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上海(黃浦卷)

出版時間:2010-9  出版社:上海文化  作者:尹繼佐  

前言

如果從考古學上的馬家浜文化算起,上海迄今有六千年的歷史;如果從唐朝天寶十年(751)置華亭縣算起,上海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如果從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置縣算起,上海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如果從1843年開埠算起,上海也有一百六十多年的歷史了。在這綿延的歷史中,由于“僻處海奧”,繁衍于上海這塊土地上的先民們在創(chuàng)造臥漸豐裕的物質生活的過程中,孕育了富有個性的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明正德《松江府志》稱:“諸州外縣多樸質,附郭多繁華,吾松則反是,蓋東北五鄉(xiāng)故為海商馳騖之地,而其南純事耕織,故所習不同如此。大率府城之俗,謹繩墨,畏清議,而其流也失之隘;上海之俗喜事功,尚意氣,而其流也失之夸。”“東北五鄉(xiāng)”,即上??h轄境。這就是說,至遲到明代正德年間在時人的心目中上海民俗文化已顯示出自己獨特的個性。民俗文化由長久的歷史積淀而成,是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衣食住行、禮儀、信仰、風尚、娛樂等民間風俗習慣的總和。它蘊藏于普通老百姓中間,與千百萬人的日常生活渾然一體,并在社會變遷過程中表現(xiàn)為一種無意識的力量。所以,黃遵憲曾說:“風俗之端,始于至微,搏之而無物,察之而無形,聽之而無聲;然一二人倡之,千百人合之,人與人相接,人與人相續(xù),又踵而行之,及其既成,雖其極陋其弊者,舉國之人,習以為常;上智所不能察,大力所不能挽,嚴刑峻法所不能變?!庇终f:“禮也者,非從天降,非從地出,因人情而為之者也。人情者何?習慣也。川岳分區(qū),風氣間阻,此因其所習,彼因其所習,日增月益,各行其道。習慣既久,至于一成而不可易,而禮與俗皆出于其中?!边@兩段出自《日本國志?禮俗志》的話,非常鮮明地點出了民俗文化的兩大基本特性,即公共性和穩(wěn)定性。所謂公共性,是指任何一種民俗事象都不是個體的,而是特定區(qū)域人群的“共有的習慣”,因此,它具有超越個體的普遍性;所謂穩(wěn)定性,則是指一種民俗事象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變,因此,它又具有超越時間的恒久性。正因為民俗文化具有超越個體的公共性和超越時間的穩(wěn)定性,所以,它常常在社會整合、族群凝聚和身份認同等方面都扮演著非同尋常的角色。然而,民俗文化的公共性和穩(wěn)定性是建立在特定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基礎之上的,一旦這種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發(fā)生劇烈的變遷,民俗文化也會隨之而發(fā)生相應的變化,不可能“一成而不可易”。清嘉慶《上??h志》稱:“上海故為鎮(zhèn)時,風帆浪舶之上下,交廣之途所自出,為征商計,吏鼎甲華腴之區(qū)。鎮(zhèn)升為縣,人皆知教子鄉(xiāng)書,江海湖鄉(xiāng),則倚魚鹽為業(yè)。工不出鄉(xiāng),商不越燕齊荊楚。男女耕織,內外有事。田家婦女,亦助農作,鎮(zhèn)市男子,亦曉女工。嘉靖癸丑,島夷內訌,閭閻凋瘵,習俗一變。市并輕佻,十五為群,家無擔石,華衣鮮履,桀詰者舞智告訐,或故殺其親,以人命相傾陷。聽者不察,素封立破。士族以奢靡爭雄長,燕窮水陸,宇盡雕樓,臧獲多至千指,廝養(yǎng)輿服,至陵轢士類,弊也極矣?!边@段話說的就是上海置鎮(zhèn)以來隨社會變遷而來的民情風俗的變化。

內容概要

  《民俗上海:黃浦卷》將上海黃浦區(qū)的民俗文化整理和挖掘出來,并給予充分的展示,有利于提高上海人對上海的認同,也有利于在國際交往中展現(xiàn)上海文化總體形象和文化品格。全書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上海民俗文化的瑰麗畫卷,并試圖通過這一努力喚起全社會對上海民俗文化的關注。

書籍目錄

總序/尹繼佐/1前言/1老城廂歷史文化風貌/1[一]老城廂的歷史沿革/2[二]城隍廟舊俗/7[三]豫園古韻/9外灘:見證西風東漸/17[一]外灘建筑/18[二]西俗東漸的橋頭堡/22[三]洋涇浜:中西語言文化碰撞之地/29[四]外灘民俗文化的新風貌/32黃浦區(qū)的商業(yè)風情/35[一]南京路(大馬路)商業(yè)街/36[二]老城隍廟商業(yè)圈/46[三]福州路文化街/51[四]文廟圖書市場/55人民廣場的舊影與新風/61[一]昔日跑馬廳/62[二]人民廣場文化新風/64[三]新興海派文化圈/651.上海博物館  2.上海大劇院  3.上海城市規(guī)劃展示館  4.上海美術館同鄉(xiāng)會館與同業(yè)公所的民俗活動/73[一]同鄉(xiāng)會館及其民俗活動/741.三山會館  2.四明公所  3.潮州會館[二]同業(yè)公所的民俗活動/79[三]會館、公所商業(yè)民俗活動的共同特點/81衣食住行與民間工藝/85[一]衣飾民俗/861.中山裝  2.旗袍  3.其他服飾[二]飲食民俗/901.各式菜系  2.節(jié)令食品  3.滬上飲食習慣和特色小吃[三]民居建筑/1041.傳統(tǒng)民居  2.石庫門風情  3.花園洋劈、別墅、公寓和新式里弄  4.傳統(tǒng)民俗建筑——牌坊[四]乘行民俗/114[五]民間工藝/1161.顧繡  2.剪紙  3.剪影  4.捏面人  5.草編藝術  6.內醞器皿  7.龍風書法  8.農民畫9.瞼譜  10.中國結宗教信仰/123[一]宗教/1241.道教  2.佛教  3.伊斯蘭教  4.基督教  5.天主教[二]文廟祭孔/136[三]民間信仰/1391.燒頭香 2.接財神 3.生肖信仰及拜本命星君 4.拜太歲 5.吃齋 6.看香頭 7.許愿環(huán)愿 8.看相和笪命人生禮儀/145[一]生養(yǎng)/1461.祈子習俗 2.生育習俗 3.“做羔朝” 4.“滿月禮” 5.“抓周” 6.取名習俗[二]婚嫁/1481.傳統(tǒng)婚禮 2.現(xiàn)代婚禮 3.婚姻產業(yè)[三]壽誕/153[四]喪葬/155歲時民俗/159[一]春季節(jié)俗/1601.春節(jié) 2.元宵節(jié) 3.清明節(jié) 4.情人節(jié)[二]夏季節(jié)俗/1641.立夏日  2.端午節(jié)  3.天貺節(jié)[三]秋季節(jié)俗/1651.七夕  2.中元節(jié)  3.中秋節(jié)  4.重陽節(jié)[四]冬季節(jié)俗/1871.十月朝  2.冬至日  3.臘八日  4.“送灶”日  5.除夕  6.圣誕娛樂游戲與民間體育/171[一]各種娛樂游戲/1721.電影 2.評彈 3.滬劇 4.小熱昏  5.燈謎 6.麻將7.撲克 8.下棋[二]弄堂體育活動/1751.踢毽子  2.打彈子  3.滾鐵環(huán)  4.跳繩  5.跳橡皮筋  6.氣功和太極拳[三]新型社區(qū)休閑活動/176總后記/尹繼佐/179

章節(jié)摘錄

老城廂是上海城市文化的根基所在,也是黃浦區(qū)最富有傳統(tǒng)民俗文化特色的地方。不了解老城廂的歷史文化,就難以了解黃浦區(qū)乃至整個上海市今天的民俗文化狀況。[一]老城廂的歷史沿革黃浦區(qū)歷史悠久,春秋時期已經成陸,以后逐漸有居民在這里耕作打魚。唐天寶十年(751)華亭縣成立,本區(qū)處于華亭縣東北部。北宋熙寧年間,始在區(qū)境南部設官方機構上海務。南宋咸淳年間設上海鎮(zhèn),仍屬華亭縣管轄。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上海設市舶司(位于今光啟路西、方浜路南),為全國七大市舶司之一。至元二十八年(1291),上海縣建立,屬松江府管轄,黃浦區(qū)南部即為上??h城所在地,縣衙位于原市舶司舊合。到明代,上??h城商鋪酒樓林立,上海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東南名邑”。縣城本來沒有城墻,明嘉靖年間,倭寇屢次從海上竄犯上海,縣城損失慘重。嘉靖三十二年(1553),為防御倭寇騷擾,全城官民齊心協(xié)力筑城,經三月而告竣。古人受“天圓地方”觀念的影響,筑城多取方形,但上海城墻卻呈橢圓形,頗具特色。城垣周圍近10里,高8米,四周開設10扇陸門,4扇水門。城內河浜縱橫,方浜在小東門附近流人,薛家浜通過水門與黃浦江相連。城墻上有雉堞3600個,箭臺20所,敵樓4座,城池面積1.6平方公里。城墻給人以安全庇護,附近不少富貴人家紛紛遷入城內居住。此后倭寇曾兩度圍攻上海,均被軍民依托城墻擊退。倭寇之患平息后,萬歷年間,百姓分別在城垣的四座箭臺上建成四座廟:制勝臺上建觀音閣,振武臺上造真武廟,萬軍臺上修丹鳳樓,大境臺上筑大境閣。大境閣為三層高閣,甚為雄偉壯觀,內奉關公,又稱大境關帝廟。當時這四座樓閣成為滬上名勝。上海老城廂民居古樸,街巷幽深,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上百條街巷,路面都較狹窄,逶迤曲折,有時大街串聯(lián)著小巷,小巷又連著小弄,走進這里的街巷,猶如離開了繁華的大上海,置身于一個古老僻靜的世界。這里的老街巷、老地名也是老城廂歷史文化風貌的組成部分。每一條老街巷,每一個老地名,都是歷史的見證。文廟路因文廟而得名(舊時官學都設在文廟內,又稱學宮),文廟周圍的路被命名為學宮街、學前街、學西街。喬家路原是一條河浜,因明末名將喬一琦世代居住,河浜因喬家而得名,稱喬家浜,兩岸有許多官宦富貴人家的深宅大院。明代大科學家徐光啟就出生于喬家浜畔,現(xiàn)有徐光啟故居。辛亥革命后填浜筑路,才改為喬家路。夢花街過去是科舉文人祈求文運大開之處,過去街上開設許多小客棧,舉子們在應考前先到此借住一宿,以求做個“妙筆生花”的好夢,然后再到文廟拜謁至圣先師孔子,并在心愿樹上系上靈簽。據說這么一來就能夢想成真,科舉考試獨占鰲頭了??h左街因在舊縣城的左側而得名。上??h衙自1291年建縣一直設在今光啟路西側,1915年才搬離這里,歷時六百多年。過去縣衙是老城廂的政治中心,是非常重要的中樞之地,四周的道路都因它而得名,有縣前街、縣后街、縣左街、縣東街、縣南街、縣西街。現(xiàn)僅存縣左街,其余都已易名。

后記

《民俗上?!方涍^兩年多的努力,終于出書了。我如釋重負,把心放下了。下面我簡單交待一下成書的過程。2004年7月底,我從上海社會科學院院長崗位上退下來,當時給自己提了兩個問題:一是作為一個生命個體繼續(xù)存在的價值在哪里?二是今后的路怎么走下去?答案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發(fā)揮余熱,應當和還能做幾件對社會有利有益的事。正巧許明研究員和我商量成立氏辦研究機構(NGO,非官方非營利的機構),我欣然同意,又商量這一機構成立后;做什么事。我提出編一套上海民俗文化叢書。為什么有這一“理念”。我想,直接推動力是上海2010年要舉辦世博會;其次是考慮自己的條件和分析過去哪些事情沒有做好,今天可以做得成的。大家知道,上海是人文薈萃之地。松澤已發(fā)現(xiàn)6000年前的“上海人”化石;元代建制后800年以來,上海作為長三角的重要出海口,逐漸成為江南經濟、文化的中心;近一百五十年來,上海成為中國移民最多的都市,凝聚著豐富的民俗文化遺產。然而相對于外地,上海的民俗學嚴重滯后。上海目前不僅沒有一個民俗學刊物,而且已完成多年的上海市、區(qū)、縣的民俗志至今未出版。問題在于上海文化界與學術界對豐富而有特色的上海民俗文化缺乏應有的重視。民俗文化的整理和挖掘并給予充分的展示,無疑將有利于提高上海人對上海的認同,也有利于在國際交往中展現(xiàn)上海文化總體形象和文化品格。我希望上海民俗文化叢書出版這一基礎性建設工程的完成,成為世博會期間展示上海軟實力的重要方面。今天,民俗文化在國際交往中具有重要作用。如在2003年上海召開“亞洲銀行會議”時,上海民間藝術家協(xié)會組織了五種上海本土的民俗表演項目,受到外賓的熱烈歡迎。2003年,上海率團到加拿大申請世界園藝會,上海的民俗表演使當?shù)氐挠^眾激動得站在椅子上歡呼。近二十年來,“文化尋根熱”遍及全球,對本土民族原創(chuàng)性文化的珍視,是民族自尊與創(chuàng)造力的一種表達方式。因此,在國際重大活動如奧運會、世博會中,舉辦國會千方百計展示本土的原創(chuàng)性文化,如漢城奧運會的開幕式以鮮明的韓民族文化給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悉尼則以有悠久歷史的土著文化成為其展示的主題。大阪世博會也是一個成功的典型,以其鮮明的大和民族的文化展示給世人。意味深長的是,大阪世博會別的沒留下,唯有建在萬博公園的大阪國立民族學博物館不僅留下而且成為大阪城市的標志性建筑,更重要的是成為展示日本民族與世界各民族的民俗展示地、世界文化人類學(民俗學)的學術交流中心與博士生的培養(yǎng)基地。成功經驗證明,世博會在顯示國家總體形象時,不僅是經濟和科技領域的展示,而且更重要的是文化品格的顯示。而民俗是民族最普遍也最有特色的文化形態(tài)。于是,我們就下決心做這件大事情。而根據自身的條件,也許是可以做成的。在2004年10月,我們召開專家組會議。參加者都是上海研究民俗學的知名學者。同時,組成編委會,人員是各區(qū)縣宣傳部長。因為絕大部分宣傳部長我都認識,他們說,老部長想做這件對上海、對文化建設和發(fā)展都有利的好事,我們支持。

編輯推薦

《民俗上海(黃浦卷)》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民俗上海(黃浦卷)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