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7-2 出版社:上海文化出版社 作者:王耀 頁數(shù):406
Tag標(biāo)簽:無
內(nèi)容概要
硯藏位于歷史悠久、風(fēng)景秀麗的徽州文化古鎮(zhèn)——黃山市屯溪,是專門從事硯文化研究、并將研究成果向外推廣的一個窗口。 徽州是歙硯的故鄉(xiāng),這里有豐富的硯材資源及大量的傳世古硯可供觀摩研究。在進行實物對比和文字整理的同時,硯藏進行大量的古硯臨制工作,目的在于體會前人作品的深層內(nèi)涵、汲取古人的制硯經(jīng)驗,從而探研古人這一特定形式的審美理念,以提高對傳統(tǒng)硯文化精神內(nèi)在的認識。 從目前出土的文房用具來看,漢時期的硯多用研石壓磨墨丸研磨,這個時期的硯面平整,尚無墨池,一般稱為研磨器。魏晉至唐時,多足硯、圓辟雍形、鳳字形、箕形等硯式為當(dāng)時的主流,從留存的資料看多為石制、陶制、瓷制等。 唐代,虢州、絳州、青州等地的澄泥硯在早期陶硯的制作基礎(chǔ)上進一步得到發(fā)展,其質(zhì)地細潤,益于發(fā)墨,色彩豐富古雅,得到時人的青睞。同時,各地的石材相繼被使用,其中紅絲硯、端硯、歙硯、洮河硯最為著名。 紅絲硯產(chǎn)于青州,其石質(zhì)堅潤,色紋華麗,為當(dāng)時所重,但因紅絲石材產(chǎn)量過于稀少,后期流傳不廣。 端硯產(chǎn)于端州,石多為紫色,質(zhì)溫潤,發(fā)墨不損毫,其特有的天然色澤及石紋極具觀賞性,故自唐初問世以來倍受人們的喜愛和關(guān)注,留下了許多贊譽的文字。從大量出。上或傳世的端硯來看,唐代端硯的制作工藝已臻成熟。 16開豪華精裝,全彩版精印,上下兩卷,外加豪華封盒。 全書分為《王耀藏硯集》、《王耀師生作品集》。 王耀先生為我國硯臺收藏家、著名硯雕藝術(shù)家、其收藏的硯臺和硯坯幾乎價值連城,其中最佳的歙硯硯坯幾乎百分之五十以上為其所收購,其硯雕作品已引起海外諸多博物館的收藏家收藏,好評如潮。 本書為硯臺雕刻者、收藏家收藏、學(xué)習(xí)、鑒賞、參考和饋贈的好書。
書籍目錄
卷一 一、唐 牡丹歙硯 二、唐 平底箕形歙硯 三、唐 鳳字形歙硯 四、唐 風(fēng)字形雘村石硯 五、唐 鳳字形雘村石硯 六、唐 鳳字形雘村石硯 七、唐 蓮瓣形雘村石硯 八、唐 風(fēng)字形抄手硯 九、五代 李家款箕形抄手歙硯 一○、五代 劉家款箕形抄手歙硯 一一、五代 辟雍樣歙硯 一二、五代 支履樣抄手紅石硯 一三、五代 何家款風(fēng)字形抄手歙硯 一四、五代 箕形抄手石硯 一五、五代 箕形抄手歙硯 一六、五代 劉家款箕形抄手歙硯 一七、五代 長方瓶形池歙硯 一八、五代 箕形雙足歙硯 一九、五代 圓池歙硯 二○、五代 箕形抄手雘村石硯 二一、五代 箕形抄手石硯 二二、五代 洮河石海棠筆舔 二三、五代 箕形抄手歙硯 二四、五代 箕形抄手歙硯 二五、五代 支履池澄泥硯 二六、宋長 方抄手淌池歙硯 二七、宋 橢圓形歙硯 二八、宋 箕形抄手歙硯 二九、宋 三足圓形歙硯 三○、宋 荷莖足蟬形歙硯 三一、宋 鐘樣澄泥硯 三二、宋 圓形辟雍歙硯 三三、宋 長方支履池歙硯 三四、宋 瓶形歙硯 三五、宋 太史式端硯 三六、宋 琴樣歙硯 三七、宋 一指池抄手歙硯 三八、宋 元寶樣歙硯 ……卷二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