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文化常識

出版時間:2010-6  出版社: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作者:林良浩 主編  頁數(shù):263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是一個民族發(fā)展過程中精神的內(nèi)在動力。如果一個民族忽略了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將意味著失去了這個民族的根;如果一個民族忽略了對下一代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這個民族的發(fā)展將失去內(nèi)在的動力。中國文化既是中國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基礎,也是歷史、現(xiàn)代和未來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本書內(nèi)容豐富全面,涉及到思想文化、漢語漢字、姓名與稱謂、禮制與職官、衣食與節(jié)日、天文與歷法等各個方面的知識。

書籍目錄

第一編  思想文化  一  儒家    十三經(jīng)    五經(jīng)    四書    《大學》    《中庸》    《論話》    《孟子》    《周易》    《尚書》    三禮    春秋三傳    玄學    宋明理學    孔子    孟子    荀子    董仲舒    王弼    北宋五子    朱熹    陸九淵    王守仁    李贄    黃宗羲    顧炎武    王夫之    戴震  二  諸子百家    道家    老子    莊子    墨家    《鬼谷子》    《呂氏春秋》    《淮南子》  三  佛教與道教    佛教    中國佛教    道教    《抱樸子》第二編  古典文學  一  古典文學名詞    律詩    古體詩    樂府    古文    辭賦    駢文    時文    詞的名稱    詞牌    詞的形式    詞的分片    志怪小說    軼事小說    唐傳奇    話本    神魔小說    世情小說    才子佳人小說    歷史演義小說    英雄傳奇小說    筆記小說    譴責小說    元曲    明清傳奇  二  著名古典文學選集    《昭明文選》    《玉臺新詠》    《唐詩三百首》    《絕妙好詞》    《白香詞譜》    《宋詞三百首》    《古文詞類纂》    《古文觀止》    《元曲選》    《太平廣記》  三  古典文學理論名著    《詩品》    《文心雕龍》    《滄浪詞話》    《蔓齋詩話》    《闌情偶寄》    《人間詞話》  四  歷代作家作品    風騷    《詩經(jīng)》    屈原    屈宋    賈誼    司馬相如    枚馬    東方朔    揚雄    漢賦四大家    蔡琰    《古詩十九首》    三曹  一  地理    中國    中原    九州    赤縣神州    四瀆    河    江    淮    山東    函谷關    潼關    西域    五嶺    朔方    百越    五岳    三山    京畿    三輔    三秦    五湖    玉門關    陽關    郡    道    路  二  地理名著    《山海經(jīng)》    《穆天子傳》    《水經(jīng)注》    《元和郡縣圖志》    《讀史方輿紀要》    《歷代輿地圖》    《徐霞客游記》  三  交通工具    駕    服馬    驂乘    車馬    馬車    牛車    駕車    乘車    軒    轅    轍    舟輿    三翼    艅艎    司南    指南魚    指南針  四  交通    周道    周代的鄉(xiāng)村道路    馳道    棧道    絲綢之路    河西走廊    茶馬古道    驛站    大運河    漕運    郵驛    驛傳第九編  居住與建筑  一  居住地    國、都    邑    城郭    城鎮(zhèn)市廛    市井    街衢    鄉(xiāng)遂    里閭    鄙、野  二  居家什物    床榻    席筵    衾    幾    案    槃匜    桌椅    胡床    交椅    屏風    鐙    燭  三  住宅    穴居    半穴居    巢居    宅    含、館    廬、寓    板筑    基礎    屋脊    棟梁    椽桷    楹柱    門楣    門戶    窗牖    墻、垣、墉、堵    宮室    殿堂    堂、室、房    廂    四隅    階陛    影壁    廊廡    樓閣    庭院  四  宮殿和其他建筑    宮殿    闕    甬道    明堂    祠堂    亭    臺榭    坊表    寺    廟    觀    壇    塔第十編  教育與科舉  一  教育    校    庫    序    國學    鄉(xiāng)學    泮官    稷下學官    太學    成均    六藝    國子學    國子監(jiān)    監(jiān)生    諸生    書院    精含    私塾    司徒    學官    博士    助教    學正    祭酒    司業(yè)    學政    教授    教習    講讀    教諭    提學    小學    鄉(xiāng)塾    右學    瞽宗    四學館    總明觀    六學二館    武學    義學    社學  二  科舉    察舉    征辟    九品中正制    制拳    科舉    貢舉    童生試    鄉(xiāng)試    貢院    會試    殿試    大、小傳臚    瓊林宴    及第    科甲出身    生員    解元    舉人    會元    進士    明經(jīng)    對策    狀元    鼎甲    連中三元    八股文    彌封    案首    金榜    鹿鳴宴    同年    貢生    拔貢    優(yōu)貢    歲貢    恩貢    副貢    廩生    增生    附生第十一編  書法與繪畫  一  書法    六體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隸書    草書    楷書    行書    永字八法    鐘繇    王羲之    楷書四體    歐陽詢    顏真卿    柳公權    趙孟頫    張旭    懷索    北宋四大家    蘇軾    黃庭堅    米芾    蔡京    蔡襄    趙估    董其昌    《書譜》    《續(xù)書譜》    《書斷》    《書史》  二  繪畫    卷軸畫    中國畫的形態(tài)    冊頁    扇面    院體畫    文人畫    六法    《畫山水序》    宗炳    《歷代名畫記》    張彥遠    《唐朝名畫錄》    朱景玄    《圈畫見聞志》    郭若虛    《畫繼》    鄧椿    《圖繪寶鑒》    夏文彥    《佩文齋書畫譜》    六朝四畫家    曹不興    顧愷之    陸探微    張僧繇    昊道子    李思訓    王維    仕女畫    張萱    五代四大家    徐熙    黃筌    米家山水    四君子畫    《清明上河圖》    張擇端    社會風俗畫    元四家    黃公望    吳鎮(zhèn)    倪瓚    王蒙    吳門四家    沈周    文徵明    唐寅    仇英    陳淳    徐渭    清初四僧    石濤    八大山人    髡殘    漸江    清六家    王時敏    王鑒    王翚    王原祁    吳歷    惲壽平    揚州畫派    金農(nóng)    黃慎    鄭燮    李鮮    李方膺    高翔    高風翰    羅聘    嶺南畫派第十二編  音樂與戲曲  一  傳統(tǒng)民族樂器    古琴    古琵琶    古箏    箜篌    阮    塤    篳篥    笛    簫、排簫    笙    蘆笙    鐘    編鐘    磬    祝    鼓    鑼    饒鈸    八音  二  古樂術語    雅樂    俗樂    五音    七音    律管    六律、十二律    樂調(diào)    工尺譜  三  古典名曲    《高山流水》    《梅花三弄》    《夕陽簫鼓》    《漢宮秋月》    《陽春白雪》    《漁樵問基》    《胡茄十八拍》    《廣陵散》    《平沙落雁》    《十面埋伏》  四  戲曲及其歷史    科介    戲曲角色    中國戲曲四大聲腔    百戲    角抵戲    參軍戲    歌舞戲    說唱藝術    宋雜劇    金院本    元雜劇    南戲    花部亂彈  五  戲曲劇種    昆劇    京劇    評劇    粵劇    越劇    豫劇    黃梅戲    秦腔    晉劇    川劇第十三編  科技與體育  一  數(shù)學    算經(jīng)十書    《九章算術》    劉徽    祖沖之    宋元數(shù)學四大家    秦九韶    李冶    楊輝    朱世杰  二  中醫(yī)學與本草學    《黃帝內(nèi)經(jīng)》    張仲景    《傷寒雜病論》    腧穴學    《黃帝明堂經(jīng)》    《針灸甲乙經(jīng)》    王叔和    脈經(jīng)    孫思邈    金元四大家    劉完素    張從正    李果    朱震亨    本草學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證類本草》    《本草綱目》    李時珍  三  體育    武術    劍術    十八般武藝    氣功    太極拳    舉重    角力    翹關    扛鼎    足球    蹴鞠    馬球    騎射    射箭    騎馬    拔河    賽龍舟    夜龍舟    旱龍舟    博    弈    斗蟋蟀第十四編  歷史與文化傳播  一  歷史朝代    夏朝    商朝    周朝    秦朝    漢朝    魏晉南北朝    隋朝    唐朝    五代十國    宋朝    遼國    金國    元朝    明朝    清朝  二  史學與史書    正史    紀傳體    編年體    紀事本末體    斷代史    通史    政書    方志    《國語》    《戰(zhàn)國策》    《史記》    《漢書》    《后漢書》    《三國志》    《晉書》    南北各史    兩《唐書》    新舊《五代史》    宋遼金三史    《元史》    《明史》    《清史稿》    《資治通鑒》  三  域外文化的輸入    棉花的傳入    芝麻的傳入    西瓜的傳入    玉米、番薯、馬鈴著的傳入    煙草的傳入    安息石雕藝術的傳入    犁軒魔術的傳入    玻璃器皿的傳入    佛教的傳入    祆教的傳入    回教的傳入  四  中國文化的輸出    中國文化圈    漢字在日本    漢字在韓國    漢字在越南    儒學的對外傳播    《論語》在日本    華瓷風靡世界    曹操    曹丕    曾植    建安七子    竹林七賢    嵇康    阮籍    三張二陸兩潘—左    陸機    左思    陶淵明    謝靈運    鮑照    謝胱    庾信    《世說新語》    初唐四杰    王勃    楊炯    駱賓王    盧照鄰    陳子昂    邊塞詩派    山水田園詩派    王昌齡    王維    孟浩然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元稹    韓孟    韓愈    柳宗元    劉禹錫    賈島    李賀    杜牧    李商隱    花間詞派    溫庭筠    韋莊    南唐二主    李璟    李煜    馮延巳    范仲淹    晏殊    柳永    歐陽修    中國茶走向世界    晏幾道    曾鞏    王安石    蘇軾    江西詩派    泰觀    賀鑄    周邦彥    李清照    陸游    范成大    楊萬里    辛棄疾    姜夔    文天祥    元好問    關漢卿    王實甫    白樸    鄭光祖    元代四大悲劇    元代四大愛情劇    曲中李杜    元詩四大家    《三國演義》    《水滸傳》    《西游記》    三言    二拍    湯顯祖    張溥    《紅樓夢》    《聊齋志異》    《儒林外史》    《長生殿》    《桃花扇》    王士禛    袁枚    紀昀    龔自珍    桐城派    浙西詞派    常州詞牌    六才子書    四大民間傳說第三編  漢語漢字  一  漢語漢字知識    結繩記事    刻契記事    圖畫文字    六書    象形    指事    會意    形聲    轉(zhuǎn)注    假借    古今字    異體字    繁簡字    本義    引申義    通假義    同義詞    同源詞  二  古漢語工具書    《說文解字》    《玉編》    《康熙字典》    《爾雅》    《辭源》    《廣韻》    《佩文韻府》第四編  姓名與稱謂  一  姓名字號    姓氏    名字    別號    謚號    齋號  二  親屬稱謂    六親    五倫    父母    父親    母親    考妣    祖父母    叔伯    外家    親家    夫妾    兄弟    姊妹    姻親    中表兄弟    子女  三  稱呼方式    稱籍貫    稱郡望    稱官名    稱爵名    稱官地    稱行第    稱謂自家人    稱謂巳故者    朋友稱謂    稱呼晚輩    分年齡的稱謂    百姓稱謂    謙稱    敬稱第五編  禮制與職官  一  基本禮制    五禮    吉禮    兇禮    軍禮    賓禮    嘉禮    宗廟祭祀    四時之祭    月祭    社稷祭祀    天地祭祀    伏臘祭    犧牲    玉帛    鼎    齋戒    屬纊    喪葬    招魂    鹼    殯    棺槨    入葬    五服    丁憂    朝聘    盟誓    田獵    冠禮    及并    六禮    合巹    大饗禮  二  常見禮俗    拜揖    稽首    頓首    稽顙    跪    趨    座次    投刺    寒暄    見面執(zhí)摯    回拜    擁彗    祖道    餞行    侍飲    酒桌禮儀  三  職官    丞相    三公    三省    樞密院    內(nèi)閣    九卿    六部    六寺    郡守    刺史    知州    巡撫、道臺    將帥    節(jié)度使    教頭    提轄    官品    階官    勛爵    上卿    任職授官    提升職務    降級免職    調(diào)動職務    兼職    印綬    魚袋    笏    冠    花翎    帶    食祿第六編  衣食與節(jié)日  一  食物與食器    六谷    主食    肉食    炙、膾、醢、脯、羹    五葷    重陽糕    社糕    花糕    年糕    蒸餅    環(huán)餅    湯餅    胡餅    饅頭    食器  二  茶文化與酒文化    茶宴    斗茶    蒸青團餅茶    龍鳳團茶    炒青綠茶    《茶經(jīng)》    《茶錄》    《大觀茶論》    茶具    春酒    桂酒    白墜春醪    醽淥酒    桑落酒    羊羔酒    蜜酒    釀酒    《醉鄉(xiāng)日月》    《北山酒經(jīng)》    《酒譜》    煮酒器    蠱酒器    飲酒器  三  服飾    縉紳    龍袍    官服    袞、褐    漢服    裘、袍    衣、衽、衿    袂    裳    幃裳    裙    深衣    挎    冠    冠冕    弁    笄    幘    陌頭    帽    足衣    屨    屐    鞮    橫    璜    塊、環(huán)    配巾    香袋    翠眉    額黃    花鈿  四  節(jié)日    元旦    人日    立春    上元    花朝節(jié)    社日    寒食    清明    上巳    端午    七夕    中元    中秋    重陽    臘日    祭灶日    除夕第七編  天文與歷法  一  天文學    圭表    渾儀    渾象    日晷    石申    《石氏星經(jīng)》    甘德    僧一行    郭守敬  二  天象    星宿    二十八宿    四象    東官蒼龍    北官玄武    西官白虎    南官朱雀    分野    昴宿    參商    壁宿    流火    北斗    北極星    彗星襲月    白虹貫日    運交華蓋    月亮的別稱    東曦    天狼星    老人星    牽??椗?   銀河    文曲星    天罡    云氣    占星  三  歷法    三大歷法系統(tǒng)    農(nóng)歷    二十四節(jié)氣    古四分歷法    歲首    太初歷(三統(tǒng)歷)    乾象歷    大明歷    大衍歷    授時歷    癸卯元歷  帝王紀年    年號紀年    干支紀年    歲星紀年    太歲紀年    干支紀月    干支紀日    十二時辰    五更第八編  地理與交通

章節(jié)摘錄

  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因此完全可以說:在古代,不學禮,就沒法做人,無法與人交往?! ∫换径Y制  古代的禮儀制度很嚴密。不同社會階層的人,禮儀不同。上層貴族繁多、嚴密,下層人民則較為寬松和隨意。不同時期,禮儀制度也有較大區(qū)別,總的看來,經(jīng)歷了由嚴格到寬泛的演化。  五禮  古代的五種禮制,包括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嘉禮。  吉禮  “五禮”之一,是對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禮。包括祀天神,如吳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雨師等;祭地祗,如社稷、五帝、五岳、山林川澤、四方百物;祭人鬼,如先王、先祖?! 炊Y  “五禮”之一,指用于吊慰家國憂患方面的禮儀。包括喪葬禮、荒禮、吊禮、恤禮、檜(gui)禮等。后多特指喪葬、持服、謚號等禮儀。  軍禮  “五禮”之一,即國家有關軍事方面的禮儀。原包括大師之禮、大田之禮、大均之禮、大役之禮、大封之禮五類。漢代以后專指軍旅禮儀,如明代的軍禮內(nèi)容為親征、遣將、受降、奏凱獻俘、論功行賞、大閱、大射、救日伐鼓等?! ≠e禮  “五禮”之一,即邦國間的外交往來及接待賓客的禮儀活動。如天子受諸侯朝覲、天子受諸侯遣使來聘、天子遣使迎勞諸侯、天子受諸侯國使者表幣貢物、宴諸侯或諸侯使者。此外,自王公以下直至士人相見禮儀,也屬賓禮?! 〖味Y  “五禮”之一,即喜慶典禮,包括冠、婚、燕、饗、射等活動中的禮儀。如君主登基、冊皇太子、策拜王侯、節(jié)日受朝賀、天子納后妃、太子納妃等都屬嘉禮,而冠、婚之禮則為上白天子、下至平民通用的嘉禮?! ∽趶R祭祀  宗廟又稱太廟、祖廟,是供奉祖先的廟。古代統(tǒng)治者把宗廟視為國家的象征,古代天子、諸侯必有宗廟。國家一旦發(fā)生大事時,則必告于宗廟。古代宗廟,上古時只有五廟,包括始祖一廟,高祖、曾祖、祖父、父親各一廟。周朝時則定為七廟,后代也有建九廟的。古代卿大夫也立宗廟?! ∷臅r之祭  指周代天子和諸侯在宗廟內(nèi)按季節(jié)進行的四種例行祭祀。每一個季節(jié)的祭祀名稱各不相同。春祭叫礿(yue),夏祭叫禘(di),秋祭叫嘗,冬祭叫烝。  月祭  每月初一舉行的祭祀,名叫“朝廟”。按古制,周天子于每年的夏秋之際向各國諸侯頒發(fā)歷書,歷書主要寫明來年有無閏月、每月初一(朔日)是哪一天。諸侯將歷書藏于太廟,每月初一,宰殺一只羊親臨告祭宗廟,稱“告朔”;然后戴著皮弁在太廟聽治政事,稱“視朔”;然后再祭于諸廟,稱做“月祭”。以上禮儀在同一天內(nèi)連續(xù)進行?! ∩琊⒓漓搿 ∩琊⒃诠糯彩菄业南笳鳌I?,是土神;稷,是谷神。古代祭祀土神與谷神的祭儀稱社稷,祭祀土、谷神的地點也稱社稷。古人以農(nóng)為本,春秋時祭祀社稷是為了祈求谷物豐收。古代祭祀社稷所用的壇稱社稷壇。先秦時期,社壇與稷壇分開,社壇在東,稷壇在西。明太祖時,社稷合為一壇,呈方形?! √斓丶漓搿 」糯弁跫捞斓氐淖盥≈貎x式稱“封禪(shan)”。其中祭天為封,祭地為禪,合稱封禪。一般由帝王親自到泰山頂筑土為壇,舉行祭祀。這是因為泰山為五岳之首,稱為岱宗,故至此祭天。然后再到泰山腳下的梁父山、社首山辟場祭地,報地之德?! 》D祭  臘祭簡稱臘,是古代農(nóng)村每年舉行的祭禮,在十二月冬至之后舉行。通常以臘肉做祭品,祭祀百神。伏祭也是古代農(nóng)村每年舉行的祭禮,通常在每年夏至第三個庚日以后舉行,即所謂的六月伏日舉行。其儀式是殺狗祭神,“伏”指殺狗(“伏”是“副”的同音假借,“副”即殺之意)?! 奚 〖漓胗玫呐!⒀?、豕之類的牲畜?!盃蕖敝干兊纳螅吧笔侵概?、羊、豕等。天子祭祀用牛,稱“太牢”;諸侯祭祀用羊,稱“少牢”。用于祭祀的牛羊數(shù)量有具體的等級規(guī)定?! ∮癫 ≈讣漓胗玫蔫怠㈢?、束帛。璧形制呈平圓形,正中有口,祭祀國君時用,祭者將璧放在束帛之上,然后上供。琮呈方形或長筒形,祭祀國君夫人時用,祭者將琮置于束帛之上,然后上供?! 《Α ∠?、商、周三代祭祀用的最重要的禮器,被稱做“國之重寶”。多為圓形三足,很少方形四足的。古代有禹鑄九鼎之傳說,九鼎象征著雍、兗、冀、青、徐、豫、梁、揚、荊九州,表示一統(tǒng)天下的意思,因此叫“重寶”。古代統(tǒng)治者的子孫在鼎上銘刻祖先功績,收藏在宗廟。地位不同,鼎數(shù)也不一樣。祭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 ↓S戒  古人在祭祀或遇有重大事件發(fā)生時,事先要沐浴、更衣、獨居,以使心地純凈,這些活動叫做“齋戒”。齋戒又分為“齋”與“戒”。齋又稱“致齋”,戒又叫“散齋”。古有“七日戒,三日齋”之說。致齋是宿于內(nèi)室,散齋是宿于外室。散齋七日,停止參加一切娛樂活動,也不參加哀悼喪禮。齋戒時,忌葷食(忌食有辛味、臭氣的食物)。  屬纊  古代漢族喪禮儀式之一。即在臨終時,用新的絲絮(纊)放在其口鼻上,試看是否還有氣息。屬,即放置。后來,屬纊用為臨終的代稱?! 试帷 」糯鷨试岫Y分為五個階段,分別稱為復、殮、殯、葬、服?! ≌谢辍 ∮址Q為“復”,古代喪禮程序。人死后,在停尸期間,由專人呼喚死者的靈魂歸于尸體,即“招魂”。招魂自前方上到屋頂,手持壽衣呼叫死者名、字,共叫三聲,然后從后面下屋,將壽衣敷死者身上;不醒,然后再辦理喪事?! 殹 识Y程序之一,其儀式又分大斂和小斂。小斂是給死者裹上衣衾,越是富有者,所加衣衾就越多。大斂是把死者的尸體裝入棺材。殮時,死人口中須“飯含”,所謂飯含是指將米、玉等物分別放在死者口中?! 洝 ∪霘毢螅蚀峤小皻洝?。是指親人去世后,不愿早早離去,停在家中,像對待賓客似的對待已死者,故稱做“殯”?!皻洝睍r,死者置于室內(nèi),用泥涂于棺木之上停放。殯的時間長短不一,富貴人家“殯”的時間長。普通百姓無地行殯,往往草草埋葬。  棺槨  裝殮尸體的器具,稱棺材、靈柩、棺?。╣uo)。天子、諸侯、士大夫的棺不止一重,有的在內(nèi)棺外還加有槨,棺、槨之間有空隙,可用來放置隨葬品?! ∪朐帷 〖磳⑺勒呷胪涟苍?。墓穴又稱“窀穸(zhunxi)”。入葬時,上古時期曾以活人殉葬,隨后又以俑(人形的木偶或土偶)陪葬。另外,還陪葬一些用器、什物。  五服  喪禮大殮之后,親屬按照與死者關系的親疏穿上不同的喪服,叫“服”或“成服”。古代喪服制度分斬衰(服期三年)、齊衰(服期一年)、大功(服期九個月)、小功(服期五個月)、緦(si)麻(服期三個月)五個等級差別,稱為“五服”。衰(cui)就是用粗麻布制成的毛邊喪服。這一喪服制度標志了直系血緣關系與旁系血緣關系的尊卑、親疏差異。服喪期間在墓旁搭小屋居住,看守墳墓叫“廬墓”或“廬?!??! 《n  又叫守制、丁艱,是古代的守喪制度。是指在任官期間,父親或祖父母去世,需辭官守喪,時間名為三年,但只要有三個年頭就可,實際上是25至27個月。然而,個別高官要員因公務繁忙而不能離任守喪的,可以由朝廷命令其穿素服辦公,這種做法叫做“奪情”。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常識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2條)

 
 

  •   該書詳細的介紹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很實用
  •   中國文化的精髓
  •   傳統(tǒng)教育非常重要。
  •   書不算厚,但是內(nèi)容很全面,寫得簡潔明了,比較實用。
  •   內(nèi)容覆蓋面很廣
  •   很適合“臨急抱佛腳”!
  •   脈絡清晰,很完全
  •   送貨上門哦,很不錯
  •   嗯,書很小,便于攜帶,但是有點簡略了,不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那么詳細估計比字典都厚呢。。。。。。。
  •   值得一看,對商務活動有所期望的人都值得一看。
  •   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買來一讀,適合初學者。
  •   挺適合小孩讀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