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2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作者:樂峰 頁數:328
Tag標簽:無
前言
陳從周先生,中國園林藝術之一代宗師,仁人君子,吾之摯友。吾與從周初識于二十世紀之七十年代,恨相知晚也。每每聆聽從周說園林、議建筑、談評彈、論昆曲、甚為投機、暢須教益。得此知己,吾欣慰不已。從周對中國園林如癡如醉,造詣高深。七十年代,吾力薦從周來美協(xié)助紐約明軒之建造,后又特邀陳君北上出任香山飯店工程之園林顧問。從周對中國園林之理解肌擘理分,博大精深,非凡人所能及。從周著書多卷,其所著《說園》為中國園林之經典著作而享譽世界,并以此弘揚中國文化之精髓,功德無量。從周待人誠懇,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吾旅居海外多年,彼此重神交而貴道合,不易也。從周幾次攜我重游蘇州,與江南文人墨客談天說地,共敘鄉(xiāng)情,其情其景,至今難忘。今吾受蘇州老家特邀設計蘇州博物館,可惜從周已先我而去,每每以缺之教益為憾。從周弟子樂峰先生今著此書以紀念恩師,從周愛女勝吾請我為序。三言兩語,寄語陳君,聊表寸心。
內容概要
陳從周先生是我國著名學者、園林學家、建筑學家、作家、書畫家。他學識宏富,其園林學說、書畫藝術和散文達到一代高峰,在建筑、文學、藝術等領域都堪稱繼往開來的大家。其著作《說園》、《蘇州園林》、《園林談叢》等三十余部,奠定了其在世界范圍內園林宗師的地位。本書是其最后的入室弟子樂峰先生遵其遺愿,歷時十年完成的心血之作。作者遍訪陳從周先生生平足跡、親朋友好,并經陳從周先生女兒審閱,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師貝聿銘先生作序,并附有陳先生年譜簡編,寫作嚴謹、史料翔實、細節(jié)感人,是中國第一本園林學家的傳記。
作者簡介
樂峰,字慧僧,號梁溪老農,祖籍江蘇無錫,1963年出生予上海。為陳從周先生最后的入室弟子,其書畫與園林諸藝術深得其真?zhèn)鳌?br /> 1984年,曾在上海成功舉辦個人書法作品展,此后又在全國各地及日本舉辦了十余次個人書畫作品展,作品被海內外多家機構和個人收藏。
著有:
《墨林新境》
《樂峰書法作品集》
《書緣——樂峰書法作品與論文集》
《實用書法要義》等
近年來,主持設計了十余處園林及景觀,且多次獲得國家級獎項。
書籍目錄
序貝聿銘[一]游湖少年[二]故鄉(xiāng)情濃[三]遨游書海[四]結緣丹青[五]負笈之江[六]愛侶蔣定[七]恩師張大干[八]情系徐志摩[九]任教與深造[十]從師游學[十一]艱辛踏勘[十二]《蘇州園林》的問世[十三]《蘇州舊住宅》的問世[十四]拙政園及其修復[十五]網師園情結[十六]揚州攬勝[十七]揚州園林與住宅[十八]明軒——中國園林走向世界的里程碑……
章節(jié)摘錄
插圖:白天,登高鳥瞰洞庭,湖水正如《岳陽樓記》中模樣:波瀾不驚、一碧萬頃,遠處君山縹緲,像畫中山水,風帆點點,也像畫師興之所至,點染在洞庭這塊碩大的畫布上。極目望去,一個美好世界盡收眼底。他想象著狂風巨浪來時,洞庭湖如何動蕩不安,岳陽樓又如何在閃爍的波光中一隱一現(xiàn)。他不由吟起杜甫詩句:“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顯然,杜甫被登樓所見到的景象打動了。范仲淹想必也是為登樓所見到的萬千氣象所打動,于是生發(fā)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奇想。如果沒有這個岳陽樓呢,則可能一切都談不上了。人們游歷名勝,登樓遠眺,往往會經歷一番精神上的洗禮,園林、古建筑陶冶人的性情,給人諸多聯(lián)想、神往和啟發(fā)。這些古建筑,價值可真不菲。為了研究它們、保護它們,陳從周的足跡遍及中華大地,無論什么地方的名園、古建筑,只要需要他,他馬上欣然前往,去搶救、去規(guī)劃、去設計、去指導。他以此為己任,這已成了他的習慣,成了他的生活。他提建議或直接參與的園林名勝的規(guī)劃修建,大大小小簡直已數不清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雖然年輪飛度,兩鬢已斑白,他還要繼續(xù)這樣做下去,因為平生抱負正在實現(xiàn),年華沒有虛度,他感到值得,感到欣慰。夏日的清風掠過水面,輕波在蕩漾。他心里像洞庭水一樣澄碧、安詳。曹雪芹《紅樓夢》中的大觀園有人認為它的藍本是北京的恭王府,也有人考證認為是南京的隨園。另一種說法是圓明園。這是紅學界多年來十分熱門的話題。在漫長的歷史中,恭王府經歷了幾多風云變幻;雖然一度小頹風范,但一直得以保存較完整的原貌。很早以前,陳從周讀英國出版的奧瑞德·瑟瑞(Orvald Sirien)所著的《中國園林》,見到其中刊有恭王府的照片,樓閣山池,水木明瑟,洋洋大觀,便生出神往之意。以后,他多次涉足其間,進行考察。1961年冬,他在北京編《中國近代建筑史圖集》的時候,曾與何其芳先生、王昆侖先生、朱家浯先生等人一起調查恭王府,留下很深的印象。1978年,他赴美國營建“明軒”,后經瑞士回國,在北京逗留了幾日。當時,他的好友、著名紅學家馮其庸先生正住在恭王府的“天香庭院”里校注《紅樓夢》,他特地邀請陳從周再實地查勘一番。
后記
桃李無言,下自成蹊我們親愛的父親離開我們已經整整九個年頭了。父親一生視中國文化為生命。他畢生治學嚴謹,一絲不茍。不管自己身處何種逆境、困境,他都絲毫沒有放棄過對自己所鐘愛的中國文化、藝術、建筑、園林等的追求和探索,一生沉醉于其中。父親常說:“我是中國人”,“我們要為子孫后代留下中國文化,生存環(huán)境。”他不排斥外國的優(yōu)秀文化藝術,甚至會去研究;既做小橋流水,也鋪大草坪。但他始終以中國文化、中國藝術為自己治學的根基,以傳承和弘揚中國文化、藝術為己任,為自豪。父親一生恪守著中國文人的準則。他淡泊名利,光明磊落,不迎市儈,嫉惡如仇,仗義直言;他重情、重義、重人品,以仁善待人、待物、待事,尊老愛幼,扶弱助貧。父親的事業(yè),離不開母親的相助。而母親幾乎沒能與父親分享成功的喜悅,早早地離開了我們。父親的《簾青集》就是為紀念母親的?!拔灏偃崭嘤鞆碾x,長聚絕深情顧影我何堪;卅余年患難相依算來歡少愁多,此味累君嘗久矣?!钡莱隽烁赣H對母親的一往情深。父親在我們心中是那么的慈祥、善良。他的身傳言教,看似平常,卻讓我們懂得什么是愛心、恒心,也讓我們以平常心理解和對待周圍事物。他對我們的教誨,我們終身銘記,并且會以之教育我們的后代。貝聿銘先生是父親的老友和知己。
編輯推薦
《陳從周傳》:一代園林宗師 世紀人文巨匠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