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空間,社群與市民生活

出版時間:2008-7  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作者:熊月之 主編  頁數:300  字數:358000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從多時段、多角度、多側面對上海城市社會生活進行研究。在卷目設計上,既有以空間為維度展開的;也有以職業(yè)、階層為維度展開的,還有以國別、民族為維度展開的。各卷關注點以廣義的社會生活為主,包括人們的居住、飲食、衣飾、交通、娛樂、交往、婚姻、家庭、風俗、習慣、工作環(huán)境、工作特點、收入、消費等方面,兼及其政治生活、精神生活。本書以研究近代上海為主,兼及古代、當代上海。開展城市社會生活研究,為的是從更加日常、更加具象、更加細致、更加深入的層面,揭示上海城市的文化個性,特別是其異質文化交織的特質?! 〕尸F在讀者面前的這套叢書,集中反映了我院重點學科、特色學科近年來的研究成果。其中有功力扎實的理論分析,也有思想敏銳的真知灼見;有基礎雄厚的體系構建,也有匠心獨具的新穎見解;有對傳統(tǒng)文化的反思,也有對現實問題的追蹤。通過這些重點學科和特色學科成果的展示,我們可以感受到上海社會科學院科研人員不斷求索的敬業(yè)精神,同時也印證了哲學社會科學在我國特別是上海的發(fā)展和繁榮。我相信,在未來的發(fā)展中,我院的學科建設一定會為新智庫的發(fā)展做出更好更多的貢獻。

書籍目錄

代序:上海史研究五十年第一章  公園、雕像及其象征意義  從夷園到公園  外爭權益與內省公德——上海外灘公園歧視華人社會反應的歷史解讀  從跑馬廳到人民公園人民廣場:歷史變遷與象征意義  上海的幾尊毛澤東塑像第二章  中西文化的交匯與融合  西洋樂隊在近代上海的印跡  出入于中西之間——近代上海買辦的社會生活及其文化特征  兩界三方管理下的上海舞廳業(yè)——以1927年至1943年為主要時段的考察第三章  市民視野中的國家與社會  從會館、公所到同業(yè)公會的制度變遷——兼論政府與社會團體近代化的關系  為免征糧食營業(yè)稅而斗爭——以1945年至1949年上海米商為中心的考察  上?!拔母铩睍r期的蔬菜生產與供應第四章  文化市場與出版業(yè)變遷  從稿費制度的實行看晚清上海文化市場的發(fā)育  略論辛亥時期的上海報刊市場  從全國性到地方化:1945年至1956年上海出版業(yè)的變遷第五章  都市、腹地與區(qū)域互動  從江南的上海到上海的江南  近代上海道契與明清江南土地契約文書之比較  粵資金融機構與旅滬粵商商貿活動之關系——以國華、廣東銀行為中心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公園、雕像及其象征意義  從夷園到公園  一 公園的起步與異議  “夷園”是早期華人對租界外僑宅園的一種俗稱。在19世紀60年代上海華人竹枝詞創(chuàng)作的高峰期中,對租界景物的描述不厭其多、幾乎是巨細無遺,甚至以詩句贊美外僑的墓地,但“夷園”留詩卻罕見。當時的“夷園”似乎還是租界華人不易涉足的一個域外空間。1857年(清咸豐七年)刊印的竹枝詞中,黃燮青這樣描述過“夷園”:它的外觀給人的印象是“組織銀絲作矮墻,蘼蕪一片綠中央”;有的是“瘦石消池綠樹陰,別開丘壑豢珍禽”;還有的是“芍藥開殘芳事稀,花屏風斗紫薔薇。氍毹五色翻嫌俗,更剪青莎作地衣”。這種以矮墻、綠地、珍禽、異花為特色的開放式筑.園術,與中國傳統(tǒng)宅園講究高墻深院、精致玲瓏,注重裝飾性盆景情趣不同,盡管描述夷園的華人只是隔墻窺觀的路人,但夷園的開闊和悅目的大片綠地仍令他難忘,賦詩之余他還附記感想:“夷園細草綠如毯,長則以剪齊之?!薄 『髞?,在外灘公園(今黃浦公園)的籌款、設計到開放、管理過程中都沒有華人的參與。直到公園建成開放后,華人對公園的感受才經歷了復雜的變化。外灘公園的取名雖然很通俗,但它最初在華人的眼里似乎只是個“外國花園”,并沒有引起太多的注意。1875年(光緒元年)工部局在蘇州河近外灘處建成木結構的外擺渡橋,因鄰近外灘公園,又名為“公園橋”。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都市空間,社群與市民生活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