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可以這樣讀

出版時間:2011-6  出版社:畢光國 三秦出版社 (2011-06出版)  作者:畢光國  頁數(shù):172  

前言

《老子可以這樣讀》是我最近讀《道德經》的心得,它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信息量大,力求觀點新    這些心得沒有大道理,當然,我也講不出大道理。只是用我們生活中喜聞樂見、耳熟能詳?shù)男」适陆Y合《道德經》的內容來談自己的感悟,并力求談點新東西。    我們經常講: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F(xiàn)在我們感覺到對于自己關心的人,你講點逆耳的忠言,他不但聽不進去,還會產生抵觸、反感心理。這是什么原因呢?在我看來,就是我們這些上了年紀的入受“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這句話影響太深。我們這些人吃過“苦藥”,知道“苦藥”是治病的“良藥”,也就接受了“逆耳忠言”。但是,現(xiàn)在的孩子是泡在蜜里長大的,他們沒有吃過“苦藥”,病了所吃的藥,都是“甜藥”,因為現(xiàn)在的“苦藥”,都裹上了糖衣,根本不知“苦藥”是何物?所以,你拿良藥苦口利于病來比喻忠言逆耳利于行是行不通的。你應該將你的忠言裹上糖衣,讓他愿意聽,聽得進去,這樣忠言才有益,這也算與時俱進。你的忠言不加點蜜,他不但聽不進去,還會反感,產生抗藥性。    二、語言簡潔生動,讓大家能夠輕松閱讀    在表達方式上力爭做到直白,像講故事一樣,讓大家在聽故事的同時,感悟《道德經》所蘊含的智慧、哲理。當然,這只是自己的努力,有沒有這樣的效果,還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語言、文化修養(yǎng)。這一點我是向孔圣人學習的,孔圣人講話直白、輕松但又不乏震懾力。如孔圣人講“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于今也?四十、五十無聞焉,亦不足畏也矣”。這段話講如何識別人,圣人一下子就抓住了問題的關鍵,從年齡上講,老人不足怕,小孩不懂事也不足怕,可怕的是年輕后生。一語中的,這些人為什么可怕?你不要看他們的現(xiàn)在,你要看他們的將來,你怎么知道他們的將來還會像現(xiàn)在這樣嗎?這句話太有震懾力了,令你不得不怕。不過話鋒一轉,一個人到了四十歲、五十歲還沒有什么值得稱贊的,就不可怕了。這樣又顯得幾分輕松。三言兩語,夠人琢磨一輩子、學習一輩子。    當然,我知道自己學不像也學不來,但我得提醒自己不得不學。    我認為《道德經》對不同年齡段的人有不同的啟示。希望大家讀讀《道德經》。    上了年紀的人,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生活轉軌了,有些失落,這是自然的事。火車轉軌的時候,還要減速,就是減速,還會有劇烈的震動,何況是人?從習慣了的軌道下轉到陌生的軌道上來,肯定有點不適應。不適應的原因,主要是心靜不下來?;c時間,讀讀《道德經》會有幫助。會減少幾分失落,多幾分淡定?!兜赖陆洝肥逭掠醒?,“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誰能使渾濁的環(huán)境靜下來,慢慢變清?誰能使安頓的心動起來,產生新的追求?能這樣做的人,不追求完美,正因為不追求完美,才能不斷創(chuàng)新。退下來的人好好讀讀《道德經》,會使自己的失落恢復平靜,然后從平靜中尋找到新的生活。    中年人是國家的棟梁、是單位的中堅、是家庭的主心骨。工作壓力大、生活擔子重,常常感到力不從心。壓力大、擔子重,都是自己造成的,是心理上的原因,想要的太多。花點時間讀讀《道德經》吧!《道德經》四十二章寫道:“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世間的事,想要的太多,得到的反而少,想要的少反而得到的多。一句話,人要懂得放棄,學會放棄。一個人不可能把好處占盡,也不能把好處占盡。    青年人初出茅廬,血氣方剛,上進心強,還有幾分浮躁。對此,也應該好好讀讀《道德經》。    《道德經》第三章寫道,“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告訴我們不要鋒芒太露,要學得圓通一點。記住是圓通,不是圓滑。    奧運會的拼搏精神固然可貴。他能激勵人奮發(fā)向上,勇爭第一,這在競技體育上是寶貴的精神財富。但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水的謙卑與柔軟。要少一點爭強好勝,多一點忍讓與包容。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有這樣一首小詩值得溫故:“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钡艿茉诩疑w房子,與鄰居發(fā)生糾紛,雙方針鋒相對。弟弟修書給在朝廷做官的兄長,希望借兄長的權勢來恐嚇鄰居。沒有想到兄長送來這樣一首詩。弟弟見此很受教育,讓鄰居三尺。鄰居也受感動,也退讓三尺,這就有了“六尺巷”的故事,這也是告訴我們什么叫做“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道理。    為人處世,學會謙讓包容,生活就會踏實、祥和。    希望大家讀讀!    奢望大家讀讀《道德經》!

內容概要

  雖然歷史的車輪已經駛到了21世紀的今天,但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們還是有必要去研讀一下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 ‘吂鈬壬摹独献涌梢赃@樣讀》是他讀老子《道德經》的一些心得體會,全書共有二十講,每一講都有一個主題,都是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常常會碰到的問題,比如該如何與人相處,如何處理好家庭的關系,如何把握事物規(guī)律,做到事半功倍,怎么修身養(yǎng)性,獲得成功必須具備的素質等等。

書籍目錄

第一講 把握規(guī)律 成功之道第二講 不拘一格 兼容并包第三講 剛柔相濟 和諧共處第四講 眾志成城 團結一致第五講 順勢而為 事半功倍第六講 和光同塵 處世有道第七講 舍得放棄第八講 忘我無私 教你做圣人第九講 知足知止 才有所得第十講 孫子、老子與孔子第十一講 劉邦、項羽與知人知己第十二講 “大成若缺”,關羽沒有讀懂第十三講 道法自然 守常之道第十四講 解讀“為之于未有”第十五講 從蕭規(guī)曹隨看“以輔萬物之自然”第十六講 天之道,利而不害第十七講 致虛守靜與格物致知第十八講 各司其職才能各盡其責第十九講 老子、孟子與以人為本第二十講 永遠的道后記

章節(jié)摘錄

有句俗語,叫做“老虎咬石磙,不知從何下口”,老虎在這里是比喻有能力、有辦法的人。一個有能力、有辦法的人,為什么在石磙面前一籌莫展呢?究其原因,就是對石磙缺乏認識。世間很多難以辦好的事情,就是因為我們對其缺乏認識,不了解,因不了解而生疏,因生疏而無能為力,因無能為力而無所作為。所以,要想把事情辦好,就先得對事情有所認識。熟悉了才能熟能生巧。    要想把事情辦好,就必須認識、掌握客觀規(guī)律,遵循客觀規(guī)律辦事。毛澤東講:“游泳有個規(guī)律,摸到規(guī)律就容易學會?!?   《道德經》第一章主要講認識與成功之間的關系,只有對事物有認識,才有可能走進成功之門,把事情辦好!    一怎樣認知事物呢?    1.首先是給事物分類    老子給事物分類的根據(jù)是什么?又將事物分為幾大類?    《道德經》開宗明義,“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道,非常道”,道是可以說出來的,但說出來的道就不是那永遠不變的道了?!懊擅?,非常名”,名字也可以叫出來,但叫出來的名字就不是永遠不變的名字了。    那么,道與名之間又是什么關系?    老子說:“道常無名”,道永遠處于無名狀態(tài)。那么名字又是怎樣產生的呢?老子又說:“始制有名”,人類社會、天地自然有了活動,于是就有了名字。如我們在這里辦講座,有了這次講座,就隨之出現(xiàn)了與講座有關的名字。在座的叫“授眾”,講課用的場地叫“講堂”?!笆诒姟?、“講堂’就是伴隨這次活動而出現(xiàn)的名字……人類社會與天地自然不斷活動,伴隨而來的是大量名詞涌現(xiàn)。“打的”“泡吧”“曬工資”“人肉搜索”……這些前所未聞的名詞就是隨著人類社會日新月異的活動而涌現(xiàn)出來的?!皻夂蜃兣薄昂[”“溫室氣體”“地震”等就是人們對自然界運動變化的認識而涌現(xiàn)出來的名字。    老子以人類社會、天地自然的活動為依據(jù),將道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可道之道,即人類有了活動,對社會、自然有了認識而產生的有名之非常道;一類是不可道之道,即社會、自然某些領域由于人類還沒有涉及而無法認識的無名之常道。由此推測:世界萬事萬物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被人類認識了的“有”,一類是人類還沒有認識的“無”。    2.天與地之間的關系    我們既然認識到了世間萬事萬物分為“無”與“有”兩大類,那么,“無”與“有”之間是怎樣的關系?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無”是天地萬物的根本,天地萬物從“無”開始,“有”產生于“無”,萬物孕育于“有”。    這句話就是講“無”與“有”之間存在的關系,那么,“無”與“有”到底存在怎樣的具體關系呢?    老子又說(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這幾句話是什么意思呢?有一個東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經存在,聽不到它的聲音,也看不見它的形體,寂寞啊!空虛??!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獨自長存,永不停息;循環(huán)運行,永不衰竭。這個東西就是道,就是規(guī)律。世界萬事萬物從“無”到“有”,“無”中生“有”,這個“無”不是沒有,而是“有物混成”的那個道。人類也來自于“無”,來自于“有物混成”的那個道!用“十月懷胎”來解釋這段話就十分到位。我們人在未形成之前就有一個東西在那里了,那個東西就叫做道——陰陽之道。當陰陽相合時就形成了胎兒,當胎兒紛紛呱呱墜地時,父母就分別為之取名字,叫做“張三”或者“李四”。有了名字,我們就把“張三”與“李四”區(qū)別開了,“張三”是“張三”,“李四”是“李四”,“張三”與“李四”就分別以各自獨立的形態(tài)存在于世?!皬埲辈荒苷f成“李四”,“李四”也不能說成“張三”,這就叫做“獨立而不改”。由于“道”的影響,張三與李四構成陰陽組合,結為夫妻,這樣又會有“小張三”和“小李四”出現(xiàn),這就叫做“周行而不殆”。人類就是這樣一代一代繁衍,生生不息。    講到這里,我們可以概括得出“無’與“有”存在三種關系:    第一,“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第二,“有”與“有”之間“獨立而不改”;    第三,“無”與“有”之間“周行而不殆”。    3.理清了“無”與“有”之間的關系,有什么意義呢?“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好事者!今天,我們運用“無”與“有”之間的關系就可以破解這一令人費解的千古之謎。    你說先有雞嗎?“雞”是“蛋”孵出來的;你說先有“蛋”嗎?“蛋”是“雞”下的,實在沒有辦法回答!如果用老子“無”與“有”之間的關系來分析這個難題,就迎刃而解了。    第一,“雞”和“蛋”這兩個東西來自哪里?老子說,“此兩者同出而異名”,“雞”和“蛋”這兩個東西來自于同一個地方,只是名字不同。來自哪里呢?老子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雞”和“蛋”同出于“無”。這個“無”,不是沒有,而是“有物混成”的那個道。達爾文的進化論就證明了這一點,它認為天下萬物都來自一個生活在35億多年前的原始物種,然后逐步演化出了地球上的所有物種。當然,雞和蛋也是這樣。    第二,“雞”和“蛋”的名字是哪里來的,其名字有什么作用?“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雞”和“蛋”沒有形成以前,處于“無名”狀態(tài),一旦從“無”形成“有”以后,人們就分別為它們取名字,叫做“雞”或“蛋”,所以“雞”和“蛋”同出于“無”而名字不同,這個“雞”和“蛋”的名字也是人們強為之名的。有了名字,人們就把雞和蛋區(qū)別開來了,真是玄妙啊!    第三,“雞”和“蛋”是怎樣的關系?“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有了“雞”和“蛋”,“雞”和“蛋”就“獨立而不改”,雞是雞,蛋是蛋,各自以獨立的“有”存在。從有與無的關系看,它們是有無相生的關系。“雞”下“蛋”,“蛋”孵“雞”,雞雞蛋蛋,蛋蛋雞雞,子子孫孫,無窮匱也!這就叫做“周行而不殆”。    4.理清“無”與“有”之間的關系有助于我們認識這紛紛擾擾的大千世界    怎樣利用“無”與“有”之間的關系來幫助我們認識這紛紛擾擾的大千世界呢?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要觀察事物的奇妙永遠要從“無”開始,要比較事物之間的區(qū)別就要永遠從“有”開始。    《老子》十六章寫道:“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边@個“極”與“篤”就是數(shù)學中極限的意思,幾乎是“無”但不是“無”,極力做到虛寂寡欲,徹底堅持清靜無為,就是心靈虛寂、空靈,像僧人作功課打坐般排除一切私心雜念,四大皆空。這個時候,萬物一齊生長起來,所以要觀察事物的奇妙,最好是從“無”開始。P2-4

后記

一關于《道德經》    《道德經》是一本好書,值得花時間、花精力,用心去讀。只要是賣書的地方,就有有關《道德經》方面的書籍。只要是讀書人,都知道有《道德經》這本書。只要讀過《道德經》的人,都知道《道德經》是人生中不可不讀的書,認真讀、耐著性子讀,會是一大享受。對于認真讀過《道德經》的人,無需我多言,我只想為那些讀《道德經》認為有困難的人寫幾句多余的話。    讀《道德經》有困難大概存在著兩方面的原因。    其一,語言有障礙,文言文不好理解,沒有信心讀。    語言的理解,并不是障礙,多讀幾遍,就理解了?!扒Ю镏?,始于足下”“出生入死”“天長地久”等這些詞語就出自于《道德經》,我相信大家對于這幾條詞語不但不陌生,而且能隨心所欲地運用,什么原因呢?就是聽的次數(shù)多了,說的次數(shù)多了,自然就理解了。長此下去,文言文就成了白話文,就成了口語?!兜赖陆洝繁M管是古人寫的,但歷代文人墨客都喜歡引用《道德經》的內容,經不斷地引用,大多原句已經口語化了。我們現(xiàn)在只要花點時間,用點心思,多讀幾遍,就會喜愛上《道德經》。    其二,《道德經》博大精深,其內容難以把握,沒有耐心讀。    《道德經》的內容確實博大精深,一點不假。由于內容博大精深成為妨礙我們讀《道德經》的攔路虎,也大可不必。    我們一般讀者,讀《道德經》,先不要把要求定得太高。一句一句地讀、一章一章地讀,循序漸進、日積月累,就會有收獲。再者,讀《道德經》的人很多,發(fā)表的見解也很多,但是這些觀點、見解都是一家之言,并不為所有的人接受,對于一般讀者就不必太在意了。如《道德經》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充氣以為和?!边@句話中的“充氣以為和”就令人費解,我們一般的讀者不必強求準確的解釋,因為沒有必要,也沒有能力。至于鉆牛角尖的精準解釋有專家操這份心,我們只要從生活中悟道就足夠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充氣以為和?!边@句話聯(lián)系生活,我們可以如此感悟?!暗馈本褪恰半u蛋”,“雞蛋”就是“道”,一枚雞蛋就包含有陰與陽,再給以這枚雞蛋適當?shù)臏囟染涂梢苑醭鲂‰u。然后就是雞生蛋、蛋孵雞周而復始的循環(huán)?!俺錃庖詾楹汀本褪侵高m當?shù)臏囟龋辛诉@適當?shù)臏囟?,就能讓雞蛋變成雞。如此而已。    二關于我與《老子可以這樣讀》    我姓畢名光國,男,1956年生,相當于初中文化程度。我有三個特點。    其一,是一個想讀書而沒有抓住時間的人。大凡像如此這樣年齡的人,其讀書經歷基本相同。好讀書時沒有好讀書的條件,好讀書時已經不能好好讀書了,所以,沒有抓住讀書的大好時光。這不是推卸責任,是反省。因為,有我如此經歷的人也不乏有建樹。遇事自我反省,方能清醒。    其二,是一個想做事而總是以失敗告終的人。我從初中畢業(yè)就開始鼓搗些事,時至今日,沒有一樣成功。每一件想干的事,總是以失敗而告終。失敗是一件很悲哀的事,失敗一次,會失去一個朋友的生活圈,失敗一次,又會失去一個朋友生活圈,永遠的失敗,就失去了所有的朋友。在我的生活圈里,沒有人愿意相信我,因為,誰都不愿意和一個永遠失敗的人做朋友。    其三,是一個想清靜卻無法平靜的人。永遠的失敗,失去所有的朋友,在我看來是一件好事——有了清凈的環(huán)境。我索性不和任何入來往!這樣下來,我就有了很多空閑。為了打發(fā)空閑,我認真讀起書來了,認真琢磨流失的時光??磥硎钦嬲鍍袅?,但時間一長,讀的書一多,就無法平靜。讀《道德經》,本想借老子清靜無為的思想來修煉自己,不想,無法修煉到家,最后就鼓搗出了《老子可以這樣讀》。    希望大家讀讀《老子可以這樣讀》,多多批評指正。    畢光國    2011年5月18日

編輯推薦

雖然歷史的車輪已經駛到了21世紀的今天,但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們還是有必要去研讀一下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    畢光國先生的《老子可以這樣讀》是他讀老子《道德經》的一些心得體會,全書共有二十講,每一講都有一個主題,都是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常常會碰到的問題,比如該如何與人相處,如何處理好家庭的關系,如何把握事物規(guī)律,做到事半功倍,怎么修身養(yǎng)性,獲得成功必須具備的素質等等。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老子可以這樣讀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很勵志 講晦澀的道理講得很透徹明白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