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上海

出版時間:2009-1  出版社:尹繼佐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9-01出版)  作者:尹繼佐  
Tag標簽:無  

前言

如果從考古學上的馬家浜文化算起,上海迄今有六千年的歷史;如果從唐朝天寶十年(751)置華亭縣算起,上海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如果從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置縣算起,上海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如果從1843年開埠算起,上海也有一百六十多年的歷史了。在這綿延的歷史中,由于“僻處海奧”,繁衍于上海這塊土地上的先民們在創(chuàng)造臥漸豐裕的物質生活的過程中,孕育了富有個性的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明正德《松江府志》稱:“諸州外縣多樸質,附郭多繁華,吾松則反是,蓋東北五鄉(xiāng)故為海商馳騖之地,而其南純事耕織,故所習不同如此。大率府城之俗,謹繩墨,畏清議,而其流也失之隘;上海之俗喜事功,尚意氣,而其流也失之夸。”“東北五鄉(xiāng)”,即上??h轄境。這就是說,至遲到明代正德年間在時人的心目中上海民俗文化已顯示出自己獨特的個性。民俗文化由長久的歷史積淀而成,是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衣食住行、禮儀、信仰、風尚、娛樂等民間風俗習慣的總和。它蘊藏于普通老百姓中間,與千百萬人的日常生活渾然一體,并在社會變遷過程中表現(xiàn)為一種無意識的力量。所以,黃遵憲曾說:“風俗之端,始于至微,搏之而無物,察之而無形,聽之而無聲;然一二人倡之,千百人合之,人與人相接,人與人相續(xù),又踵而行之,及其既成,雖其極陋其弊者,舉國之人,習以為常;上智所不能察,大力所不能挽,嚴刑峻法所不能變?!庇终f:“禮也者,非從天降,非從地出,因人情而為之者也。人情者何?習慣也。川岳分區(qū),風氣間阻,此因其所習,彼因其所習,日增月益,各行其道。習慣既久,至于一成而不可易,而禮與俗皆出于其中?!边@兩段出自《日本國志·禮俗志》的話,非常鮮明地點出了民俗文化的兩大基本特性,即公共性和穩(wěn)定性。所謂公共性,是指任何一種民俗事象都不是個體的,而是特定區(qū)域人群的“共有的習慣”,因此,它具有超越個體的普遍性;所謂穩(wěn)定性,則是指一種民俗事象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變,因此,它又具有超越時間的恒久性。正因為民俗文化具有超越個體的公共性和超越時間的穩(wěn)定性,所以,它常常在社會整合、族群凝聚和身份認同等方面都扮演著非同尋常的角色。

內容概要

《民俗上海:奉賢卷》主要內容:民俗文化是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衣食住行、人生禮儀、歲時節(jié)令、信仰習俗、社會風尚、休閑娛樂等民間風俗習慣的總和。上海民俗中新俗與舊俗、土俗與洋俗的并存,促進了多元民俗文化的互滲與交融,這里既有上海本地的民俗,也有異地色彩的民俗,甚至還有異國情調的洋俗,上海民俗文化所呈現(xiàn)的是海納百川、活力充沛、日新月異的“海派”精神與風格。

書籍目錄

總序前言壹 物質民俗[一]服飾1.傳統(tǒng)服飾與發(fā)型2.土布3.現(xiàn)代時裝[二]飲食1.概述2.節(jié)時飲食習俗3.傳統(tǒng)風味4.飲食名鎮(zhèn)莊行5.特產(chǎn)加工6.茶飲[三]居住1.概述2.造屋與搬遷習俗3.建筑歷史乞鎮(zhèn)4.代表性建筑——徐家宅[四]交通1.概述2.傳統(tǒng)交通工具及習俗3.橋梁與造橋習俗4.船舶與水上交通5.現(xiàn)代交通工具及習俗貳 生產(chǎn)商貿(mào)民俗[一]生產(chǎn)習俗1.農(nóng)耕習俗2.紡織工藝3.奉城罾網(wǎng)4.鹽業(yè)習俗5.漁業(yè)習俗6.養(yǎng)殖業(yè)習俗7.捕蟹習俗8.園林業(yè)習俗9.造船業(yè)習俗[二]商貿(mào)習俗1.廟會集市2.傳統(tǒng)街鋪和農(nóng)村集市3.現(xiàn)代商業(yè)習俗叁 人生與社交禮儀[一]誕生民俗1.懷孕2.生產(chǎn)3.育嬰4.做滿月5.做周歲[二]婚俗1.傳統(tǒng)普通婚俗2.傳統(tǒng)特殊婚俗3.現(xiàn)代婚俗[三]壽誕禮俗1.傳統(tǒng)壽禮2.現(xiàn)代壽禮[四]喪葬禮俗1.傳統(tǒng)葬俗2.現(xiàn)代葬俗[五]社交禮儀1.親屬稱謂2.禮儀交往肆 信仰民俗[一]傳統(tǒng)民間信仰1.迎神賽會2.祖先崇拜3.當?shù)孛袼咨癯绨?.避邪與禁忌[二]佛教信仰與寺、塔1.佛教信仰概況2.佛教寺、塔[三]道教信仰與宮觀1.道教信仰概況2.道救宮觀[四]天主教信仰與教堂1.天主教信仰概況2.主要教堂[五]基督教信仰與教堂1.摹督教信仰概況2.主要教堂伍 歲時節(jié)日[一]傳統(tǒng)節(jié)俗1.春節(jié)2.立春3.元宵4.清明5.立夏6.端午7.七夕8.中元9.地藏王生日10.立秋11.中秋12.重陽13.十月朝14.冬至[二]外來節(jié)日1.情人節(jié)2.愚人節(jié)3.母親節(jié)4.父親節(jié)5.圣誕節(jié)[三]地方性節(jié)日1.菜花節(jié)2.趕海節(jié)3.風箏節(jié)陸 體育游戲[一]綜述[二]傳統(tǒng)體育項目1.武術2.石擔3.拔河4.放風箏[三]現(xiàn)代體育項目和民間體育團體[四]民間游戲柒 民間工藝[一]紙藝1.刻紙2.剪紙3.折紙[二]編結[三]雕塑1.木雕2.石碑、石雕、石牌坊捌 民間藝術[一]民間音樂1.江南絲竹與“清音班”2.琵琶宗師程午加3.打唱4.討唱5.梨膏糖調6.吹打[二]民間舞蹈1.概述2.舞滾燈3.打蓮湘4.打腰鼓[三]民間曲藝1.山歌劇2.鑼鼓書3.唱說因果[四]民間戲劇1.齊賢皮影戲2.清代戲曲家黃之雋3.滬劇之鄉(xiāng)4.表演唱[五]民間繪畫1.灶畫2.烙畫3.松江派畫家宋懋晉4.指畫家滕白也玫 民間文學[一]民間歌謠1.童謠2.小調和其他歌謠3.奉賢山歌4.哭嫁歌與哭捉歌[二]民間故事1.概述2.口頭文學團隊[三]民間傳說1.奉賢地形的傳說2.要離墓3.三女岡和彈神橋4.秦始皇巡視柘林5.稱土還糧6.東海神壇逸聞7.徐階巧辭返故里8.煙墩頭的來歷9.柘林“小普陀廟”的傳說10.柘林城為啥無北門11.高橋嚇跪刁瘟官12.傘為啥叫“豎立”13.乾隆皇帝看高橋14.欽差俞兆岳督筑石塘的傳說15.六里墩和“跳滾燈”的來歷16.面杖港的傳說17.情大膽巧戲王知縣18.縣太爺和山歌手19.畫蟹20.梁典的由來總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插圖:1.傳統(tǒng)服飾與發(fā)型明初,奉賢地區(qū)老者服裝上長下短,少者上短下長,后漸易兩平。式樣為“皂隸所穿冬暖夏涼之服,蓋胡制也”。后來,先后流行“陰陽衣”、“十八學士衣”等式樣。隆慶萬歷后,又流行道袍式服裝。用料有綾、絹、羅、布等。未中舉的讀書人常穿布袍,故稱“布衣”。逢春節(jié),尚穿紅袍,儒童年少者,則穿淺紅色長袍。清初,官僚士紳穿各色花素綢紗綾緞長袍,冬以大絨繭綢為料,夏用細葛。庶民一般只用紫花細布或白布為袍。袍內,不分冬夏,無論貧富,都加穿裙。袍的式樣,長到腳板,袖寬尺許;后來衣漸短而袖漸大,短僅過膝,裙拖袍外,而袖寬至三尺,再后來,袍又長及腳髁。袍外加外套,即“馬褂”。起初,外套短者及臍,后僅比袍短五寸許,再后又短。明代婦女身穿裙襖,襖用大袖圓領,裙有銷金拖。衣裙上刺繡各類圖案,甚至有刻絲織文的。清代,農(nóng)婦穿青衫裙布。市井之婦袖尚小,有僅盈尺者,后大至三尺,與男裝相同。自順治以后,女袖又漸小,后又不過一尺多些。婦女服裝配各種裝飾,領口裁白綾為云狀,披及兩肩。胸背刺繡花鳥,還加綴金珠、寶石、鐘鈴等,步行時叮當作響,稱為“宮裝”,是家常服裝。女裙在明代時較考究,但至清代,不事裝飾,唯以長布汲履,用料與男子同。清末民初,長衫、折疊式大腰褲為士紳、教師、賬房先生等平時服裝。富家夏天穿紡綢、印度綢襯衣或長衫;冬天穿皮袍,駱駝絨、襯絨袍,也有穿毛料袍子、麥爾登呢袍子。農(nóng)民及體力勞動者只在喜慶做客時穿布料長衫,平時穿粗布短衣。逢禮,穿長衫加馬褂,腰間掛香囊。女子多穿旗袍、大襟服,不穿旗袍的無論冬夏多束裙。

后記

《民俗上?!方?jīng)過兩年多的努力,終于出書了。我如釋重負,把心放下了。下面我簡單交待一下成書的過程。2004年7月底,我從上海社會科學院院長崗位上退下來,當時給自己提了兩個問題:一是作為一個生命個體繼續(xù)存在的價值在哪里?二是今后的路怎么走下去?答案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發(fā)揮余熱,應當和還能做幾件對社會有利有益的事。正巧許明研究員和我商量成立氏辦研究機構(NGO,非官方非營利的機構),我欣然同意,又商量這一機構成立后;做什么事。我提出編一套上海民俗文化叢書。為什么有這一“理念”。我想,直接推動力是上海2010年要舉辦世博會;其次是考慮自己的條件和分析過去哪些事情沒有做好,今天可以做得成的。大家知道,上海是人文薈萃之地。松澤已發(fā)現(xiàn)6000年前的“上海人”化石;元代建制后800年以來,上海作為長三角的重要出???,逐漸成為江南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近一百五十年來,上海成為中國移民最多的都市,凝聚著豐富的民俗文化遺產(chǎn)。然而相對于外地,上海的民俗學嚴重滯后。上海目前不僅沒有一個民俗學刊物,而且已完成多年的上海市、區(qū)、縣的民俗志至今未出版。問題在于上海文化界與學術界對豐富而有特色的上海民俗文化缺乏應有的重視。民俗文化的整理和挖掘并給予充分的展示,無疑將有利于提高上海人對上海的認同,也有利于在國際交往中展現(xiàn)上海文化總體形象和文化品格。我希望上海民俗文化叢書出版這一基礎性建設工程的完成,成為世博會期間展示上海軟實力的重要方面。今天,民俗文化在國際交往中具有重要作用。如在2003年上海召開“亞洲銀行會議”時,上海民間藝術家協(xié)會組織了五種上海本土的民俗表演項目,受到外賓的熱烈歡迎。2003年,上海率團到加拿大申請世界園藝會,上海的民俗表演使當?shù)氐挠^眾激動得站在椅子上歡呼。近二十年來,“文化尋根熱”遍及全球,對本土民族原創(chuàng)性文化的珍視,是民族自尊與創(chuàng)造力的一種表達方式。因此,在國際重大活動如奧運會、世博會中,舉辦國會千方百計展示本土的原創(chuàng)性文化,如漢城奧運會的開幕式以鮮明的韓民族文化給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悉尼則以有悠久歷史的土著文化成為其展示的主題。大阪世博會也是一個成功的典型,以其鮮明的大和民族的文化展示給世人。意味深長的是,大阪世博會別的沒留下,唯有建在萬博公園的大阪國立民族學博物館不僅留下而且成為大阪城市的標志性建筑,更重要的是成為展示日本民族與世界各民族的民俗展示地、世界文化人類學(民俗學)的學術交流中心與博士生的培養(yǎng)基地。成功經(jīng)驗證明,世博會在顯示國家總體形象時,不僅是經(jīng)濟和科技領域的展示,而且更重要的是文化品格的顯示。而民俗是民族最普遍也最有特色的文化形態(tài)。于是,我們就下決心做這件大事情。而根據(jù)自身的條件,也許是可以做成的。在2004年10月,我們召開專家組會議。參加者都是上海研究民俗學的知名學者。同時,組成編委會,人員是各區(qū)縣宣傳部長。因為絕大部分宣傳部長我都認識,他們說,老部長想做這件對上海、對文化建設和發(fā)展都有利的好事,我們支持。2004年第四季度,先后討論了三次分別由蔡豐明、王宏剛和仲富蘭三位專家提交的提綱。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與現(xiàn)在大體相同的框架結構。當時我們討論就明確:叢書是上海各區(qū)、縣第一套民俗文化專集。它不僅是外地游客了解上海各區(qū)、縣民俗的導游書,讓他們從中體會到當?shù)厝说纳钪腔叟c文化創(chuàng)造力,而且,應該成為區(qū)、縣今天與明天的文化產(chǎn)業(yè)、旅游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基礎性參考書。叢書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民俗志和地方志,雖然整體框架仍要反映各區(qū)、縣的全貌,但重點在特色,要突出當?shù)氐奶厣袼?,要選擇有歷史文化底蘊的民俗事項,特色部分要詳細、有質感;對民俗事項有透徹理解作用的歷史淵源要有簡明的追索。叢書的行文與民俗志有區(qū)別,面向大眾,力爭行文流暢,文字優(yōu)美,每一事項力爭配有代表性照片,包括一部分珍貴的老照片,努力做到圖文并茂。叢書的基礎性資料要依靠當?shù)厝耍數(shù)厝藢懏數(shù)厥?,自然會有一種歷史責任心,也容易寫得比較深入。各卷主編要有駕馭全局的能力,抓進度抓質量。要重視調查,內容之一是對一些將要消亡但有重要文化價值的民俗事項,如金山的漁村民俗,它將會引起國際學術界與海外游客的關注,這方面的資料搜集將填補上海民俗研究的空白。調查、寫作過程中要有長遠眼光,對某些有豐富內容的民俗專項,如南匯的鑼鼓書,松江的顧繡,嘉定的竹刻、草編,金山的農(nóng)民畫、黑陶等,因本叢書篇幅限制不能展開的,應及時積累資料,可以考慮下一步從上海市的角度出版專集。叢書要有新意,要強調科學性,完成的稿子要與當?shù)厝艘黄鸷藴?,要使這套民俗文化叢書經(jīng)得起歷史推敲。經(jīng)過討論,大體上框定每一卷是十萬字加一百幅照片的篇幅。

編輯推薦

《民俗上海:奉賢卷》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如果從考古學上的馬家浜文化算起,上海迄今有六千年的歷史;如果從唐朝天寶十年(751)置華亭縣算起,上海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如果從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置縣算起,上海有七百多年的歷史。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民俗上海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