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8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作者:姚國坤 頁數:157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如果你對茶文化感興趣,那陸羽及其成名作《茶經》絕對是你必須要了解的內容之一。本書分三編,分別介紹了茶圣陸羽,詮釋了他的作品《茶經》,回答了對《茶經》的疑問。全書圖文并茂,內容豐富,知識性、文化性、可讀性很強。適合對茶文化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作者簡介
姚國坤,男,1937年10月生,1962年畢業(yè)于浙江農業(yè)大學茶學系。曾為中農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茶樹栽培學科帶頭人,現為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常務副秘書長、浙江樹人大學教授。
40年業(yè),一直從事茶及茶文化研究,先后主持過部、省及重點課題6個
書籍目錄
上編 茶圣陸羽 陸羽身世,迷霧重重 《新唐書•隱逸傳》稱陸羽本是個棄嬰 《陸文學自傳》說陸羽原是個遺孤 收養(yǎng)陸羽的智積禪師,是競陵龍蓋寺住持 生卒年月有疑 姓和名的由來 出生地和名、字、號 少年陸羽,受盡磨難 年幼習茶,為致力茶學打下基礎 年少時,不愿皈依佛門 放牧受罰,決心逃離寺院 離開寺院,當為“優(yōu)伶” 巧遇李齊物,遂了讀書心愿 鄒坤是陸羽的啟蒙老師 成年陸羽,潛心茶事 崔國輔是陸羽成才的關鍵人物 壯志未酬,終于踏上探茶之路 下蘇南品泉,上浙北問茶 應皎然之邀,住進杼山妙喜寺 與皎然結交,考察顧渚茶事 到江寧棲霞寺,仍不忘調研茶事 身被野服演茶藝,受辱悔著《毀茶論》 應邀下常州,力薦紫筍為貢茶 建苕溪草堂,結束無定居生活 深居青塘別業(yè),埋頭做學問 建三癸亭,與知己品茗吟詩 置茶園于顧渚山,補充與修訂《茶經》 傾注四十多年心血,終使《茶經》問世 去上饒開山種茶,挖井灌澆筑茅屋 結交孟郊,居洪州編詩,去廣州輔佐 暮年陸羽,貧病交加 返回青塘別業(yè),閉門著述 虎丘種茶小隱,至今古井猶存 功成身退,歸宿湖州 陸羽生平年表 陸羽傳說,頗具思辨 辨揚子江南零水,御史信服不已 陸羽宮廷煎茶,震驚代宗皇帝 奔波千里,為的是用馬換《茶經》 陸羽和盧仝,乞茶求藝成“兩圣” 陸羽至交,涉足八方 與女道士李季蘭意甚相得 與上人皎然同住妙喜寺 與司馬崔國輔謔笑永日 與刺史顏真卿品茗吟詩 與恩師智積,不忘養(yǎng)育之恩 與靈隱道標上人,關系非同一般 與皇甫昆仲一見如故 知陸羽者,才子耿滓也 陸羽偉業(yè),名垂千秋 茶圣永駐人間 陸羽“書皆不傳,蓋為《茶經》所掩” 著述《顧渚山記》 寫就《陸文學自傳》 陸羽在其他文學方面的成就中編 《茶經》詮釋 陸羽《茶經》,全文詮譯 一之源 二之具 三之造 四之器 五之煮 六之飲 七之事 八之出 九之略 十之圖 陸羽《茶經》,茶學經典 《茶經》是一部百科全書 《茶經》是中唐及唐以前的中國茶事總結 《茶經》開了中國茶區(qū)劃分的先河 《茶經》創(chuàng)導的“煮茶法”是中國茶藝的典范 《茶經》中的許多論述,至今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茶經》使飲茶在全國范圍內進一步得到普及 《茶經》是對茶文化的一大貢獻 《茶經》在國內外有百余個版本下編 《茶經》答疑 陸羽試茶,品泉論水 按實踐嘗試,強調擇水先擇源 評點天下水品二十等 陸羽論水.開啟了沏茶擇水的風尚 天門文學泉,是陸羽孩提時為積公煮茗汲水之處 余杭陸羽泉,陸羽汲泉煮茗編《茶經》 廬山招隱泉,招來苕溪桑苧翁 上饒陸羽泉,是陸羽開茶山、鑿井泉、植茶種竹之地 蘇州虎丘石泉,為陸羽親手開掘 陸羽制茶,談技說法 采茶時間以晴天為宜,春天為好 制茶原料選“筍者”、“葉卷”為上 唐代的采茶和制茶工具與今有別 唐代餅茶的采制技能 唐代餅茶制造有七道工序,三種花式 餅茶加工過程中的難點 餅茶質量好壞的鑒別 陸羽煮茶,藝中有道 強調煮茶技藝,提倡清飲 煮茶前,先要烤茶、碾茶和羅茶 煮茶時,對燒水、置茶和加鹽有嚴格要求 陸羽主張飲茶以熱飲為上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