié) 談辯學上論證之方式 第二節(jié) 談辯學上立說之法則 第三節(jié) 談辯學上比較的法則 第四節(jié) 談辯學上實知的法則 第五節(jié) 談辯學上應用的法則 第七章 《孫子》十三篇之政略的哲學 第八章 周代學術思想之系統(tǒng)源流與《鬼谷子》學說之關系 第三篇 政略的哲學思想之成熟時期一一《鬼谷子》政略的哲學 第一章 鬼谷先生事略 第二章 《鬼谷子》真?zhèn)慰肌? 第三章 時代地域與學說發(fā)生之關系 第四章 政略的哲學原理 第一節(jié) 宇宙觀與人生觀之合一 第二節(jié) 《鬼谷子》之心理的哲學 第三節(jié) 《鬼谷子》之經驗的哲學 第五章 說辭學原理 第一節(jié) 說辭學之組織 第二節(jié) 說辭學之根本觀念一一捭闔的原理 第三節(jié) 說辭學之實質的方法 第四節(jié) 說辭學之適用的方法 第六章 權謀學原理 第一節(jié) 權謀學之組織 第二節(jié) 權謀學之根本觀念一一抵的原理 第三節(jié) 權謀學之方式 第四節(jié) 權謀學之方法 第七章 結論 第四篇 政略的哲學思想發(fā)展之前期 第一章 蘇秦之政略的哲學 第一節(jié) 蘇子之心理的政略學 第二節(jié) 蘇子之權藉論 第二章 《逸周書》之政略的哲學 第一節(jié) 分微論 第二節(jié) 官人論 第三節(jié) 權制論 第四節(jié) 應時論 ……鬼谷子新注
章節(jié)摘錄
第三章 《莊子》之政略的哲學思想 莊周,蒙人也,與惠施同時,白周烈王七年魏惠王元年至周赧王二十年,趙惠文王四年約當公元前三六九年至二九五年之頃。見馬敘倫《莊子年表》史遷稱:“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史記.老莊申韓列傳》在《天下篇》雖不以老聃為同派,而其稱“關尹、老聃,為古之博大真人”,推崇備至。其篇中述老聃學說,“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人皆取先,己獨取后,曰‘受天下垢”’諸說,在《莊子》書中受其影響者不少概見。例如:《人間世》篇有言:“惟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庇帧短斓馈菲唬骸靶輨t虛,虛則實,實則倫矣;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又《庚桑楚》篇曰:“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虛則無為而無不為也。”又《在宥》篇曰“綽約柔乎剛強”,又曰“其居也淵而靜,其動也縣而天”。此濡弱虛靜之遺說也。又《在宥》篇曰:“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慎守汝身,物將自壯,我守其一,以處其和?!庇帧对⒀浴菲唬骸按蟀兹羧瑁⒌氯舨蛔??!贝耸卮剖厝柚z說也。又《大宗師》篇曰:“不知就先,不知就后?!庇帧犊桃狻菲唬骸安粸楦O?,不為禍始?!庇帧蹲屚酢菲唬骸皬娏θ坦??!贝巳『笫芄钢z說也。老子為楚人之學;蒙,宋地也;莊子,宋人也。故其思想實與楚人為近,史遷謂其歸本老子,非無故也。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